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穿越初唐从上吊开始

作者:狂风徐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八十五章 草创

书名:穿越初唐从上吊开始 作者:狂风徐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7

李善失望的站在太医署的院子里,他知道后世明清时期只有所谓的太医院,主要服务于皇室、达官贵人,原本想着隋唐时期居然有太医署这种很类似后世医学院的机构,还琢磨着传道受业解惑呢,结果呢?

那小吏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太医署的太医令、太医丞……换句话说,校长、副校长都不在,整个太医署都放羊了。

李善抓了个杂役问了问,目前太医署学生只有不到百人,医科的很少,主要都是药科,学习种植、炮制药材。

想想也是啊,种植、炮制药材学起来未必会很快,但要看和谁比……医科的学生学完《素问》、《脉经》、《甲乙经》之后,每月考一次,每季度考一次,每年的年终还要考一次,一般情况下要七年才能毕业。

等了半个市场也没等到任何行政官员,李善脸色越来越难看,索性一甩袖回了朱家沟。

“去年才复设太医署?”马周听闻也有点诧异,但随后是幸灾乐祸,“怀仁倒是好眼力,挑了个这去处!”

凌敬想的更多一点,“当日你在圣人面前力承入太医署授课,若无成效,只怕一时之间难以出仕。”

这一点李善也想到了,自己在李渊面前是表明了态度的,没有一定的动静,李渊短时间未必会让自己出仕……就算出仕,也摸不到什么好位置。

李善倒不是想要什么好位置,五六品官,还有哪个职位比中书舍人更好?

一个更重要的职位,更容易让自己陷入漩涡……所以,李善已经琢磨着要抽身而走了。

但如果能在太医署做出点成绩,自己能挑选的余地才会大一些,或许在关中选个地方?

如今李建成、李世民夺嫡之势越来越白热化,现在平阳公主很可能会掺和进来,再加上齐王李元吉……

李善想了想,猛拍桌面骂道:“若不是……若不是他……”

凌敬咳嗽两声,虽然李德武抛妻弃子,但朱氏可以叱骂,你这个儿子不能骂,至少不能在人前骂。

李善山东战事扬名,回京后科举入仕,未入秦王麾下,才最终酿成这种尴尬局面……说到底还是因为李德武,以及李德武身后的河东闻喜裴氏。

若不是李德武,李善早就光明正大的投入秦王府,然后以大义怂恿李世民早点动手了。

凌敬思索片刻,盯着李善,“若是白手起家,草创太医署呢?”

“自己干?”李善一愣,怔了怔后又是一拍桌面,“不错,自己干!”

“太常卿窦诞与你相善,理应不会相阻。”马周分析道:“太医令诸人散落,无人能束,怀仁以授课之名……”

李善起身在书房里绕着圈子,越想越觉得有门。

自己只负责授急救、外伤、护理这些,除了自己没人能授课,换句话说没人能帮得上忙……呃,而且那些《素问》、《脉经》、《甲乙经》自己也不懂啊,诊脉都不懂。

嗯,亲卫队倒是能挑一些人过去做个助手,都是自己在山东调教过的。

顶多让药科的人帮忙弄点外伤药,正好药科的人手不算缺……那是自然,因为药科的人大都在药园里,炮制的药材是能卖钱的。

李善竖起手指,“其一,得去要钱,没钱不行。”

“其二,得打制器械,窦诞的父亲陈国公过世前曾兼任将作大匠,嗯嗯,德谋兄也帮得上忙,之前带去山东的那副就是他找人打制的。”

“其三,召生……”李善犹豫了下,“只怕少有人肯来。”

凌敬点头道:“前隋太医署出身,行走民间为名医,只怕不肯满手血污……”

这话说的委婉,但李善听得懂言外之意,那些学生虽然都是平民子弟,但进太医署学习,都是希望能成为医者或者做药材生意。

而李善想培训一批人手出来是为了筹建伤兵营,那些学生未必肯……身份终究是有差别的。

说到底,这是医生和护士的差别……这种差别在后世医院里也是存在的。

李善抿了抿嘴,“从农家子挑选,许免府兵征召!”

顿了顿,李善迟疑问:“可行否?”

凌敬想了想,“如今天下大约一统,除却突厥再无战事,关中府兵……若只是挑选数十人,倒是无妨。”

马周眼珠子转了转,“先试行五十人,许免府兵征召,若是他日……干脆收归李家门下,为怀仁亲卫。”

虽然是馊主意……但也是个办法。

其实在武德六年,关中府兵就算出征立功,分的田地也比不过之前那些年了,不仅少,而且贫瘠,还特别远。

如果能给出好处,比如召为亲卫,李善这个思路还是有可行性的。

李善抓了抓发髻,发狠道:“明日再去!”

其实李善心里有数,最大的问题不在于要钱要器械和招生,最难的是解剖的大体老师……实在没地方去弄啊。

这个时代,就算是敌军尸首,那也是要掩埋的,人死为大……之前在馆陶设伤兵营,倒是有不少练手的机会,但现在大战都打完,只剩下突厥。

等着突厥来送人头?

一晚上连在吃饭的时候,李善都在心里发愁,也不知道刑部、大理寺关了多少死刑犯,但就算斩首或绞死也没用啊,不能做成大体老师。

也不知道福尔马林成分是什么……

“郎君。”

李善接过茶杯喝了几口水,“母亲,何事嘱咐孩儿?”

对面的朱氏扫了眼,看周氏退了下去,才说:“得封馆陶县公,却未入仕,听闻吏部尚书调任?”

之前李善未赴吏部选试,就是以封伦为借口的,听了这话苦笑道:“母亲,孩儿欲在太医署授课,不料……”

听儿子解释了一番,朱氏皱眉问:“若无成效又如何?”

“进士榜首,赴吏部选试,听闻吏部尚书乃中书令兼任……那日登门来拜的似乎便是弘农杨氏子弟?”

李善点点头,“杨思谊,其父便是中书令杨公。”

杨思谊也是这一科进士,当日在平康坊和李善相交,后还随李楷等人登门造访。

“但此事那日孩儿在圣人面前夸下海口,若不成,圣人只怕不悦。”

这句话一出,朱氏脸色微变,毕竟隋朝两位帝王的例子摆在前面,不得圣心的臣子,纵然名扬海内,但也很难往上爬。

“母亲勿忧,此事孩儿已有计较。”李善刻意活跃气氛,不想让母亲为这等事烦忧,随口道:“长安内那栋宅子前几日孩儿去看过了,宇文世叔搬的干干净净,到时候……”

“若大郎欲入住,自行收拾。”朱氏面无表情的哼了声,“为母去东山寺与南阳作伴。”

李善呃了声,好吧,自己说错话了,只能躬身行礼,“孩儿错了。”

朱氏微微叹了口气,她这两年基本上每两三日就要去东山寺与南阳公主叙话,两位妇人感同身受,交情日深。

“今日平阳公主府送来投帖,平阳公主、谯国公后日登门拜会。”朱氏交代道:“后日不要离家。”

李善应了,心想自己离开公主府也就七八天,平阳公主这么快就能出门了……就是不知道从姑姑变成姐姐,会怎么想。

回了房,李善靠在榻上,摸了摸身下的床板,随口道:“明儿交代二郎一句,砍些竹子来,做成竹床。”

周氏立即应了一声,李善说的二郎是周二郎,周氏的二兄。

瞄了眼千娇百媚的周氏,李善叹了口气,随手搂住小腰,可惜是个女的,而且还是自己的妾室,不然倒是能去太医署做个帮手。

乖巧的伏在李善的胸前,好一会儿后周氏才小声说:“郎君,今日二兄提到,如今村中新宅大都落成,砖厂堆积大量红砖……”

“嗯。”李善回过神来,笑道:“二郎和齐老六卖不出去?”

砖厂的收入,李家占了八成,剩余的两成是齐老六他们拿的,现在卖不掉,自然心急。

李善问了几句,很快就摸清楚了问题所在,这个时代建宅子是大事,就算后世农村起新宅也是大事,那么多红砖……在城外村落镇子里卖,有多少人会买?

而且新玩意刚开始总是不好卖的嘛。

只有送进长安城,才能卖得掉……靠近皇城的那些坊都是豪宅,但越远离皇城的地方,房屋越是破败,需求量是不小的。

“明日入城,让二郎跟来。”李善吩咐了句,右手无意识的动了动。

周氏呢喃几声,哀求道:“郎君,且灭了灯。”

刚刚进门的小蛮咬着牙一扭头出去了……她才不留下呢,好处没捞到,事后还要去打热水。

第二天一早,李善难得起的迟了,做完早操才慢悠悠的起来。

一边吃早饭,一边让人将朱八、朱石头、赵大这些朱家沟本地的亲卫叫来,想在城外农庄上招学生,只能依靠这些本地人。

李善仔仔细细的交代,“要么家中多有男丁,要么少有田地……”

要学习自然要全身心,一会儿要下田耕作,一会儿要忙家事,哪里学得好……而且都是城外农户,进一趟长安很不容易,这个时代马匹相当于轿车,李善那匹神骏非凡的白马相当于保时捷了。

想了想,李善补充道:“供午、晚两餐,每人发月钱百文。”

一百文,不少了,李善觉得自己挺大方。

但进了皇城,李善才反应过来,如今粮价已经涨到斗米六百文了。

唐朝一斗是后世多少斤,李善不太清楚,粗略估量了下大约是十斤多一点。

也就是说,一个月大概能赚到两斤米……如果粮价继续涨的话,可能就一斤米,甚至几两米。

李善犹豫了下,但很快醒悟过来,召来的青壮只需要在家里吃一顿早饭……马上就是五月了,接下来几个月是最为青黄不接的时候,一个男丁不耗费家中太多的粮米,只要家里劳力充足,大部分的农家是能接受的。

但进了太常寺,李善变了副嘴脸,无比坚决的盯着太常卿窦诞,“光大兄,你我一见如故,当不讳言,京兆米价腾升,某不要钱,只要粮米!”

窦诞都无语了,咱们现在讨论到给你钱还是给你粮米的问题了?

在太医署另设一科,这种事说小是小,但说大也大……窦诞身为太常卿,有资格做这个主,但他性情柔弱,做事向来是循规蹈矩,不喜欢标新立异。

“在下授课,学生另召,但学生口粮,必要太常寺出。”李善不管不顾,直截了当的将事情全都倒了出来,“此外器械打制,还需光大兄相助,记得光大兄和将作大匠相熟。”

窦诞问了问详情,立即道:“此等器械打制,理应是工部之责!”

“太医署房屋败落,还需重建,正好也是将作大匠……”李善顿了顿,小声说:“工部尚书那边……在下实在……”

工部尚书封伦现在那是恨李善入骨,要是求上门去,给一碗闭门羹那都是客气的。

掰扯了一个多时辰,窦诞咬着口不肯点头,想想也是,太常寺也不富裕,是个清如水的衙门,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到最后,李善都快磨破嘴皮子了,窦诞只答应跟将作大匠那边打个招呼,先在太医署盖上几间房子,器械打制、拨给粮米都不肯应下,顶多拨些钱去。

李善离去后,窦诞第一时间进了皇宫,将事情一一禀报。

李渊忍不住笑道:“昨日气馁,今日奋起,如此少年郎,倒真有些锋锐。”

当日李善说去太医署授课,李渊当时就听出来了,这厮压根就不知道太医署是个什么模样。

“由他去。”李渊想了想,吩咐道:“器械打制,交代将作大匠,至于粮米……太常寺拨些钱,让怀仁头疼去。”

窦诞看不出来,但李渊一听就知道了,李善明里是求太常卿窦诞,实际上瞄准的是自己这个皇帝。

李渊也想看看,这样的太医署,那个少年郎能折腾出什么样的动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