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万历明君

作者:鹤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99章 屠所牛羊,狗急跳墙

书名:万历明君 作者:鹤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4

愁云惨淡万里凝,腥膻漫天庭。

……

圣母皇太后圣寿才过两日,京城中应当正是喜气未减的时候,奈何天有不测风雨,遮天蔽日的乌云,毫无征兆地笼罩在了京城的上空。

飘雪寒风,天幕昏暗,京城的天色不懂礼数地恣意渲染着紧张的氛围。

天色也就罢了,各种人员事物,似乎都故意在为这股紧张氛围助纣为虐。

坊间流言四起,各部衙门的公文张贴不断,京边各营卫频频调动。

顺天府境内,凭空出现道道关卡,虎视眈眈的锦衣卫、红盔卫不断搜查盘问,民心惶惶。

兵部、五军都督府、五城兵马司、内廷二十四司局,陆续有人或死或缉,官不聊生。

接二连三的使者,面色凝重,骋马出京,在京边扬起道道雪屑与烟尘。

一日之内。

循着年节将至的惯例,陈经邦入主兵部后,连夜去函九边督抚,务必各司其职。

礼部宗人府以宗室恣情玩法,申斥各地藩王,严令杜门省改一月,修持德性。

又因河南祥符人李相,首倡白莲教,煽惑远近,造揑妖书,妄意纠众,超手中原,内阁申时行难得勃然大怒了一回,会与吏部签署下文,严词激烈地勒令各省三司衙门,举一反三防微杜渐,不得松懈。

即便如此,局势仍旧半点消停的趋势也没有。

只见又一道烟尘纵马骋过长街,出城而去。

“今日的使者怕是不会停了,这是第六道了吧?”

“内阁跟各部衙门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总得做点什么才是,将百官都申饬一番,未尝不是安定人心之法。”

两名衣着贵气,面带官相的中年男子,并肩站在京城的城楼上,居高临下看着使者纵马而去的方向,愁眉苦脸聊着天。

“不过看这道使者所携文书的制式,似乎是皇帝的诏令?”

“嗯,是皇帝给宣大总督陈栋的手诏,具体内容不知,没让兵科抄录。”

“嘶,这不止是疑上兵部了啊,竟然连兵科都防着……兵科跟石尚书关系可不大,何至于此?”

“唉,兵部尚书都密谋造反了,兵科又怎么可能置身事外,人家拿着失察之罪说事,贾科长也没底气回嘴。”

说起石茂华,两人都是一脸晦气。

二天前,也就是万历七年十一月乙酉这一天。

该日乃是慈圣皇太后的万寿圣节,同时,也发生了一件让所有人都始料不及的事情。

皇帝随母受贺表后,于隆宗门赏宴军民时,竟有一名唤作卜芒的棘麻番僧身藏毒刃,宴间骤然暴起,刺王杀驾!

若非皇帝身手还算矫捷,躲避及时,恐怕就要酿成一场大祸!

简直骇人听闻!

事情固然是夷人做的,但显然不会这么简单。

单是谁允准了这种包藏祸心的夷人面圣,便是一个天大的问题。

更别提其人如何夹带利刃躲过搜身、座次又凭什么有机会靠近皇帝等等问题,就更加晦涩了。

果不其然。

朝臣还未来得及猜忌多久,紧随其后的,便是兵部尚书石茂华,密谋造反后畏罪潜逃的消息,石破天惊!

谁都没反应过来,兵部一干郎中、主事,兵科一干给事中,竟然直接被内阁停职留任,结案之前不得入部视事。

虽然是无辜被牵连,但谁也不敢等闲视之。

于是,兵部这几些郎中、主事们,便只能四处探听消息,攀扯关系,免得真就变成了聋子瞎子。

“愿意防一防都是好事了,听闻少司马自昨夜被都御史温纯带走之后,至今未归,恐怕凶多吉少。”

少司马指的是兵部侍郎,二人口中提及的,自然不是新上任的陈经邦,而是左侍郎罗凤翔。

“石茂华……罗凤翔……也不知道是确有其事,还是皇帝在借题发挥。”

夷人刺杀归刺杀,但谁做的还真不一定,哪有这种泼天大案,一夜之间就拽出一个兵部尚书的。

不管别人怎么想,至少他十分怀疑皇帝是顺势而为,故意找石茂华麻烦——哪怕之后查出来是别人,也不妨碍一并收拾了。

“咦?那是沈鲤?”

其中一人低头,朝下方城门验传处看去。

“好像真是,他不是在家守孝么?怎么进京了?”

说话之人跟着朝下看去,疑惑不解。

“仁嘉兄竟然不知道?去年他丁父忧三年结束,皇帝就给他加了兵部侍郎巡抚地方的差使,文书刚送出去,沈鲤母亲又去世了,如今一过百日卒哭,皇帝便顺势金革无避了。”

“啧,又是钻空子,皇帝败坏礼法,其无后乎?”

“咳……仁嘉兄此言有失偏颇,无论金革无避,还是钦天监孝期减半,都是祖宗成法嘛,仁嘉兄不妨趁着这段时间停职,温习一番数学,也去考个钦天监博士的兼差。”

这个“也”字是有缘由的,皇帝上次让三品衙门堂官进修,兵科位低权重,也分了两个名额,这说话的道理自然就变了风向。

“算了,懒得与你掰扯,照你这么说,沈鲤此番复起入京,是要接罗凤翔兵部左侍郎的班?”

沈鲤资历肯定是够的。

就是这个人来做顶头上司,可不是什么好事,还不如陈经邦。

“不是,看六科抄录的诏令,说是任佥都御史巡抚度田事,至于兵部左侍郎,罗凤翔还未必真就落马了,说接班太早了。”

“这就自欺欺人了,皇帝跟内阁有心牵连之下,罗凤翔不落马的话,恐怕就得落水了。”

“唉,说到底还是申时行那厮尸位素餐,本该止于夷人的事,怎么能让皇帝牵连到堂堂兵部尚书身上,弄得大家都是一身骚!”

“谁说不是呢?还有吏部王锡爵那厮,跟着上蹿下跳,比太监还积极,多半是死了女儿失心疯了,这种人竟也配呆在天官位置上。”

“哼,王崇古也跑不了,他不点头,申时行也握不住拟票的笔,王崇古连自己乡党都不护着,以后谁还敢向他靠拢?”

“现在文华殿上朝会的都是些什么人!”

大明朝造反很常见,宁王朱宸濠募兵十万,称帝建制,改元顺德,距今正好六十年;壬寅宫变,世宗惨遭勒颈,不过三十七年;稍近的师尚诏扯旗造反,聚啸七万余,攻城略地,亦只有二十六年;最近的是隆庆二年,宣府二千兵丁邀赏叛乱,才十一年,封建王朝国情如此,无论哪个皇帝,在位时多少都得被反上那么一反。

但是,造反固然频繁,却多发于无德宗室、受蛊惑的百姓、自行其是的临时工、气血上涌的大头兵而已。

文官造反,那就太过耸人听闻了!

国朝多少年没听过文官造反的说法了?就算事实上有,也往往不会用上这个名目,罗列个十大罪,八大罪结案斩首顶天了。

非要数成例的话,恐怕还得攀到胡惟庸上面去——如果夺门之变不算的话。

胡惟庸案什么情况?牵连数万人,死伤无算,半数以上都是士人!

皇帝跟内阁怎么忍心重演此事!?

但凡申时行、王锡爵这些人有点良心,就应该将事情止于夷人,捂住盖子才对,至于石茂华的事,届时随便罗列个十大罪给皇帝出气就行了,何必闹到现在这样满城风雨呢?也不怕百姓惊诧。

当年世宗险死还生多少次了,也没见人家动不动就随便说文臣造反不是。

只能说文华殿那些廷臣的屁股,是一天比一天歪了!

正说着话的功夫。

一道扬尘由远及近,朝京城而来。

两人下意识投去目光,不过瞥一眼的功夫,甚至来不及间歇谈论城楼下的事,便见这一队人马呼啸而过,赫然是嚣张跋扈亲卫开道,拥着为首之人纵马入城。

两人不约而同间,眉头几乎拧在了一块,厌恶地看着方才入城的一队人马。

“这些武将仗着皇帝的宠信,近几年又猖狂起来了,当真是畏威而不怀德!”

纵马入城,实在嚣张!

这些年风气越发败坏了。

武官到兵部述职,不说三拜九叩的大礼吧,至少也得有跪地下拜的基本礼数吧?

结果这些年倒好,那些都督总兵拿着皇帝的令箭,说什么三品官以上不对外行跪礼,竟然敢在兵部堂而皇之站着!

还有顾寰那厮,区区勋贵,整天在文华殿廷议上杵着,为武官张目,实在碍眼至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死。

“看开道近卫举的标志,好像是戚继光吧?也难怪这样嚣张跋扈,人家这次进京,可又是带了三千南兵随行的,谁要是惹他不顺心,城卫军还不一定够他打呢。”

其中一人冷笑不停,语气中更是不乏轻蔑与讽刺。

固然明白这些入京的外臣,多是因为听闻刺王杀驾事,才失了分寸,迫不及待想见到皇帝,但不管什么原因,跋扈就是跋扈。

再者说,皇帝的安危,也不是这些武将应该操心的。

“俞大猷在福建那般张扬跋扈,动辄杀人破家,回京述职都夹着尾巴,只带了两名随从,这戚继光倒好,三千南兵……哼,也不怕端不住这么大架子。”

“谁让皇帝倚仗他呢,石茂华出事那晚,听闻京营跟五军都督府也有异动,再加上顾寰快死了,皇帝恐怕是想将京营交到戚继光手里。”

“营卫异动……我这两日也听说了,似乎以讹传讹的成分多些。”

调动营卫可不是这么简单的事。

皇帝跟内阁那一关不必多说,还要御马监大太监以圣旨和火牌等信物下兵部,而后再移交五军都督府。

这一长串的流程,哪怕石茂华也干不出来。

“不清楚,但我在兵科听到有人伪造火牌的传闻。”

“伪造火牌!?焉能这般丧心病狂!?”

“呵,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六年前凌迟的黔国公,不就干过这事?可惜你我现在停职,听到的消息都云遮雾绕,委实看不真切,不知几分真假。”

“假的吧,能有这么大阵仗?”

“不好说,这次皇帝出巡,苑马寺卿蹊跷跌亡,王崇古又与石茂华大吵了一通,依我看,未必没有关系。”

“唉,算了,此事的真假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皇帝要趁着这个机会将京营彻底抓在手里了。”

说话者眼神颇为复杂,尤其显得忌惮。

“造反嘛,双方不反着来,怎么就叫造反?谁反谁,本来就是不好说的事。”

一句话出口,两人不约而同叹了一口气。

对视一眼,对兵部与兵科晦暗的前途生出无数忧虑。

……

“司礼监太监孙海?内廷也有牵扯其中!?”

申时行面色凝重地将接过都御史温纯递过来的案卷,惊愕出声。

温纯点了点头,直言不讳:“大兴县侵占皇庄一案,惜薪司掌印太监姚忠,背后便是此人。”

“只因听闻皇帝打杀了姚忠后要继续追究,其人便畏惧天威,为石茂华趁虚而入,在夷人面圣前,暗中松懈了搜身。”

说到此处,他顿了顿,继续道:“现在只是都察院根据几名案犯的供述所做出的推测,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他似乎已经嗅到风声了,我怕夜长梦多,抓是不抓?”

合不合规矩都是后话。

两人是在吏部左右侍郎任上搭过班子的,本就来往密切,私交不错,再加上一者如今掌内阁,一者执台谏,天然的平齐平坐——国朝惯例,首辅南人时,必以北人掌台谏,用以制衡,其地位可见一斑。

是故,两人之间说话,也甚少顾忌。

申时行撑着椅子缓缓站了起来,在内阁值房中来回踱步,显然事涉内廷,有些麻烦。

直到将手中的案卷捏到变形,申时行才狠狠咬了咬牙:“抓!别管是谁!查到头上就给我抓!”

“你先拿我的条子去抓人,别让跟石茂华一样跑了,票拟和陛下的首肯我回头补!”

温纯点了点头,就要转身离开内阁。

“等等。”

温纯回过头,却见申时行抬头叫住了自己。

“京营右参谋赵用贤,也一并抓了!”申时行没头没脑来了这么一句。

温纯皱眉。

他有所不解,追问道:“赵用贤也牵涉其中?”

申时行听了这话,脸色阴晴不定。

过了半晌,他才有些难堪地别过头,侧脸以对温纯,看不清表情:“可能有。”

即便没有,都到这种时候了,也该大局为重,考虑考虑皇帝的心情了。

当初张居正夺情事,赵用贤就明面赞同,暗地里串联不断,可谓是阳奉阴违。

皇帝本来打算年后便将其送到浙江抗倭废物利用,如今既然出了这种事,还有营卫异动的迹象,那就只能顺势下狱了。

这样固然不光彩,但申时行入阁后,有太多大局为重的时候了,也不差这么一次,就算是权力小小的任性罢。

温纯从申时行的反应中,显然也读出了某些复杂的权衡。

他沉默片刻后,缓缓点头。

申时行见温纯应得勉强,只好艰难地扯了扯嘴角,露出一个颇显尴尬的笑容,劝慰道:“景文,你我共事多年,也是知我的,我是一心为公。”

所谓可能有,又称也许有,或者叫莫须有,这名头说出去终归不好听。

哪怕跟某人的出发点不一样,但总是道德污点。

温纯抬头瞥了申时行一眼,见其双手一副将伸未伸的尴尬模样,他不着痕迹将手背回了身后。

他看着神情尴尬的申时行,直接开口道:“汝默不必解释,我都明白。你怕遭了世宗故事,大局为重才不惜脏了双手,我非是陈吾德,又岂会站着说话不腰疼。”

申时行听了这了这话,尴尬脸色几经变化,最后尽数化作疲惫与感慨。

世宗故事,谁不怕呢?

他们没见过嘉靖皇帝在登基之初的模样,但多少是听过的,什么度田、清丈皇庄、开海、剿倭,在海瑞眼中的英明神武,怎么说也不算昏聩之主。

奈何一场壬寅宫变,便再不视朝,成仙做祖,却失了人样。

如今申时行最怕的,不是什么尚书造反,也不是什么五军都督府有人伪造火符,反而是尤其担心皇帝会不会受了刺激,突然深肖祖躬起来。

当初世宗皇帝火场逃生后,将其治好的太医暴毙,有干系的朝官朦胧推升,一直被世宗皇帝疑心甚久。

今上的疑心不比世宗皇帝轻,近年随着年岁渐长,疑心日盛。

这种时候,内阁不拿出一个彻底的态度,向皇帝表明立场,安抚一番,申时行怎么能心安?

他悠悠叹了一口气:“唉,陛下出巡不过一月,我便坐视这等事在眼皮子底下酝酿,实在罪大难赦。”

“如今该脏手的时候,如何能吝惜羽毛。”

温纯闻言不禁摇了摇头。

他想了想,出声安慰道:“谁也料不到石茂华如此丧心病狂,汝默不必这般自责。”

石茂华都喊着永远健康等着寿终正寝的年纪了,谁能想到其人另有计划呢?

申时行抿了抿嘴,沉默片刻后,仍旧自责道:“此前陛下传口谕回来,王阁老知会我他要彻查兵部马场事的时候,我便应当防微杜渐,小心有人狗急跳墙了。”

温纯一时不知道如何接话。

两人相顾无言,片刻后,温纯干脆拱了拱手,行礼告辞。

这次申时行没有再留。

待温纯走后,内阁值房内再度陷入沉寂。

申时行再度坐回了他的太师椅上,继续票拟着奏疏,一丝不苟。

……

与申时行左支右绌的内阁形成明显区别的,便是冷清而热闹的兵部衙门。

冷清,是因为一干郎中,主事,还在停职待查,公署中骤然少了一半人。

热闹,自然是因为作为此次石茂华谋逆案的旋涡中心,天然就聚焦了太多人物与目光。

就像此时的王崇古,与仅存的兵部堂官陈经邦,便正在衙署大堂中如火如荼。

“万历四年,发太仆寺马价银三万六千二百两,送宁夏互巿支用;马价银二万两给辽镇充斩级颁赏之用;许给大同镇马价银一万二千两以备明年市本;解马价银九千六百两于密云以市车骡;差官马价银八万八百六十二两于宣大军门……”

“万历五年……”

王崇古一条一条明目诵念着。

陈经邦逐一对照着公文翻看。

直到细数完万历七年,王崇古才停下,而兵部侍郎陈经邦放下案卷,感慨不已:“侵占草场,吞没马价银,万历元年至今,数百万两竟然被这些人蛀之一空,当真国之大蠧!”

王崇古闻言,没有接话。

这事在他任宣大总督任上的时候,多少听到过些许风声——他王崇古固然另有合法财源,但多数同僚们可没有。

譬如同为晋人的石茂华、罗凤翔等人。

以往他还能不去打听,假装没听到风声,但如今皇帝逼他抉择,他也只能择善而从。

事情都闹到这个份上了,当然没有收手的余地,只是王崇古仍旧止不住心情复杂,不愿过多点评。

他不理会陈经邦的话茬,接着说道:“涉案之人极广,目前只查明了一部分,兵部尚书石茂华、兵部侍郎罗凤翔、苑马寺卿武尚贤、户部委管草场郎中高世、兵部署郎中事主事苗勃然、狭西都司佥书管领班军唐尧、辽东中军参将张威……”

涉案的人并不多——当然,这是相对而言,至少没有当初盐政闹得厉害。

但只一听开头,陈经邦就有所感悟。

喃喃重复道:“石茂华……恐怕早已警觉自己被查了吧?”

否则断不至于出逃得这么迅速。

甚至还在临走前,来了一手狠的。

王崇古不置可否:“或许吧。”

陈经邦见这位阁老不愿多谈,他也不再追问,继续说着正事:“那马匹呢?根本没购入?”

王崇古缓缓摇了摇头:“自然不是,不购入马匹,也不至于瞒了地方督抚,巡边的科道、御史、缇骑们这么多年。”

“买还是买入了,只不过转手就卖出去了。”

陈经邦愕然:“卖给谁了?”

王崇古看着陈经邦,面无表情:“还能有谁?蒙古人、女真人、最近几年再加个板升的白莲教。”

王阁老见多识广,说得轻描淡写。

陈经邦闻言,却是骤然间面色涨红。

他拍案而起,眼睛怒睁,一脸不可置信的样子,颤声道:“资敌叛国!这是叛国!”

马政本就有弱敌的初衷在里面,谁能想到,如今竟然出了回购这种事!

至于价格就更是不必多说,毕竟是销赃,定然要低于市价给夷人回购。

这不成了朝官与夷人坐地分国库的钱了!?

岂有此理!

兵部尚书通敌叛国,焉有此例!

庚戌之乱、石州之变、蓟州之乱,动辄死伤十余万百姓,可谓生灵涂炭,这些人眼里就没有一点华夷之分么!

如此心甘情愿给蛮子带路,究竟是怀念上金人的奸妻淫子,还是头痒想要剃发易服了!?

王崇古神情有些复杂,有些惋惜,有些恨铁不成钢,更多的是怅然。

他叹了一口气:“不是谁都能像你我这般敌我分明。”

过了许久。

陈经邦终于冷静下来。

他缓缓坐了回去:“难怪,难怪石茂华堂堂兵部尚书竟敢做下这档事,原来如此。”

“呵,陛下回京,第一件事就要杀了他们这批人。”

皇帝这次出巡顺天,可没少杀人,委实吓破了不少人的胆。

难怪石茂华惊慌之下狗急跳墙。

便在这时。

衙门外有动静传来,在如今冷清的兵部衙门中显得尤其明显。

两人齐齐抬头。

只见一人行走之间带着风雷,从兵部大门,一路长驱直入闯进了衙门大堂。

“卑职戚继光,奉旨交还符节,入京面圣,拜见王阁老、少司马。”

陈经邦与王崇古对视一眼。

后者含笑以对,伸手虚扶。

前者勉强颔首,心中升起些许不悦。

这戚继光传闻中极有礼数,每到兵部都是大叩大拜,如何今日见他陈经邦这样不懂规矩?

但如今出了大事,兵部事情繁多,他也没功夫跟这些武官计较,便敷衍地摆了摆手:“戚都督远道入京,风尘仆仆,今日且好生歇息,后日与左都督俞大猷一并入朝面圣。”

说罢,便唤来堂中主事,领戚继光下去公事公办——这就是如今的文武生态,别说回礼,就是正眼看都懒得。

王崇古听出语气中的些许不悦,抬头看了陈经邦一眼,却好没说什么,毕竟陈经邦才是正经的兵部堂上官。

戚继光闻言,哪里肯等到后日,连忙道:“少司马,卑职想现下便入宫面圣!”

陈经邦这才抬头正眼打量戚继光。

他自然明白这些外官是什么心态,无非是皇帝遇刺,心中焦急罢了。

这当然没什么好苛责的,就是态度让他有些不满。

陈经邦轻轻皱起眉头,训斥道:“有些事,并非你们武将能掺和的,你只需知道陛下无恙便是。”

戚继光受了训斥,面色涨红。

换作以往,必然知难而退,但此时却不得不硬着头皮顶上去,恳请道:“少司马,卑职……”

话还未说完,陈经邦便流露出不耐烦的神色。

他摆了摆手:“陛下今日去了高阁老府上,不在宫中,你也求见不到。”

话音刚落,戚继光骤然面色大变,脱口而出:“才遇刺王杀驾,陛下如何还要出宫!?”

说罢,他竟连招呼也不打,起身就走,赫然是准备去高仪府上面圣。

陈经邦看着戚继光的背影,毫不遮掩地冷哼一声:“不知礼数!”

王崇古在侧,不经意回护一句:“忠心耿耿才好接掌京营,公望不必多分苛责。”

陈经邦勉强朝王崇古拱了拱手,算是给后者一个薄面。

而转身离去的戚继光,自然是置若罔闻,大步流星便走出兵部衙门,甚至顾不得跟亲卫招呼,竟是跨马而上,径直往高仪府上驰去。

……

与此同时,阁臣高仪府邸。

跟外人预想的不太一样的是,本应该怒不可遏喊打喊杀,亦或者受了惊吓,如履薄冰的皇帝,此时正陪着老师高仪,在院落中摆好了桌椅棋局,悠闲手谈。

“学生之前不是让元辅带话了么?说出忙完出巡的事便出宫探看吕公与老师。”

朱翊钧伸手将手上的卒往前拱了一步。

随行的中书舍人将起居注搁在一旁,换了个文薄,窸窸窣窣书写着什么。

若是凑近看,便能看到,其人赫然是在记录了棋局——曰,皇帝尊师重道,请南宇高公执红。南宇高公炮二平六,皇帝马8进7,电光火石;南宇高公马二进三,皇帝车9平8,毫不犹豫;南宇高公兵三进一,皇帝卒3进1,不相上下;南宇高公相七进五,皇帝马2进3,刀光剑影。

朱翊钧也由得中书舍人写野史,反正他又不会拎棋盘,不怕人记。

高仪中风之后,下肢不能行走,只能坐在轮椅上与皇帝下棋。

他此时神志恢复得不错,尚算清明,就是说话多少有些含糊:“如今这局势,陛下可不像能躲清闲的模样,还是尽早回宫去。”

“车一平二。”

当初高仪次辅辅政时,朝野中不乏皇帝惺惺作态,利用他高仪的声音。

如今呢?他高仪区区废人,皇帝依旧恩荣不减,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这般证明呢?

他这一辈子,最值得称道的事情,或许就是教授了这样一名学生吧。

正因为皇帝是个好皇帝,他才不忍心皇帝在他身上消耗精力。

朱翊钧摇了摇头:“不妨事,此前只是方回京,猝不及防而已,如今事情都安排下去了,没甚大事。”

“对了,冬日深寒,学生带了两名宫人来照料老师一月,直到开春。”

“象3进5。”

他这老师没有妻妾,也没有子女,只有两名老仆,中风之后的冬天,总要宫里来人照料。

高仪闻言也没推辞,毕竟头两年已经推辞腻了。

他只是面色凝重看着皇帝:“不可大意,这次刺王杀驾,兵部送了夷人赴宴,司礼监有人掩护,五军都督府甚至捏造圣旨火牌,意图调度营卫,伺机而动,桩桩件件,实在不像临时起意。”

说话间,他随手挪动棋子,马八进九。

朱翊钧恍若未觉:“炮8进4。”

“学生省得,这是南郊祭天与度田清户的反噬,凑一块而已,至于究竟有哪些人……朕会逐一找出来。”

他当然知道事态严峻。

但是做皇帝嘛,谁在任上没遇到过造反呢?

习惯就好,没必要过度惊吓。

高仪捏着棋子的手一顿,提醒道:“别的也就罢了,五军都督府内捏造圣旨火牌之人,宁杀错,莫放过。”

捏造火牌没有谁敢等闲视之,尤其传令的人就是五军都督府军官,这谁分得清?

危害之大,不言而喻。

加之驱使中层军官传令后自尽,这种组织度,简直骇人听闻。

朱翊钧轻轻颔首:“就看是哪家的勋贵了,石茂华多半也是其人送出去的,朕任上第一次诛三族,恐怕就要由此而始了。”

高仪若有所思。

一旁的仆人轻车熟路伸出手巾为老主人擦了擦嘴角。

前者这才反应过来,勉强正了正神色:“陛下有所猜测?”

说着话的功夫,随手炮八平七。

朱翊钧点了点头:“今日出宫,就是为了验证一番,待探过老师后,朕便亲自上门问上一问。”

“车1平2。”

勋贵里蠢货固然多,但有捏造火牌这个胆子的,委实不多。

再加上如今在五军都督府里任职,稍微排查一下就大致心里有数了。

高仪闻言,也不免叹了一口气。

日理万机,当真不是说说,一趟出宫,往往都是三五件事挤在一块。

这还是刚刚经历刺王杀驾,这不是明君,还有什么是明君呢?

想到这里,高仪突然提醒道:“陛下明年就十八了,可以适当同房频繁些。”

这次固然只是虚惊一场,但着实吓坏了不少人。

皇帝可还没子嗣!

作为帝师,该劝的话,哪怕快入土了也得劝。

一旁的中书舍人随笔记下,南宇高公兵七进一。

朱翊钧神色坦然,颔首以对:“先生说得是,学生也省得,昨晚才同房了。”

“马3进4。”

这没什么好避讳的,就应该说出来让臣下们放心——皇帝遇刺之后,臣子要表臣子的态,皇帝自然要表皇帝的态。

高仪闻言,这才放下心来。

他想了想,还是提醒道:“陛下,如今正值度田之际,石茂华之事,不好牵连过甚,还是要让申时行注意分寸。”

说着,高仪随手拱了一步兵,兵七进一。

朱翊钧听了这话,幽暗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耐人寻味,轻声回道:“老师放心,朕会点到为止。”

至于到谁为止,他并没有解释,只是自然而然地落子,马4进5。

高仪正要举棋应对,突然怔住。

推演半晌后,高仪终于看清楚局势,抬起头无奈看着皇帝:“陛下果然是点到为止,臣投子认负。”

一旁的中书舍人王应选也看明白棋局,反应过来,惊讶道:“陛下九步而胜,当真神机妙算!”

朱翊钧笑而不语。

便在此时。

突兀地,一阵刀兵之声毫无征兆响起。

喊杀之声在府外越来越大,还伴随着阵阵“无生老母,真空家乡”的唱名。

锦衣卫指挥佥事蒋克谦匆匆入内,府外兵戈相交的场景一闪而过。

高仪神色勃然而变,几乎要撑着轮椅站起来:“快!护送陛下从后门走!”

中书舍人王应选后知后觉,这才意识到不妙,连忙不顾礼节,拽着皇帝的胳膊就要拖着跑。

孰料皇帝只是皱了皱眉头,便甩开了王应选,起身朝蒋克谦迎了过去,嘲弄道:“谁狗急跳墙了?”

蒋克谦脸色也并不慌张,躬身道:“看不真切,但应该是刘世延。”

朱翊钧冷笑一声:“诚意伯刘世延,果然是他……消息还挺灵通,看来是知道朕要找上门去了。”

这局棋是2016年飞神杯王天一对战汪洋的棋局,借用了一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56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