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万历明君

作者:鹤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07章 四海同音,酌古御今

书名:万历明君 作者:鹤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4

天色蒙蒙亮。

被晾在顺天府大牢的何心隐也终于结束了漫长的冬夜,跟在一名太监身后,从顺天府的大牢中走出,重见了天日。

何心隐仰着头,贪婪地感受着不算明亮光影照在身上。

既是为能够短暂离开大牢感到惬意,也是为皇帝终于召见,心中块垒尽去。

他的余光看到顺天府尹王之垣远远避开,似乎并不想与自己打照面。

“好叫夫山公知晓,王京兆还未审结夫山公的案子,此番面圣之后,咱家还是要将夫山公送回来的。”一旁的孙隆轻声解释道。

孙隆儒化得很是彻底,对于何心隐这类民间意见领袖,言语之间亦是颇为敬重。

当然,敬重也就仅限于言语上了,并不妨碍他稍后将何心隐送回来继续蹲大牢。

毕竟何心隐身上的案子可不少。

当初抗税杀官一案,固然已经审结了,但被罚充军却半路逃戍的罪却是要追究的。

此外还有嘉靖四十年,伙同方士蓝道行,玩弄谶纬,迷惑世宗的旧案,也免不得重提。

以及万历三年二月聚徒讲学,扬言首辅专制朝政一案,王之垣显然没打算放过。

乃至万历六年五月,金云峰、曾光等捏造《大乾起运录》妖书,永顺、保靖、酉阳三土司谋逆一事,梁汝元、罗巽姓名亦在湖广报陈刑部的卷宗内。

再加上这次指斥乘舆,讥议朝政的案子。

林林总总一堆罪情,再加上顺天府审完还要移交刑部、大理寺,何心隐这个年,大抵是只能在牢里过了。

何心隐跟在孙隆身后,闻言只是坦然地点了点头:“区区罪囚,倒是劳烦公公一番接送了。”

他此次没有遁逃,而是主动自投罗网的时候,他心中便做好了准备。

自己的下场已经不重要了,眼下他只想见上皇帝一面。

孙隆客气地笑了笑,将顺路买的包子,分出两个不带韭菜的,递给了何心隐。

“夫山公的案子还未审结,哪能说什么罪,这些时日朝野内外可是不少官吏为夫山公求情。”

“昨日山东道御史赵崇善言才提及,今积冤当伸者三,其二伸矣,其一犹未伸也。”

其二是什么姑且不论,这其一,显然指的就是何心隐。

“多谢公公。”何心隐见包子还冒着热气,也不推辞,干脆地顺势接过,边走边啃了起来,“难怪陛下今日召见我,原来是有人申救。”

自主动投案以后,一直被皇帝晾到了现在,本以为就要被轻易打发掉,没想到今日却峰回路转。

孙隆走在前头,闻言立马出言更正:“那倒不是,万岁爷此前就准备召见夫山公。”

“只是万岁爷出巡回京以后,先是圣母诞辰,又遭逢石茂华、刘世延等逆贼先后刺杀后,一直忙碌至今。”

何心隐顿住了往嘴里塞包子的动作,愕然抬头:“刺杀!?”

他在牢里蹲久了,固然没有被王之垣为难,但与世隔绝还是避免不了的。

眼下才骤然听闻皇帝遇刺这种天大的事,难免一惊。

而且,听这意思,还是先后刺杀!

今上再怎么也比前几位好多了吧,何至于让人这般前赴后继!?

孙隆侍奉深宫多年,自然也明白什么叫点到为止,他只略略将近来发生的事与何心隐概述了一番。

末了总结道:“……今晨万岁爷便没有去早朝,而是陆续召见起了年末述职的地方外官,中途顺势想起夫山公之前的求请面圣之事,这才唤咱家来召夫山公入宫。”

何心隐静静听着,沉默着将手中包子风卷残云。

片刻后才叹息道:“我这乡野散人,寻常只见得皇帝如日中天,不意竟也这般步步杀机,我只是听之,都忍不住汗毛竖立,后怕不已。”

“幸亏没有酿成大祸。”

孙隆伸手从怀里取出鸡舌香,一边递给了何心隐,一边赞道:“果如陛下所言,夫山公大事不糊涂。”

这也是孙隆对何心隐保持敬重的缘故所在。

指斥乘舆,讥议朝政固然是罪过,但从动机上,总归还是可以商榷一二的。

被贬到太学教授君臣纲常的谭耀,前几天就因为私下替石茂华叫好,又被学生们举报,吃了一场游街。

而同样不被朝廷待见的何心隐,真心实意关爱起皇帝安危来。

二者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何心隐正接过鸡舌香,闻言动作一滞。

他将其含入口中,没好气辩道:“老夫小事也不曾糊涂过!”

孙隆听了这话,摇头失笑:“万岁爷不是讽刺夫山公小事糊涂。”

他朝紫禁城拱了拱手,学道:“万岁爷说,何心隐既然肯向顺天府投案自首,求请面圣,就说明这厮只是路线……也就是道途出了问题,良知本体还是很好的。”

何心隐越听越是神情古怪。

一般上位者的点评,何心隐并不太在乎。

但皇帝总归是皇帝,来自于三纲五常顶端作出的定论,饶是他这般离经叛道的人,心底也难免升起些许异样。

“咳咳。”

何心隐轻咳一声,稍作掩饰,不再言语。

孙隆见状,也识趣掐断了话头,默默在前引路。

冬日昼短夜长。

此时天既然已经蒙蒙亮,时间自然也不早了。

城内的百姓已经在道旁摆满了营生。

沿途偶尔能遇到打盹失期,匆忙狂奔的朝官。

当孙隆领着何心隐踏进午门的时候,天色已经透亮。

而后便是不厌其烦的禁卫搜身安检。

几道宫门,就有几次搜身,何心隐十余日不曾洗漱所积攒下来的皴皮都被禁卫们搓了下来。

弄得何心隐都开始怀疑这些禁卫是不是故意与自己为难了。

“宫里搜检现下这般严苛了?”

何心隐回头看了一眼宫门口的禁卫。

皇宫他也不是没进过,当初嘉靖年间,只付了十两银子给太监,便参观了一番皇宫大内。

如今这副森严的模样,实在稀奇。

孙隆客气解释了一句:“上次藩僧刺驾,羽林卫指挥使夏恺畏罪自尽,禁军倒是没以前那样懒散了。”

就是不知道能管多久,这般想着,孙隆不由摇了摇头。

两人一路无话,顺着御道快步前行,很快便入了西苑,站定在承光殿外。

孙隆自然是入内通禀。

何心隐则是束手站在廊外,漫无目的四下打量。

只见承光殿东朝瓮城,西临太液池,南北各峙华表,曰积翠,曰堆雪,中构金殿,穹窿如盖,尽显天家气派。

何心隐捻着胡须,微不可查地撇了撇嘴,都是民脂民膏啊!

他转过头,只见承光殿外已经等候有数名官吏,或闭目养神,或好奇朝这边看来。

殿内不时传出依稀的谈话声,听不真切。

显然是如孙隆所言,皇帝正在召见外官。

不多时,孙隆碎步从殿内走出,来到何心隐近前,伸手引路:“夫山公,随我入内面圣,稍后务必注意体统。”

何心隐点了点头,规规矩矩跟在了孙隆身后。

他入殿之后,依旧忍不住用余光张望。

只见殿内比外间更为华美,翻起逋回,旋转如环,丹槛碧牖,尽其侈丽。

何心隐不断摇着头,心中则是默默打起了稍后面圣的腹稿。

迈步之间,殿内谈话的声音也愈发清晰。

朝着声音来处看去,何心隐只见得大殿正中,皇帝正端坐在御案后,与御阶下方躬身行礼的官吏交谈着什么。

“万岁爷,何心隐带到了。”

孙隆上前禀报。

何心隐正要行礼,皇帝的声音便适时响起:“先旁听候着罢。”

他刚弯下的腰,又默默直了起来,跟着孙隆退到了一旁,打量起皇帝来。

“熊卿,你接着说。”

朱翊钧只看了何心隐一眼,便收回了目光,示意熊敦朴继续。

熊敦朴收拾了一眼言语,紧接着说道:“但是在南方推行《韵略易通》,阻力实在太大。”

“不止地方官府阳奉阴违,百姓也颇为排斥。”

“原因亦是颇多,从地域层面上而言,官场都暗传此举是北方官吏有意移风易俗,步步紧逼压制南方;在民间,多是说所谓通识官话,在抹杀地方特色,篡改当地百姓的文化与魂魄。”

“两相合流,情绪极为强烈。”

“如今从浙江官场,到民间士人,但凡提及《韵略易通》,便会捧出《洪武正韵》,视其太祖正统。”

“这般情状,臣实在不敢强行施为。”

熊敦朴从袖中取出奏疏,交给了一旁的内臣。

朱翊钧接过熊敦朴的条陈,迅速浏览起来。

越看越是皱紧了眉头。

熊敦朴口中的《韵略易通》,便是如今中原音韵的代表,与春秋时的雅言,前汉的通语,魏晋的正音,隋唐的正音,一脉相承。

也即是北方官话——以北方声音端正,各能相入,谓之中原雅音,大概与普通话有个七八成相似。

而所谓的《洪武正韵》,便是以南方话为骨架的官话了。

除了两者之外,还有天津官话,福州官话,东南官话,不一而足。

都是通行天下的正经语言。

可正经归正经,天下却不需要这么多官话,到了该退居二线的时候,就不应该再招摇过市了——熊敦朴当初一句“日妈的”殷鉴不远,岂不闻乎?

为了“混一天下”这个目标,“四海同音”本就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大力推广北方官话,更是不需赘述的题中应有之义。

于是,才有熊敦朴等人接了这个任务,如今正于御前述职。

只不显而易见,四海同音这等大事,不是一日之功,任重而道远。

熊敦朴迟疑片刻,才开口道:“陛下,恕臣直言,此事若是没有中枢下场,恐怕会一直这般寸步难行。”

“只有中枢定制,将中原雅言定为国语,才可事半功倍。”

朱翊钧缓缓合上了奏疏,无奈叹了口气:“让卿先吹起风来,不就是试试水温么?”

“如今看来,显然还不是时候。”

要是政策从地方官场到民间都不支持,那硬推下去只能是一纸空文,反倒成了笑话。

熊敦朴闻言,也品出皇帝的心有不甘。

他下意识跟着抱怨一声:“前元遗毒不可不谓不深矣!”

在一一看无一错版本!

这事自然要怪到前朝头上。

中原这个概念是在不断扩大的,由最初的周秦王畿之地,河南洛下一带,慢慢扩展至此后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中原雅言,也就是北方官话同样逐渐开始“四方通行”。

但前元时,蒙古语被定为国语,八思巴字定为国字,雅言首次失去了国语的身份——彼时大儒许衡的儿子许敬仁通晓蒙古语,全族骄傲,就连训斥别人时也会使用蒙古语。

随着中原雅言失去国语的地位,不再四方通行,各地官话理所当然地默默卷土重来。

一次持续百年的历史倒车,再想往前开,自然就要使出更多的力气。

朱翊钧摇了摇头,没跟着一起怨天尤人。

“先打好地基再说吧。”

“让藩属琉球、朝鲜等国,遣人到四夷馆进修,将《学官话》、《官话问答便语》等书籍重新修订,务必订为中原雅言。”

“熊卿现在是独当一面的巡按御史了,不妨强势一些,多看着地方的官府、私塾、学院、寺观、报纸、说书先生……”

好的经验自然要借鉴,尤其要尊重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

朱翊钧仍旧是打算以学校为基础,以地方衙门为龙头,以报纸、说书先生等新闻媒介为榜样,以佛教、道,门等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逐步扩展,慢慢打底。

熊敦朴自己吃过亏,对这事很是认可,频频点头。

“还有拼音字典的事,熊卿稍后去通政司寻倪光荐,一道上礼部议一议,看看怎么改进与推广。”

朱翊钧又嘱咐了一句。

熊敦朴记在心中,轻声应是。

片刻后,见皇帝再没有什么嘱咐,他这才行了一礼,默默退了出去。

朱翊钧伸手揉了揉脖颈:“下一个是谁?”

张宏闻言,立马上前回应道:“万岁爷,是履任五军都督府参谋院右副参谋的梅友松,想与陛下当面致仕。”

朱翊钧啧了一声。

五军都督府如今也是个烫手的差使,人还未赴任,就想着致仕了。

当然,这也怪不得梅友松。

其人在地方干得好好地,“练达吏治,洞彻人情,除奸贪,疏寃滞,机略雄沉,兵民感服”,可谓是有口皆碑。

但这刚一传出履任五军都督府的风声,坊间就传起了这位四川籍贯的能臣颇好男风的传闻——连名字都是父母有先见之明,为欲盖弥彰之用。

朱翊钧想到这里,也是忍不住失笑。

这些招数他已经司空见惯了,从他这个皇帝,到内阁张居正,幸进的栗在庭,乃至如今的王之垣,跟着新政干的谁没被传过这种钩子野史?

梅友松的养气功夫显然还欠些火候。

朱翊钧摆了摆手:“先让他等等,这儿插个队。”

跟熊敦朴述完职,立马要回浙江的风风火火不一样,梅友松这一入京,肯定是走不了了,晚点见也无妨。

张宏看了一眼插队的何心隐,心领神会:“奴婢这就去。”

……

等到张宏离去后,孙隆拉了一下何心隐,上前一步:“万岁爷。”

何心隐顿了顿,也跟着上前,躬身一礼:“草民何心隐拜见陛下。”

孙隆闻言,眼皮一跳。

奈何这里没有他说话的余地,只朝何心隐投去一个眼神,便忧心忡忡退了下去。

朱翊钧从御座上站了起来,伸了个懒腰:“草民?那你这草民何故见朕不跪?”

他上下打量着何心隐,六旬老头,干枯瘦弱,江湖传闻的此人武艺高强,格杀官兵如草芥,显然失真。

不过看气色,还算颇为红润,没有大限将至的感觉——历史上何心隐就是在万历七年,死于王之垣的大牢里。

这下实锤了,历史上真是王之垣下了黑手。

朱翊钧心中胡乱发散着。

何心隐埋着头,不卑不亢道:“回陛下,我是嘉靖二十五年,江西乡试第一,有举人功名,非大典不跪。”

既然没有被剥夺出身文字,举人的身份自然还算数。

朱翊钧呵呵一笑:“方才不是自称草民么?”

何心隐沉默片刻:“草民不敢当陛下的学生。”

朱翊钧从御案后走了出来,又踱步走下御阶。

何心隐口中的不敢,不过是不愿而已。

认皇帝为师而低人一头这种事,对于认为五伦都是“朋友”、“皇帝不过职业”的何心隐而言,恐怕比要命还难。

同样,离经叛道“满街皆是圣人”,“分工不同,人人平等”的新四民论,同样不能愿接受下跪这种事情。

所以,何心隐才自称草民,又拿出举人的身份免于跪拜,一副别扭至极的模样。

实在是……好啊!

朱翊钧心中升起一丝激赏。

这等超前想法,实不知道领先多少年。

也难怪周游天下讲学,每每万人空巷,无论是李贽,还是王世贞等人,都视其为偶像,哪怕朝臣亦称之为奇人,倍加推崇。

可以说,而今天下,能在精神上与朱翊钧有这般共鸣的,尚且还是第一人!

皇帝笑容愈发灿烂。

他自然不会为难何心隐,只唤人搬来茶几,开门见山问道:“那不知梁柱乾为何一再求见朕?是用揭帖辱骂朕尚嫌不够,还想指着朕的鼻子再骂一顿?”

说罢,他施施然落座,又伸出手示意给何心隐赐座。

何心隐看着皇帝这般大度,忍不住暗赞一声。

他拱手一礼,大大方方落座:“回陛下的话,草民对陛下实无冒犯之意。”

“揭帖不过是趁机谏言陛下,正人先正己,只是憾于上天无路,才出此下策。”

“言语失当,草民甘愿领罪。”

朱翊钧也不接话,静静听着何心隐开口,自顾自给自己斟茶,润起有些干渴地喉咙来。

“至于求见陛下的缘由……”

何心隐抬起头,看着皇帝,认真道:“草民斗胆,想请问陛下,所谓皇家财产公示,究竟是何本心?”

说句肺腑之言。

他用皇庄规劝皇帝,也至多盼着皇帝不要严以律人,宽以待己也就够了——充其量也不过是在群情汹涌的压力之下,让皇庄能趁着度田的东风,略微收敛一二就够了。

没想到皇帝出手就是大的,直接就要公示自己的财产。

实在出乎意料。

那么更令人抓心挠肝的关键就来了,皇帝,究竟是出于什么想法,才会说出这种话来?

朱翊钧呷了一口茶,不急不缓放了下来。

他抬起头,用一种怪异的目光看着何心隐,眼神幽幽:“梁柱乾莫不是以为,天底下只有尔等,才是心怀天下的圣人。”

“其余的,包括朕这个皇帝,乃至满朝文武在内,都是敲骨吸髓,视生民如草芥的独夫?”

语气略带一丝森冷。

而面对皇帝赤裸裸的压力的何心隐,也慎重地没有立刻答话。

片刻后,他才迎上皇帝的目光,表情认真而诚挚:“陛下,恕草民直言……难道不是么?”

殿内一时没了多余的声响。

两人的呼吸声清晰可闻。

默默对视的目光,争锋相对,谁也没有半分偏移。

气氛逐渐焦灼。

不知过了多久,何心隐似乎有些疲惫,略微垂下眼帘。

他耸了耸鼻尖,长吸一口气,开口道:“草民历经三朝,眼见世庙大兴土木起高楼,眼见穆庙纵情声色宴宾客,朝臣助纣为虐束手不为,百姓日渐凋敝哀嚎遍野。”

“哪怕陛下这八年以来,文治武功威加四海,朝野内外隆著圣名,百姓……草民说的是真正的百姓,日子又好过了多少呢?”

“草民又怎么知道,陛下是不是打着百姓的幌子,借故揽权而已?”

“不独世庙,唐玄宗当初亦非明君乎?”

说到最后,何心隐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唐玄宗即位之初,拨乱反正,励精图治,开创大唐极盛之世,谁能不说一句明君?

揽足了权之后又如何?

更别提齐桓公、梁武帝、本朝的世宗,不胜枚举……

皇帝,能有几个心里真的装着百姓?大多是口号喊得震天响罢了。

何心隐是打心底里信不过皇帝这种生物。

不过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在皇帝提出要公示财产之后,反应如此之大,非要见皇帝一面不可。

何心隐紧紧看着皇帝的眼睛,情真意切,如泣如诉:“正因陛下之举,让草民看到了不类凡俗的一线期望,草民才会冒死投案,求见陛下。”

“草民斗胆,只想看一眼陛下的良知本体,究竟是什么形状。”

“还请陛下成全。”

说罢,他起身避席,恭恭敬敬朝着皇帝下拜一礼。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644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