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37章 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

书名: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5

李翊试探性地抛出了橄榄枝。

许褚与许定对视一眼。

许定率先开口,说道:

“我等兄弟又何尝不想立功于世,流芳于后?”

“只恨此身低微,不能匡扶帝室,驱逐国贼耳!”

虽然许氏也算地方豪族了。

但跟隔壁曹氏、夏侯氏还是比不了,尤其在名望上。

他们许家在地方再有势力,也终究只是市井小民的身份。

而隔壁曹操呢?

19岁就举了孝廉,成了洛阳北部尉。

30岁出头,就成了西园八校尉,直属于皇帝,只听命于天子一人。

而曹操之所以能位居如此高位,仅仅是因为他写了一篇作文:

——《我的太尉父亲》

人比人真的会气死人。

许褚向来寡言,但闻得兄长如此说话,还是忍不住发出几句由衷的感慨。

“我兄弟俩素爱兵事,只是若天下太平,百姓康居,边塞安宁……”

“我等又何须学这劳什子武艺兵书?”

“纵不得扬名于世,也好过每日与盗匪争斗。”

许定点了点头,帮腔道:

“我等百姓既在小民之位,虽难为天下谋,却可为乡土谋。”

“是以聚集乡里宗室,修筑坞堡,抵御贼寇。”

“每日磨炼武艺,时时砥砺自己,为的就是将来有用武之时。”

李翊见此,当下也不再犹豫,果断伸出橄榄枝。

“两位兄长既有如此豪情壮志,何不随我一同跟随刘将军。”

“征战天下,救护苍生?”

“事若济,小则可以立功封侯,荣妻荫子。”

“大则保境安民,匡扶王室,万世留名!”

许定、许褚闻言,俱是喜出望外。

赶忙离席,躬身拜道:

“李先生之言,正是我兄弟二人心中所想。”

“非是我等不思报国,实乃是报国无门。”

“今我等宗室商议,若蒙刘将军不弃,我等愿意投身于刘将军麾下。”

李翊大喜,手执二人手道:

“两位兄长若是愿意投效徐州,则是邀天之幸!”

“我代刘将军谢过二位!”

许氏兄弟连忙还礼,皆表示愿意为了刘将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酒宴过后,

许定联络许氏其余宗老,一同敲定归顺徐州的具体细节章程。

然后许定及其余比较有名望的宗老,向李翊献上一碟书札。

里面记录了坞堡中的人口、土地、粮食、牲畜、军械等等。

记录之详细,全无保留。

这是许氏在表忠心。

李翊收下书札,重赏许定及几位宗老。

又命军士拿出此前缴获的耕牛牲畜,绢帛金银,分赐给剩下许氏有名望的宗老。

宗室各长老在拿了李翊的好处后,知李翊乃良善厚道之人。

许氏跟着他,肯定吃不了亏。

于是再无顾忌,纷纷向李翊投诚。

李翊安顿好许氏众人,又差人修书一封,寄给南方剿贼的刘备。

跟他言说了谯县坞堡的事。

刘备南下后,一路急行军,甚至都没有到固始,就追上了黄邵。

黄邵仓促应战,为刘备所破。

关公突入阵中,阵斩了黄邵。

剩下黄巾余众,四散逃了大半。

未能逃走的,则纷纷向刘备投诚。

刘备将众人安顿好,分赐粮秣。

黄巾诸贼无不感恩戴德,纷纷表示再不敢与刘将军作对了。

刘备又问众人是否愿意跟随他,回沛国去。

若是愿意,他可以给他们田地耕种。

众人感念刘备之德,纷纷表示愿意。

刘备欣然纳之。

他倒也没说要把这群黄巾兵迁到徐州去,也是不想让他们背井离乡。

只说让他们去沛国,仍是留在豫州。

在纳了黄巾贼后,又得了李翊书信,刘备便领着关羽、徐晃北上,往谯县坞堡去了。

由于军中多了不少黄巾贼,行军速度也慢了不少。

李翊一连在坞堡等了数日,这才等到刘备来。

这几天他在坞堡,陪着许褚等人操练兵马,交流练兵经验。

李翊从中也跟着学了不少。

随后,李翊将许氏兄弟介绍给刘备。

刘备闻说后大喜,即拜了许定为校尉,许褚为都尉。

“今贼寇已定,又掳了不少黄巾贼,可回徐州去否?”

刘备问李翊道。

李翊颔首,说道:

“此次南下不仅收获大量财帛金银,还笼络了许氏,已经超额完成翊此前定下的任务。”

“咱们可向北,先去小沛,把俘的黄巾贼交给陈汉瑜,交由他安置其屯田。”

“然后自小沛向东,回下邳去也。”

刘备欣然从之。

点齐军马,准备出发前往小沛。

许定、许褚两弟兄则带了宗室数百人,跟着刘备一同去往小沛。

陈珪知刘备要来,也是亲自出城相迎。

现在这位刘使君,早已不是当初那位初入徐州的刘使君了。

当时刘备要统治徐州,尤其讨看他们下邳陈氏的脸色。

但现在的刘备何许人也?

汉左将军,天子亲授徐州牧。

大权独揽于一身,也不再是徐州众世家可以随意拿捏的了。

除沛相陈珪之外,其余郡县的县令、县长都来了小沛,拜见刘备。

毕竟这是他们的顶头上司,跟他比,自己就是个微末小官儿。

肯定得多争取个露脸的机会。

刘备一一抚慰众人,又考核了诸官的政绩。

然后一一予以鼓励嘉奖,众人这才心满意得退去。

刘备将俘获的黄巾贼,仅农具耕牛种子一并交予陈珪。

跟他交代了一些屯田事宜,便匆匆回徐州去了。

回到下邳以后,李翊也正式将自己构划灭亡袁术的大战略,向刘备说了。

“淮泗人口百万,土地肥沃,河流众多,乃膏腴之地。”

“我徐州则是四战之地,若不能据有淮泗,便是无根之地。”

“此前困于诸事繁多,翊未尝向主公讲述攻灭淮南的具体战略。”

“如今诸事既定,翊以为可以着手准备了!”

李翊把自己的战略方案,有条不紊,深入浅出地给刘备讲了。

淮泗为何对徐州重要?

因为若想以徐州为根基,没能没有一个大后方。

而淮泗就是这样一个天然的粮仓。

后来的邓艾,就是专门在淮泗一带屯田。

不仅利用淮水、颍水,灌溉了两万多倾肥田,还连通了三百多里的水运大道。

而得到的收获便是,每年三百万斛的粮食产出。

再对比一下丞相五次北伐,几乎每次都是困于粮食不足而被迫撤军。

就可以想象当时的局面有多艰难。

“如今徐州船匠自取岁开始便紧锣密鼓的打造船只,如不出意外。”

“最迟四月之前,便能够全部下水。”

李翊将地图铺开,为刘备详细的规划战略方向。

“广陵陈元龙、还有甘宁、蒋钦等人都在紧锣密鼓的训练艄公水手。”

“我们要把主战场转到豫州来,借着颍水、涡水南下,直攻袁术寿春。”

“然后命元龙自广陵发兵,走长江水路,绕袭九江后背。”

“前后夹击,使袁术首尾不能相顾。”

刘备认真的听着,随后又问:

“何时可以全面开战,发兵淮南?”

“秋收过后。”

李翊不假思索。

目前才刚刚开春不久,最是应该养民,积攒力量的时候。

随着屯田在徐州全境的推广,秋收一定能够收获不少的粮食。

只有这样,才能够跟袁术全面开战。

这也是李翊的外交风格。

不去打没有把握的仗,如果非打不可,那就往死里打!

“……嗯,还有大半年。”

刘备微微颔首,一捋胡须道:

“这期间你我可得好生做足准备。”

“乐意效劳。”

李翊微微一笑。

如今徐州的船只正在似下饺子一般落水。

陈登在广陵,有着甘宁等人的协助,艄公、水手也是不断增加。

还训练出了不少能够水陆两栖作战的精兵。

陆军方面,赵云、田豫、牵招负责训练骑兵。高顺负责操练特种兵——陷阵营。

许褚许定两兄弟负责训练虎卫,用来作近卫之用,必要之时,也可投入战场。

至于剩下的部曲,则分别由他们自己的统帅负责训练。

比如关羽、张飞、徐盛、太史慈等,他们都是有分配到部曲的,人数不等。

这期间,李翊与刘备时常带着酒肉过来犒赏军士,鼓励大家好好训练。

至于农业方面,典农校尉鲁肃,与王脩、孔融等人都要帮衬。

尤其孔融,尤其感激刘备能够将天子王驾迎到陈国来。

这样他便能不时去朝拜天子了。

在屯田方面,孔融也是积极帮衬。

别看他打仗菜,

但在北海数年,修复城邑,崇学校,设庠序,举贤才,显儒士。

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无一错版本!

政绩方面还是拿的出手的。

最重要的是他的名望很高,即便很多市井小民都听说过孔北海的大名。

很多小民都乐意为他效劳。

至于装备,农具等,以麋竺为首的士人豪族掌控的铁官营,也是开足马力,全力打造。

李翊主动找到这位大舅子,告诉他可以不惜任何成本,全力打造铁甲,刀兵。

至于铁矿,除了与青州的交易之外。

鲁国、沛国也是产铁大国。

那里开采出来的铁矿,通过泗水,走水路运送回下邳。

最后,剩下出来的海船,仍旧命人出海前往辽东交易。

主要挑选的,是太史慈上次带出海的战士。

他们已经有了丰富的出海经验,可以独当一面了。

同时,由于已经和公孙度建立同盟。

李翊也能够放心的和他交易,是以扩大了商船规模。

除了带了精盐之外,还带了中原特产。

饴、咸鱼、珍珠、绢帛等等。

可以购置大量的马匹回来。

先甭管养不养得起,马儿反正饿不死。

顶多就是不给你喂粮食,让你成为战马。

作为役马,也是能提高运输效率的。

何况马儿在古代之所以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能够救急。

必要之时,马儿可是重要的备用口粮。

多屯一些不是坏事。

总之,诸事既定。

凡刘备、李翊到处,民众皆竭诚欢迎。

真可谓占尽天时!

虽多年后,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

两年多下来,李翊与刘备募集了大量的流民。

在徐州安置了足有几十万人众。

其中有大半都是徐州本土人,受战乱影响,而流离四方。

这些流民的加入,极大推动了徐州屯田的发展。

考虑到徐州目前的高速发展。

经过估算统计,李翊等徐州高层,一起向刘备上书,可以再扩军一万人左右。

以徐州目前的生产力,养得起。

并且,这也是为了秋收后,为覆灭袁术做足准备。

而在徐州紧锣密鼓的备战之时,中间还出了一个小插曲。

那就是荆州刘表突然中止了与徐州的贸易。

无他,刘表敏锐的政治嗅觉,发觉情况有些不太对。

尤其现在天子东归,刘备被朝廷委任了左将军的高位。

并且赵云还被朝廷授予了九江太守之位,庐江太守的官位也落在了曹营中人手里。

这跟说好的不一样。

按刘表原来的打算,他不断给徐州输血,为得就是插足扬州事务。

结果庐江、九江的归属权,全落在了曹刘手里。

他刘表连口汤都没得喝。

这让刘表大为不满。

徐州方面也有话说的,说不是我们不想把庐江的表奏权给你荆州。

可问题是这是朝廷的旨意,咱们也没法反对,你说对不对?

难不成景升兄认为朝廷说的不算?

刘表身为汉室宗亲,当然不敢说朝廷、天子做的不对。

只能吃了这个哑巴亏。

而接下来,徐州的一系列操作,更是令刘表大为警觉。

那就是把荆徐二州的交易内容,全部变为了粮草。

徐州大肆屯田,肯定是要起征伐之事。

刘表料定刘备不久将打扬州。

一旦真打成了,那扬州可就真落入刘备手里了。

此前说好的庐江表奏权并未交给刘表。

现在若是让刘备打下扬州,那刘表就彻底失去了插手扬州事务的机会。

是以,他果断停了与徐州之间的贸易。

而徐州方面对此却丝毫不慌。

老刘这边,徐州已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一致对外了。

而刘景升荆州方面,却是各派争斗。

蔡、蒯、庞、黄四大世家,垄断了荆州的权力。

尤其江夏的黄家。

要知道徐州与荆州的贸易,主要就是通过江夏与广陵之间的长江水路,来进行交易。

而刘表对江夏的掌控力却极为薄弱,大权都落在了黄家手里。

你刘表能够拒绝与徐州的贸易,还能阻拦手下人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利益的驱使下,黄家大量宗老都私自与徐州进行交易。

而刘表对此却无可奈何,无能为也。

尤其像黄祖,人家当年射杀孙坚,可是实打实帮了刘表一把。

江夏大权几乎尽在其手,靠着强大的荆州水军,整个长江水道,都被黄家控制着。

此前的贸易搞得好好的,大家都有钱赚。

你刘表倒好,一拍脑袋,把贸易说断就断了。

这会打乱多少人的章程安排,动了多少人的蛋糕?

此前准备好的货物,又会滞销多少?

他们要如何处理?

倒进长江里吗?

反正对这些士人豪族来说,倒进长江里,也好过贱价卖给市井小民。

所以江夏方面,对刘表的贸易禁令置于不顾,仍旧私自与徐州贸易。

而荆州其他州郡豪族,也暗自联络黄家,借他手的当中间商,托他一并交易了。

刘表控制不住,暗思自己禁不禁贸易,这些世家仍旧要与之贸易。

我反倒一分钱赚不到。

索性又恢复了与徐州的贸易。

至少这样自己还有钱赚。

……

就在徐州勃勃发展之时,位于徐州广陵南部的曲阿,孙氏也在这里快速发展。

此时,孙策的舅父吴景,堂兄孙贲都带了自己的部曲,前来投靠他。

孙策实力大长。

而其发小周瑜,也利用他们家族的影响力,在庐江舒县筹措了大量粮秣。

按照原来的计划,孙策在曲阿休养一年,就是为了在第二年攻打吴郡。

灭了许贡,夺取江东。

现在一切进行的还算顺利,孙策的伤势也早已康复。

他们目前在江东已经有两万人马了,其中多亏了其舅父吴景的加入。

光是吴景这一部就有七千人众,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孙策对其也是颇为倚重,每次出行必带着他和周瑜。

在力量攒够之后,孙策即召了麾下诸将过来议事。

“去岁我等制下战略,将在今年开春之时,攻打吴郡许贡。”

“现在如何?”

孙策高居于堂上,望着麾下诸将。

其中其父孙坚留下的老将占了大半。

话音方落,以黄盖为首的元老纷纷出列,朗声说道:

“我等俱已做好准备!”

“就请主公发令,南下攻打许贡!”

话音方落,其余诸将亦是慷慨激昂,纷纷出列。

“时刻准备着!请主公下令!”

声音洪亮如钟,响彻大堂。

孙策英武的眉宇间却闪过一丝迟疑,并未着急回应。

“那北方呢?”

“北方怎么办?”

孙策突如其来的一问,令在场所有人都有些懵。

少主这什么意思?

“公瑾,你来说。”

孙策给了旁边周瑜一个眼神。

周瑜会意,撩衣出身,说道:

“近日接到消息,徐州正在大肆扩充人马,购置粮食。”

……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