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新汉

作者:左角龙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四章 科考

书名:新汉 作者:左角龙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07

粗的解决了百姓的吃饭问题后刘常满将自己的眼光了另外一个问题上那就是人才制度问题。【阅读网】

这是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任何一个上位者都对人才制度关心备至。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有限皇帝也吧郡守也罢都不可能靠自己一个人来管理整个国家整个地区他们必须依靠各种各样的人才来协助自己。

可是并没有人的脸上写着“人才”两个字自古以来现、作养、使用人才都是每个统治者最为重要的课题一言兴国一念丧邦也无不与人才息息相关。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当皇帝之前哪怕是一直做着太子但人才却多半是自己阿爹给提供的刘常满当时没有感觉到实际上心里却一直按照刘邦给予的指点在使用人才。

可如今刘邦死了吕后在这方面没什么能耐这世上再也没有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指点自己之后刘常满这才真正现了一个完善的人才制度的重要性。

开国的时候刘邦手里的老兄弟们多数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又一起在战争中出生入死所以很容易的就知根断底了。

但刘常满知道从自己开始一直到大汉国亡国所有的皇帝们都再也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机缘去拥有这么一帮老哥们儿了。

注定了。以后地皇帝们都肯定会在深宫里长大;注定了以后的皇帝们从小接触的人都是有求于己的“臣下”再也不可能有平等相处推心置腹的日子了。

因此。制定一个合理的人才制度不但对于儿孙就是对于刘常满自己也有着重大地意义。这一点在选定丞相、推广新粮等种种事务上就已经完整的显示出了它的必要性。因此在新粮自然推广的过程中刘常满就已经开始深入思考如何建立大汉朝的人才制度了。

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才制度。先要做的当然是现和选拔人才这是人才制度的基础。

在秦汉以前现和选拔人才最主要地方式有两种:恩荫和荐举。

秦汉以前做官那是贵族和士人才能享有的资格因贵族豪门都是世袭的所以恩荫就成了做官的要途径。

翻一翻秦汉以前的历史就会知道位高权重的官职多半都是由本国的亲贵担任。除了需要改革等特殊时间里别的时候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职位根本不会给宗室以外的人员担任。

但宗室亲贵之中不可能每代都有杰出地人才而且这样也阻断了士人们前进的途径。于是便出现了第二种选拔人才的方式:荐举。

荐举这个方式自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就开始使用甚至一度还成为主流。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很多时候百姓推举地人才那都是真正的人才。

不过从夏朝建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后。这荐举的地位可就慢慢的衰落了下去。而随着皇权王权的一步步加强统治者离百姓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荐举也就逐渐成了高官权贵们的特权――你一平头百姓。连皇帝的面儿都见不到怎么可能去荐举呢?

然而人才地选拔本来就是一个很难找出统一标准的事情因此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恩荫和荐举仍然占据了主流。毕竟对于皇帝来说自己熟悉的这些官员家中地子弟还有熟悉的官员们推荐的人才总要比一个一无所知的陌生人来得可靠一点是不?

秦汉以前是如此刘邦上台之后他也没有能力改革此事但刘常满不同。

刘常满虽然对历史不熟也知道历史上的汉朝最后是亡在军阀手中的三国演义中早就说过。而这些军阀形成的重要原因就是世代恩荫、互相举荐而导致的盘根错节的豪门大族最后完全控制了地方事务形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集团。

在古代选拔人才其实还有另外一条制度那就是科举。

历史上科举诞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包括整个唐朝在内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所占的比例都极小。以唐朝为例每三年一次科举一次科举选拔的也只有十几个最多几十个人罢了在大唐朝需要的人才比例中只占了极小的份额。

但从宋朝开始科举在选拔官吏中所占的比例就越来越大直到最后完全占据了优势著名的官吏几乎都从科举中产生。

不但如此刘常满还知道科举制度乃是皇帝拉拢读书人进而拉拢天下精英阶层的重要手法哪怕一科只取一名也会给寒门士子们一个希望使他们不容易心生异心。用现代的话说既拉拢了人心又稳定了社会促进了和谐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汉十六年秋大皇帝下诏国中曰:“朕既处深宫无由得见天下高士;而国土辽远耆德士俊欲至长安见朕亦难矣。今诏告天下若有以厚德高行耆英长者孝义廉明明经通

郡国者其郡守国相当以秋为期公车载之恭送朕所过诸驿以九品官礼待之谓之待诏钦此!”

这道诏令其实并没有什么新意不过是重申了“百姓举荐”这一条自秦以来就执行着的制度罢了只是大皇帝加了一条要求诸驿以九品官礼待之更加荣宠一点罢了。

一般来说按照察举诏上的要求百姓中有人能够“名动郡国”而各郡国又敢于、愿意送他到都中待诏地。一般都是年高德勋的长者。毕竟若是弄错了送了个浪荡无行的“明经通算”者到了都中惹出祸端来可就不好了。

所以这一条对于天下寒门士子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激励意义毕竟那都是若干年后的事情了。但汉十六年冬又颁布的一条诏令。却让大汉国地士子们陡然看到了一番希望。

汉十六年冬大汉国各郡国的交通要道、城隘各处都贴上了一张榜文――自从大汉皇帝命令供奉院创出造纸术之后大汉国的诏令基本上都是写在了纸上。

“大皇帝明诏天下曰:自汉十七年始朝廷开科举之制凡我大汉子民不论士农工商。尽可参加!兹定于汉十七年春于各郡国春试合格者于汉十八年秋公车送于长安行秋试。凡秋试合格者即可身登青云授予官职钦此!”

此诏一下天下寒门士子的心。都被惊动了起来。这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以后读书不光是可以用来明明德通大义知微言洞玄妙。而且还可以参加科考搏得些功名利禄争它个锦衣紫袍!

对于芸芸众生来说那些玄之又玄的道理修身行的教义都远远比不上功名富贵来得诱人。

于是一时间果然是“长安纸贵”。科考要求的五个条目即治国理事明刑。通算杂务五条当即被大量的印刷传遍了郡国各地士子们纷纷根据自己所学默想自己如何金殿策试玉堂赴宴了。

“儿子你这一手可是漂亮得很呢天下士子当即都被你笼络到了手心。从此之后我刘家天下恐怕就更稳当了。”长乐宫里吕雉也听说了此事笑着对刘常满说道。

“呵呵阿妈今天叫儿子来不会只是为了夸奖儿子这么一句吧?”刘常满也笑着说道。

历史上吕后是一个极端擅权地皇太后不但刘如意死在她的手里而且三个赵王都先后死于她手刘肥差点也难逃毒手堪称是心狠手辣。

但那个时候当皇帝的是那个“仁弱”的家伙如今换了刘常满后却没有感觉到阿妈再有什么心狠心辣的地方。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刘常满表现出来的能耐让吕雉感觉到儿子的能力太强她完全控制不了所以没法做更大的动作。

刘常满登基不久就兑现了自己对阿爹的承诺把赵王如意地母亲戚夫人给送到了赵国做赵王太后而且还派了族中最为宽厚的一个族叔前去赵国替赵王打理国事严防戚夫人再做出什么出格的动作――这也正是保全她母子的方法。

吕后几次想要征召赵王如意却都被刘常满拦了下来。毕竟召诸候王回京那是需要玉玺的吕雉再生气也没办法。

不过自从刘乐有了女儿吕后抱了外孙女之后她仿佛突然变了个人似的再也没有起过要害死赵王如意地心仿佛是因为做了外婆突然觉得生命可爱了一般。

有时候看着母亲抱着的外甥女刘常满心里就会生出极为荒唐的感觉:真不知道历史上到底是怎么搞的吕雉竟然让自己的儿子孝惠帝娶了自己的亲外甥女为皇后这不是明摆着的**吗?难怪人家说臭汉脏唐埋汰宋乱污元明邋遢清鼻涕!

“儿子想什么呢?”见刘常满出了神吕雉一边逗弄外孙女一边笑道。

“啊?阿妈你刚才说什么了?”刘常满急忙问道。

“说什么了?阿妈问你什么时候能让阿妈抱上孙子!问你几次了你都不说这可不是个小事儿!你是我大汉国的天子儿子是定须多生几个地不然拿什么继承宗嗣?”

“这个嘛顺其自然吧……”阿妈一问起此事刘常满就很无奈。他也是很努力的播种了可奇怪的是三个女人的肚子都没反应。

“对了盈儿我问你你登基前说过等你当了皇帝要补偿你舅舅地功劳把他们封王。如今你大舅已经死了你二舅年纪也不小了你准备什么时候分封他们呀?还有你姐夫本来就是诸候王却无缘无故的被你阿爹给捋了你什么时候替他复国?”

“啊这个嘛阿妈这个就得从长计议了。我那边还有些朝政需要处理回头再说吧……”刘常满逃一般的从长乐宫跑了出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430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