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

作者:风少羽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0795章出王师,伐不臣!

书名: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 作者:风少羽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0

民间的舆情很是汹涌,

大明朝如今国强民富万国来朝,何至于被区区东瀛小国给欺负

因此,在朝堂上经历了三日争执之后,最后各方妥协做出了决定

先遣使去东瀛见一见东瀛的天皇并去申饬下东瀛幕府让他们不要自误,如果东瀛幕府不听,那么朝廷就出兵伐之。

做出了决定就要选择使者人选,以礼部为主,兵部、翰林院、督察院为辅,其中正使二人,副使六人,正使为三品,副使为四品,可以说阵容非常豪华。

两位当朝三品大员,加六位四品,具是绯袍,可以说朝廷非常重视东瀛问题,这关乎着今年朝廷是否会有战事。

人员选定,拿到圣旨之后即可带着仪仗出行,在天津府外有朝廷水师大船送他们渡海前往东瀛。

京师之中因为出使东瀛一事在民间又多了不少风声,而朝中那些真正的重臣们却并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

在京师某处园子里,黄立极和乔允升正在看戏,那戏台之上戏子咿咿呀呀唱着火烧博望,戏台之下二人显得非常悠闲。

黄立极端着茶盏喝了口茶,随即拿起一块果脯塞进嘴里慢悠悠嚼着:「事情到这算是出了个结果了。」

「姑且算是吧,且由那些人去施为,事成与否反正也不是看他们。没见京师里最近动作不少么。」乔允升叉起块新鲜的果子,相较于果脯他更喜欢新鲜的水果,而他的地位也足够他一年四季不缺各种水果。

黄立极笑了笑:「常熟那位,最近可是有点急。」

乔允升有些不屑:「他和我们不一样,他是江南东林出身,一步登天又是依仗的那位,如今圣眷正隆,权势滔天。那些老人都渐渐以他为首,东南沿海那些士绅官宦也都仰他鼻息。可眼下出了这档子事,虽说新党那边表示不在意,但临清那位的想法,谁能弄得清楚毕竟若说真正的圣眷,权势,谁能比得上临清那位」

黄立极也是叹了口气:「乔相啊,咱们就莫要管那么多了,未来就算有争执,也争不到你我头上。都说内阁是滔天权势,位极人臣,但真正有滔天权势,能治国的又有几人」

「如今内阁七人,可真正说起来,能说话管事的,不也就四个孙相可算半个,这加起来也不过四个半而已。」

乔允升也是忍不住感慨,是啊,如今局势对旧人老人来说太难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总有新人替旧人,而东林党也还没有后世那众正盈朝的好时候,如今新党死死压着那些旧人,内阁真正说话的就是张好古,张瑞图,卢象升三人。

当朝首辅、当朝次辅,加上吏部、礼部、户部在手,新党权势滔天,旧人老人已经在朝中站不稳跟脚了,这也是为什么朱由校把钱谦益提上来的原因,旧人不能全部消失。

天下各地也好,朝中也好,朱由校不可能随心所欲把所有人都换成新人,那不是清理朝堂,那是清理他自己了。

正如光暗相随,新老相伴,有新就要有旧,钱谦益就是提上来的旧人代表,是东南诸省,那些官宦士绅的领头人。

因此钱谦益天生在内阁就有皇权和地方的支持。而他黄立极和乔允升,原本加上魏广微三人还能占据一份根基,如今就老老实实当个隐形人就好了,没看见出镇辽东压着那十几万辽东军阀的孙承宗都一句话不说么。

能以内阁大学士的身份致仕对子孙后辈也有一份蒙荫在,而且这几年黄立极和乔允升表现的不争不抢,这在张好古等新党大佬面前也有一份人情在,将来他俩退下去,子孙后辈自有人照顾。

所以黄立极和乔允升不争了,他们已经看清楚了,如今朝廷维持这个局势对他们来说没什么坏处,就算他们真有了

几分权势,那就能变的更好别开玩笑了,他们但凡做不上首辅,那有那几分权势还不如没有来的安心。

之前朝中诸人言战,最反对的就是黄立极和乔允升,他们倒不是在乎大明如今稳定上升的势头是不是会被打断,而是在乎稳定的朝廷局势会不会出什么岔子。他们才是最在乎稳定的人,他们需要的是稳定的致仕退休,而不是惹上烂摊子。

如今真正急的人,不是他们,是钱谦益。正如黄立极所说的那样,眼下最急的就是钱谦益,他必须要证明自己,不仅仅是在张好古面前证明自己无心和新党较量以维持如今新旧结合的稳定局面,更要在皇帝面前证明自己没什么小心思。所以这几天钱谦益没少找人也没少查询事情来龙去脉。

在钱谦益忙着自证清白时,张好古等人也没闲着。

「此事到底和那边有关系,如今追究起来有何意义想那些作甚呢,不管他是阴风还是火燎,我

自岿然不动便是了。「张好古笑着拿起几粒瓜子在

手中慢慢拨着。

张瑞图听着戏台上那说书人讲着自己写的天启微服私访记的戏文,手里拿着个扇子轻敲着,时而点点头非常投入,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

而卢象升则是手里拿着一本书时不时翻一翻喝些茶水,桌子上的果脯点心,瓜子零嘴根本没动。一旁的小厮上来添上热茶后识趣的退开,张好古终于是再度开口了:「说起来,今日二位请我来这,可不仅仅是放松吧」

张瑞图笑道:「嗨,就是想问问元辅,咱们要不要先动一动。既然这一仗按元辅您说的免不了,又要把主动权握在手里,是不是让下面先预备着点」

张好古看向卢象升:「卢相也是这个想法」卢象升点点头:「自古以来,兵家大事,就以事先筹谋为主。从未有今日言战今日便开战的说辞。都是经年累月筹备完毕,方才言战开战。」

「去岁朝廷才从南洋战事里脱身出来,眼下在南洋还有一镇兵马留守,今年又要对东瀛开战,事情太急了,若不是抓紧筹备,等战事真要开始了匆匆上阵,那就麻烦了。」

张好古微微颌首:「稍微等等,我还请了人来。」

没一会儿功夫,兵部尚书刘鸿训就到了,看到新党三位大佬都在,刘鸿训显然有些拘谨。

「刘尚书快坐,今日就是闲谈。」张瑞图笑着拉着刘鸿训坐下,小厮立刻送上茶水。

等刘鸿训坐下后,张瑞图笑着问道:「刘尚书,去岁朝廷在南洋打了一仗,各种消耗不小吧」刘鸿训连忙说道:「去岁一战,朝廷动用了三个镇,但真正打起来的战事也不过半月,消耗最大的是水师方面,大批火药炮子被打了出去。但去岁年末就已经补充完毕,如今水师的力量还有增强。」「而东南沿海各省的仓储,消耗也不大,如今各库都是满的,南北直隶的各处军需库存也都点检过了。战事只要维持住规模,朝廷就不会有压力。」显然,刘鸿训是清楚今日叫他来的目的,很直接的回答了自己的立场。

这一战是必须要大的,刘鸿训已经意识到了,从派去东瀛的人选中他就意识到了。

是啊,两位当朝三品,六位四品,具是朝廷重臣,可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从应天府刚刚来到京师的啊,他们背后主要支持力量可是东南那些人,需要维持的也是南方的利益。

让他们这些人去东瀛问责,显然朝廷就没打算能谈出些什么来,刘鸿训在朝会上就意识到,内阁是想打的。

如今他更是肯定了这一点。

一阵闲谈之后,众人分开,张好古没有回家,而是去了皇宫。

武英殿中,朱由校今日难得没去西苑查看他那些机械,临战之前,朱由校自然是更关注战事。「

这一战对朝廷有利,那打就是了,一些宵小妄图生事,朕倒是不在乎。」

「大明朝两京二十四省,三千八百余万户百姓,莫说眼下这四十七万兵马,就是再翻个几倍,朝廷也供得起」

朱由校说的云淡风轻,其神情自有一份霸气在:「他们不就是觉得朝廷手里就这些人马,其中还有半数在边关塞外,南北直隶加起来不过二十余万兵马,若是折损了一半,朝廷就过不下去了」

「哼,他们倒是做得好梦」

「师父,朕打算让新军再编练十几个镇。朝廷手里,起码要再多出二十万可用的兵马。」

朱由校算是看清楚了,草原上三万,甘陕三边三万,辽南三万,交祉五万,还有南洋

新军四处需要坐镇,留在南北直隶的可用之兵也就只够维稳了,手里不再多出些兵马来,朱由校都感觉心胸里有股气不顺畅,理不通顺。

张好古默默听着朱由校的想法,再编练十来个镇,倒不是什么难事。

毕竟如今大明是优军政策,高地位高待遇高福利,伤残还有荣养,新军就是朝廷自己人,是皇帝的自己人,新军子嗣无论是当官还是做什么都有优待,因此朝廷的募兵制度制度下,各地别说百姓了,就是士绅商贾也是想参军。

起码士绅商贾本来就有底蕴在,其子嗣读书识字,进入军中起步更高,将来也是进入朝廷中枢的正道。

眼下限制朝廷新军数量的,其实不是没人愿意参军,相反愿意参军的人多了,朝廷是宁缺毋滥加上如今正在大发展,需要最多的不是军人而是工人。不过朱由校有这个想法也正常,若是朝廷再多个二十来万兵马,那这天下还真就没什么魑魅魍魉了。

张好古想了想说道:「陛下,即便要扩军,也不是眼下。如今朝廷在北方有十五镇,辽南三镇,甘陕三镇,南方十三镇,西南五镇,加起来已经有三十九镇,草原上还常备着四镇蒙古骑兵,这些已经足够了。与其再扩充镇,不如扩充人。」

张好古的想法是,在现有镇的基础上,把每镇的人数扩大一些,这样的话简简单单增添十万兵是没什么问题的,至于后续是编练新镇还是其他,完全可以慢慢来。

朱由校点了点头,张好古的思路更稳妥些。点了点头,朱由校说道:「此事,就这样吧。先看看东瀛战事情况,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省的民兵也都有个预备,若是真有什么差池,这三省的民兵能编练十个镇出来。」

北方各省是新党和朱由校的基本盘,以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这四省加上直隶来算,朝廷轻轻松松可编练超过三十万以上有一定军事素养的新兵出来。明面上朝廷是那些兵马,但在北方各省,包括甘陕,两湖,江浙一线,朝廷随时可以扩充更多的兵马,只是如今没这个必要罢了。

说完扩军的事,朱由校问道:「既然决定要打了,内阁打算出兵多少。」

张好古说道:「臣的意思是,尽量控制在五万以下,甚至最好控制在三万左右。」

「三个镇东瀛可不弱。"朱由校说道。

张好古解释着:「陛下,东瀛是不弱,但朝廷也不是要和整个东瀛开战,而仅仅是和幕府开战。主要的不是打败东瀛,是打败幕府,让幕府恢复通商贸易,这就足够了。」

朱由校立刻理解了张好古的意思:「既然如此,师父的打算是只对江户动兵」

张好古点点头:「不错,周围那些江户的亲藩都不在臣的计划之内。」

朱由校笑了:「灭了幕府,留下那些亲藩,让他们争夺新的幕府将军位置,那些谱代们各有支持的亲藩,关东这就得乱起来,加上那些外样,整个东瀛都要乱成一锅粥啊。」

谁说不是呢

,关东的那些亲藩和谱代肯定会为了将军位置打的头破血流,尤其是当他们知道大明朝廷根本无心东瀛,只是为了开海而来之后,必然会毫无顾忌打的人脑子变成狗脑子。

至于那些外样外藩,还有关西、天皇,他们也各有各的心思,整个东瀛必然会成为群雄逐鹿的战场,如今有三五百万户百姓,修生养息了十几年的东瀛必然会乱成一锅粥,这是对大明来说最好的局势。

至于最后谁会赢,大明还真不在乎,因为大明必定会去帮快输的那个。

「朝会之上,有句话说的倒是颇符合臣的心意。」

张好古笑着:「东瀛小国,狼子野心,其心胸狭隘又有吞天之志,永乐年间便曾觊觎我大明疆土,足以见其勃勃野心。若假以时日任其发展,必成我大明一害。」

「因此与其任其发展,不如加以引导,驯养得当了,未尝不可变成我大明的海外之地。」

朱由校狐疑的看着张好古:「师父想要东瀛之地」

张好古笑道:「东瀛小国寡民,土地贫瘠,要来何用臣不过是看上了东瀛那几百万户人罢了。」

朱由校恍然,继而忍不住指着张好古笑道:「若是旁人知晓师父你的想法,不知道未来要怎么评判啊。」

张好古则是一脸坦然:「臣不是什么圣人,也不是什么好人,臣只是汉人。」

在朝廷使臣出使东瀛没几日后,朝鲜遣使来大明求援了。

「东瀛闭关锁国,我朝不少商贾子民被连人带货困在东瀛,局势岌岌可危。我朝小国寡民,能苟延残喘至今全依仗上国威严,如今子民被困异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虽然屡次派遣使者去东瀛却如同泥牛入海毫无音讯,如今只能依靠上国。我朝王上祈望上国施以援手,救出我朝鲜子民于水火啊。」

朝鲜使者哭的是声泪俱下,在朝会之上对着朱由校哐哐磕头,把被坏人欺负的小媳妇形象展现的非常鲜活,着实让朱由校满意。

「外使还请放心,我朝已经遣使去东瀛申饬其幕府了,若其置之不理,自有大明为你做主。「张瑞图说道。

朝鲜使者听到后大喜,当即再次叩头:「外臣叩谢大皇帝陛下」

朝鲜使者找来了,而很快不少小国使者也都闻风找上来了。

和东瀛做生意的可不仅仅是朝鲜和大明,这些小国都有份啊,货丢了就算了,如今连人带货都被扣下,什么消息也传不出来,这让他们怎么能甘心

之前没动静,他们也无力对付东瀛,但如今朝鲜找大明求援成功了,这些人自然一窝蜂的都涌来了。

这么多小国使节都来哭诉东瀛的残暴,明明东瀛锁国与否都是其自身国策,但如今看来仿佛东瀛锁国就是什么天怒人怨之事,一时之间东瀛是人人喊打,真成了被唾弃的存在。

显然,这些小国都是跟风过来的,他们只是想趁机讨点好处,但朱由校不在乎,有这些小国在,大明日后的行动那就是顺天应人,万众景从的正义之举。

虽说出王师以伐不臣,王道就握在大明手里,但一些外在名声大明也是要的,不能让人说成是贪婪小国土地财货吧,不然今日东瀛打一仗,明日南洋打一仗,那周围小国人人自危之下,大明对外的策略可就不是那么好执行了。

很快,前往东瀛的使者返回了,使者们没有成功与东瀛幕府完成谈判交涉,对幕府的申饬也毫无作用。

鉴于东瀛幕府的冥顽不灵,大明朝廷决定采取一些激烈的动作来唤醒昏了头的东瀛幕府:

出王师,伐不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408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