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退隐后,大汉倾覆,曹操慌了

作者:多喝热水啊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77章 荀氏两头下注

书名:三国:我退隐后,大汉倾覆,曹操慌了 作者:多喝热水啊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4

和曹操谈完之后,萧寻就决定不再管曹操和颍川士族之间那点破事了。

他在外征战这么长时间,立下了这么多功劳,难道就不能趁着冬天的时候好好休息一下吗?

有些事情,就算他知道该怎么做,但事情却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也不是他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的。

与其给自己找不自在,还不如多多享受生活。

他现在算是明白了,想要逆转历史的惯性,真的是太难了,要是不拿出来点跨时代的东西,以他的能力,还真不好说能做到。

尤其是萧寻在政治方面的嗅觉,简直可怜,要是按照他之前的想法,贸然参与到政治斗争之中,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所以,他还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好了。

其他的事情,就不要管了。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萧寻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庄园里烤肉、喝酒、钓鱼,生活不要太滋润。

不过在萧寻生活滋润的时候,整个许都却暗流涌动。

正如曹操所言,从他和荀彧决裂的那一刻起,就代表了曹操和颍川士族的决裂,双方不敢说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但也必须要以一方认错服软才能结束。

荀彧身份和地位都很高,不是轻易就能动的,但是颍川士族派系还有不少人在朝中任职,而这些人,就成为了曹操重点打击的对象。

颍川士族听起来挺威风,但实际上他们手里没有兵权,也没想到曹操突然之间就想要称公,根本就没来及做出应对,面对曹操的重点打击,他们根本就没什么还手的余地。

他们以为依靠颍川士族的影响力,依靠他们在朝堂中安插的各种人物,就能给曹操施加压力,最终让曹操妥协;

但实际上,曹操根本就没打算按照规矩出牌,也不关心颍川士族的人是否真的犯了错,有什么把柄,只要有人检举揭发,曹操就顺势将人拿下,一点都不带含糊的。

至于检举揭发的人是谁安排的,大家心里都明白。

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颍川士族在朝堂内的势力就被拔掉了大半,引得朝堂震动,但是却没有人敢于发声。

曹操手中的屠刀已经落到了颍川士族身上,其他人又怎么敢在这个时候跳出来?

好在曹操并没有赶尽杀绝,主要是荀彧和荀攸的身份地位在这里,多少还要留点情面。

不过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颍川士族根本不可能是曹操的对手,他们根本不是曹操起家的股东,充其量就是一个下属而已。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董昭在朝堂上提议,希望曹操称公,曹操当然是拒绝,并且表示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匡扶汉室,没有私心,称公之事,休要再提。

曹操已经如此表态了,董昭自然不会继续坚持。

朝会之后,曹操单独召见荀彧,再次询问了荀彧对他称公有什么看法。

这已经是曹操给荀彧最后的机会了,只要荀彧在这个时候服软,带着颍川士族忠心辅佐于他,曹操已然会给颍川士族一口饭吃,不会将他们彻底打压下去。

但是,荀彧依旧没有改口,认为曹操此时称公不合适,理由和上次的一样,甚至连改动一下的意思都没有。

荀彧这个举动就很有意思了,他甚至连装都不愿意装一下,就是反对曹操称公。

所以这一次曹操和荀彧不欢而散,而曹操也加大了对颍川士族的打压力度。

萧寻也听说了曹操和荀彧的第二次谈话,对荀彧的选择很是不解。

如果第一次谈话的时候,荀彧还没有意识到颍川士族根本就不可能是曹操的对手,所以做了错误的决定,还能说得过去;

那如今颍川士族已经被曹操打压下去了,根本不可能是曹操的对手,荀彧为什么还要坚持之前的意见?

难道他就看不清楚形势吗?

虽然萧寻和荀彧的接触不多,但也知道荀彧是一个聪明人,能够看清楚形势和大局,为什么这一次却如此固执?

这个问题困扰了萧寻很久,直到荀攸突然过来拜访,萧寻才明白过来。

荀攸来拜访萧寻的时候,姿态极低,而且明确在萧寻这里表示了他支持曹操称公,希望萧寻能帮他转达一下他的意见。

荀彧和荀攸是叔侄关系,荀彧又是荀氏的推举出来的代表,所以当荀彧公开表达意见之后,荀攸就不能再提出什么反对的意见了。

尤其是政治方面。

也就是说,荀攸不管愿不愿意,都要和荀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再进一步来说,就是荀彧公开表达的意见,就是荀氏的态度,所以荀攸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发表反对意见。

就算他觉得荀彧做得不对也不行。

哪有跟着荀氏得了好处,等到荀氏落难的时候,就突然反叛的道理?

可荀攸偏偏就主动过来找萧寻了,还表达了愿意支持曹操称公,这个举动就很有意思了。

这应该不是荀攸的个人行为,而是代表了荀氏。

那么再仔细分析一下荀氏的心理,或者颍川士族的心理,他们应该是在意识到曹操的强大之后,做了两头下注的打算。

荀彧名声在外,出尔反尔,主动妥协,有损名声,所以就让荀彧坚持他原本的意见,反对曹操称公,还能落一个大汉忠臣的名声;

但是荀彧反对曹操带来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会让荀氏、颍川士族承受巨大的打击,所以他们还要分出来一部分,支持曹操称公。

虽然名声不太好,但至少可以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两头下注,不管最后是哪一方胜利,荀氏和颍川士族都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荀攸,就是他们刚刚推选出来的代言人,支持曹操称公。

而荀彧,目前来看,已经被抛弃了。

听起来很残酷,但事实就是如此。

士族能够绵延数百年不灭绝,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审时度势,懂得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比如诸葛氏公开在曹操、刘备、孙权三方下注,再比如周瑜所在的周氏,虽然大部分族人已经投靠了曹操,但周瑜却在江东为孙氏效力。

为了保全家族,将族内有本事的年轻人送到不同阵营效力,而且还不能生出异心,必须要全心全意辅佐,不能因为同族人在敌对阵营就生出别的心思,要不然他们家族的名声就烂了。

所以荀攸拜访萧寻,主动表示愿意支持曹操称公,就意味着颍川士族已经开始妥协了,更意味着荀彧很快就会被排挤出权力核心,一生都难以得到重用。

想到荀彧在历史上的下场,萧寻也不由得生出了几分唏嘘。

明明是很有本事的一个人,却沦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15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