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新汉

作者:左角龙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九章 兴学

书名:新汉 作者:左角龙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07

在厅中气氛极为紧张的时候却听刘常满嗤的一声笑“子为何如此生气?莫非是因为觉得声望确实远不如人家齐墨么?”

这一句话说出连召平也捏了一把汗阳成延更是挺身而起站在刘常满身边。【全文字阅读】

身为公输门弟子阳成延早就听说秦墨子不但惊才绝艳更有一身世所罕见的武技。如今见他脸色铁青阳成延生怕他暴起难对太子不利。虽说绝不至于要了太子的命但以太子的武功恐怕没法招架受点羞辱是免不了的。因此他这才急忙站起护住刘常满。

“哈哈哈哈我秦墨声望原不如齐墨。太子不如去请那齐墨前来辅佐便是何苦来我墨谷呢?”谁知魏无相却并不怒突然大笑道。

“哈哈哈子度量小子佩服得紧!”刘常满也笑道。如今他的声音已经过了变声期虽然说不上混厚不过确实也象个男人了。

“不过以小子所见或者今日秦墨声望不如齐墨但那不过一时黄花。百年之后学子所以记得墨子经术全是因为秦墨!”刘常满断然道。

“喔?”厅里众来都来了兴趣。说真的若说墨子之术是因为秦墨还有几分可信;但若说墨经也全是因为秦墨那可就是笑话了。

“子可是不信小子所言?”刘常满心里暗笑笑话后知两千年呀。再忽悠不了你们这些人?我知道的墨子知识虽然不多。但却是经过两千年千锤百炼的真知灼见!

“子试想齐墨修习墨经所为何来?还不是为了使人君信用墨子之术。治理国家吗。可子再想想倘若真用墨子之术治理国家会有何等情况生?”

室中同想插话魏无相缓缓摇了摇头示意他听刘常满继续说下去。

“不瞒子说以墨子兼爱之义治国。最后得到地是一国之人尽皆懒惰举国挨饿!人性本是好逸恶劳每人平均所得则多劳者吃亏少劳者得利久而久之则多劳者少劳。少劳者不劳子想想可是这个道理?”

刘常满这番话乃是二千年后我国建国之时。被证明过地真理。吃大锅饭只能饭越吃越少。越吃越差;搞绝对平均主义就会摧残劳动积极性结果大家都陷入泥潭之中!听父辈说过无数次吃大锅饭时候情况的刘常满对于墨子学说的坏处算是认识得极为清楚了。

魏无相何等人物?仔细思索之下现果然会是如此。素来信奉墨家经义地他不由得脸色苍白起来。

“所以墨子之学必不能行于朝堂原因正在此处所以齐墨之说定不能成功而后还会多遭压抑最后隐匿无踪!”

“而我秦墨以有用之技辅以墨子之术可富国强兵必为朝堂所用。所以日后墨子之道倘若行于世间必由秦墨而来!”刘常满侃侃而谈众人皆听得呆了。

见众人的反应正在自己意料之中刘常满回到自己的几案后坐下静待众人说话。这些话都是被后世的真实情况验证过的事实胜于雄辩不过事实再加上雄辩更让刘常满说起来自信满满。

“唉!”魏无相长叹一声。“从今日之后我秦墨一门自我魏无相以下尽随太子驱使!”

“多谢子盛意!有子相助何愁我大汉不强百姓不富!我即日便上表父皇请为子晋爵!”刘常满也衷心说道。

“只是太子老朽有一事不明还请太子赐教。如太子说来这墨子经义于治国之道毫无裨益么?”魏无相情绪非常低落奉信了一生的教义突然现是祸国殃民地玩意令他很是难过。

刘常满神秘一笑挥手屏出他人这才俯到魏无相耳边小声说了几句。魏无相这才哈哈大笑精神为之一振。

多年之后当室中同接任子之位时才由魏无相告诉了他墨子经义于治国的用处:这墨子之义利在保民。墨子经义难用于朝堂但却能在民间形成巨大的力量形成对君主的制衡。

“数千载而后墨子之义必将大行于世子之力灿然史册矣!”魏无相告诉室中同这就是太子刘常满的原话。

是呀数千载之后可能**社会了吧?那个时候可能兼爱非攻真的会实现谁知道呢。但人类就是这么奇怪这样近乎虚无缥缈的精神支柱却如同兴奋剂一样让魏无相顿时迎来第二春而在他的带动下整个秦墨系统都被动了。

有了魏无相地统筹建设的进度果然大不一样了。

就拿正在建设的未央宫来说吧由阳成延主持其事的时候也已经尽已所能。按照萧何地意思这座宫殿必须要建得宏伟巨大一则显示大汉帝国无与伦比的实力示威“四夷”;二则也好让宫室足够庞大免得以后地皇帝随意建造宫室招致民怨。

因此上未央宫的设计比起长乐宫来足足扩大了十倍不止。严格来讲未央宫

本不是什么宫殿而是一座巨大“宫城”。光是正仓就足足比得上新丰城的大小而这只不过是第一期工程罢了。

可是长安城位于渭河之南骊山之西和咸阳城一马平川不同因为山的影响长安城地势是起伏不平的。这么一来就给运输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建造宫室所用的无数砖瓦石灰木材还有工人的给养、建筑废料都需要从城外运入。别看只是这短短的一段路却让全凭牛马拉车的役夫们苦不堪言成了工程进度上地瓶颈。

但魏无相一来。立刻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命人在长安城中挖出两条大渠。将渭河、灞水、戏水连接了起来渠宽数丈深可通船。这么一来。各种物资地运输顿时快了许多。对于开挖大渠有些异议的萧何也让他一句话就给说服了。

“这渠开挖之后不但可以加快运输物资而且挖出之土可用来建造园苑景观而等工程完毕之时。再将废料剩物填入渠中再在上面用黄土夯实便可成为通衢大道一举三得有何不可?”

这么有见识的话说了出来萧何等人自然拜服从此筑造长安城之事就悉数委托给了魏无相。而魏无相也尽心尽力。忽忽数月过去那未央宫地台基竟然有了点模样。

不过连罗马那种小破城都不是一天可以建起的更不用说宏伟壮丽的长安城了。在等待未央宫建成的日子里。诸事顺利之下刘常满便又开始考虑起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兴学。

前世身为一个教师。虽然只是一个体育教师但毫无疑问刘常满对于学校教育有一种本能的热情。秦朝由于实行法家统治采用愚民政策因此对于学校之类地当然就不大上心。但刘常满不同在他心里不管怎么说学校还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地方之一。

古代也是有学校的但和现代教育大不相同的是那时候的学校多数是由私人主办讲述“一家之言”的私堂。刘常满心里非常怀疑中国人的思维一直缺乏验证性是否就与这件事情有关。

而唯一有一点点“博采”意味的国子监其实博采地全是儒家学说。儒生这种东西一旦脱离了乱世就会产生许许多多迂腐无用的玩意。说到底修身齐家倒还罢了治国平天下那是高级脑力劳动岂是一群只会坐而论道、夸夸其谈的儒生能搞定的?

中国现代教育被人诟病地地方自然不少但毫无疑问它还是要比古代的这种私塾相授地教育方法先进得多最明显的一点便是学生有了更多选择可以为自己的未来设计不同的目标而非象儒家统治时期的教育那样所有的目标都只是为了中举――做官。

然而时代条件所限刘常满还没有那样的雄心壮志要在汉朝完美复制现代教育不过刘常满有自己的想法。

穿越之后已经八年了基于多了两千年的知识积累刘常满对于这个时代的认识高度很可能比这个时代任何人都要高。因此刘常满准备采取一种温和的方法来改变汉朝。

刘常满心里明白从根本上讲自己便宜阿爹刘邦经过七年努力从平民升格为天子这自古以来未曾有过。汉朝会亡的每个朝代都会灭亡这是一件毫无疑问的事情但汉朝亡后呢?

下一个朝代的皇帝恐怕也会从一个下级官僚甚至是平民升格为天子。做皇帝是一件很繁杂的工作而一个从平民升格为天子的人需要极长的时间来学习如何做皇帝或者说因为皇帝只有一个而且还是绝对的“你只有在工作中才学习工作”的事情所以每一任皇帝都必须学着做皇帝。

这么一来问题就来了你从哪儿学呢?除了开国皇帝之外其他皇帝都可以从父祖辈的言传身教里学到一些但更重要的是从以前的皇帝身上学习。

美国实行的法律制度前任法官的判决可以做为后任法官判决的依据对于中国的皇帝来说这也是有那么一点点象的。

所以阿爹和自己的行事方法治国方针很可能不是一定会对后代的皇帝造成巨大影响哪怕改朝换代了也是一样。一想到自己会影响中国几千年刘常满就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确实有点沉甸甸的。

身为汉皇太子刘常满当然只能实行自上而下的改变但这种改变方法虽然见效极快但最大的缺点就是一不小心就容易造成巨大破坏。“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真理不到生死存亡关头绝不可随便翻动治国方针。在改变风俗习惯上也是一样。

从远的来说。虽然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那种急进的改革时代但后来文化大革命造成地极坏影响对文化和人性地破坏之力。并非象官方宣传那样令中国经济倒退多少年那么简单。而从近的来说秦朝所以覆灭与秦始皇帝急功近利想快的在全国进行改革把原来秦国地制度转嫁给

国不无关系。

因此。刘常满对于自己的动作一向小心翼翼具体到兴学这件事情上也是一样。

刘常满并没有准备广造学堂让所有适龄儿童全都入学的打算;更没有打算禁绝私人传授全部改成公立学堂的意思。现在的条件下这两项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在物质丰富几百上千倍地新中国尚且不能达到如此效果。刘常满凭什么认为自己能做到这一点?

因此刘常满的办法是类似后世官府最为常用的方法。

而兴学先要做的是笼络人才为我所用。没有人才。也就没了教师那兴学就是扯淡。建国之初。最需要的人才就是各类实用技术人才这也是我国建国后为什么理工科为主工程师治国数十年的原因。

在汉初这些实用技术人才如农家、秦墨、兵家、公输门还有各种各样有技术的工匠在官方的地位其实都很低但刘常满决定给他们一个名份。

先汉太子刘常满下诏令天下诸子百家尽可传授学徒――管他是公学私学呢只要能多培养出来人才肉烂在锅里不是?管他黑猫白猫只要能抓住耗子地当然全都是好猫。

接着汉太子又颁下诏令指定槐里城――也就是原来的废丘城了为学都并号令诸子百家只要愿意接受朝廷号令的尽可以给个名份公开在学都开堂授徒。

说到做到汉六年八月初槐里城就建起了儒家的明堂农家地学圃兵家的演武场阴阳家地传经台道家的白虎院并且诸家宗主全都被授以“博士”称号可随时入朝参见皇帝太子。诸家又各有三名门徒被授予荣誉称号。

接着槐里城又建成供奉院号为上院凡是对国家做出特殊贡献的重要人才一律被授为“供奉”衔秩比二千石。

同时又设立尚材院、尚文院、尚武院三院号为下院各行各业只要能显示自己的特殊能力获得认可者都可进入三院成为国家承认的“有特殊才能者”虽然不俸禄却颁给执照和三院院士荣誉称号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尊敬。

刘常满承认自己不算是什么具有创造性的人不过这供奉院仿照的乃是后世的科学院、工程院的设置而尚材、尚文、尚武三院则是仿照战国时豢养门客的办法算不上什么新方法。

然而此举却在整个大汉帝国掀起了轩然大波。各宗派都有自己的传播渠道汉太子的诏令很快的传遍了全国一时间不光是关中的人才就连各诸候国的人才也都纷纷奔赴槐里城。

很多人前来关中并不是奔着入上下院而来的毕竟谁都能想明白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成为院士。但入不了上下院不要紧关键是到了槐里就能见到许多平时神龙见不见尾的高人妙手自己的技艺不定就获得了什么提升。就算提升不了吧去上下院测试的地方长点见识总还是可以的吧?

汉六年八月十五正是中秋月圆之时汉皇帝刘邦正抱着如意和戚夫人一起在南宫赏月说起此事来刘邦笑着对戚夫人说道:“阿越看起来日后治国盈儿说不定比他老子还厉害呢!”

与此同时燕王卢绾正在向刘邦缮表:

“臣燕王卢绾敬呈大汉皇帝陛下亲启:太子前日诏令一下我燕国诸子、能工巧匠纷纷沿北边道前往关中。燕地边穷作养人才不易倘若全都流入关中则我燕国危矣!尚乞皇帝诏谕太子待关中事毕遣返我燕国工匠卢绾其感激不尽!”

韩王信、赵王敖也都上表皇帝说法和燕王卢绾大同小异。

而楚王韩信、长沙王吴、梁王彭越则直接上表汉太子说是虽然修筑长安城重要但各诸候国也是百废待兴如今大匠多半流失恐怕不利诸候国建设敬请太子遣返工匠。

“萧丞相你觉得应该如何?”已经修好的长乐宫里刘常满看着一堆从刘邦处转来的、直接送呈自己的表文笑着问萧何道。

“强干弱枝天下定理太子不必管他们凡是前来关中的工匠太子只管招募随其自愿便是谅诸候也无话可说!”萧何也笑道。

当初刘常满想建学宫时萧何还有些不同意但如今看来这效果好得出乎意料所以萧何大力支持刘常满将这些工匠以各种名目留下。这可都是各诸候国的重要人才少了这些人才各诸候国内的建设就要慢上许多。

“萧丞相此话倒也有理不过诸候也都是我大汉治下子民似乎不必做得太过了。这样吧给各派宗师、诸院院士说一下让他们降低门槛把诸候之人多多招入门下然后以宗派的名义派人在各诸候国设立分部!”刘常满微微一笑道。“太子此计大佳!”萧何笑道自去执行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61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