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

作者:王蜀蜀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80章李世民的骚操作,一个接着一个!【求月票】

书名: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 作者:王蜀蜀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09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是李世民的名言。

那么,作为一个善于反省的皇帝,李世民为什么没有在玄武门之变中总结经验教训?

甚至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喜欢自相残杀,武装夺权,乃至男女混乱的‘脏唐’形象?

其实,这主要源于李世民对皇权的认知。

虽然李世民出身贵族,但对皇权的认知,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清晰明了,而是通过后来的学习,才逐渐认识到皇权的本质。

其中,最令他受益匪浅的,要属秦王府时期,虞世南编纂的《帝王略论》这本书。

按照《新唐书·艺文志》的记载和历史学者的考证,虞世南编纂的这本《帝王略论》,是以时代先后为顺序,将夏商周至隋文帝时期的历代帝王得失,进行一个总结,从而寻找一条治国安邦的道路。

那么,李世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什么呢?

不是皇帝杀大臣,就是大臣废皇帝,或者皇帝杀将军,将军篡皇位,皇帝杀皇子,皇子反君父。

可以说是满屏的废,杀,弑,篡等血淋淋的前车之鉴。

那么,后世看到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

作为经历过明,清两朝,‘皇权高度集中’的后世人,基本很难理解唐朝之前,包括唐朝皇帝,宗室,士族,勋贵,豪强共生共治,谁也不服谁的社会形态。

甚至有人会觉得,在朝堂上骂皇帝,或者不跪皇帝,就是大不敬之礼,更有甚者,以为皇帝不能给皇后行礼。

其实,这只是臆想罢了。

为什么隋朝会二世而亡,就是隋炀帝破坏了规则,想要独裁统治,想要建立大功业。

唐朝是推翻隋朝建立的,李世民能走隋炀帝的老路吗?

很明显不能。

所以,他也需要遵循这个规则,与世家门阀共治天下。

而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形态,权力争夺才会超乎想象的激烈。

都说总结历史可以更好的看清当下,但站在李世民那个位置,那个时代,看过了几百年的乱斗纷争,你方唱罢我登场,他难道就不会想,自己会被大臣废,被将军杀,被儿子造反?

别说他功劳有多大,威势有多强,就不会惧怕这种情况,像宋文帝刘义隆,还杀了拥立他登位的四位托孤大臣,甚至连周武帝都杀了把他捧上皇位的宇文护。

想要指望儿子,大臣给自己体面,他都是当过儿子,大臣的,他难道不知道儿子,大臣能不能给自己体面?

所以,他必须要平衡儿子的权力,平衡大臣的权力,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

还记得李渊说什么来着?

权力是斩断亲情的魔剑!

在权力争斗面前,亲情是非常脆弱的。

而李世民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斩断亲情,以皇帝的权力限制太子的权力。

要知道,太子与皇帝之间,可是非常微妙的。

一旦太子真正行使自己的权力,哪怕是皇帝,都要忌惮几分。

皇帝希望太子有人君之相,是个合格的储君,但又不想让太子行使自己的权力,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可以说,皇帝对太子是非常矛盾的。

这源于历史的教训,也源于权力不可冒犯与挑战。

而如今,李世民公然让苏定方,薛仁贵站队,其实就是在告诉所有人。

你们最好想清楚,谁才是大唐的话事人。

你们想要的权力,财富,地位,只有谁才能给你们。

想要投靠太子,最好先掂量掂量。

然而,随着李承乾的话音落下,苏定方,薛仁贵,没有任何犹豫的就站了出来,异口同声道:“臣等领旨!”

哗!

全场再次哗然!

有人目瞪口呆,满脸的不知所措。

有人醍醐灌顶,念头通达。

还有人指指点点,暗骂苏定方,薛仁贵愚蠢。

毕竟在他们心中,太子这段时间虽然表现不俗,但终究只是一个年仅九岁的孩子,这么早投奔到东宫,并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皇帝正值壮年,太子至少要等二三十年,才能继承大统,现在选择太子,那以后的路基本就断了。

甚至有可能,一生都碌碌无为,实在有些不划算。

然而,苏定方与薛仁贵的态度却十分坚定。

即使李世民因为他们的选择,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他们也毫不在意的退回到了朝臣行列。

“陛下!”

就在苏定方,薛仁贵二人退回朝臣行列的下一刻,御史王福站了出来,持笏道:“臣有本要奏。”

“何事?”

李世民皱眉问道。

却听王福又道:“启禀陛下,臣弹劾太子目无法纪,骄奢淫逸,擅自插手地方军政,纵容东宫卫率抗旨,耸动舆论,贪索无度.等十条罪状。”

此话一出,众臣纷纷诧异地看了过去。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太子刚回来就有人敢针对,而且弹劾的罪名,一条比一条罪大。

就连李世民都忍不住坐直了身体。

“臣身为御史,有风闻奏事之责,据臣所知,长安最近谣言四起,有传言称,太子与太上皇勾结反贼长孙安业,李孝常,祸害朝堂百官,以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请陛下明察。”

轰隆!

此言一出,众臣瞬间震惊得头皮发麻。

最近城里的谣言,他们不是没有听说,包括云端彻查此事的经过,他们都一清二楚,但他们谁也不敢提及此事。

没想到,这位御史官吏这么勇,不仅弹劾了太子十大罪状,连这件事都敢摆到明面上来说。

于是乎,众臣不由齐齐看向了御史大夫温彦博。

只见温彦博满脸愕然,不知所措,额头上冷汗直冒,心说我弹劾你娘啊!要死,你死远点,别拉上我御史台啊!

然而,李承乾听到王福的弹劾,却是淡淡一笑:“好一个风闻奏事!”

“嗯?”

李世民微微一愣,旋即平静且威严地道:“太子有何话说?”

“父皇,儿臣有几句话想问问这位大人。”

就是泥人也有三分火气,别说本就被李世民打压而不爽的李承乾。

只见他目光冷冽的看向那位弹劾自己的王御史,道:“你叫什么名字,现居几品官职?”

他这话问得,明显有羞辱的意思,但王福却忍住了这一羞辱,强自镇定地道:“臣,侍御史王福,从四品。”

“哦,原来才从四品啊!”

“太子殿下此话何意?”

李承乾嗤笑道:“你刚刚弹劾孤的十条罪状,可有充分的证据?”

“太子殿下恐怕有所不知,御史有风闻奏事,纠察官百官之权!”

“这么说,你没有确切的证据,只是道听途说,对吗?”

“臣”

“回答孤!孤是谁?”

还没等王福把话说完,李承乾就厉声打断了他。

众臣见状,瞬间坐直了身体,一个个噤若寒蝉。

这还是他们第一次看到李承乾发飙。

就连李世民,都不禁有些诧异地看着自己儿子。

只见王福脸色一白,颤颤巍巍地道:“太子是大唐的储君。”

“哼,你还知道孤是大唐的储君!”

李承乾冷哼一声,然后环顾了一圈众臣,再次将目光落在王福身上:“孤是君,不是臣,你御史纠察百官,也纠察不到孤的头上!你给孤搞清楚再说话!”

轰动!

全场轰动!

众臣一个个面面相觑。

李世民却眉头大皱。

这件事,完全超乎了他的意料。

然而,李承乾的话,还没有说完。

只见他一步一步走到那位御史官吏前方,背对着李世民,沉沉地道:“御史大夫何在?”

“臣,臣在!”

温彦博迟疑着站了出来,连忙解释道:“殿下,臣并不知此事,臣”

“御史大夫,孤问你,什么是风闻奏事?”

李承乾挥手打断了温彦博的解释,一字一顿地说道。

温彦博愣了愣神,下意识看了眼李世民,小心翼翼地道:“回太子殿下,所谓风闻奏事,御史有权根据传闻进行举报,无需提供确凿证据。”

“好,说的好!”

李承乾点了点头,而后再次将目光落在王福身上,冷冷的追问道:“这位王御史,孤今年多少岁?”

“呃,”

王福略微犹豫,而后估摸着说道:“回太子殿下,您今年应该九岁。”

“你也知道孤今年才九岁啊!那你弹劾孤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一个九岁的孩子,如何骄奢淫逸?孤淫谁了?”

“哈哈哈!”

李承乾的话音刚刚落下,尉迟恭就忍不住朗声大笑了起来:“王御史估计天赋异禀,九岁就能淫了!”

“尉迟将军,你莫要欺人太甚!”

王福闻言,脸色刷的一下就红了,忍不住怒视尉迟恭。

“欺你又怎么样?有种你给老程也淫了!”

“嘿!这关我啥事儿,他能九岁淫,我又不能!”程咬金没好气的站了出来。

王福气得咬牙切齿,但也不敢跟这两个混人纠缠,于是再次朝李世民行礼道:“陛下,纵使臣言语不当,但也是就事论事,请陛下明察!”

“就事论事?”

还没等李世民开口,李承乾的声音就响起了:“你细数孤十条大罪,诽谤孤与太上皇勾结反贼,图谋不轨,却拿不出充分的证据,一句言语不当,就想了事?”

“臣,臣只是尽御史的本份罢了,并没有对太子与太上皇不敬的意思!”王福硬着头皮解释道:“此事还需要陛下明察!”

“孤看呐,不需要陛下明察,孤就能给你定论了!”

李承乾摆手说了一句,然后朝殿外喊了一句:“来人!褫取他官服,免去官职,拖出去砍了!”

“什么!?”

众臣愕然,不由瞪大了眼睛。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李承乾会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直接将弹劾他的御史给杀了。

就连小胖子李泰,汉王李恪,都忍不住浑身一颤,惊惧交加的看着李承乾。

皇兄这么狠吗?!

“陛下!陛下!”

王福听到李承乾的裁决,人都吓尿了,扑通一声就跪倒在了地上,大声喊冤:“臣冤枉啊陛下!请陛下明察!”

“陛下.”

有朝臣想要站出来为王福求情,李承乾一个冷眼扫过去,沉沉地道:“王御史诽谤孤,诽谤太上皇,乃大不敬之罪,弹劾孤十条大罪,没有证据,乃诬告反坐!

若孤真的罪大恶极,那孤在前方协助长孙大人平定朔方,击败突厥援军,被陛下封为镇国大将军,又算什么?

若所有御史都打着风闻奏事的名义,肆意污蔑功臣,那功臣还如何为朝廷效力?”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缓缓转身看向李世民:“今日孤若饶恕了他,孤的颜面何在?”

此言一出,李世民目光一凝,满脸不可置信的看着李承乾,心里无比的愤怒。

自己还坐在皇帝宝座上呢,你就敢当着群臣的面,无视自己的皇帝威严?

这是极大的冒犯。

但反过来想,李承乾这话里话外的意思,是不是觉得,自己让苏定方,薛仁贵他们站队,也是在冒犯他的太子威严?

这是打算用王御史来反击自己吗?

想到这里,李世民脸色阴晴不定的看了眼李承乾,又看向房玄龄,魏征,杜如晦等大臣。

只见他们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皆正襟危坐,默不作声。

很明显,太子回长安本就一肚子火气,否则也不会写出那首怒发冲冠的诗词。

现在跑去惹他,无异于送人头。

更何况,王福这家伙也确实该死,哪壶不该提哪壶。

没有证据的谣言,大家知道就得了,你偏要提到明面上来说。

这不是找死吗?

真要坐实了那个谣言,你让李唐皇室的脸往哪搁?哦,玄武门之变玩了两次?

煞笔玩意儿!谁救你一个九岁能淫的蠢货!

似乎看穿了众臣的心思,李世民不由抬手扶额,最后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冷冷决断:“拖下去吧!”

简单的四个字,就决定了王福的命运。

当王福被强行拖下去的时候,所有世家官吏的后背,都不禁冒出一身冷汗。

任由王福大喊大叫,也没有一个世家官吏敢为他求情。

甚至连王福本家,太原王氏的官吏,都铁青着脸,一言不发。

原本只是一次试探性的弹劾,没想到竟闹出了人命。

包括裴寂在内的武德老臣,多次看向李承乾,不由思绪万千。

这位太子殿下,有点出乎意料的强势啊!

他根本没有辩解那所谓的十条大罪,也没有辩解那所谓的谣言,只是简单的反问了几句,就杀了一位四品大臣。

简直霸道如斯!

甚至连李二陛下都无法阻止他!

这说明什么?

说明太子与皇帝是两种性格的领导,一个你可以冒犯他,一个你冒犯就死。

而经过这一不太和谐的插曲,群臣变得从未有过的和谐,朝议也没有任何争论,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直到朝会临近结束的时候,一名年过半百的官吏,缓缓从队列中站了出来,持笏道:“陛下,臣有本启奏!”

“杨爱卿有何事?尽管说来!”

李世民淡淡一笑,似乎将刚才偷鸡不成蚀把米的郁闷心情,一扫而空了一般。

却听那位关陇杨氏的官吏,颤颤巍巍地道:“陛下,老臣年事已高,恐无法再胜任要职,恳请陛下允许臣致仕还乡!”

此言一出,群臣满脸诧异。

要知道,这位关陇杨氏的官吏,可是那位小杨妃的伯父,如今小杨妃正得陛下恩宠,也正是关陇杨氏崛起的机会,这时候告老还乡,不是白白放弃这个机会吗?

然而,李世民听到他的请辞,并没有多少意外,而是平静地追问:“你可想好了?”

“回陛下,臣已经想好了,只是,臣还有一个不情之请,望陛下成全!”

“哦?”

李世民眉毛一挑:“什么不情之请?”

“启禀陛下,海陵王图谋不轨,被太上皇下令诛杀,但海陵王的封地,目前还没有明确安排,太上皇的意思,是交给我杨氏打理,但臣以为,杨氏名不正,言不顺,还请陛下收回!”

轰动!

全场轰动!

众臣无不愕然的看向这位关陇杨氏的官吏。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居然还有人请求皇帝收回家产。

要知道,李渊将李元吉的封地交给杨氏家族打理,是为了补偿李元吉的,这在朝中是心知肚明的事,也没人会说三道四。

更何况,小杨妃现在正得李世民恩宠,也没人敢去触碰李世民的霉头。

然而,这位关陇杨氏的官吏,却将李渊的好意给拒绝了。着实让人想不通。

但李世民听完他的话,依旧十分平静,淡淡地道:“你可想清楚了?”

“回陛下,臣已经跟家族的人商量了,他们也同意此事”

“可是,朕不同意!”

李世民摆手打断了对方,然后环顾众臣道:“海陵王犯了大错,被太上皇下令诛杀,那是他咎由自取。”

“但是。”

说着,他话锋一转,又接着道:“朕与他兄弟一场,自是不能让他断了香火!”

“这”

众臣闻言,面面相觑,一时不知道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只见李世民顿了顿,又将目光落在那名关陇杨氏的官吏身上,道:“你说你们掌管封地,名不正言不顺,那好,朕就给你们一个名正言顺!”

“从今日之起,朕将巢王妃之子李明,过继给元吉,封曹王,受元吉封地!”

“什么!?”

众臣大吃一惊,心说陛下这又是什么骚操作?!

晚点还有一章,求月票,求月票,求月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77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