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红楼武状元

作者:江红辰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177章 感动天地母女相聚

书名:红楼武状元 作者:江红辰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36

晴雯离开后,贾芸独自逛了一会儿便离开了后花园,走到二门外,来到西路的总管院找到了于竹。

如今的于竹,不仅是贾芸的亲兵队长,也已经是贾芸府上的管家。

一来贾芸府上缺管家,二来于竹不仅品行好、武力值高,还有些智谋,也深受贾芸的信任了。

不得不说,于竹是个难得的人才,否则当初他在曹威身边做亲兵时,也不会深受曹威的赏识了。

贾芸在总管院找到了于竹,屏退了其他下人后,对于竹道:“有一趟差事,我要派给你。”

于竹郑重其事地回应:“大人有何差事尽管吩咐。”

贾芸道:“我要你南下苏州府找一个人并将这人带来见我”

当即,贾芸将此次差事详细跟于竹交代了一番

原著没有写明贾雨村是在何处担任知府时偶遇封肃、封氏的。

不过,自从贾雨村勾搭上贾政后,就跟贾府一直保持来往,还跟贾政成了所谓的朋友,以至于贾芸都已经见过三次贾雨村了。

于是贾芸知道,贾雨村以前担任的是苏州府知府。

意味着,封肃、封氏住在苏州府。

另外,根据原著的细节,贾芸判断,封肃、封氏多半就住在苏州城,或就住在苏州城附近。

封家是个大户人家。

封家也有过两件新闻在当地轰动过街坊,一是封肃的女婿甄士隐离家出走了,二是贾雨村担任苏州府知府时,纳了封氏的丫鬟娇杏做二房,只一年,娇杏便生了个儿子,又半年,贾雨村正妻病死,娇杏升了续弦夫人。

凭借这些信息,想在苏州府找到封家不是很难。

贾芸让于竹带着两名亲兵一起去办这趟差事,拿了二十两金子和一些银子让于竹带上, 一些银子是给于竹等三名亲兵的花费, 二十两金子是备用的。

贾芸的要求是, 只要封氏还活着,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让于竹想方设法将封氏带到神京城见他

贾芸可不想于竹此行闹出违法的乱子来。

另外, 贾芸要求于竹对此趟差事保密,就连于竹妻子都不可告诉, 就连两名跟着一起南下的亲兵, 也得等找到封氏后再告诉。

原因便是, 封氏可能已经死了,一旦如此, 事情传到香菱耳中,香菱就会很失望很悲伤,好事就反而变成了坏事。

第二天早晨, 于竹便带着两名亲兵一起南下苏州府

光阴荏苒, 似水流年。

转眼过去了将近三个月, 时间来到了五月十五日, 已经从春天进入了盛夏时节。

去年的五月十五日,贾芸正在参加武殿试的外场考试, 也就是在那天,贾芸成了武状元,同时也成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少年武三元、少年武六元。

一年后的今天, 贾芸已经是御前一等侍卫兼署钦差煤矿司郎中,甚至都已经跟薛宝钗定亲了

真真是世事变幻莫测

今年的五月十五日这天, 贾芸可没有去年这天那般风光,只是照常在工部煤矿司当值。

而在这天傍晚, 南下苏州府的于竹等三名亲兵回来了,顺利地把封氏带回来了, 也就是香菱娘,

只是,还有一个不速之客跟着于竹一起来了,此人便是封肃,是封氏的爹,香菱的外公。

封肃身边还带着几个身强力壮的随从。

巧合的是,当于竹一行人回到府门口的时候,贾芸也正好从工部煤矿司下班回来。

“大人”于竹看见贾芸后赶忙上前恭声打招呼。

贾芸问:“人带回来了”

于竹微笑道:“幸不辱命,已将那封氏带回,只是”

话还没说完,一个头发斑白的老头走了过来,近距离打量了一下贾芸身上穿着的正五品郎中官服,然后挤着笑脸谄媚地打起招呼:“你就是贾大人吧”

于竹不禁皱起了眉头,对贾芸简单介绍了一句:“大人,他就是封肃。”

贾芸心里“呵呵”了一声,眼下他还不了解情况,于是客气了一句:“是我,你老人家一路辛苦了啊。”

封肃更谄媚了:“我听这位于大人说了贾大人的事迹,知道贾大人是个很有能为的哥儿,心里钦佩得很,于是眼巴巴跟着一起从苏州进京,虽说一路上着实辛苦,可今日见到贾大人,我也不算白白的辛苦了。”

贾芸可不想跟这老头多废话,他得先了解情况。

当即,贾芸让亲兵将封肃、封氏、几个随从都带去了中路大厅候着, 贾芸则带着于竹走进了外书房。

跟贾政在荣国府一样,贾芸在自己府上也有内书房和外书房,外书房也位于西角门附近, 不同的是, 贾政经常待在外书房, 贾芸则很少待在外书房,喜欢待在内书房。

进入外书房后,贾芸让于竹将此行经过详细回禀了。

贾芸听完有感叹也有厌恶。

感叹是为了封氏,觉得封氏的命运跟她女儿香菱一样悲惨可怜

厌恶是冲着封肃,觉得封肃是一个贪婪亲戚

原著写到:

香菱几岁时被拐子拐走后,甄士隐、封氏这对夫妇十分失落,昼夜啼哭,连寻死的心都有。

一个月后,甄士隐就病了,封氏也思女成疾,日日请医医治。

又过了一个月,家里又遭了火灾,烧成一片瓦砾场,甄士隐、封氏便住去了田庄。

又因为鼠盗蜂起,抢田夺地,鼠窃狗偷,官兵剿捕,田庄上也难以安身,甄士隐、封氏只得将田庄卖掉,投靠了封肃。

封家是个地主大户,见女婿女儿来投靠,心中不爽,好在甄士隐还有不少银子,于是封肃拿了甄士隐的银子,给了些薄田朽屋给甄士隐、封氏。

甄士隐是读书人,做不好农民,勉强支撑了一二年便很穷了。

封肃对甄士隐很不爽了,经常尖酸刻薄地讽刺。

甄士隐因此悔恨投靠封肃,加上年纪大了、身子有病、生活穷苦,于是便离家出走从此失踪了。

此事轰动了街坊。

封氏哭得死去活来,不得不带着两个以前的丫鬟一起依靠封肃过日子,其中一个丫鬟就是娇杏,封肃可不愿白养她们,要求她们日夜做针黹赚银钱。

再后来,贾雨村成为苏州府知府,在街上巧遇了丫鬟娇杏,想纳娇杏为二房,封肃当然巴不得,在封氏面前撺掇成了此事,贾雨村因此赏了封肃百两银子,也给了封氏不少财物。

以上都是原著写到的。

后面的故事则是原著没写的了。

据于竹回禀,贾雨村给封氏的不少财物,后来也都被封肃拿走了,就连封氏仅剩的一个丫鬟也被封肃卖掉了。

此后几年,封氏在封肃家里一直苟延残喘地活着。

事实上,若非封氏心里还思念着女儿,她早寻死了。

这次于竹在苏州府找到了封氏,要带走封氏,封肃不放人,狮子大开口要五百两银子才放人。

于竹便给了二十两金子给封肃,让封肃跟着一起回神京城,说到了神京城,贾芸会再给三百两银子给封肃。

没办法,贾芸吩咐过,让于竹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想方设法将封氏带到神京城,要不然于竹可不会答应这种事,会采用“特殊手段”了。

封肃带着几个身强力壮的随从,一起跟到了神京城,不仅是想要剩下的三百两银子,也是想趁机巴结贾芸这种贵人。

在贾芸看来,这封肃无疑又是一个贪婪亲戚

封肃此次若收下二十两金子就放了封氏,倒也罢了,贾芸可不会特意跑去苏州府整治他,可现在封肃跟到了神京城,跟到贾芸府上来了,那这厮可就要倒霉了

呵呵,我们的芸二爷,专治各种贪婪亲戚,这是他的专长

这时,于竹家的走进外书房,尽管于竹就在这里,这对夫妇已经三个月没见,眼下于竹家的也顾不得跟于竹打招呼,对贾芸道:“二爷,太太叫你。”

贾芸回府的消息已经传到了卜五娘那里。

于竹回府的消息同样也已经传到了卜五娘那里。

于竹是贾芸的亲兵队长,于竹家的又是贾芸府上的管事媳妇,经常待在卜五娘身边,自然而然,于竹带着两名亲兵南下办差这件事连卜五娘都关注了。

卜五娘不止一次问过贾芸,派了什么差事给于竹,贾芸都没说,卜五娘对此好奇,袭人、紫鹃、晴雯、香菱、柳五儿等丫鬟也都好奇。

现在三个月过去了,于竹终于回来了,还突然带回来几个客人,卜五娘便急着把贾芸叫去问一问了。

当即,贾芸让于竹去中路大厅把封氏带了过来。

贾芸带着封氏一起来到了卜五娘大院。

让封氏在门外等候,贾芸先走进正房明间,发现袭人、紫鹃、晴雯、香菱、柳五儿等人都在。

卜五娘开门见山:“于竹出京办差回来了”

贾芸道:“是的。”

卜五娘问:“他还带了个几个客人回来”

贾芸道:“是的。”

卜五娘又问:“如今你是否可以告诉娘,你究竟让于竹去办何差事了那几个客人又是何人”

贾芸下意识看了眼香菱,然后道:“娘,此次我派于竹出京,是因为我听人说了香菱娘的下落,让于竹去找香菱娘了。”

此话一出,堂内众人纷纷愣住了,尤其是香菱。

在贾芸面前素来拘谨的香菱,眼下迫不及待问了:“二爷,你你说的是真的吗你知道我娘的下落”

贾芸微微一笑:“此事说来巧合,此前我南下淮南,偶然听一位来自苏州府的人,说到了他昔日一位街坊的故事,这位街坊叫甄士隐,这甄士隐有个女儿,乳名英莲。”

显然,这是贾芸杜撰的,他总不能如实说自己是通过原著了解的吧

说到这里,贾芸特意看向香菱,不出所料,香菱的脸色已经大变,眼眶顿时就湿润了

原著里,每当别人问香菱的家乡父母,香菱都回答说不记得了。

贾芸对此是质疑的,在他想来,香菱是几岁大时被拐走的,按理说,在这个时代,在大户人家,几岁大的女孩不仅有些记忆力了,也会有些懂事了。

贾芸觉得香菱应该多少记得一些小时候的事情,之所以原著里香菱每次都回答说不记得了,可能是被拐子打怕了不敢说记得。

事实上,香菱确实记得一些小时候的事情。

比如,她虽不记得“甄士隐”这个名字了,但她还记得自己姓“甄”,也记得自己的乳名叫“英莲”。

所以眼下听到贾芸的话,香菱脸色大变,眼眶顿时就湿润了。

贾芸继续讲述,将甄士隐、封氏、封肃的事情都详细说了一番。

香菱听完已经泪流满面。

卜五娘问:“芸儿,你是如何得知这故事里的甄英莲便是香菱的”

袭人、紫鹃、晴雯、柳五儿也纷纷好奇。

贾芸道:“淮南那人还提到,甄英莲的眉心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痣,是从胎里带来的,我便想到甄英莲可能就是香菱。香菱的眉心就有这么一点胭脂痣,而且香菱也是小时候被拐子拐走养大的。”

众人闻言恍然。

贾芸道:“当然,此事不确定,不过我还是派了亲兵南下了一趟苏州府,将那封氏带来了,究竟那封氏是不是香菱的娘,两人见面后多半便可揭晓。”

已经泪流满面的香菱激动道:“二爷,你把我娘带来了吗”

贾芸微笑:“究竟是不是你娘还未可知,等见过了再说。”

呵呵,贾芸可以确定,封氏一旦见到香菱,一定可以认出来

原著可是写到,当年甄家附近葫芦庙里的一个小沙弥,时隔多年后见到香菱都能认出来,封氏作为香菱的娘又岂会认不出

说完,贾芸便让小丫鬟出去将封氏带了进来。

贾芸心里悄悄感叹着:接下来是见证感天动地母女相聚的时刻

果不其然,当封氏走进明间,见到了香菱,封氏立刻就认出了香菱,虽已隔了多年,但香菱的大致相貌还是跟小时候一样,何况还有眉心中那点米粒大小的胭脂痣

事实上,哪怕封氏经历了这些年的苦难后比起当年老了不少,但香菱见到封氏后也勾出了小时候的记忆,也能认出眼前这位面黄肌瘦的“婆子”,便是自己当年那位风韵犹存的娘亲。

于是,封氏和香菱这对母女抱在一起嚎啕大哭

真真是感天动地的一幕啊

连卜五娘都感动哭了,袭人、紫鹃、晴雯、柳五儿也都感动哭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4696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