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当皇帝的那些事儿

作者:大明第一帅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十二章 皇帝旨意

书名:我当皇帝的那些事儿 作者:大明第一帅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36

龙泉山庄。

后花园内,鸟语啁啾,朱以海在练剑。

行家一眼就看得出,他练的是太极剑法,且炉火纯青,几臻化境。

朱老六赚钱后心情大好,连剑法都跟着出神入化。

这波生意,虽然手段不高明,好歹攒了第一桶金,还把后患给解决了。

就算以后这事曝出来,朱以海也可以全身而退。

被认出来又怎样

那是潞王亲笔写的执结,他自己都承认了朱常淓总不能拿钱不办事。

还有,冯大任等几个工部官员的认罪状还在孤这呢。

冯大任玩玉石俱焚只怕是自寻死路

朱老六怎么可能不留后手

“殿下,宫里来人了”外面有人禀报。

眼角莫名跳动,朱以海一愣,弘光帝朱由菘派人来的莫非工部那个冯大任把事情捅到御前了

不应该啊

朱以海丝毫不慌,收了宝剑,又换了身行头,这才不急不慢的前往前院。

原本安静的龙泉山庄顿时热闹了起来,府内到处都是铜锣一般的嗓子。

到前厅时,只见府门已四下敞开,正厅前还摆了一个香案。

案前是一个头戴三山帽,身穿蟒袍的中年太监,以及几名青衣小太监。

鲁王府众人垂首而立,就连长史董守谕也来了,俯首待立。

“陛下口谕”

传旨太监扫了众人一眼,又看向朱以海,拖着高音道:“鲁王殿下接旨”

董守谕等人不敢怠慢,齐刷刷跪接圣旨。

朱以海暗骂一句晦气,硬着头皮拜倒在地。

传旨太监怀抱佛尘,悠悠念道:“陛下口谕,明日于奉天门御门听政,凡在京宗藩、勋贵、文武百官皆需参加早朝,钦此”

参加早朝

第一个反应异常的是长史董守谕。

大明自开国以来,藩王参加朝会的机会少之又少,自明太祖设立藩封制度后,诸王分封各地,几乎没有参加朝会的机会了。

传旨太监念完谕旨,脸上挂着笑容,说道:“陛下初登大宝,念及亲亲之宜,殿下大喜”

他上下认真打量朱以海,似乎想确认鲁王遭雷劈的传闻。

“臣感沐皇恩。”朱以海点头附和。

心中却是嘀咕,狗屁的大喜,纯粹把老子当工具人了

传旨太监完成任务,准备离去,朱以海见其言行举止颇有风范,虽着蟒袍却无跋扈之相,当下问道:“这位公公怎么称呼在宫内何处当差”

传旨太监忙道:“奴婢李国辅,在御马监当值。”

御马监是仅次于司礼监的重要部门,能爬到这个位置,可以说已经是太监網

李国辅有点印象

朱以海笑了笑:“原来是韩公公的门人,前途无量啊,孤在这里提前祝贺公公入司礼监。”

进入司礼监,是明朝太监职场的最终目标,司礼监掌印太监,更被誉为内相,太监们做梦都想坐上那位子。

李国辅双眼眯成线,脸上笑开了花:“奴婢承您贵言”

他脸上堆着职业性的笑容,随后带着几个太监躬身告退。

“殿下可知,新皇伊始让藩王参加朝会,是何用意”长史董守谕上前,神秘叨叨地说。

他那表情像是在说:这事有内幕,你肯定不知道,等我解释一二,你就会觉得我很牛逼,以后想在江南这块地上混,还得老老实实听我的。

显然前两天的事让董守谕很没面子,想要找机会重拾威信。

朱以海笑了:“你想听实话”

“自然。”董守谕点点头,心道你啥都不知道,还在跟我装

朱以海正色道:“说句犯忌讳的话,新皇乃凤阳总督马士英及四镇军阀所立,江南的官员和文人们,不买账的大有人在。”

“皇帝让诸王、勋贵参加朝会,一是为了让我们给他撑场面,二是向诸王宣示他福王乃天命所归,天下正统,这道旨意可谓一箭双雕”

董守谕惊了,眼睛瞪得比狗眼还大。

鲁王不仅脾气见长,眼力也十分毒辣啊

最重要的是,他是怎么知道东林党人反对弘光皇帝的这可是内部消息啊

四更时分凌晨两点,朱以海还在做美梦,被宫人们拉起伺候更衣,准备今日的早朝。

早朝,也叫御门听政,是明初时朱元璋制定的官员打卡制度。

规定文武官员每天凌晨三点必须到奉天门早朝,皇帝亲自接受朝拜、处理政事。

朱元璋出身贫苦,立国当皇帝后,也保持着这种精神,更希望文武官员们也能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君臣一起共建美好大明。

今天,宫女们没敢再准备大红常服,也没用亲王朝觐专用的皮弁服,因为皮弁服上衣也是大红色,不适时宜。

宫女们取来一身道袍,小心翼翼地为朱以海更衣。

道袍并非捉鬼作法穿的,而是源于明代汉服的一种,是明代汉人男子居家时的外衣,也可以作为衬袍或平民男子婚服。

朱以海身上的道袍呈石青色,交领右祍,领部加白色衬领,衣身左右开衩,胸背及两肩各用一个团龙补子,是明朝皇室流行的王爵道袍。

朱以海曾在历史画册中见过这身衣服,从未穿过,现在切身体会,方才知晓其中奥妙。

古装穿起来不算麻烦,因为朱以海压根不用自己动手,一眼就学会了。

宫女们很快替他穿戴好,最后将袍子的大襟用两对系带,小襟用一对系带系结,还是一对漂亮的蝴蝶结,将之掩在袍子内。

袍子身后腰部两侧,钉有带襻一对,用以悬挂革带

藩王的玉带,是装逼的利器完爆什么爱马仕、路易威登

宫女陈贞儿手捧腰带,为朱以海缠上,半跪在身前柔声道:“殿下,这玉带粗么,要不要换一根”

“粗好啊,越粗越好越显身份,咱家还没有呢”

太监刘朝在旁边说道,一脸羡慕。

穿戴整齐,朱以海对着铜镜照了照,只觉神清气爽,自我感觉优秀。

他笑道:“若以后差事办的好,孤送你一条又粗又大的玉带。”

刘朝大喜,幻想自己多了一条又粗又大的宝贝,羡煞一众太监

寅时一刻凌晨三点,鲁王专轿抵达午门。

午门外熙熙攘攘,全是官员的仆人和轿子,如同故宫售票点热闹。

因为来的迟,鲁王府差点没车位停放轿子,参加朝会的官员都已经进去了。

在长史董守谕的陪同下,朱以海从午门的右门进入大内。

根据朝廷礼制,午门作为宫城南大门正门,中门只走帝后銮驾。

上朝时,公、侯、伯、驸马及文官三品、武官四品以上的官员才准许由午门的右门出入。

文官四品、武官五品以下的官员,只能从左掖门和右掖门出入。

午门除了是官员出入之门外,还是传达圣旨及朝廷告书的地方,也是大明传统异能“廷杖”之地。

进入皇宫大内,朱以海的第一印象就是:破

南京紫禁城,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修建的,是洪武,建文,永乐三位皇帝的皇宫,也是北京紫禁城的蓝本。

直到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北京,用了半个世纪的南京紫禁城,才失去皇宫的意义,只留下一些官员和太监打理。

此后过了二百多年,崇祯十七年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紫禁城武英殿即皇帝位,这里又变成了皇宫。

这二百多年来,南京紫禁城缺乏修缮,又时常遭遇雷火,大多殿宇已经坍毁无存,连太庙也早已被焚毁。

好在弘光朝工部的官员很敬业,一番内部投标后进行了简单修复工作,目前兴建了奉天门、慈禧殿等建筑,也不知道弄了多少油水。

只可惜,南京紫禁城没能保存到二十一世纪,几乎被夷为平地,只能勉强看到一些宫殿遗迹,柱栏、石螭等石雕。

朱以海穿越之前,曾在此遗址上的某小区住过一段时间,时隔四百年,再出入紫禁城,有一种故地重游的感觉。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11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