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万历明君

作者:鹤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09章 水流云出,乱点驼酥

书名:万历明君 作者:鹤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4

承光殿中,茶案上冒着热气的茶,有两杯。

饮茶的主客,只剩一人。

皇帝出神地看着何心隐方才坐过的地方,不知在想什么事情。

站在远处的张宏正要上前,却见中书舍人靠近皇帝,又默默站定。

王应选合上了白净如洗的起居注,快步地挪到皇帝身后:“陛下,方才奏对时,臣耳聊啾而戃慌,听得不甚清楚……”

朱翊钧这才回过神来。

他回过头,就看到王应选一脸脾约的表情,显然是不知道起居注该怎么记。

朱翊钧忍不住失笑:“卿可以听清楚。”

哪怕原话被记下也无妨,最多也就是个何心隐早有不臣之心,被皇帝反唇相讥而已——他这番言语当然是挖苦人的反话,不然呢?难道朝臣敢理解成皇帝教人造反?

但王应选没有立刻退下去。

他犹豫片刻,还是忍不住开口道:“臣不明白,陛下为何要与梁汝元说那番话。”

一番奏对,王应选不明白的事太多了。

作为中书舍人,记录起居注的皇帝心腹,自然是皇权特许的有惑就问。

朱翊钧缓缓站起身来,神情莫测:“朕想说,也就说了。”

他当然知道王应选的意思。

无非是要利用何心隐,说点场面话,萝卜大棒的老套路,依旧能随意驱使。

根本没必要说那番话——以至于连这位中书舍人,都分不清真假。

但,就像朱翊钧的回答一样,他想说,也就说了。

王应选再度追问道:“陛下庙算高绝,臣还是不明白,梁汝元已经耳顺之年……”

未尽之语,自然是何心隐都快死了,既不可能出狱就收拾东西谋反,也不可能因为皇帝一番话就幡然悔悟,誓死效命。

一堆无用功,难道就为了过过嘴瘾讥讽何心隐?

朱翊钧闻言,突然叹了一口气,语气有些寂寥:“卿当然不明白,既看不明白何心隐,也看不明白朕。”

“这些话,又哪里只是对何心隐说的呢?他教授的徒子徒孙,他交游的党朋会社……”

朱翊钧顿了顿,看向王应选:“当然,也包括你在内的所有人,王卿。”

王应选一惊。

只以为皇帝在敲打自己,他连忙就要请罪。

朱翊钧摆了摆手,将他打断:“一时半会与你解释不清,今日奏对,卿只需知道,革新朕要大权在握;治政朕需广纳意见;掌舵……朕就要往前多看一些了。”

王应选若有所悟,愁眉紧锁,一时无言。

朱翊钧看着陷入沉思的王应选,:“当初邓以赞值万寿宫的时候,也是这样过来的,多听多看,朕更看好你。”

小王毕竟是万历二年的进士,比之邓以赞而言,短于老练,却胜在思想上跟得紧。

朱翊钧说罢,拍了拍王应选的肩膀,便转身走回御座。

张宏见状,连忙上前行礼:“奴婢去请梅参谋。”

见皇帝点了点头,他这才缓缓退了出去。

……

何心隐再度回到了他熟悉的顺天府大牢,神情惘然地席地坐回了角落。

面圣之后,一身罪刑消了大半。

今年指斥乘舆一案,以及万历三年二月扬言首辅专制朝政一案,分别由皇帝本人表态,以及替首辅大度,一笔勾了销——也就是案犯与当事人私下和解了。

逃戍一案,则是重新发配为沈鲤帐下的税兵——就像他的老师颜钧一样,发配贵州充军不过七日,就被俞大猷请去帐下做了军师,合理合法。

也只有嘉靖四十年玩弄谶纬一案,以及妖道金云峰怂恿土司谋逆,无辜被牵扯一案,还需要等着审结了。

后者本身就跟何心隐没什么关系的冤案,至于前者……反正他是徐阶的胁从犯,再加上自己年事已高,国朝优容老迈,也就夺去功名的刑罚值得一说罢了。

如此,便是何心隐安心坐牢,等沈鲤休沐到年后,再一同去山东拜会衍圣公。

这样倒也遂了何心隐的意,正好给他腾出时间,整理一番今日所得的感悟。

这时,大牢外响起谈话的声音。

何心隐听到声响,抬起头来。

只见牢头点头哈腰引着两人走了过来,赫然是府尹公子王象晋,以及左佥都御史协理院事耿定向。

“还请两位长者长话短说,否则我父发觉,定然要打断我的腿。”

王象晋朝着牢里的何心隐拱手一礼,心虚地叮嘱了一句。

说罢,就转身离去,显然是纠缠那位府尹父亲王之垣去了。

何心隐看着王象晋的背影,好奇与耿定向问道:“朝廷没有为难这些士子罢?”

耿定向招了招手,示意牢头打开狱门。

他捂着鼻子往里走,口中瓮声瓮气解释道:“说大度也算大度,说为难也算是为难了。”

“皇帝让当日犯上谏言的士子务农耕田,挑粪堆肥,便不再追究。”

“王家子整日泡在粪缸里怡然自得,不仅被皇帝轻轻落下,还赐了些好物,以示恩赏。”

“赵家子以皇帝折辱过甚,不肯屈就,被革了功名,赶回南京了。”

皇帝这要求,朝臣自然没有求情的余地,士人农桑嘛,谁不说一句教化有方?

挑粪堆肥,那都是正经活。

怎么,皇贵妃干得,你士子就干不得了?

何心隐闻言也不觉得奇怪,要说举大旗讲正确,皇帝绝对是当之无愧的泰山北斗。

时间有限,不便在这个话题上多说。

何心隐盘膝坐在地上,直入主题:“衍圣公家侵占田亩,鱼肉赤民,陛下想让我为前驱。”

耿定向接过牢头递过来的蒲团,正要放在长凳上盘膝坐下,闻言动作不由一滞。

他惊疑不定地看向何心隐:“夫山应下了!?”

何心隐坦然点了点头:“我看了卷宗,鲜血淋漓,不能不应。”

耿定向痛心疾首:“糊涂!”

他伸出一根手指,来回指着何心隐,颤声道:“这事哪里轮得到你来做!”

“上到海瑞、陈吾德,下至沈鲤、余有丁,朝廷这么多大员,谁会办不了一个世家!?”

“不过是皇帝不忍见他们身败名裂罢了!偏偏让你赶着凑上去!”

何心隐沉默片刻。

这道理他自然明白。

圣人世家,办狠了就是欺师灭祖,身败名裂;应付了事就是欺君罔上,愧对苍生。

皇帝正要让他这个草民去打头阵,朝廷才能作出一副无可奈何的白莲花模样,也好保全沈鲤、余有丁这些人的身后名。

但,即便知道,他仍旧毫不犹豫地接了下来。

何心隐没有去看耿定向,双眼放空,喃喃道:“天地间自然有一杆秤,无论是皇帝,还是圣人世家,都得上去称量。”

耿定向站起身,在逼仄的大牢中来回踱步,走来走去。

“那能一样么!”

耿定向面朝墙壁,语气中带着一丝焦躁:“皇帝是皇帝,犯上直谏是士人的本分,谁也说不出个不是来。”

“孔家是什么!是圣人的衣冠冢!你若是敢掀了圣人的衣冠冢,在士林中恐怕就要臭名昭著了!”

何心隐摇了摇头:“我为赤民张目,公道自然人心。”

耿定向霍然回头,瞪向何心隐:“公道只有一时!”

“是!有皇帝撑腰,有孔家侵占田亩的事情,此行你必能将孔家打成过街的老鼠,群情汹涌,所向披靡。”

“之后呢?”

“皇帝一死,天下人都会争相替孔家翻案!”

“届时皇帝尚且有人替着说话,你恐怕就是个迎逢上意,欺师灭祖,废弛国粹,斫丧斯文的身后名!”

凡是对孔家出手过的,别看当时人人称快,要不了多久就是狂风骤雨一般反攻倒算——甚至都不需要谁主导,酸腐士人们读着孔家挨欺负的历史,自己就哽咽上了。

什么毁弃典章、陵迟风教、隳坏旧制、荡涤故实……帽子数都数不过来。

若非如此,这次皇帝怎么不让海瑞去了!?

何心隐迎上耿定向的目光,思索片刻,鬼使神差道:“我自诩为天下元元赤民张目……”

“若是因开罪儒宗便被坏了身后名,只能怪我太过羸弱,辜负了赤民大望,让他们仍旧意不能表,口不能诉,以至不能为我正名。”

“越是如此,我越是应当义无反顾。”

耿定向闻言,脸上恨铁不成钢的神情立刻僵住。

他愕然看向何心隐。

这话,实在不像是何心隐能说出口的,莫不是皇帝开了什么难以拒绝的条件?

何心隐见耿定向失语,也不在这事上纠缠,继续说道:“此番唤子衡前来,还有一事,我欲解散四门会。”

何心隐面色坦然。

耿定向再惊。

牢房干燥敞亮,是顺天府为数不多的“上等牢房”,两人一站一坐,一时间两人大眼对小眼。

耿定向百思不得其解,眉头紧皱:“何以至此?”

何心隐摇了摇头:“会是理应志同道合者所集,如今我陡然惊醒,发觉自己道途竟不甚清晰。”

“既然如此,又何必广聚千人,陪我自娱自乐。”

他顿了顿,恳切道:“我要重新修持,从士人之间回归乡野,直到为我的经学,找到一条能够攀援的道途。”

四门会招纳四方之人,少说也有千人,虽远不如历史上复社动辄“从之者几万余人”的规模,却也是不小的组织。

何心隐三言两句之间,竟然说弃就弃。

直让耿定向感觉陌生。

他定定看着何心隐:“夫山心意已决?”

何心隐点了点头:“待我明晰道途,再与子衡论道。”

耿定向张嘴欲言,有心再劝。

但转念间,又思及何心隐接了找茬孔家的差使,这一身的名望日后恐怕岌岌可危……

耿定向脸上阴晴不定,半晌之后,才憋出一句话:“既然夫山心意已决,那我亦不多劝。”

“稍后我便去信与罗汝芳、程学博他们,说明此事。”

耿定向先后历徐阶、高拱、张居正、申时行四辅,皆能无龃龉,靠的就是八个字——交游广阔,不偏不倚。

凡遇大风大浪,必然隔岸观火。

此时有了主意,耿定向很是干脆地与何心隐拱手道别——就像历史上作出的选择一样,彼时何心隐下狱,其恐受牵连而无动于衷,坐看何心隐身死,惹得李贽当场与耿定向翻脸,指斥为“假道学”。

何心隐起身回礼,默默目送耿定向。

他看着这位经年好友,心中想着方才其人对孔家侵占田亩的态度,脑海中突然升腾起一股明悟。

朋友,未必是同道。

既然如此,集会又应该以什么为准绳呢?

何心隐再度扯过蒲团,缩回了牢房的角落,思索入神。

……

万历七年,腊月十二。

临近还有十余日就过年了,凡是汉人所在的地方,无不是除旧迎新,年味十足,比如塞外的归化城,四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归化城听名便知,与塞外蛮夷归顺天朝得的赐名。

事实也却是如此。

俺答汗自隆庆五年归附之后,便老老实实做起了天朝顺民。

万历三年俺答汗为了讨好上邦,主动修建了漠南第一座城市库库河屯(呼和浩特),朝廷赐名归化城。

这座城池,已然成了双方永世修好的象征。

当然,永世修好,往往有不好的时候。

譬如今日。

一份来自明廷的诏令,让弘慈寺大殿内的气氛,颇为凝重。

殿内都是各部的贵人,争相传阅明朝皇帝的诏令。

三娘子则是大马金刀坐在主位上,珠钿缀簪珥,一身缕金裙,作为大汗的妻,一身着装甚至比大汗还要华贵。

丙兔分了家,今日虽然来了,却是自己做自己做的主,坐在靠着三娘子的位置。

不彦皇台吉、切尽黄台吉等人依次落座。

只有俺答汗不在殿内。

因为俺答汗此刻重病缠身,卧床不起,能不能过完这个冬天,都是两说。

“明朝的皇帝,在对我们发怒。”

三娘子是佛殿内唯一的女流之辈,此刻却当仁不让率先开了口。

丙兔坐在三娘子下手,立刻接上话头:“石茂华到过归化城求见大汗,明朝的皇帝知道,认为我们冒犯了他。”

他说话之间,频频打量这位名义上的母亲,不时抓挠大腿内侧。

“我们可以找到石茂华,送给明朝,来请求不用去京城下跪。”不彦皇台吉说出了他的想法。

说到这事,殿内气氛颇有几分愁云惨淡的感觉。

丙兔冷哼一声:“早就找不到了!最开始就应该砍了他的头,还给明朝的皇帝。”

切尽黄台吉冷睨了他一眼:“当时你就可以拔刀的,不是站在马屁股上放炮。”

丙兔最受不得讥讽,闻言当即勃然变色。

他一拍桌案,霍然站起身来。

“咳咳。”

这时候,三娘子的咳嗽声响起。

两人立刻偃旗息鼓。

三娘子如今年不过三十,举手投足之间,一股经年掌权的威严呼之欲出:“已经发生的事就不必再争了。”

“而且,明朝的皇帝,不一定是因为石茂华到过归化城而发怒。”

“现在土默特部失去了头狼,是最虚弱的时候,我很怀疑明朝皇帝的意图。”

这一番话,直让殿内众人面面相觑。

三娘子口中的失去头狼,并不是说俺答汗已经死了,而是说没有了统率部落的威望,跟死了没有什么区别。

三年前,俺答汗出征瓦剌,大败而归,留了一身暗伤。

去年的三月,俺答汗又长途跋涉前往青海乞佛,吃斋礼佛。

历时一年数月不在部落中统率群狼。

直到俺答汗上月返回归化城,众人本以为要狠狠彰显头狼的武力。

结果,俺答汗刚一下马,就躺上了病床,还是重病。

这就自然而然让部落众人升起了挑战之心——在蒙古,失去力量的头狼,也就失去了威望。

切尽黄台吉是第一个出面试探的。

他在崇佛的俺答汗病床前,向所有人宣称,俺答汗带回来的僧人是骗子,施展的佛法没有益处,不能救合罕的黄金性命,必须要除掉俺答汗身边这些僧人。

俺答汗听闻,竟然只能躺在病床上,语气懦弱地为那些僧人求情,而不能惩罚切尽黄台吉。

于是,部落的人都看出这位大汗病重。

俺答汗的大儿子辛爱黄台吉,立刻分家,带走了土默特部大批人马。

甚至大胆上书明廷,希望俺答汗死后能够跟母亲三娘子合婚,挺进孝道的同时,名正言顺继承顺义王的封位。

与此同时,左翼各部似乎也察觉到了一些情况,集结精骑,开始征服右翼的小部落,抢夺成群的牛羊。

不仅如此,甚至连板升的汉人,都开始敢试探性地减少向归化城输送的粮食,延缓建造佛殿的进度。

对此,俺答汗一概不能出面应对,在部落中已经跟死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明廷的皇帝也将怒火倾泻而来……

一时间,众人也想到了某些不好的可能,神情都凝重起来。

“我决定了。”

这时,三娘子再度开口。

众人目光立刻汇聚。

三娘子站起身来:“大汗留在部落,不要去京城,我独自前往,面见明朝的皇帝。”

话音刚落。

丙兔立刻起身,高声否决道:“母亲掌握一万精骑,是部落的灵魂,不能轻易离开。”

三娘子摇了摇头:“大汗病重卧床,长子辛爱黄台吉不肯听令,土默特部只有我能说了算。”

“不必再劝,明日我就去见那位名叫陈栋的宣大总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083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