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52章 一厢情愿的倾慕,万人之上的孤独

书名: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5

话说,屋外传来一声响动。

姊妹俩俱是各自坐好。

只见来人于万丈夕光中款款而至,不染纤尘,却镀得一身温柔。

手腕一抬,轻轻挑起屋帘。

眉目是山河清隽,唇畔是皎月生辉。

端的是一派贵介公子,俊迈风流。

袁莹见是李翊来了,眸中倏尔一亮,启唇欲要开口。

却忽然想起姊姊方才说的什么话。

如今已不比当年,身份特殊,当谨小慎微些。

遂又将迈出的步子轻轻轻停住,停在了原地,只轻轻绞着手中的帕子。

待李翊走至近前之时,

袁瑛、袁莹二姝俱是低下头,端端正正一拜:

“妾身……见过子玉先生。”

尤以袁莹最为拘谨,大抵是方才被姊姊提醒过后,已不敢在李翊面前有丝毫失礼之处。

李翊微微颔首,启声不自觉地缓和。

“……两位不必多礼,在宫中住的可还习惯?”

二女对视一眼,旋即齐齐说道:

“亏得先生照料,倒还习惯。”

善……

李翊眸光一转,接着道:

“我与刘将军商议,决定将汝二姝各收一姝入宫闱。”

“不知两位可愿意?”

李翊直接开门见山,并无太多弯弯绕绕。

二姝二女闻言,俱是双颊飞红,但依旧低眉顺眼,欠身说道:

“若能侍奉刘将军与李先生,是我姊妹幸事。”

嗯……

李翊对二姝的态度还是很满意的,看来再是高贵的千金小姐,在遭遇挫折之后。

也知道低头。

“既如此,汝二位,谁愿意随我左右?”

李翊也懒得挑,反正二姝并无多大差别。

倒不如给他们一个自行选择的机会。

“……姊姊。”

袁莹望一眼袁瑛,虽未多言,但眸中含意,已经溢于言表。

袁瑛看出妹妹心思,这位李郎君年轻有为,又是个体贴人的。

跟在他身边,料想妹妹不会吃太多苦。

便朝李翊端方拜道:

“若蒙子玉先生不弃,便让小妹跟在先生身边,早晚侍奉。”

“……姊姊。”

袁莹看出了姊姊的相让之意,感动又难过,不免喉头哽咽,牵住了姊姊的衣袖。

“……姊姊,你也要好好的。”

一滴清泪顺着脸颊淌下,无论如何都再说不出话来。

李翊只觉心底隐隐作痛,这世道就是如此,其实这对她们来说已经非常好的结局了。

便伸手轻轻去帮妹妹拭去脸上的泪珠,脸上仍是牵出几分温浅的笑意。

“好了,莫要再哭了。”

“汝姊妹在徐州,不会受人欺辱的。”

妹妹袁莹渐渐止了啜泣,抬头盯着李翊的脸,“……真的?”

徐州一把手和二把手的女人,在徐州谁能欺负的了你?

“李某从不大言。”

李翊正色说道。

过了好一会儿,还是姊姊袁瑛率先开口说道:

“有子玉先生这句话,我姊妹俩也知足了。”

“能侍奉在刘将军与子玉先生身边,是我等幸事。”

一面不由暗叹一口气,李子玉确实温润君子。

如今他为座上客,她姊妹为阶下囚,却还愿意放下身段来跟她们交流。

完全没有一点阶级差距的凝视感。

或许这便是妹妹说的,李翊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吧。

她们真的应该感到庆幸,是被李翊俘虏的。

若是被此前那位夏侯将军俘虏,落在曹操手里,也不知等待她们的会是什么。

反正曹操,她们是见过的。

其貌不扬,身高不高,眼睛细小。

汉朝可是一个重度看脸的朝代。

很多人都好奇曹操为什么那么喜欢关羽。

其实关羽就是曹操心目中最完美的自己。

身长八尺,面如重枣,美髯公,标准的汉朝审美下的美男子。

然后又武艺高强,忠义无双,还是个游侠。

以上几点,都是曹操最渴望成为的人。

早年的他,也是有着一番报国之心的。

在分配好袁氏二女之后,李翊又将二女请入座。

二女见此,俱是猜到李翊肯定是有事要与她们相商。

“不知我姊妹有什么是能为子玉先生效劳的。”

“只要是我们姊妹能够办到的,一定尽心竭力。”

袁瑛主动开口问。

李翊嘴角微微翘起,到底是大户人家出身,确实心思细腻。

“我听闻汝二姝叔父尚在丹阳,可否令他率兵来降?”

如今袁术所灭,但他还剩下不少残余势力。

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个是以汝南刘辟为首的黄巾余孽。

这帮贼人都是靠着袁术吃饭的,袁术身死,他们肯定也要闹腾。

可别小看汝南这群黄巾贼。

他们虽然是贼,但汝南山地多,树林多。

贼寇分布的非常分散零乱,还经常打游击战,很不好清缴。

历史上,

曹操在建安元年平定了汝南,可四年过后,官渡之战时,汝南都还能够掀起大规模叛乱。

曹操为此不得不分兵去镇压汝南的叛乱,进一步拉开了前线与袁绍的兵力差距。

不过汝南的问题,李翊已经将它丢给了曹操、吕布了。

让他们俩去头疼去吧。

真正令李翊比较关心的,还是庐江刘勋、丹阳袁胤。

他们俩,一个是袁术的部将,一个是袁术的从弟。

庐江那边让曹操自己慢慢打去吧。

至于丹阳,它毗邻九江、广陵,并且还连接着孙吴势力。

可以说是地理位置非常特殊。

更别说丹阳还盛产精兵了。

老刘的徐州部曲里面,丹阳兵可是先锋主力。

不过丹阳唯一的缺点就是,世家大族众多,统治起来很不方便。

或者说整个江东,士人豪族都多。

李翊都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帮老刘统一了徐州各派。

现在还要消化一个九江,实在无力再伸手去往丹阳了。

孙策统一江东后,他的处理方式倒是比较简单。

就是全突突了。

不过在汉末屠士族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曹操就杀个边让,就搞得兖州全境叛乱。

孙策以武力横扫江东,号为小霸王,照样被士族刺杀。

所以,按照李翊的构想。

就是在丹阳扶持一个傀儡政权。

袁术身死,丹阳众人心惶惶。

袁胤本身也是被丹阳豪族和袁术一起扶上去的。

既然如此,倒不如仍旧把他留在丹阳。

不说像吕布那样,作为缓和曹刘关系的枢纽。

袁胤更多是用来限制孙吴发展的,不能让孙策继续往丹阳扩展。

而且利用袁胤,在丹阳给徐州输血,也不错。

——“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

可以让袁胤时不时输送些丹阳兵过来,给徐州回回血。

李翊也是临时在丹阳定下的这样一个方针。

首先自己和老刘各娶了袁氏女。

此二女作为袁胤的侄女,袁刘两家也算是姻亲关系了。

汉左将军、帝室苗裔、四世三公。

这些背景加在一起,李翊想不到老刘会输的理由。

“如何,不知此事对两位小姐而言,是否为难?”

李翊再次出声询问,脸上依旧带着温浅的笑意。

仿佛即便二女拒绝,他也不会为难她们似的。

袁瑛与袁莹对视一眼,便道:

“此我等分内之事。”

“请子玉先生予我等纸笔,我姊妹这便修书一封,劝袁叔父来降。”

“……哈哈哈,好!”

李翊大喜,即命人取来纸笔,命二姝修书。

李翊亲自在旁侧监督,书札中的遣词造句俱由他来把关。

有不到之处,李翊则命二女修改。

很快,书信写好。

李翊将之收起,朝二姝拱手一礼:

“多谢两位配合!”

二女待要开口,忽听屋外传来一阵囔囔的脚步声。

来都尉许褚也。

“……军师。”

许褚拱手一礼,望一眼二女,并未直接说明来意。

李翊淡淡道:“何事?”

许褚这才开口,“是子敬先生找您。”

鲁肃么……

李翊颔首,“知道了,你先下去,我随后便到。”

“喏。”

许褚拱手领命而退。

不说多余的话,不做多余的事,这便是他的行事风格。

“两位,翊失陪了。”

李翊唇角微扬,向二女道别。

二女齐端方落拜,恭送李翊出门。

出了门,李翊见到了在外等候的鲁肃。

“……子敬,你找我?”

李翊上前,见鲁肃手里捧着几碟书札。

“子玉先生,我已按您的吩咐,清理府库中的书卷。”

“粗略计算出了寿春的人口了。”

哦?

竟如此之快。

李翊微微一笑,鲁肃这办事效率的确不赖。

“寿春共有民户一万三千七百多户,其中可征用的民夫可达五万两千余口。”

鲁肃如实向李翊汇报。

这个数据肯定是粗略估算的,真实人口会有差距。

不过寿春在经历糟乱,又被骷髅王盘剥多次后,还能有这样的人口已属不易。

“若我要征用民夫的话,再不伤民力的情况下,子敬觉得寿春能征发多少民夫?”

李翊又问。

这……?

鲁肃停顿了一下,思虑半晌,才皱眉道:

“寿春饱经战乱,人民相食,大是困苦。”

“若是想在不伤民力的情况下,我想最多能征发三到五千人不等。”

正常来讲,一户人家也就三四口,男丁一两个。

若是从一万多户居民中征发三到五千的民夫,几乎已是四丁抽一了。

“就这么办吧。”

李翊背着手,下达了命令,“你却传我命令,征发寿春民夫。”

“凡成年男性,只要是自愿被征用的,都征集起来。”

微微一顿,又接着补充道,“寿春人民困苦,若是用为民夫,除每日粮米供给之外,可额外再赏些粮米补贴家用。”

鲁肃连连点头,“诚如是,我想应征民众必会齐齐响应。”

话锋又一转,“只是如今淮南方定,人心不定,宫室残破。”

“子玉先生却大肆征用民夫,不知将做何用?”

正常来讲,打下一个新的地方,都是先养民。

尤其是农事,此前战时,大家没办法好生耕作。

现在安定下来了,就应该专心经验农作。

冒然征发民夫,对民力农事的伤害是很大的。

李翊却有自己的考虑,他解释道:

“我想趁在明年开春之前,疏通一下芍陂渠道。”

“整备江淮之地的水利工事。”

“哦?先生是想整备江淮水利。”

鲁肃恍然大悟,也难怪李翊会不惜成本的,在这个时候征发民夫。

原来是为了疏通芍陂渠道。

芍陂就位于寿春以南,有肥水流经。

曹魏的统治者在淮南屯田,邓艾亲自主持,七年时间,得了三千万斛粮食。

一方面自然是因为邓艾是三国顶尖的屯田高手,

另一个原因,是曹魏统治者不惜下血本,修建了大量的水渠。

比如睢阳渠、泉州渠、讨虏渠、白沟等等。

而在淮南,芍陂渠便是重中之重的水利工程。

李翊拉着鲁肃的手,边走边为他解释自己所构想的宏伟蓝图。

“北方以冀州为富,中原以豫州为富,南方以荆州为富。”

“而扬州虽然不及别的州郡富庶,然淮南之地,不必他处。”

“扬州的主要人口都集中在了淮南,这里有着大量肥沃的土地。”

“只可惜引水甚少,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若我们能在淮南开挖河渠,引水灌溉,广积军粮,开通漕运水路。”

“如此淮南便能成为徐州后方最好的良田。”

“只须三五年时间,与河北争雄,未尝不可一试。”

鲁肃边听边点头,李翊想把淮南打造成后方的良田,他可以理解。

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确实好,土壤又肥沃。

骷髅王那么不当人,都能收起来这么多财富。

若是开凿河渠,引水灌溉,当能得大量粮食。

“此事主公知否?”鲁肃问。

“一会儿我便去与主公商议此事,此乃利国利民之举,想主公并无不允之理。”

其实现在水渠的修建,也是属于站在先人的肩膀上。

此前李翊大力支持陈元龙修建广陵的邗沟河道,这在吴王夫差之前,就已经修过一次了。

现在这条芍陂河道,此前楚国也修过一次。

楚王连接淮水、肥水、沘水,打造了著名的芍陂水利系统。

虽比不得秦国的郑国渠、都江堰,但却使得原本江水泛滥的淮南变成了鱼米之乡。

为楚国制霸天下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骷髅王能富有淮南,也算是沾了楚国的光。

李翊先命鲁肃提前去准备,至于刘备那边,他会亲自去说。

鲁肃知道,刘备对李翊的计策向来是言听计从。

既然如此,他便提前去安排好了。

李翊找到刘备,此时刘备正在安抚新加入的袁术大臣,与众人有说有笑。

见着李翊来了,忙站起身来,拉着他的衣袖,笑着对众人介绍道:

“来来来,我与你们诸位认识认识。”

“这位便是我军的军师,李翊李子玉。”

李翊见此,也非常配合的向诸位新同事见了礼。

众袁术旧臣,见李翊仪表非凡,心中皆有敬畏之意。

双方叙礼过后,刘备也请李翊入座。

李翊率先说道:

“主公,关于袁氏二女,我已安置妥当。”

“可先使人送回下邳去。”

刘备却满不在乎,挥了挥手,说:

“此间当着众公卿的面,不聊这个。”

“子玉你来的正好,适才我们还在讨论你呢。”

讨论我?

李翊眉梢一挑,问:

“讨论我什么?”

一人笑呵呵地起身,说道:

“刘将军在讨论该给先生表奏何等官职。”

唔……

李翊先拱手问,“足下是?”

“呵呵,陈地袁涣见过李先生。”

袁涣拱手一揖,向李翊见礼。

“原来足下便是袁曜卿,久仰大名。”

刘备一生中只为两个人举过茂才,一个袁谭,另一个便是袁涣。

这二人虽然都姓袁,但来自不同的地域。

豫州有两大袁氏,一个便是赫赫有名的汝南四世三公袁氏,另一个便是后来除国治郡的陈郡袁氏。

严格意义上讲,陈郡袁氏才是主脉,汝南袁氏都是从陈郡迁徙过去的。

这也是为什么袁术称帝时,会喊出“袁姓出陈”的口号。

在魏晋时期,陈郡袁氏成为了当时顶级门阀。

不过在汉末,陈郡袁氏虽为主脉,却还比不上汝南袁氏。

历史上刘备为袁谭举茂才,是为了交好袁绍。

而给袁涣举茂才,是因为当时他在小沛当豫州刺史。

借着袁涣的家族背景,来展现自己求贤若渴,希望天下英才能投到他的麾下来。

后来袁涣避难于江淮,在袁术手下用事。

现在袁术覆灭,自然投到了自己举主的刘备麾下。

大堂之内,坐满了袁术的旧臣,尤以袁涣为首席,最受刘备青睐。

李翊暗想袁涣被刘备如此重视,不单单是因为他们的旧时情谊,更是看重袁涣的出身。

袁涣的父亲袁滂现在就在朝中任执金吾。

他们家族,活跃于政坛数百年,直到唐朝时期,都还身居要职。

基于这个身份,刘备也得拉拢好他。

“些许薄名不值一提,倒是李先生你,才是真正的名震江淮。”

袁涣哈哈大笑起来,“大伙儿适才都在讨论你,说你有凌云万丈之才。”

“今日我等总算是见着真人了。”

话音方落,诸臣无不起身,连连应和。

李翊也不知为何自己会突然多出来这么多迷弟。

只是袁术平时用人,多用谄媚小人。

现在这帮新降的旧臣,虽已经过筛选,但也难保不会在袁术底下养成阿谀奉承的习惯。这帮人表面尊敬自己,又有多少人是看上了他的地位,想要攀关系呢?

李翊对此深有感受,就因为他爸的关系,集团里一干人等全舔着个脸来巴结自己。

李翊对此是非常反感的。

他之所以努力内卷,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靠爹上位。

但众人的巴结,却把他的努力给忽视了。

所以当看到众人对他的极致奉承之时,李翊心中波澜不惊,没有丝毫变化。

他对此早已习惯。

并且不论是在现代还是在古代,始终以身作则,反对结党营私。

“诸位当各司其职,素其位而行。”

“往日袁术在淮南时的官场风气,断不可带到徐州去。”

李翊出声提点众人。

众人皆面有愧色,但还是喏喏称是。

袁涣也只听说过李翊的一些事迹,但今日一见,其人确实品行高洁。

当即也心生佩服,说道:

“李先生真乃高尚君子,袁某佩服之至。”

“好说……”

李翊目光逡巡一圈,落在了袁涣身后之人身上。

那人年纪比较轻,许是没见过李翊这般人物,神色竟有些紧促。

尤其是在迎上李翊的目光之后,更是慌忙避开,不敢与他对视。

“这位是……?”

李翊出声问。

“哦。”袁涣忙将那人拉至身前,向李翊做介绍。

“此人乃是舍弟袁敏,字颍卿。”

一言蔽,又轻轻扯了扯袁敏的衣袂,冲他使个眼色。

袁敏会意,忙正了正衣冠,向李翊行礼。

“袁、袁颍卿见过李先生!”

“袁先生不必多礼。”

李翊伸手去扶他,他看得出来这孩子很紧张。

“不知颍卿现居何职?”

袁敏忙答:“袁术在时,任阴陵县令。”

唔……

李翊一颔首,“如此却有些屈才。”

袁敏闻得此话,心中顿时一动。

他年纪比兄长小上许多,能在这时担任一方县令已经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可李翊,徐州重臣,刘备副手,却在诸大臣中选中自己,说自己当县令是屈才。

士为知己者死,仅这一句话便令袁敏大为感动。

“敏还年轻,不能担当大任。”

袁敏诚惶诚恐地谢过李翊。

李翊却拍了拍他的肩膀,对袁敏大加赏识。

“不然,我听闻颍卿有武艺而好水功。”

“你在江淮也待了些年头了,应当了解淮南水势吧?”

面对上级突如其来的灵魂拷问,袁敏忙躬身答:

“是,敏除习武之外,多习治水之道,平日也会读一些治水典籍。”

很好。

李翊笑着点了点头,“现在淮南正缺一河堤谒者,不知颍卿可愿担当此任?”

刘备好奇问道:

“军师怎么突然想找河堤谒者了,莫非你打算治水?”

“差不多,是兴修水利。”

李翊唇边笑意不减,只一颔首,“翊来此,正是想找主公说明此事。”

“翊打算将淮水、肥水、沘水连接,疏通芍陂河渠。”

“用以灌溉淮南农田。”

“适才我也找子敬统计过了,淮南虽遭战乱,但人力足备。”

“只要开挖河渠,引水灌溉,便能广积军粮。”

“况我徐州用兵,每每大军出征,转运军粮的士兵便占了一半,所费银钱何止千万。”

“主公此次征淮南,当深有体会。”

刘备蹙眉,对李翊的看法深以为然。

征淮南,是他人生中打得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

而战争中最令刘备感到压力的,居然是军粮的转运。

从前出征人少,没有发觉这些问题有多严重。

可当真正大规模作战时,才发现这里面工作运转之复杂。

光是军粮运转,就要去一半的士兵,所耗费的成本更是天文数字。

就打个淮南,直接把老刘这两年攒的徐州家底儿给烧没了。

老刘第一次意识到,打仗是这么烧钱。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翊才打算在淮南多挖河渠,增加农田灌溉,开通漕运。”

“我们可屯三万人在地,以十分之二的比例,轮流休息。”

“如此往复,一面屯田,一面开挖河渠,待风调雨顺之时。”

“每年可保底得两百万斛粮食,以此雄厚基础,可无往而不胜。”

刘备对李翊的主张向来支持,当即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此前,军师曾力荐陈元龙修建邗沟河道,今日想在淮南修建芍陂河渠。”

“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军师既有安排,便按意行事便好。”

得了刘备的首肯,李翊当即任命袁敏为河堤谒者,又命其兄袁涣辅之。

专门负责淮南的水利工事。

袁家兄弟便这样稀里糊涂得接下了一个国家级的大活。

尤以袁敏压力最大,他确实好水工,但却缺乏治水经验。

李翊把这个重量级的工程交给他,叫他又是感到压力又是感到惊喜。

“李先生,我……”

“颍卿不必多言,放手去做便好。”

李翊知道袁敏会先给自己打预防针,所以索性直接开口给他挡回去。

“我想淮南之地,并无比颍卿更懂水利之人。”

“你只管去做,中间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来找我。”

刘营中,真正的水利大才其实是陈登。

但他还在忙着主持修建邗沟河道,实在脱不开身在跑到淮南来修建芍陂水渠。

何况逮着一个人薅也不是事儿,倒不如提拔点新鲜血液上来,多给年轻人一点机会。

袁敏有水利天赋,在淮南也待了很多年,李翊放心将这项工程交给他。

“那不知李先生打算将这河渠修建多长?”

袁敏征询李翊的意见。

“三百里!”

李翊淡淡说道。

我去!

莫说袁敏,便是其他的淮南大臣听了,都感到震惊。

修三百里的水渠,这得耗费多少钱粮啊?

而且要想三百里,就不止在九江地界施工了,还得在汝南、沛国施工。

将那里的水系一并连接过来,才能凑够三百里。

这不单单是工程难度的问题,可是成本的问题。

时间成本,钱粮成本,都是巨大的。

“军师,这项工程会不会太大了些?”

连刘备都有些迟疑。

一开始他还以为李翊要修的芍陂水渠,也就跟邗沟河道差不多。

可没想到他张口就要修一条三百里的水渠出来。

“目前战事方定,将士需要抚慰,人民需要安抚。”

“地方县郡,亦有诸多杂事需要处理。”

“冒然起如此浩大的工程,会不会太过冒险了些?”

水利工程的确收益大,但问题是成本也高。

一般人根本玩儿不起。

现在天下纷乱,诸侯并起,鹿死谁手不可尽知。

冒然在水利工程上下血本,可别到头来为他人做了嫁衣裳啊。

“无妨,可以一边疏通河道,一边灌溉农田。”

李翊耐心为刘备解释。

水渠虽然要修三百里,但不是说非要竣工的时候,才能够使用。

修好一条河渠,便可以直接拿来灌溉。

“按翊估算,若是能将这三百里的水渠修完,足以灌溉两万顷农田。”

“并且能将淮南、淮北连成一体。”

“不出三年时间,从下邳到寿春,沿途兵屯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我徐州大军,亦可乘船,直达江淮。”

“军费、粮食都能够得到大量的节省,水患亦可消除。”

“此非好事吗?”

刘备知李翊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他的目光一向看得长远。

只是……

刘备背着手,面上仍有些担忧:

“若只在寿春一带修筑河渠,我徐州倒还能够承受。”

“只是军师提出来的工程,未免过于浩大了。”

“若按照军师的要求,至少得在淮南征发数万民夫。”

“今江淮疲敝,吾正打算轻徭薄赋,休养淮南子民。”

“若起这工事,只恐有伤民生。”

一言蔽,袁敏也在一旁帮腔,劝李翊道:

“刘将军所言甚是,某知李先生目光长远。”

“但眼下的淮南的确不宜起如此浩大的工事。”

“袁公路自入江淮之后,盘剥过剩,百姓卖儿鬻女,苦不堪言。”

“江淮早已不是几年前的鱼米之乡了,实在经不起折腾。”

袁涣也出来说道:

“李先生有爱民之心,乃江淮百姓之福。”

“只是此时动工,不合淮南时宜。”

“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

“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

“则病根尽去,人方得以全生也。”

“若能先休养淮南百姓三年,然后方可动工。”

袁涣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李翊却有自己的考量,“我亦知此事甚难,但是时不我待啊。”

“当今天下纷乱,群雄并起,袁术所灭,袁绍尚存。”

“公孙瓒如今被困于易京城,不出两年必为袁绍所灭。”

“若是袁绍彻底解除北方边患,试想他会不会南顾呢?”

李翊这才道出了需要加快淮南建设的真相。

现在的历史线早已发生了变动。

历史上,曹操这几年飞速扩张。

没过两年时间,就统一了兖、徐、豫、青四州,并且还占了不少司隶地区。

这个地盘已经够大了吧?

但曹操却仍没有信心敢跟袁绍开战。

历史上的官渡之战,还是袁绍主动进攻的曹操。

曹操在拥有整个河南的情况下,前期都一直被袁绍压着打。

现在,曹刘分势,河南也并未一统。

老刘在三年之内,是绝对不可能挡得住袁绍的大军的。

所以李翊一直在争分夺秒,壮大老刘的实力。

为此,他甚至不惜让老刘和曹操摒弃前嫌,联合在一起对抗袁绍。

因为曹操并不好对付,就算你真的超神,三年之内把他灭了,那你自己也必然是国力大减。

吃了曹操的地盘,说不定反而变得比之前更弱了。

所以,还不如先两家联合。

袁绍南顾,首当其冲的就是曹刘,这个联盟的促成并没有什么难度。

李翊不仅要争分夺秒的打造淮南良田,更要在这期间,帮助老刘拉到尽可能多的盟友。

相互吞并是来不及的了,不若先联合起来,防备天下第一的袁神。

所以在处理丹阳问题上,李翊便反对出兵解决。

只让丹阳袁胤作为附庸便好,即便是不给徐州输血,也别在背后捣乱。

“军师,你便这么自信,袁绍会在三年之内,对河南用兵?”

刘备表情严肃地问李翊道。

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开不得任何玩笑。

以袁神的实力,老刘自己目前是真没信心能够打赢。

即便联合了曹操,他都仍得保持谨慎看好的态度。

“公孙伯圭已被困于易京城,坐城死守。”

“主公以为公孙将军还能坚守多久?”

李翊这一反问,刘备顿时沉默了。

公孙瓒倒行逆施,大失民心。

灭亡的确只是时间问题,至于什么时间,李翊刚刚已经给出了具体答案。

两三年之内,公孙瓒覆灭,袁绍稍微恢复点元气,便会向南方动兵。

也就是说,刘备只有两三年的时间做准备。

难怪李翊会如此重视淮南的开发。

若真打起来,军粮就是重中之重。

一切都是为将来的战事做准备呐……

“诸位以为,在下所言,是否虚谈?”

李翊再次出声询问众人。

众人皆不能答。

袁涣眉眼间一川不平,沉声说道:

“冀州户口百万,人民殷盛,田多垦辟。”

“兵粮优足,有桑枣之饶。”

“若袁冀州真举河北之兵南下,诚难撄其锋也。”

刘备表情愈发沉重,坐在凳子上,不发一言。

最后,还是站起身来,郑重其事地对李翊说道:

“好,就按军师说的做!”

“一切为了战事做准备!”

本来刘备是打算给淮南人民息养几年的。

但听完李翊的分析后,刘备意识到了袁绍的威胁正在不断迫近。

那就只能先苦一苦人民了。

待芍陂水利工事完成,也能反哺到淮南子民身上去。

当晚,刘备设宴款待了一众降将。

同时也给全军将士加了餐,每人都有赏赐酒肉。

待宴席结束之后,各营各将,各回各家。

李翊本打算回房歇息,却被下人通报说刘将军有请。

便匆匆赶往刘备房间。

“主公唤我来,所为何事?”

李翊一进门,便直接开门见山问。

他与刘备的关系已经到了不需要太多客套的地步了。

平时私底下相见,只两人在时,几乎不会行君臣之间的虚礼。

“子玉,你来的正好。”

刘备案上摆满了书卷,他见李翊来了,便将案上的书札取来。

笑呵呵地递给李翊,道:

“子玉瞧这是什么?”

李翊接过书札,展开来看。

原来上面写的是刘备的表文。

此次出征淮南,刘备大肆请奏天子,为他的手下人升官求取赏赐。

这其实也没什么。

但是在给李翊的封赏中,李翊却注意到了一项特别的奖赏。

刘备上书请奏天子,希望给李翊赐爵郯侯,享食邑三千户。

李翊见此大惊,正欲开口,却被刘备一把拦住。

“先生且莫言!”

刘备就知道李翊会是这个反应,当即握住他的手,正色说道:

“我知军师为人谦逊低调,并不贪图功名富贵。”

“只是军师随备近三年,劳苦功高,凡徐州大小事务,军师无不为之操劳。”

“备都看在眼里,若不能重赏功臣,时人皆道我赏罚不明。”

李翊一挑眉,正色道:

“翊窃听闻,君子素其位而行。”

“主公既拜我军师,我自当在其位,谋其职。”

“翊不过是做好了本职工作,何谈劳苦功高?”

“纵然要赏,也不该赐如此高位。”

李翊确实有些受宠若惊。

封郯侯,享食邑三千户。

因为李翊是在东海郯县与刘备相遇的,刘备便将郯县误当成了李翊的家乡。

把郯县作为封地,想表奏李翊为郯侯。

这是一个县侯级别的爵位。

要知道,县侯是列侯之中级别最高的。

像关二爷的汉寿亭侯,只是一个亭侯。

诸葛丞相的武乡侯,也只是一个乡侯。

县侯是比亭侯、乡侯级别都要大的,并且可以世袭。

现在就要李翊接领县侯,比关二爷、诸葛丞相的爵位都要大,叫李翊如何能够心安?

“此议却是不妥。”

“三军将士在战场上浴血拼杀,吾不过是在背后出谋划策,怎比得上将士用命?”

“还望主公三思。”

李翊婉拒了刘备的好意,认为自己的功绩还不足以接领如此高位。

但刘备却有自己的想法,他安抚李翊的情绪,拉他坐下。

耐心地向李翊讲明自己的心中所想。

“我闻虑者为功之首,谋为赏赐之本。”

“野绩不越庙堂,战多不愈国勋。”

“先生虽未直接上阵杀敌,但战场搏杀如何比的上庙算多寡?”

“战功勋著,又如何比得上对国家的贡献?”

“是故曲阜之锡,不后营丘,萧何之土,先於平阳。”

“珍策重计,古今皆是如此!”

刘备一脸真诚地说道。

……

(感谢群友浅野瞳兄弟的绘制,此为曹刘瓜分完袁术势力后的最新版图)

(此为草图,仅供参考,勿究细节)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