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万历明君

作者:鹤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84章 阴阳顺位,悬疣附赘

书名:万历明君 作者:鹤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4

王者,事天明、事地察,祭天于南郊之圜丘,祭地于北郊之方泽,所以顺阴阳之位也。

南郊圜丘,自古以来,便是皇帝祈雨、求收、告罪之所在。

所谓告罪,单单是指天子向天自咎。

而今日的南郊圜丘,第一遭遇到了“代臣负罪”这个说法——天星兆罪,兆的不是朕,而是乱臣贼子。

此时群臣听闻皇帝这般言语,几乎惊得要跳将起来。

本以为皇帝今日是为朝局做出退让,谁知道,竟然放肆张狂到这个地步!

这哪里是祭天?分明是在政治哗变!

近日与皇帝多有忤逆的官吏,譬如闹得沸沸扬扬的沈思孝、艾慕等人,无不面露惊骇,频繁交换视线。

而辅臣马自强、申时行,都察院温纯等皇帝近臣,束手而立,面无表情。

只有一干全然不明局势的少卿、郎中、主事,乱作一团,不知所措。

其中心怀恭顺之人,几乎条件反射一般,当即跪伏请罪:“臣等有罪!”

本在为皇帝一番话出神的陆光祖,此时眼见有人下拜,立刻回过神来。

他冷哼一声,环顾请罪的朝臣:“陛下言称‘此种’,意指‘彼辈’,汝等这般急着认罪……”

“难道便是陛下口中无君无民之臣?”

经此提醒,方才跪地请罪的朝臣,骤然醒悟,竟一时不知自己应该继续下拜,还是应该狼狈起身。

便在此时。

班列末尾一阵喧闹。

只见御史刘台不知何时,已经将冠帽取下,托在手中,昂首挺胸从班次最末走了上来。

众人纷纷注目。

眨眼间,刘台便走到最前,昂首道:“陛下所谓天下有司罪恶多端,以致上干天和,大哉皇言,闻者泣下。”

“但,陛下言元辅居正乃忠臣,臣以为不然。”

“乱臣贼子,当以首辅张居正为最!”

“天星所兆,舍他无外!”

眼见这位张居正学生出头,群臣不由心领神会。

今日这场争论,重点从来都不是什么天星预示的谁的罪行——董仲舒这一套,在朝的官吏们用归用,心中却是比谁都清楚。

所以皇帝一番辱骂朝臣后,根本没人与他争论彗星到底是什么预兆,而是立刻在关键之处还以颜色。

关键只在于新政!

张居正正值丧期,那便是如今新政的薄弱点。

即便皇帝此刻态度强硬,一幅要为新政站台的模样。

但只要张居正这位治政八年的首辅去位,换了谁上,都要大打折扣。

既然如此,那天星兆的乱臣贼子,不是张居正还有谁能是?

果不其然,在刘台发难之后,皇帝也收起了方才自吹自擂的模样。

朱翊钧对刘台毫不掩饰厌恶之色:“你就这么污蔑你的老师?”

刘台对于这话,早有腹稿:“陛下,臣先是大明朝的御史,是陛下的臣子,之后才能论及师生。”

朱翊钧嗤笑一声:“那刘御史倒是说说,你这老师,是如何的乱臣贼子。”

刘台怡然不惧,朗声道:“还请陛下明鉴!”

“先帝临崩,居正托疾以逐拱;任首辅以来,威福自己,目无朝廷;创制考成法,胁制同僚;辅政未几,即富甲全楚;起大第于江陵,费至十万,制拟宫禁;姬妾上千,奉御同于王者。”

“此非乱臣贼子耶?”

这话一出口,立刻便数人附和。

沈思孝、艾慕不约而同出列,朗声道:“陛下。”

“元辅丧父之后,至今盘桓京中,不肯返乡,而后便顷有天象示异,星变非常。”

“此忠奸之兆,不言而喻!”

“凡事必质诸人心而安,始揆诸天意而顺,然后天变可消。”

“还请陛下三思!”

邹元标紧随其后:“陛下,张居正贪恋权势,罔顾人伦纲常,干犯天和,还请陛下应天变而顺民心!”

无论皇帝如何逞口舌之利,也得过人伦纲常这一关。

这是士林的悠悠众口!

张居正这个主持新法的内阁首辅,必须得走!

陆光祖、刘台、沈思孝、艾慕、邹元标……

朱翊钧眨眼间便见得这些人一个接一个地蹦出来,一时分不清心中是悲是喜。

他盯着最先冒头的刘台,缓缓开口:“刘御史所言,元辅富甲全楚、制拟宫禁、姬妾上千之事,可有实证?”

刘台正要开口。

一旁的赵锦突然出列:“陛下,御史风闻奏事,并不需要实证。”

刘台见有人替他开口,便不再多言,只是坦然地朝皇帝行礼,以示心意。

朱翊钧瞥了赵锦一眼,又来一个。

他略过赵锦,目光再度落到了刘台身上,认真道:“既然如此,刘卿怎么还不致仕?”

刘台一怔,只以为皇帝要罢黜他,不由哑然无语。

礼部赵锦忍不住出言谏道:“陛下,从未有风闻奏事,国朝便罢黜御史之事!”

吏部陈炌也上前一步,劝道:“陛下三思。”

朱翊钧闻言,摇了摇头:“不是朕要罢黜,而是刘御史应当自请致仕。”

这话一出,刘台愕然。

赵锦、陈炌更是一番话被堵在了胸口。

朱翊钧也不吝解释,他认真看向刘台:“刘御史不是说,自己先是大明朝的御史,而后是元辅的门生么?”

“如今刘卿作为御史,已经尽了风闻奏事的本职。”

“那么……为老师洗刷冤屈,难道不是你这学生应该做的?”

“你若当真心怀人伦大德,而不是口是心非,那么此时就应当避嫌以致仕,赶赴江陵,查明实情。”

“如此既全了君臣之份,又尽了师生之情,无论日后是否复起,也无论元辅是清是浊,于卿都是一段佳话流传后世。”

朱翊钧顿了顿,语气转冷:“还是说,人伦纲常只是刘御史严以律人的夜壶?”

话一出口,刘台嘴巴张了张,言语在口中转了一圈,又生生咽了下去。

赫然是一副措手不及,欲言又止的模样。

刘台略微转过头,看向赵锦、陈炌二人。

可惜,却只得爱莫能助的神情。

见此回应,方才还昂首挺胸的刘台,气势一泻千里。

陆光祖全程冷眼旁观,心中再度感慨,皇帝果真当得起一句——智足以拒谏。

话说到这个份上,刘台不可能有第二条路走。

不仅如此,刘台若是在江陵找不出什么宫殿,那他叩在张居正身上那顶“罔顾人伦纲常”的帽子,恐怕就要自己戴在头上了!

再看台上那位文坛盟主奋笔疾书的模样,恐怕还要名传千古。

实在是杀人诛心!

而直面此事的刘台,怔愣当场,进退维谷。

他嗫嚅半晌后,终于艰难跪地,宛如被折断脊梁一般,声音微弱道:“臣请致仕。”

朱翊钧摆了摆手,示意准了。

见皇帝轻而易举处置了刘台,方才正蠢蠢欲动,准备紧随其后的人,不免也犹豫起来。

赵用贤更是一阵后怕,重新将头埋回了郑宗学的背后。

可惜,南墙总有人要撞。

艾慕浑然不惧,再度开口:“陛下,即便刘御史有邀名之嫌,也与元辅守制之事无关。”

朱翊钧没有看向艾慕,抛开此人行事,单看姓名,也是个故意讨廷杖的风格。

他懒得理会艾慕,放眼群臣:“元辅守制之事,已经从八月底纷扰至今了。”

“正好今日说到此处了,朕便问个明白……”

“元辅丧父,如何不能夺情?”

皇帝问得情真意切。

朝臣的反应,也出乎意料的激烈。

吏部陈有年突然出列,许孚远见状,想伸手阻拦,却为时已晚,只能闭眼不去看。

前者走到近前,行礼道:“陛下,元辅自信而对扬之言,惟曰圣贤道理,祖宗法度。”

“孔子曰:‘予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王子请丧,孟子曰:‘虽加一日愈于已然。’”

“则终丧正圣贤之训也,而身自违之,必其所不忍也。”

王锡爵有些担忧地看了一眼皇帝。

张居正守制之事,不仅仅是对新法不满之人,更不乏像陈有年这等古板士人。

甚至于,出于他王锡爵的本心,也是乐见张居正回乡守制。

这就是大明朝的孝道。

哪怕他王锡爵掌刑部的时候,遇到老子扒灰的案子,判词照样得写“只当为父隐恶,遣逐其妻足矣”。

这种孝道之下,张居正夺情之事,除了心怀鬼胎之辈,自然也少不了心怀道义的士人仗义执言。

二者合流,皇帝若是不仔细甄别,恐怕酿成大错。    想到这里,他突然心中一动。

王锡爵沉吟片刻后,缓缓出列:“启禀陛下,非是不能夺情,而是古往无此先例。”

也不知皇帝接住了他的援手,还是单纯对他态度温和。

只听皇帝轻声解释道:“若是陈卿所说元辅之不忍,那也是朕执意夺情。”

“若是王卿所说祖宗成法,亦有辅臣杨溥、李贤之旧例。”

“何也?”

陈有年正欲再说,只觉背后一紧,一个踉跄就被拽回了班列。

王锡爵却是立刻接上话:“陛下明鉴。”

“即有杨溥、李贤之往例可稽,亦三年未终,而非一日不去之谓。”

“陛下可令元辅返乡,在家待诏,营葬事毕后,再论夺情。”

一天孝都不守的先例没有,但守不满三年,却是有例可循。

如此也不过等上半年时间罢了。

同样也算能为皇帝削去士林部分阻碍。

朱翊钧闻言,缓缓颔首。

而后朝百官投去征询的目光:“众卿以为然否?”

方才义正词严的陈有年,听闻这话,心中叹了一口气,终于还是选择了作罢。

赵志皋、于慎行等翰林,各自对视一眼,面上不约而同露出犹豫之色。

便在此时,邹元标突然开口:“陛下。”

“臣以为不然,当时李贤固夺情,却为门生所弹劾,且当时诤之,后世讥之。”

“乃至杨廷和夺情,力辞而去,得士林赞誉。”

“元辅之勋望积之数年,而陛下顾败之一日,臣不知陛下何忍而为此也。”

朱翊钧突然摇头失笑:“所以,邹卿的意思是,元辅若不力辞,那便是恋栈权位,朕若一意孤行,便是置辅臣于不义?”

“一旦夺情,便是臣不臣,君不君?”

邹元标似乎没有听出皇帝言语中的不快一般,凛然应是:“正是如此!”

朱翊钧点了点头。

也不再理会邹元标,而是看向陈吾德:“陈卿,你是公认的君子,也是首先上疏请朕不要夺情的堂官。”

“朕有一事不明,还请解惑。”

这也是为什么张居正夺情之事会闹得这么大。

陈吾德这种跟皇帝共事七年,力主新法的大臣,同样不赞同张居正夺情。

甚至屡屡带头上疏,言辞之激烈,更在赵锦一干人等之上。

陈吾德本不愿意在这种场合落皇帝的面子,一直缄口不言。

奈何此时皇帝点到,也只能出列以对:“臣知无不言。”

朱翊钧单刀直入:“既然是人伦纲常,为何又礼不下庶人?”

“既然是人伦纲常,为何朕当初丧父,只守孝二十七日?”

这等问题,自然难不倒老古板。

陈吾德脱口而出:“陛下,我等士人,当天下之重任,系四海之具瞻,必正己而后可以正庶人。”

“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庶人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故有,礼不下庶人。”

“至于陛下……”

“圣人大孝,在乎善继,枢务之重,军国之殷,纘而承之,不可蹔阙。以日易月,抑惟旧章。”

朱翊钧追问道:“以日易月,乃汉文帝自率己意创而为之,非取于《周礼》,然否?”

陈吾德一怔。

却还是勉强点了点头:“诚如陛下所言。”

朱翊钧看向陈吾德、王锡爵、陈有年、于慎行等一干士人:“庶人有仓廪不实,天子有军国之殷,如此则有丧制之变通。”

“既然这般,如今元辅柄新政之重,操兵戈之急……”

他顿了顿,认真道:“金革无避,可否?”

这话不仅在问陈吾德,更是在问陈吾德、赵志皋一干人等。

同样更是在为如今合流的两群人谨慎做着区分。

金革无避一词出口,蠢动的一干翰林,突然偃旗息鼓。

陈有年更是眼睛一亮,微微颔首。

陈吾德犹豫半晌,似乎还在斟酌。

王锡爵再度张嘴欲言。

此时,礼部赵锦突然开口:“陛下所言,元辅操兵戈之急,未免有些牵强附会了。”

朱翊钧听了这话,脸色瞬间垮了下来。

他深吸一口气,收敛了所有神情。

而后静静地环顾一众朝臣:“既然如此,趁着今日南郊圜丘祭天,六百朝官在列……”

“诸卿,一一表个态罢。”

“以为理当夺情者,便往左站!认为不当夺情者,便往右站!”

“马卿!申卿!你二人左右领个班!”

说罢,朱翊钧又朝马自强、申时行指了指。

群臣见状,瞬间哗然。

皇帝这是做甚!?

即便王锡爵心向皇帝,都忍不住面色大变,仓皇下拜:“陛下三思!”

皇帝这样做,岂不是给反对新法之辈名正言顺地抱团结党!?

何其不智!

朱翊钧视若无睹:“朕已经三思了!”

一度在克制自己的右都御史陈吾德,突然后悔方才没有应下皇帝的话语。

他面色苍白,声色俱厉地谏诤道:“陛下欲亲手挑起党争耶!?”

皇帝的举动,实在出乎他的意料!

即便七年共事的信任,他都不敢相信这是皇帝会做出的事情!

朱翊钧见状,终于勃然作色:“难道朝中不是已经起了党争么!陈卿何必装聋作哑!”

“你以为元辅夺情的事只关乎人伦么!”

“你以为潞王一度不能就藩,只是朕母后宠溺么!”

“你知道昨夜星象,有多少乱臣贼子暗中勾连么!”

皇帝陡然发怒也就罢了,口中尽是虎狼之词,轰得人心神俱震。

场面瞬间一寂。

陈吾德嗫嚅半晌,竟一时找不出言语应对。

赵锦与陆光祖两人下意识对视,而后一触即分。

王锡爵愕然看向皇帝,又转头清点起周遭的营卫数目。

大理寺卿陈于陛,突然踉跄着出列,下拜跪倒在地。

他语气悲怆:“陛下!”

“臣自主大理寺以来,虽不敢说恪尽职守,忠心任事,却也从未有一事枉法,从未对一人徇私!”

“三年间清理刑狱、梳理律令、格知法理,陛下、同僚有目共睹!”

“论及本职,臣可指天对誓,说一句问心无愧!”

“难道便因臣关切皇嗣、在乎人伦,与陛下有所忤逆,便要被陛下看作乱臣贼子么!?”

说罢,他再度行三拜大礼,凝噎叩首。

堂堂三品堂官,竟然泪洒南郊!

朱翊钧突然抚掌而赞,朗声道:“好!既然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朕也有话要讲。”

“诸卿不妨扪心自问,元辅守制之事,有多少人是一心为人伦纲常张目?”

“究渊源,汉文帝自创以日易月,汝等同样奉为圭臬。”

“论成例,国朝辅臣夺情,有李贤、杨溥等人在前。”

“说变通,这七年间朕不知以金革无避夺情了多少人。”

“说到底不就是因为元辅推行新政八年,让某些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朱翊钧看向赵锦:“赵卿,你说,你是单单不赞同元辅夺情,还是不赞同朕与内阁推行的新政?”

这个周末吃了睡觉的药,虽然睡了个好觉,但是浑浑噩噩了两天,耽搁更新了,实在抱歉。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61613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