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

作者:风少羽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0734章 为了赚钱,大清和东林党都迫不及待的跟新党合作了!

书名: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 作者:风少羽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0

「元辅,这是蒙古两个集团的股票情况。」

崔成秀亲自将巴连衲都和察哈尔两个实业集团的股价情况汇报给张好古,并列出来这段时间这两个实业集团得到多少的现钱,两片草原整合起来会有多少的资源等等。

张好古翻看着崔成秀递交的报告,嘴角的笑意就没断过∶「不错啊,不错啊,能整合起两片草原的资源来,对朝廷来说是一件好事情啊。」

「陈亚万和郑弘这些年,做的不错,是个实干家。」

张好古说着,心里又开始计算起来,按照朝廷九载三考的制度,知府这一四五品级的父母官,每年朝廷都会检查其政绩、品行、有无冤假错案,在任期间地方百姓是否安居乐业,有多少新生儿,多少新家庭以及多少学童启蒙等。

而每三年,这些地方大员就要进京述职,吏部会根据其述职情况,地方实际情况加上个人履历等诸多方面来进行留任、平调、升迁或者降职等等。

因为大明的知府根据所任州府的税收人口等情况,其知府也分为四品和五品不等。

而根据朝廷考察制度,五品下是六年一考,五品上这些州府的父母官则是三年一考。

第一个三年政绩达标就是留任,到了第二个三年就有平迁和平调的可能,若是连续三次进京述职都达标,那必然会迎来升迁;但如果你第一个三年政绩非常突出,留任之后第二个三年政绩同样突出,那么六年就有可能迎来升迁或者平调。

这个一方面是根据官员所在地的情况及官员自身履历加上政绩等多方面考察来评定的。

陈亚万和郑弘是塞外知府,塞外本就是苦寒之地,因此连续两次考核都不需要甲佳,只要乙上就能迁入内地,在一大府或者省府任职了。

而陈亚万和郑弘的表演无疑是优秀的,二人在巴连衲都和察哈尔这些年把这两片草原经营的很好,历年都能给朝廷提供充足的牛羊、棉花、羊毛。

如今又有统合草原资源的实业集团出现,他们二人迎来升迁是稳稳的了。

张好古倒不是要压着他们不让他们升迁,而是在思索,这两个人离开后,把巴连衲都和察哈尔交给谁才比较合适。

毕竟能找到一个适合的人才很不容易,有些特殊人材更是难得,因为每个府的情况都不一样,大明幅员万里,天南地北情况不一,所需官员更是要因地制宜,想要找到合适的就需要筛选。

在脑海里过了一边人选后,张好古索性先不去想这个方面,毕竟还有一年时间,今年年末陈亚万才会赴京述职,而郑弘还要等到明年。

抛去这些问题,张好古想了想对还在候着的崔成秀说道∶「眼下草原投入重金来整合其资源,接下来运输流通就是个关键问题。」

「毕竟从巴连衲都也好,察哈尔也好,到中原的路就那么一条,这一条官道眼下肯定是不够的。」

崔成秀试探着问道「元辅,您的意思是修一条驰道」

张好古笑了笑「有这个想法。」

「你们商务衙门一直和商人们打交道,知道实际情况,先去看一看,商人们往草原出售和购进货物有没有什么困难不便的地方,至于最后修不修,本阁还没下决定。」

崔成秀知道了,张好古这是看上商人们的钱财了。

如今这些南北的大商人,一个个融资上市不算,还拿着大笔钱财去投资其他方面,大批热钱在市场上流动,造就了如今繁茂的大明市场,同时海外的商人们源源不断来到大明,一船船的金银珠宝各类奇珍换走大明的茶叶、丝绸、瓷器、古玩以及肥皂、煤油灯等各种工业产品。

如今大明的贸易太广泛了,而商人们手中的钱太多了,这些钱如果沉淀下去

,那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初开海禁第二年,大批金银的流入就让大明眼下不缺钱,朝廷有钱,民间也有钱。

但朝廷还要集中资金去干更多的事,因此一些方面张好古是很喜欢调用民间资金的。

例如驰道,若是单纯朝廷来修,想要修完连同南北直隶的驰道要花多久要花多少钱

但如果用上民间资本,朝廷不仅能负担得起,还能修建几条重要的驰道,例如连同西北、辽南这些地方的战备驰道。

崔成秀明白张好古的意思后,就下去筹备去了。

与此同时,远在辽东的魏功朝已经看着大明这烈火烹油一般热闹的贸易市场不断的流口水了。

大明朝廷真有钱啊,大明的商人士绅真有钱啊。

什么驰道,什么公司,一个个拿着真金白银去买,几百万上千万两银子这么砸进去,看的魏功朝是目瞪口呆。

如今大清国情况可不太好,大清国虽然有着东北广阔的土地,但开拓的耕田不多,耕田里种的还是大豆、棉花等这些值钱的东西,每年大清国都向明朝廷出口大豆、棉花然后换回来廉价的红薯、土豆等粮食以及大批金银。

如今大清国的仓储里,粮食可不多,更多的都是大豆和棉花这些与明朝贸易的东西。

对此,皇太极是真的一点也不知道,因为大清国的贝勒贝子、旗主王爷,还有汉人等等,几乎都在其中有一份产业。

而且大清国为了和明朝争雄,那可是非常开明的,大明报那更是满汉权贵必看的报纸,不看都不知道大明这么有钱,不看都不知道原来还能这么赚钱

如今看着大明在这里修驰道,开公司,各种融资上市,满人权贵也坐不住了,大清国虽然没钱,但满人权贵有钱啊。

而且眼下大清国肯定不是大明的对手,打不过也不能打,满人权贵们总要找点事干啊,不让我们打仗杀人,那我们赚钱总可以吧

毕竟大清国都建立了,大家都是权贵了,多赚点钱怎么了

满人全也想融资上市赚钱,也想去投资大明的各种暴利行业啊。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怎么投资

怎么投资才能确保能赚钱,怎么投资才能确保明朝廷不会没收他们的财产

思来想去,满人权贵们委托大清国第三智囊,幼麟魏功朝,来想想办法,让大家能赚更多的钱。

得到这些惹不起的贝勒贝子们委托的魏功朝思来想去,决定偷偷和南边联系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渠道来赚钱。

而这个时候,南方的士绅富豪们,正在为了蒙古那肉眼可见的利益而发愁。

他们之所以发愁,是因为根据计算来看,把巴连衲都和察哈尔两片草原的资源整合起来化为两个实业集团后,这两个实业集团的资源太充足了,无论是羊毛还是棉花,还是其他什么,都太多了。

南北方的商人们到不是吃不下这么多,毕竟不算大明国内市场,国外贸易市场也需要大量的纺织品啊。

问题主要在于,东西太多,运输渠道太少,大批羊毛和棉花无法第一时间运输来,这就影响大家伙赚钱了。

拿眼下来说,在巴连衲都和察哈尔正式成立实业集团并运营的第一个月,这两个实业集团就筹集了惊人数量的棉花、羊毛、牛羊乳,这些东西都是南北方大商人们订购的,可问题是这些东西一时半会儿运不出来。

哪怕是直隶地区最大的物流公司,周王朱恭枵的物流集团,一时之间都很难转运这么多货物。

长城之内还好说,官道运输,漕运运输总是有办法,可其主要问题就集中在从草原到大同这段路上,这一片要跨越大片无人

区,就一条直道,根本不够用啊。

为了运输货物急的发愁的南北方大商人们一方面要求草原巴连衲都和察哈尔衙门提供协助,一方面也是自己想方设法的组织商队去运输。

最后虽说好歹把东西都运出来了,但费劲的功夫让商人们很不满意

这种效率太影响赚钱了

看看天津府

天津府眼下是大明北方最大的贸易出口地,直隶各地的货物集中到京师后就通过火车直接拉到天津府然后装船出口,这效率,天津府的商人和北直隶的商人都笑歪了嘴。

南方的商人们思来想去,觉得不能这样,于是南方江浙一代的富商们凑一起开了个会。

浙商和苏商都是有钱人,他们除了经营纺织以外,还有茶叶、瓷器另外还投资诸多方面,因此他们不差钱。

眼下这些富商聚在一块,其能动用的资金就更大了。

其中一个富商更是直接叫嚷着「我们就应该自己出资修建一条驰道,专门用来运输货物,不仅要连接草原和大同,还要连接南北直隶。」

其余商人纷纷附和,他们又不是缺这个钱,他们只是缺技术而已。

见大家伙都支持这个方案,又有人开口了∶「那谁去和朝廷说呢「

是啊,这商人们主动要承建驰道,谁去和朝廷说呢,朝廷会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众人沉默片刻,有人说道∶「依老夫看,这件事还得去找钱相说一说。」

这话出来立刻有人附和「是啊,这件事还是要靠钱相。」

「眼下南人势力在朝中本来就不如北方,若我们轻举妄动,必然不妥,让钱相来提是最好不过的。」

「是啊,眼下朝廷四处修驰道,肯定有用得上我们的时候,如今让钱相主动提一提看看,能不能先把草原的驰道给定下来,不然影响的也不仅仅是我们的收益,还有朝廷的税收啊。」

「此言甚是,这件事要和钱相说清楚啊。」

一个德高望重的士绅说道「那这件事老夫就走一趟京师。」

又有几个士绅起身「加上我们几个。「

这主动去京师的,都是家里曾经当过官的官宦之家,如今都是地方豪族,在地方声望极高,这些士绅出面,肯定要比一般富商出面要好。

「那坐船走漕运去京师,速度还快。」有人提议道。

「嗯,那明日就启程,去和钱相说一说。「江浙的富商士绅们达成了一直,为了物美价廉的棉花、羊毛,他们怎么也要去试一试的。

等这些士绅坐船到了直隶,然后乘坐马车进了京师后,这些在江浙繁华之地鱼米之乡见惯了繁荣的士绅也是不由得为如今的京师而惊讶。

眼下的大明京师,可不仅仅是什么北方重镇,更是整个大明人口最多,最为繁华之地,仅仅站在街上,就能感受到京师的与众不同。

这些士绅来不及过多感慨,坐着马车到了钱谦益的住所处,看着眼前颇为雅致的三层小楼,这些士绅一个个都有些懵。

他们倒是听说了京师百官都住上了朝廷安置的住所,原来那些奢华的宅院都被废弃,但他们没想到,这堂堂朝廷一品大员,当朝大学士内阁阁老的住所,竟然这么的别致。

「劳烦通报钱相,苏州故人来访。「

门口侍卫进去通报之后,管家很快出来,领着这些士绅进入钱谦益的府邸,别说,这三层小楼面积不小,而且设置雅致,各种设施齐全,还有警卫进行巡视,内里完全不一样。

钱谦益看着这些江浙故人,有些惊讶∶「你们,这是为何突然到访啊可是出什么问题了」

为首的那个士绅说道

「我等一切安好,如今来找钱相,实在是事出有因啊。」

说着,这几人七嘴八舌将江浙的士绅豪商们所面临的情况详细说了说。

最后一人说道「钱相啊,我等南人地利本就不如北人,而天启纺织机和蒸汽纺织机一出来,南丝和北丝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眼下我等引进蒙古的棉花和羊毛,也是想从另一方面争取超过北丝。」

「蒙古到中原道路崎岖,运输不便,我等要是组织商队不断前往蒙古,这路途遥远,光这花费就是笔不小的开支,倒不如我等集资修一条驰道,如此运输便捷,也方便。」

钱谦益点了点头「原来是为了这事,但修建驰道这事,朝廷也要通盘考量,每一条驰道所耗人力物力具是惊人。但以老夫一家之言,很难在内阁上通过啊。」

听到这话又有人说道「钱相,我们可不仅仅是为了自家的生意,这也是为了江浙的生意啊。如今无论是大明境内也好,往外销售也好,蚕丝虽然属于精品,但走量需要大量棉花和羊毛,这些才是重中之重,江浙的贸易一半以上依靠纺织啊。」

「而且我们也不是只打算修一条驰道,除了草原通往大同的,我们还打算修一条连接南北直隶的,这样驰道与漕运并重,也是为朝廷牟利啊。」

钱谦益听到这些人还想修连接南北直隶的驰道,颇为惊讶的看了这些士绅一眼,他们眼下能拿出这么多钱来修建这两条驰道

钱谦益不知道,眼下这些江浙的富商还真能拿出这么多钱

因为他们还有别的贸易伙伴一起投钱,这个贸易伙伴,就是魏功朝

魏功朝手里可握着大清国那些满人权贵的大笔银子,他眼下是空有钱财却没有地方能投资入股,如今他拉上南边士绅商人一起投资,这样目标就小很多了。

钱谦益倒是没想到满清那些满人权贵为了赚钱能投资大明的驰道和公司,但既然这些士绅愿意投资给朝廷修驰道,钱谦益还是愿意在内阁上提一嘴的,毕竟他又没收受什么贿赂,这修驰道也是为了朝廷啊。

想到这,钱谦益说道「老夫倒是能提上一嘴,但具体结果如何,可不好说啊。」

这些士绅说道∶「钱相你能提就可以了,我们也是打听过了消息,最近隐约有消息透露,朝廷打算修建更多的驰道,只是还没有明确,这些驰道哪里都是修,先修草原和大同的不也一样么。」

钱谦益听后点了点头,如果朝廷真有这方面的想法,那么他倒是可以适时的帮一帮。

这些士绅显然不是傻子,他们在来京师之前就打听了下消息,各方面确认后知道朝廷的确有修建驰道的意思后这才来找的钱谦益,不然朝廷没这个意思,就算钱谦益是内阁阁老也不管用啊,毕竟眼下朝廷做主的可不是钱谦益。

安抚好这些士绅让他们先回客栈休息后,钱谦益先是派人去确认消息是否属实,得到答案后这才准备着怎么找张好古提一提这方面的事。

翌日内阁诸人在文渊阁开完内阁小会后,张好古刚出了文渊阁还没走几步呢,就被钱谦益叫住了「元辅。」

张好古看了看钱谦益,笑道「钱相可是有事」

钱谦益点了点头,笑着说道∶「元辅啊,老夫最近听闻,朝廷打算新增几条驰道「

张好古微微点头「是有这么个事。本阁只是与徐尚书提了提,还没确定;毕竟所耗人力物力颇多,这各方还在慎重。」

钱谦益听后说道「元辅啊,此言老夫可不认同了。如今朝廷人力物力充沛,这又是正值朝廷南北直隶工业化的重要时候;民间贸易繁多,进出口也好,地方贸易也好,都需要便利的渠道,多修几条驰道并非不可嘛。」

看了看满脸为了朝廷着想

的钱谦益,张好古愣了下,随即笑道∶

「钱相既然有这个心,那我到是要提前谢谢钱相了。「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为你提供最快的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更新,第0734章 为了赚钱,大清和东林党都迫不及待的跟新党合作了免费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587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