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万历明君

作者:鹤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04章 移根仙阙,西池鱼跃

书名:万历明君 作者:鹤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4

万历七年,腊月丙申朔日。

今日的常朝,依旧在文华殿升起。

左右两列的文武大臣,以及纠仪官、内臣等,都尽数到了班。

只有御阶上的主位空悬。

“四天了,陛下还要在军营呆到什么时候?”副都御使陈吾德瞥了一眼空荡荡的御座,扭头与申时行讨要着说法。

那日刘世延谋逆,皇帝当场便将其枭首示众,紧接着又自作主张,进行了好一通改制。

皇帝这样不走正规流程哪里能行,立刻便有大臣写好了奏疏,等在午门外准备与皇帝讨要说法,申论一二。

结果等到天黑,也没等到皇帝回宫。

一听才知,皇帝竟然留宿在了军营!

皇帝这一留就是四天,固然是省却了独断专行留下的些许麻烦,却也让宫里与朝臣一齐干着急。

陈吾德更是每常朝都抓着申时行问上这么一句,已经快成廷议开始前必备的流程了。

申时行已经习惯了两头受气,闻言几乎条件反射一般,将头别了过去。

他假装没听到一般,轻咳一声:“内阁桌案上的奏疏表章,都快堆积如山了,咱们先议事罢。”

皇帝几天不来上朝他能怎么办?去军营里给皇帝揪着耳朵逮回来?

那陛下也说了,是视阅营所,检查府库,清点军将等正事。

刘世延覆辙在前,谁还能拦着皇帝防微杜渐?

既然如此,还是看看眼前的廷议吧。

陈吾德看着日渐滚刀肉的申时行,也颇感无奈。

但既然要说正事了,他也不好再纠缠,只能没好气地接过申时行的话头:“那就先说说刘世延一案怎么处置吧。”

“诚意伯一脉是止于首恶,还是族诛?”

“从犯又牵连到多大的范围?”

“这事诸位总得有个章程,都察院已经快关不下人了。”

说着,陈吾德还不着痕迹地点了一下都御史温纯。

今时今日,皇帝的威势可不是以往能比,就连夺权兵部这种事,都没在明面上掀起太多声浪,就可见一斑。

如此,下面自然少不了揣摩圣意的人。

青绿小官们使出浑身解数牵连瓜蔓,短短几天,都察院就抓进去上百号人。

这情况给陈吾德吓了好一大跳。

若是再不划出个道道来,真要罗织大案,万人都打不住。

温纯自知陈吾德在点自己,心中也不甚在意,神情坦然地回以颔首。

朝臣对此更是兴致缺缺,丝毫没有表态的打算。

诚意伯是太祖始封的勋贵,世袭罔替,免死券书,哪怕如今谋逆,也不是他们这些朝臣能决定的。

石茂华这种文官,大家多少还会帮衬几句,勋贵?那还是算了吧,诛首恶还是族灭,都没什么差别。

尤其皇帝的态度模棱两可,也就更没谁想去凑这个热闹了,万一说错话了呢?

见朝臣们敷衍的模样,陈吾德只好看向御阶上:“张大珰,此事陛下作何说法?”

皇帝虽然人躲在军营,但对于朝局也没放松把控。

甚至于皇帝这几日在刘世延一案上态度暧昧不清,也多半是有意放任下面牵连瓜蔓,排出余毒。

张宏本是眼观鼻鼻观心,此时被陈吾德指名,才略微抬了抬眼皮。

见众人都朝他看来,张宏便朝城北方向拱了拱手:“陈副都御使这话问得多余,自刘世延案发以来,陛下从来都让法司秉公办案,除了大明律外,并没有别的说法。”

朝臣不由面色古怪,皇帝是怎么好意思在亲手处决了刘世延之后说这话的。

陈吾德闻言也不含糊,立刻转头与温纯分说:“总宪,陛下既然这般说了,那我等是取昭武伯旧例,还是黔国公旧例?”

昭武伯曹钦,率兵攻打皇城,事败后满门诛灭,一个活口没留;黔国公沐朝弼,伪造火符、通番引兵入境,只被诛了这首恶。

两个极端,自然是陈吾德将都察院的意见交给了温纯这位主官来定夺。

毕竟,怎么处置对陈吾德而言并不打紧,重要的是,赶紧给事情定下大体来,免得旷日持久的瓜蔓牵连,影响朝局稳定。

温纯似乎根本不需要过多思索,下意识脱口而出:“自当取昭武伯旧例!”

都抓了几百号人了,现在来一句只诛首恶,这些人难道轻轻放下不成?那都察院的面子哪里放?部院同僚的绩效怎么办?

申时行见温纯顶在前面了,立刻附和点头:“合当满门抄斩!”

总宪与内阁发话,立刻陆续有人相继开口。

“九族还是三族?”

“不可考的事拿来说作甚,自然是三族。”

“那就夷三族罢。”

“幼童、远亲、家仆这些人如何处置?”

“圣天子有如天之德,自然以仁恕治国,若当真是不曾牵扯的无辜之人,不妨网开一面。”

“受了刘世延的惠,也算不上无辜,流放还是要的。”

“应有之意,将彼辈流放海南罢。”

“诚意伯的爵,还嗣下去么?”

“自然是陛下定夺,大不了挑个出了五服的远方继续与国同休便是,也算没坏了太祖高皇帝的诺。”

三言两语之间,各自便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申时行也很快翻开了陈吾德的奏疏,在后面写下了夷三族的票拟。

便在这时,御阶上的张宏突然开口,朝朱衡没头没脑来了一句:“大司空,远洋的船只造好了么?”

一众朝臣都是一愣。

朱衡狐疑迎上张宏的目光,不知道这阉人是什么意思。

他思索片刻,还是开口答道:“张大珰,船厂本月上报说已经造好了,不过工部还未来得及验收。”

张宏追问不止:“什么时候出海?航线定下了么?”

朱衡沉吟片刻,开口道:“预计开春之后先在近海航几次,确认没有差错后应当在春夏之交出海,具体航线尚未定下。”

张宏缓缓颔首,没再继续问下去。

申时行不动声色:“张大珰,可是陛下有什么吩咐?”

众人都朝张宏看去。

张宏微微一笑,向朝臣们解释道:“石茂华、刘世延等人世受皇恩,却斗胆谋逆,实在伤透了陛下的心,陛下常与咱家言,彼辈相关事物,见之心烦。”

“诚意伯若是嗣爵,日后免不得让陛下触景生情。”

“是故……”

“咱家揣摩圣意,诚意伯一脉若是嗣爵,不妨护送这一干流放的案犯,随着工部这次试航,远航至罗娑斯落脚,如此既不坏了太祖许诺,也好让陛下眼不见心不烦。”

他也不说是不是皇帝的想法,反正就是揣摩圣意。

群臣闻言,不由一怔。

申时行与汪宗伊等人面面相觑,根本没听过这地方。

倒是工部朱衡熟知水情,回忆片刻后便立刻反应过来,确认道:“陛下想将彼辈流放绝岛?”

绝岛?

众人纷纷皱眉。

眼见朱衡这厮丝毫没有与同僚们解释的意思,礼部尚书汪宗伊干脆直接道:“本官见识浅薄,闻所未闻,不知两位所指何处?”

朱衡正要答话,殷正茂见汪宗伊发问,立刻轻咳一声,抢过话头。

他眼睛余光看着汪宗伊,装模作样与众人解释道:“前元汪大渊曾有一本《岛夷志略》,记载了罗娑斯。”

“此地位于四海之极南,去泉州超万里之遥,弹丸之地,野蛮遍布,荒芜丛生,乃是一处绝岛。”

说罢,他朝汪宗伊轻轻扬了扬下巴。

他经略东南多年,见多识广,对海事可谓再清楚不过。

张宏点头:“汪大渊称之为罗娑斯,泉州商人称之为死亡之地,传教士称之为澳大利亚,都是此处。”

朝臣纷纷眉头紧皱。

申时行好奇朝殷正茂追问道:“野蛮遍布?荒芜丛生?”

看表情就差问一句野蛮们吃不吃人了。

当然,这话更多是在确认,这天高皇帝远的,别是什么膏腴之地,发生什么流放余孽积蓄力量,反攻中土这种事发生。

殷正茂点了点头:“此类野蛮,男女异形,不织不衣,以鸟羽掩身,食无烟火,惟有茹毛饮血。”

“至于荒芜……据说,彼处周围皆水,沼泽遍布,甚至七月飞雪,百日不止!”

这是什么化外蛮荒之地啊!

朝臣不无露出嫌弃之色。

申时行见同僚们都没什么意见后,便大手一挥:“那便按此议奏上去罢。”

说罢,便将奏疏票拟,递到了司礼监手里。

张宏朝申时行拱了拱手,再度垂头低眉起来。

申时行并未回应,只是紧接着说起下一事项:“今接连有南郊朝官致仕、大臣谋逆牵连,以致空缺甚多,大冢宰……”

话还没说完,王锡爵立刻接过话头:“正要与诸位同僚说及此事,青绿官已然有了大致,兵部尚书一职,尚需我等廷推。”

兵部尚书这种职位,一般是吏部提名,廷议选出三人,皇帝确定一人。

申时行点了点头:“将人拿出来,大家一起议议吧。”

王锡爵从袖中拿出一份奏疏,一面递给中书舍人,一面解释道:“按照上次陛下在廷议上定下的章程,兵部尚书一职,需有经略地方五年以上之资历。”

“再综合出身、军功、历年考评、风评性情等,吏部举了十一人,两广总督殷正茂、辽东巡抚张学颜、福建巡抚栗在庭……”

一连说了数人,都是经略地方数年的老督抚。

不过哪怕是不知道皇帝已然心有内定的朝臣,同样一清二楚,频频看向殷正茂。

如今皇帝夺了兵部的权,一心等着各方配合,好让他那个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名头尘埃落定。

所以兵部尚书如今关键至极,恐怕也没什么他们这些朝臣干涉的空间。

数道目光投注,殷正茂只得默默回到班列,低头避嫌。

待王锡爵说完提名的九人后,又提醒道:“诸位同僚若是有之外的提名,可以单独上奏。”

也不等众人说话,申时行当即抬手示意:“诸位廷推罢。”

……

与此同时,大本堂中,书声琅琅。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寤生……寤生,哦哦!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朱翊镠吞吞吐吐,时而忘词,艰难背诵。

“其是之谓乎!”

一刻钟过去,终于艰难地将其背诵了一遍。

他这才抬起头,欢呼雀跃看向董樾:“先生,我背完了!”

董樾抿了抿嘴,看不出思绪:“殿下戒骄戒躁,切勿自满。”

“陛下在您如今十二岁这个年纪,已经通读四书,开始研读经学了。”

朱翊镠哦了一声,脸上立马便焉了。

好像……无论自己做的好不好,似乎都得不到这些先生们夸奖。

董樾视若无睹,继续今日的教学:“殿下,《郑伯克段于鄢》何以曰‘克’?”

朱翊镠努力回忆着方才先生对这篇文章的释义。

好一会儿后,他才组织其语言开口:“回先生的话,人心欲望本就不断膨胀,正因为庄公一次次答应了段超越礼制的要求,才会让段滋生出野心,最后犯下谋逆的大罪。”

“这是圣人的微言大义,所以曰‘克’。”

学了四天的课文,潞王殿下固然不是很明白,但这些释义已然烂熟于心。

董樾仍旧一脸严肃,认真问道:“若要避免郑伯、段兄弟二人相争的惨事,庄公理当怎么做?”

朱翊镠想了想,小心翼翼答道:“若是……若是庄公能早日分明君臣,便能避免此事?”

董樾脸上难得露出笑容,继续追问道:“那段为人弟,又能否避免惨事发生?”

朱翊镠被提点至此,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先生,若是段能够有自知之明,不因母亲的偏爱而放肆,遵循礼制,敬爱兄长,服从君主,亦不会发生此事。”

董樾脸上笑容不减,一把抓住学生的手。

在朱翊镠茫然的眼神中,董樾言辞恳切,问道:“既然如此,殿下加冠两年余,今年已然十二岁。”

“早过了吃圣母太后奶的年纪,为何还不肯出宫就府,执意盘桓宫中!?”

本作品由整理上传~~

先生骤然作色,朱翊镠浑身一抖!

后者神情恐惧:“先生……”

董樾沉默片刻,伸出手去拍打潞王的后背:“殿下有圣母太后与陛下宠爱,本是幸事,天家的事,臣更也没资格多嘴。”

“然则,天家事,亦是天下事,天下人未必能容陛下与殿下任性亲情。”

“如今殿下性命之忧就在眼前,臣岂能视若无睹?”

朱翊镠似乎听懂了自家先生的意思,眼泪夺眶而出。

带着哭腔委屈不已:“先生,不是我盘桓宫中,实在宫中寂廖,娘亲孤独,陛下这才允了娘亲的意思,让我在宫里作陪!”

董樾侧过脸去,机械地拍打着潞王的后背:“殿下方才说了,人心欲望本就不断膨胀。”

事出固然有因,但大家身家性命都在皇帝身上,这种事哪里能任由皇帝胡来?

朱翊镠一滞,终于明白这几天为何临时改了论语的课,抽出一篇八竿子打不着的《郑伯克段于鄢》来了。

他张嘴欲言。

董樾直接打断了朱翊镠,冷声道:“殿下,几日前刘世延谋逆,在光天化日下,已经喊出了诛暴君,扶潞王的话来了!”

朱翊镠悚然一惊,失声骇然:“不是我!”

董樾叹了一口气,轻声道:“臣知道不是殿下……这也是为师今日要给你上的一课,人生在世,身不由己。”

“圣君的爱护,非是殿下能享的。”

“今日廷议上,吏部王锡爵便以此事弹劾殿下,说殿下阴谋篡逆,其罪当死!”

“殿下若是再不出宫就府,恐怕性命难保!”

朱翊镠闻言,措手不及,哑然无语。

董樾定定地看着他。

两人相顾无言。

半晌之后,朱翊镠咬了咬牙,伸手将脸上的泪痕抹去。

朝董樾恭谨下拜:“先生教训,学生明白了,学生这便去西苑,跪请母后允我出宫就府。”

董樾将其扶起,静静看着自己这名学生踉跄离去。

盯着潞王离去的方向默默看了一会,董樾才低头开始收拾桌案上的纸笔书本。

片刻后,董樾出了大本堂。

拐了几道,来到一处屋檐下,此处已经站了两道人影。

董樾顿了顿,走近两道人影身侧:“申阁老,大冢宰,话已经带给圣母太后了。”

申时行伸手拍了拍董樾肩膀,转身便走。

王锡爵双手负在身后,对董樾和颜悦色:“辛苦了。”

董樾摇了摇头,没有接话。

王锡爵仰头眺望远处的宫殿,缓缓开口:“我还要去敲打一些人,董编修要一起去听听么?”

董樾迟疑片刻,再度拱手揖礼:“固所愿,不敢请。”

王锡爵也不多说,大袖一挥,转身便走。

“大冢宰方才说一些人是指……?”

“嗯,大概是陛下不方便出面教训的人吧,李宗师、王盟主、几位国丈,大长公主……哦,对了,等张居正回朝记得提醒我一下。”

“下官记下了。”

“京畿空出来几个县的烂摊子,要不要挑一个去试试?”

“必不辱……”

声音渐行渐远。

……

临近正午,京营的早操终于结束。

聚集在校场的三个营近万人,在中层军官的指挥下,一瘸一拐陆续散场。

几位将军吆喝完后,连忙挤开皇帝身旁的陪练,凑到了御前。

内臣轻车熟路递上衣服与热巾。

朱翊钧接过热巾,擦了擦脖颈与额头的汗,与身旁的戚继光龇牙咧嘴:“京营以后就按戚家军这个量来操练!”

一旁的副将欲言又止。

皇帝这几天跟他们一块操练,也算说得上同甘共苦了吧,一声加量,理所应当地豪迈无双。

问题是,皇帝过了这阵就走了啊!

戚继光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皇帝亲自站台的机会,连忙应声:“臣遵旨!”

朱翊钧换好衣服,一边往校场外走,一边开口说道:“通知下去,正旦阅兵的赏银提前,朕明日亲自发放,让各营来校场领赏。”

这事自然不是戚继光这个总督负责,戎政给事中贾三近凑到皇帝身侧,迟疑地问道:“陛下,要与兵部通气么?”

朱翊钧奇怪地看了贾三近一眼,理所当然道:“这是自然,哪有发饷不知会兵部的道理?”

贾三近悻悻无言。

朱翊钧见他这模样,叹了一口气,耐心解释道:“贾卿,不必如此频繁试探朕,朕没有肢解兵部的想法。”

“朕再与你重申一遍,日后部院仍主政事,协管国防,这一块职权,朕不会再动。”

贾三近低头听着皇帝的解释。

他几番试探,都得了皇帝这说辞,此刻好歹是信了几分。

贾三近唯唯诺诺应声:“臣这便将阅兵赏银一事知会下去。”

朱翊钧无奈地摆了摆手。

旋即又想起什么,转头看向王崇古。

王崇古依旧是那张饱经军旅,没有太多表情的脸,行走之间,气势丝毫不减。

朱翊钧看不出太多情绪,温声细语与王崇古补了一句:“王阁老,五军都督府节制中外诸军事的职权,朕也绝不会将文臣排除在外。”

“待正旦阅兵后,王阁老便卸了内阁职司,入五军都督府为朕操持军务罢。”

王崇古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惊讶。

皇帝一番作为,直接将指挥与决策权从兵部抓到了五军都督府——或者说,抓在了自己手上。

换言之,兵部只能管理日常战术,战略层面上的事,已经不在部院了。

这对于影响力扎根部院的王崇古而言,可以说是甘蔗一样,被皇帝利用完后直接一脚踢开了。

在皇帝当众逼着自己表态的时候,王崇古对此早就有了准备,然后情况峰回路转,皇帝竟然……

看着皇帝恳切的神情,王崇古一时有些失语,此时此刻,皇帝根本没有诓骗他的理由。

朱翊钧见他不语,只当他不信,便再度安抚道:“石茂华的事,王卿既然做了抉择,朕也必不会负你。”

皇帝情真意挚,王崇古终于拱手回应,仍旧听不出太多情绪:“但听陛下吩咐。”

朱翊钧伸手将后者扶起,没有再多说什么。

“先就餐罢,下午去试验一下新造的火器。”

很是自然地说起了正事。

戚继光闻言颇为好奇:“新造的火器?”

朱翊钧点了点头:“如今鸟铳都是火绳点燃,雨天限制太大了,几年前朕便让内廷看看有没有别的法子。”

“如今做出了几款半成品,下午一同去看看,如何改进。”

戚继光只觉百爪挠心,实在忍不住追问道:“不用火绳点火?还能如何?”

朱翊钧边走边说:“目前比较稳定的尝试,是燧石点火,不过弊端也不小就是了。”

戚继光还待再问。

便在这时,徐文璧突然求见。

锦衣卫指挥使求见,随行众人都是明事理的人,自然不会驻足旁听。

戚继光也只好跟着众人一齐识趣避开。

“王阁老也听听罢。”

皇帝的声音,叫住了正要走开的王崇古。

王崇古又默默走了回来。

徐文璧会意地停顿了片刻,才开口说道:“陛下,白莲教的事,查出了一些眉目……”

他幅度极大地看了王崇古一眼,直看得后者神色狐疑。

朱翊钧适时打断了徐文璧:“白莲教成不了气候,朕已经交给陈栋着手处置了,继续往下说。”

徐文璧连忙点头应是。

他收回目光,继续说道:“还有一事。”

“塞外来信,两日前,石茂华在顺义王的大营现身,被顺义王奉为贵宾。”

王崇古闻言,愕然地张了张嘴。

朱翊钧眼睛微微眯起,喃喃自语:“俺答汗也开始不老实了。”

蒙古左翼的土蛮汗建制,看来对右翼同样有着难以忽视的影响。

徐文璧小心翼翼道:“陛下,要试试暗中将石茂华带回来么?”

说是带,实际就是偷人。

毕竟俺答汗归附多年,双方再无战事兴起,朝廷没事也不会去撩拨这位。

朱翊钧摇了摇头,看向王崇古:“王卿,你以为呢?”

王崇古思索片刻,正色回道:“陛下,顺义王再怎么蝇营狗苟,也是我朝臣子,朝廷理当去书训诫,让顺义王迷途知返,交还逃犯。”

朱翊钧欣慰地点了点头:“好个光明正大。”

他伸手将一干随行之人招回。

朱翊钧看着中书舍人王应选,郑重其事吩咐道:“去,给顺义王去书,就说今年正旦朕要点阅京营,邀顺义王伉俪,入京观礼。”

王应选愣了愣,显然有些出乎意料,但还是拱手应是,告退转身。

“等等。”

王应选立刻停下脚步,回头看向皇帝。

朱翊钧沉吟片刻,开口道:“方才说错了,不去书了,直接下诏。”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458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