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万历明君

作者:鹤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81章 江河日进,天星应命

书名:万历明君 作者:鹤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4

“度!”

“为什么不度!”

“代天牧民的是皇帝,不是内阁!内阁也不是只有张居正能做首辅!难道离了他张居正,就找不出申居正,王居正吗!?”

“国朝新政,陛下不喊停,我看谁敢停!”

王锡爵将手中的邸报重重拍在桌案上。

他冷冷看着两名追到淮安来的心腹属官,又臭又硬的强势性格,一眼望到底。

王锡爵万历四年接任应天巡抚,加户部侍郎衔。

万历七年,也就是今年年初,皇帝下旨,诏其赶赴京城,接掌吏部左侍郎。

奈何天公不作美。

二月,王锡爵将衙门公务交托准备动身,女儿便修道出关,自称要白日飞升。

虽说圣命急迫,但人之常情所在,王锡爵最后还是决定目送女儿一程。

他便上书告了四个月假,一直等到女儿白日飞升,家中做完祭祀后,才从苏州北上。

但刚走到淮安,又接到圣旨,命其协漕运总督王宗沐、总理河海工部左侍郎潘季驯,查海运粮船倾覆一案。

于是,一直拖到了九月底。

而此时,面临京城传来,张居正丧服致仕的消息,王锡爵不得不处理起此事带来的多余影响。

两名属官自然知道自家老师本身就是火爆脾气,再加上今年死了女儿,心情烦闷。

些许呵斥,也不以为意。

应天府丞陈与郊咬着牙,近乎告饶的语气一般:“老师,自从度田的消息暗地里传出后,便倭患日甚。”

“今年以来,淮、黄交溢,高邮决堤,田禾尽没,立有流民诈称师尚诏复生,聚饥民七百余,掠杀衙署,抢夺府库。”

“全赖老师巡抚应天,镇压一时,才得片刻喘息。”

“可老师数月前刚一离任,学生便骤感泰山压身。”

“倭患嚣狂,流民猖獗,南京六部暗中施压于我等,同僚疏离,家眷惊惶,未有一日安寝。”

“本月甚至龙江造船厂也未得幸免,连起三场大火,靖海伯朱时泰险些罹难。”

“形势激烈至此,几如累卵摇摇。”

“老师,如今连内阁首辅都要退避,我等微末之身,有若无根浮萍一般,又如何能够不受大局左右?”

陈与郊肺腑之言,情真意切。

一旁的苏州知府刘虞夔的神色,稍微冷静些。

但他既然来了,自然也是有所动摇:“即便我等能学到老师万一之坚韧,恐怕也人微言轻。”

刘虞夔顿了顿,斟酌着言语:“老师,您太仓的族人,本月便寻上门数次了,希望我这个府君,能够在度田事上照拂一二……”

王锡爵闻言,霍然抬头。

刘虞夔当即闭嘴。

王锡爵气极反笑:“我父不过区区监生,经营中产之家。我当年求学的潘师,就是你们口中整天嘲弄的尔尔举人。”

“要家世没家世,要学派没学派。”

“如今个个端着世家豪族的架子,不还是倚仗我的官位!?”

“这太仓王家,是我说了算,还是他们!?”

“反倒让你用族人裹挟起我来了……”

说罢这句,王锡爵有些失望地看向刘虞夔,沉声道:“你十九岁选的庶吉士,如今不过二十七岁,全然没有半点朝气,一如朝中那些蝇营狗苟的老不死。”

“一见艰难,就唯唯诺诺;一遇险阻,就顿足不前。”

“若是这样,你还是跟萧应宫一般,早些挂印归去吧,免得平白在官场蹉跎时日。”

刘虞夔面色一变,就要开口分辨。

王锡爵根本不给他人说话的机会,目光将两人一起囊括进来,冷声道:“你们以为新政是什么?”

“是他皇帝过家家的游戏?还是他张居正揽权的私欲?”

“都不是!是大明要死了!是我们这些人最后还想救上一救!”

“什么叫为根浮萍被大局左右?你又知什么是大局?”

“你以为你眼里那一堆冢中枯骨般的货色就是大局了!?”

“可笑至极!”

“大局在我们!别说他张居正要致仕,就是六部九卿全致仕了!也还有我们这些人顶上去!”

“四川的海瑞、李道甫;湖广的梁梦龙、徐学谟;河南的李幼滋、邓以赞;福建的栗在庭、周子义;就连山东的王希烈死了,都还有余有丁接任!”

“更别提中枢的仁人志士!”

“我告诉你们!国朝二百年,只要皇帝没有堕了心气!就凭他这七年以来的所作所为,我们这群人就算肝脑涂地,也要把事情做下去!”

两名学生对于太仓公的突然作色,吓得浑身一个激灵。

几乎一齐开口自辨:“老师,我们不是这个意思!”

“本只是想着从缓一二,逐次分开来度,免得闹出事端来,如今受了老师教训,这便熄了多余心思。”

读作从缓,写作观望。

毕竟如今局势实在一言难尽。

万一那位见机不妙,直接像世宗皇帝一般,振作几个年头后,心安理得躲到幕后享乐呢?

奈何王锡爵态度实在强硬,他们也不敢再争辩。

陈与郊小心翼翼,接着说道:“也是如今南直隶六部频繁施压,向老师讨些臂助来了,否则哪怕想做事,也当真是举步维艰。”

王锡爵心中烦躁,冷哼一声。

但无奈,毕竟是自家弟子,骂完之后还是要赶去度田。

他终究还是做出了回应:“之后接任应天巡抚的是王家屏,凤阳巡抚是孙丕扬,我已经去过信了。”

“你们秉公办事便是,两位部堂会照拂你们。”

两人闻言,不由对视一眼。

刘虞夔有些惊讶:“土木魔神孙丕扬!?”

自家老师跟掌吏部的申时行有着超越常理的友谊,这消息必然是可靠的。

不过孙丕扬这人可不可靠,就不好说了。

除了大兴土木的能耐,以及略微邪门的传闻外,并没听说孙丕扬有什么本事。

陈与郊同样觉得有些出乎意料:“王端人?不留在陛下身边吗?”

如今中枢局势微妙,皇帝又先后将邓以赞、王家屏一干近臣放了出来。

实在让人担忧。

王锡爵此时已经失了耐性,拂袖赶人。

两人无奈,只好躬身告退:“老师息怒,学生这便回去操持度田之事。”

王锡爵背过身去:“好好做给我看!”

两人见状,再度行了一礼,默默退了出去。

等人离去之后,王锡爵这才转过身来。

他一直板着的脸上,终于也露出一丝忧虑。

刘虞夔是万历三年调任南直隶,这四年里,将苏州府打理得井井有条,为人更是心高气傲,直来直往。

陈与郊更晚些,万历四年出任顺天府丞,除了有些下里巴人的爱好外,做事从来都是游刃有余,没有出过分毫差错,办公之余,还有闲暇写写《灵宝刀》、《樱桃梦》这些粗劣的戏曲。

这两人先是中枢资历,又有自己一手培养,立场已经没得挑了。

便即便如此,在如今的局势下,两人都有所动摇。

清丈田亩、核查丁口……果真比想象中还要难。

王锡爵莫名感慨,摇了摇头。

片刻之后。

中年管家将客人送走之后,回屋开始收拾方才东家发火砸到地上的物件。

他低着头,声音很小:“老爷,听闻陛下大婚四年余都无嗣,咱们这次入京,是不是跟二爷商议一下退路?”

老爷是死忠也就罢了,那就让二爷分开下注嘛。

总好过赌输了去。

虽然皇帝伤了根本只是坊间传言,那万一呢?

老爷也不怕届时又一场夺门之变,睡梦中就身首分离了去。

刚想到这里,管家突然觉得心中警兆闪过,鬼使神差地缩了一下脖子。

他下意识抬起头。

只见王锡爵勃然作色,顺手抄起手边的砚台,狠狠砸了过来:“商你妈的头!”

……

九月二十二。

海运粮船漂没案,在淮安港巡港御史李好问被拿下之后,终于结了案——粮船当然没有沉海,而是在浙江某一座岛屿上,卖给了倭寇。

这已经不是普通的贪墨了,万历二年的进士,竟然堕落到这个地步。

王锡爵本是打算送去南京刑部明正典刑,最后还是决定将其槛送京师,给朝臣看看的同时,也好警醒新科进士。

而随着案子告破。

王锡爵终于能够再度动身,北上京城。

当然,既然到了淮安,他便干脆不走陆路,也不走运河,直接选择了海路。

路线还是前宋的故道,自淮河经淮安出海,行山东近海,至天津近海,而后从内陆会通河往京城。

当然,到了天津之后也可以继续北上,转道滦河港,不过这一般是去蓟辽关外互市的商船才会走的路线。

山东到天津作为第一期工程,万历四年就修好了。

但崇明到淮安的第二期工程,至今也只完成了一半。

因为财政问题以及修建难度不同,淮安港是修好了,崇明港却仍在赶工。

不过,好歹也是通了南直隶到北直隶的航线。

而正式开始通行海船,则是在万历六年初。

至今已一年九个月了。

作为从南到北,海运起始的淮安港,如今已经颇具规模了。

官老爷的衙署,是最先修缮完毕的,而后又增补了好几处大院、二层小楼,是港口最精致的建筑。

不过论起气派,自然是矗立在海边的瞭望塔,高耸入云一般,远远就能看到。

几艘遮阳船排着队,陆续靠岸,水手们呼喝不断,肩扛背驮往外卸货。

又有一箱箱丝绸、瓷器、香料,重新搬上去,准备运走。

颇有万物竟发之感。

奈何,在吏部左侍郎王锡爵、漕运总督王宗沐、总理河海工部左侍郎潘季驯的仪仗到后,众人纷纷弃了手中的活计,静静等着官老爷们结束这一次心血来潮的视阅。

漕运总督王宗沐走在左手边,有些犹豫地看向中间的王锡爵:“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海运走货也就罢了,元驭身居高位,又何必以身犯险。”

虽然他王宗沐一力推行海运。

乃至这淮安港,更是他与潘季驯三头两头巡视,亲自盯着建起来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海运风险比漕运大太多了。

后者不易沉船不说,即便出了事还能扑腾几下,前者,是真的会船毁人亡。

当然,王宗沐并非是跟王锡爵私教多好,才出言关心。

而高低一位吏部左侍郎当面,只要皇位上的人不早逝,便会稳步入阁的人物,要是因为海运出了事……

那些想罢海运的朝臣,恐怕就不会像之前那样,能够轻而易举就被皇帝弹压住了。

麻烦的还是他王宗沐!

王锡爵闻言,摇了摇头:“朝中关于罢海运的声音一直没停过,议论纷纷,言辞汹汹。”

“除了礁石、风暴、造船技艺外,更有船只离岸,不受管辖之说。”

“如今恰好出了盗劫粮船案,只怕中枢还要再争上一轮。”

“我正好以身实例,给王总督做个枪使。”

“再者,我北上此去,便是砥柱大臣,不亲眼看一看这些新法,届时又如何有资格施政理国?”

王宗沐竟然无言以对。

他只好拱了拱手,心中祈祷王锡爵一路平安。

一旁的潘季驯笑着安慰道:“自万历六年一月十五日通海船以来,行船数千次,运粮、盐、香数之不尽,所倾没者不过两艘,王侍郎放心乘坐。”

王宗沐在旁听了不由觉得牙疼。

人家正要坐船,你当面就盘点起船只倾没的事了。

也难怪这厮在工部屡受朱衡打压,说话实在欠缺官德。

王锡爵倒不甚在意,颔首回应。

一行人就近占了一家官署,等候官船就位。

眼下还是清晨,还有一层轻纱覆盖在海面上,没有尽数散去。

潘季驯神色极为感慨:“疏浚入海口,实非易事,当初我临危受命,见此地黄淮之水,交缠不止,糜烂十数里,如奔龙狂蟒一般,汹汹入海,几如云梯关之故事。”

“如今有这番景象,只是经我手的,便耗去了白银四百万余,征夫七十万还不止。”

“此刻再见,当真恍如隔世。”

王宗沐站到潘季驯身旁,放眼远眺:“也是亏了潘总工。”

“当初傅希挚总理河道,推诿于天地气数,托疾高卧,不就是明白治河之难,心生退意么?”

潘季驯点了点头:“这也不怪傅希挚,如今论治河之能,我当是独步天下,哪怕朱衡,也弗如我远甚。”

王宗沐再度无言。

王锡爵在旁,接过话头,出言勉励道:“今年以来,黄河决徐州,决豊县,大者二百馀丈,小亦四五十丈。”

“六月,河再决高邮、砀山及邵家口、曹家庄。”

“水情激烈,还要潘总工再接再厉。”

王宗沐顺势跟道:“王侍郎至理名言,除了河情之外,海运亦有未竟之事,崇明港修筑三年,至今未成,也不知什么时候能有个结果。”

潘季驯闻言,挠了挠后脑勺,而后突然想到什么,突然开始掐着手指算起了寿数。

另外两人见怪不怪,继续换了个话题。

三位大吏,有一搭没一搭聊着。

时间缓缓来到正午时分。

官船也终于收拾妥当。

水手、船夫、随行兵丁、属吏近百人陆续上了船。

王锡爵与两位同僚拱手行了一礼后,转身头也不回,潇洒上船。

……

海运本身没有专事客运的船只。

但在仪真造船厂拆分,被南直隶各大商行购入后,为需求故,各家又陆续将遮洋船改造,制出了一些集观光游览、海外非法交易、群体性使用扬州瘦马等功能于一体的客船。

幕后勋贵站台、民间豪商入场、各房需求旺盛、王宗沐有意放任,这一款船只的更新迭代,可谓大明速度。

几乎每季都能在性能与稳定上,做出新的突破——当然,也有上升空间太大的缘故。

有了样船后,王宗沐自然是拿来就用,直接令清江督造船厂,仿制了几艘官船。

也就是王锡爵现在乘的这一艘。

高大如楼,可容百人。

船底如刀,利于破浪。

横梁贯穿,保持平衡。

三桅三帆,三层舰楼。

海运并不比漕运快。

虽然漕运会逆流耽搁时间,但海运同样也会逆风。

再加上规避风暴,沿途港口停靠补给。

从淮安港到天津港,仍需十余日。

海上行船,难免孤独,好在王锡爵初次乘坐,反而有些新奇。

他一路上并未将自己关在房间里,而是兴致勃勃在船上走来走去。

某日眺望远景,指着水天相接吟诗作赋。

某日让水手给他讲解海船的结构。

不时还将水手、小吏叫住,亲自讲解船上狴犴的典故以及民间故事。

某日。

王侍郎随性游览,路过第二层船舱时,突然看到一个水手正在指指点点,口中教授着什么,三五个船夫将其围在中间,有样学样跟着诵念。

王锡爵听了一会,没听出个所以然来,便好奇地朝身旁陪同的漕运衙门吏员问道:“这是在教授什么?”

吏员闻言,脸上带着讨好的笑容回道:“王侍郎,这些小赤佬在认字咧。”

说着,便将王锡爵引到近前,吩咐那水手教授得大声些。

王锡爵这下听清楚了,却是当场怔住。

只听吏员介绍道:“礼部、通政司两个月前编排了两本启蒙书,一本拼音韵书,一本八百常见字手册,两相对照,成套在北直隶售卖。”

“虽然不知道跟《洪武正韵》有什么区别,但都说学起来很是简单易懂,前一趟船,咱们便在天津卫买了一套回来。”

王锡爵没有什么反应,认真驻足听片刻。

而后便点了点头,转身离去了。

不过,王锡爵面上平静,心中却不然。

跟洪武正韵有什么区别?

区别之大,一言以蔽之,恐怕只能用“天翻地覆”来形容!

洪武正韵以中原雅音为定,什么叫中原雅言?自然是太祖皇帝,以及主编乐韶凤、宋濂等十一人的用语为主。

就像原本的《中原音韵》只分阴阳,不分清浊,乃至取消入声韵部,可洪武正韵却再度加上了入声,说到底,不过是考虑南人的语言习惯而已。

反观如今礼部、通政司编写的这一本《拼音韵书》,分明是按照北人的习惯编撰的!

虽然做了简化处理,更加普适百姓,是一种推陈出新。

但关键就在于,这难道不是南北的倒反天罡!?

所以,皇帝是单单为了启蒙,还是藉此对南北事,有更多考量?

王锡爵这个南人,此刻也不免思绪万千。

甚至于,行船十余日,从天津港换了内陆河船,驶入会通河后,他脑海中都还在思索此事。

直到在通州下船时,他才略微收摄思绪——不管如何,从皇帝重用他和申时行两个南人来看,总归不会做出什么太过不智的举动。

想不出个所以然,也只好入朝再说了。

这般想着,王锡爵愈发迫切尽快登堂入室了。

可惜,今日已经入夜,只能等到明晚了。

以王锡爵的身份,船只靠岸,自然不用跟别的船一起挤。

甚至其弟王鼎爵更是早早就知会官吏,清了码头上的场,自己则站在显眼的地方,独自等候。

入了十月,北方就已经有了肃杀之感。

更何况是入夜之后。

一阵凉风吹来,不禁让人缩了缩脖子。

见兄长走进,王鼎爵连忙上前:“大兄。”

王锡爵点了点头,伸手将弟弟递过来的外衣顺势裹在了身上,随口问道:“张居正离朝,走的是陆路?”

他走水路入京,一路上也没撞见张居正。

那自然是八成走的陆路。

王鼎爵愣了一下:“元辅还未离朝啊。”

这下轮到王锡爵愣住了:“不是丧父致仕,扶棺归乡么?”

王鼎爵迟疑片刻,四处张望了下。

等确定码头上没有锦衣卫的身影后,才低声道:“陛下以国家事重,慰留元辅。”

王锡爵这才反应过来。

倒灌的夜风,也不能让他合上惊讶的嘴巴:“夺情!?”

王鼎爵点了点头:“八月,元辅乞回籍守制,陛下言,国家正用人之际,令其夺情视事。”

王锡爵皱眉追问:“已经夺了?”

王鼎爵面色古怪:“还未,纠缠至今。”

他顿了顿:“朝官有些异见,虽然廷议上没人明说,但下朝后,便有言官、新科进士陆续上奏,希望陛下收回成命。”

“新科进士邹元标上奏说……”

“居正才虽可为,学术则偏;志虽欲为,自用太甚,于国朝无益,可以不用。”

王锡爵听罢,不免摇头。

皇帝夺情的理由自然冠冕堂皇,国家用人之际。

邹元标这厮倒好,直接说用人归用人,但张居正一般,没必要夺情。

“然后呢?”王锡爵目光有些凝重。

王鼎爵继续说道:“九月戊午,元辅再乞归守制。”

“陈三谟引杨溥、金幼孜、李贤、夺情起复故事,请留元辅。”

“陛下言,辅导朕躬,为国任事,方为大忠大孝,卿勿以私恩废公义,宜抑情遵命,无得再陈。”

王锡爵叹了一口气。

杨溥、李贤的旧例可站不住脚。

杨溥之前就以省母告假还家,正好主持了营葬之事,而李贤同样也是回籍奔丧,之后才奉旨夺情。

这成例想压制异见,恐怕想得太简单。

不用王锡爵问,王鼎爵便低声继续说道:“下朝后,刑部主事沈思孝上奏,说……”

“先朝杨溥、李贤亦尝起复,然溥先以省母还家,贤既以回籍奉旨夺情,固未有不出都门而可谓之起复者也。”

“居正守制,万古之纲常所系,四方之观听攸关。”

“皇上必欲其违心抑情,衔哀茹痛于庙堂之上,且责之以吁谟决策,调元熙载,或者非其情也。”

“皇上尚欲其敷化施政,端范移风于海内,且责人之趋令遵教,用协丕式,或者非其理也。”

“乞求陛下收回成命。”

王锡爵神色越发凝重。

认真看着弟弟:“朝中是不是快起党争了!?”

王鼎爵有些迟钝,不知如何作答。

王锡爵只好摆了摆手:“算了,然后呢?”

王鼎爵犹豫了一会,再度伸头张望,确认没有人能偷听。

他这才附在兄长耳边,开口道:“九月末,也就是五日前,元辅三乞归守制。”

“此次皇帝还未表态,便已经群情汹涌。”

“今辰,一副揭帖在城中散布。”

“说……”

“今有人为天上治国理政,为天下扶植纲常,竟刚愎自用,两相败坏,不顾旁人之非议,岂非独夫乎?”

“今有人于亲生而不顾,死而不葬,人不曰残忍则曰薄行,不曰禽兽则曰丧心,果真可谓人乎?”

“败坏纲常,玷污伦理。”

“独夫非人,当由圣上罚之。”

“圣上不罚,天必罚之!”

话音刚落。

轰隆!

一阵冷风吹过,豆大的阵雨毫无征兆洒落。

兄弟二人愕然抬头。

只见阴云忽结,天鼓大鸣。

雷霆骤现,如蛛网漫布。

夜空明灭不定。

一瞬间,天穹陡然一亮。

一道彗星划过西南,明明煌煌,分割尾、箕,撞破斗、牛,携三十三重天之势,直逼女宿。

紫薇霎有黯淡之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43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