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83章 李子玉瞒天过海,太史慈渡水绕袭(爆更!求订阅!)

书名: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5

刘备当即发令:

“速去传命广陵太守陈登,令其做好防备,务必在我重返下邳之前守住。”

“其在广陵,可便宜行事,不必报我。”

随后,

又命简雍马上出使河北,面见袁绍,备言袁谭背刺盟友的无耻行为。

最后,命关羽留守下邳。

考虑到他不喜欢与士人打交道,李翊建议留鲁肃在其身边辅佐。

鲁肃本为游侠,又有真才实学,两点都是关羽所喜欢的。

二人相性相合,可互补缺漏,相得益彰。

刘备做事雷厉风行,然后便是考虑出兵的问题了。

袁谭出动两万大军,中间还夹杂着一支千人左右的骑兵。

这放眼整个天下,都是一支强横的军团。

刘备预估,要想快速击退袁谭,少说也要出动一到两万人才行。

只是起大军的一个缺点,就是发兵发的慢。

因为要调动各营军队,还要调配粮草辎重,中间会耽误时间。

而对老刘而言,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李翊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便建议道:

“主公可还记得子敬从扬州购回来的斗舰、艨艟吗?”

“今既有战船,不妨走水路。”

刘备颔首,又道:

“走水路确实更快,只是战船不多,恐不能运送大军。”

“来回两趟,又要耽误日程,粮草补给也会跟不上。”

李翊便道:

“既如此,我等只带少量人马北上琅琊。”

“然后就地征用琅琊的兵马来御敌。”

因为之前收服臧霸时,李翊让泰山帮把家眷都送到了下邳。

所以老刘便放心地让臧霸仍然坐镇琅琊。

毕竟他们这帮泰山兄弟在琅琊也干了些年头了,比较熟悉那里的人文地理环境。

臧霸手上的士兵,都是从泰山征召的山地步兵,还是很能打的。

随后刘备征调赵云为先锋,田豫为次锋。

自率下邳本部郡兵三千人,乘船北上。

以麋竺代理州中事务,王脩、孙乾辅之。

曹豹率领本部丹阳兵,负责运送粮秣军械。

出征前,李翊又单独找到太史慈、徐盛。

“军师有何吩咐?”

太史慈身长七尺七寸有余,美髯须,猿臂善射,弦不虚发。

此前孔融将其母亲一并带到徐州来,李翊托其母作书传唤太史慈来投。

太史慈接到母亲书信后,便从扬州半道而回,在刘备麾下做一都尉,负责训练新兵。

历史上的太史慈虽然投靠了孙策,但更像是半个诸侯。

因为在刘繇死后,他接领了他的部队,孙策并未要求充公。

而是独立领军,坐镇一方讨伐刘磐。

所以陈寿将他和刘繇、士燮放在一起列传,都进的是驱除列传。

“此役我军将北讨袁谭,诸公知否?”

“当然!袁谭背信弃义,刘使君兴仁义之师,伐无道之主,必然成功!”

太史慈义愤填膺,他平生最恨背信弃义之人。

“善!”

李翊负手而立,凝视不语。

俄顷,缓缓开口说道:

“今我主以三千之众北上,汇合泰山军,北击袁谭。”

“此战须得速战速决,拖延不得,否则南徐恐为袁术侵吞。”

“是故,我欲出一支奇兵,绕袭袁谭后路,断其粮道。”

“两位将军,可愿担此重任?”

太史慈与徐盛相视一眼,旋即齐齐拱手道:

“任凭军师调遣。”

“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这是何等的信任!

军师居然把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了他们两个新人。

太史慈与徐盛都认为,这肯定是李翊有意要提拔他们。

不然不可能把如此艰巨的任务交给他们。

如果真的成功绕袭了袁谭后路,断了其粮道,那绝对是此战的首功!

这份恩情,说是知遇之恩也不为过。

“久闻东莱太史慈,铁胆义无双。”

“文向亦是忠而勤强,有胆略器用。”

“此次任务,交给你二人,我才放心的下。”

徐盛是琅琊本地小豪强,熟悉那里的地形。

而太史慈则是青州人,又当过那里的奏曹使,也比较熟悉青州地带。

最重要的是太史慈完全具备独领一军的能力,他还有着“使命必达”的buff,交给他李翊是放心的。

当年东莱太守和青州刺史之间,曾爆发过矛盾,都向朝廷告状。

按照当时的规矩,谁的奏章先到,朝廷就优先处理谁的,后到的就很难翻案了。

州府的信使先出发,东莱太守心急,只好找到太史慈,让他去追赶。

太史慈昼夜兼程,披星戴月,最后还是没能追上。

等到了洛阳公车门前的时候,太史慈便撞见州吏要进门了。

太史慈计上心头,大摇大摆上前,要检查州吏的奏章。

州吏见太史慈仪表堂堂,颇有威严,误将他当成了京城官员。

便将奏章,恭恭敬敬地拿出来递给太史慈。

谁料太史慈从怀中拿出笔刀,几刀就给他毁了。州吏正要惊呼,却被太史慈一把给提溜到了车后面,然后告诉了他自己的真实身份。

最后说,咱们俩都犯罪了,干脆一起逃吧。

州吏听了一脸懵,说你毁了我的奏章,我犯了什么罪?

太史慈则表示,你不给我奏章,我怎么能毁呢?

别人肯定都以为你是我的帮凶。

州吏被太史慈给忽悠瘸了,只能跟着太史慈一起逃亡。

结果太史慈刚出洛阳,就踩了一脚刹车,打了个方向盘,又调头回去了。

再到公车署递上郡府的奏章,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等州府知道这事时,再派人去,朝廷都已经判案完了,不再受理。

太史慈便这样以一己之力,帮助郡府压了州府一头,名噪一时。

这事儿还上了当年的大汉热搜。

通过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太史慈不仅武勇过人,他同样足智多谋,还有一点小腹黑。

“军师放心,我等一定不辱使命!”

太史慈、徐盛异口同声,向李翊拍着胸脯保证。

“善,我给你们四十条船,你们便走海路,登上青州,袭取袁谭粮道。”

“我们会在前线与袁军对峙。”

“待尔等绕袭成功之日,便是袁军败亡之时。”

二将皆是热血沸腾,齐声拱手:

“得令!”

……

三日后。

刘备领着本郡兵马,经由沭水乘船北上,在琅琊成功会合了臧霸的泰山兵马。

袁谭早早派人去南方探听消息。

在得知郭贡、袁术确实出兵之后,果断下令大军南下。

想要趁乱袭取徐州北部诸郡。

袁军刚刚在青州击败田楷,士气正是高昂。

一进入琅琊,便势如破竹,一连取下诸多县城。

刘备到时,琅琊北部县城已大半沦陷。

徐州诸将无不愤慨,纷纷请战,希望收复琅琊北部县城。

刘晔献策道:

“今袁军方于青州大胜,士气正旺。”

“不妨先坚守琅琊,待其心气耗尽,然后方可还击。”

李翊也表示:

“我已遣太史慈、徐盛两位将军绕袭袁军后路,袭其粮道。”

“只要他二位功成,袁军必然大乱。”

“到那个时候,我军才可进兵。”

刘备从其言,命令琅琊各县关口守将皆不得出战,全部收缩至城内,据守不战。

这时,老刘喜怒不形于色的性格便起积极作用了。

琅琊北部县城沦陷,刘备面色平静,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

但私下里,刘备还是单独找到了李翊,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道:

“军师,备窃闻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慎。”

“琅琊刚刚收复,人心浮动,若是迟迟不进兵,备只恐当地百姓真的投了袁谭。”

“况子义、文向那边走得是海路。”

“海路不比水路稳健,风浪甚大,容易迷失航线。”

“万一出什么差池,只恐延误军机。”

刘备虽然没出过海,但他知道,出海非常容易受天气影响。

稍有意外,就可能耽误时间。

而打仗,最需要的就是准时准点,容不得差池。

“主公勿忧。”

李翊耐心宽慰刘备,他知道这些天老刘坚守不战的策略,是顶着很大压力的。

外有百姓疑虑,内有诸将忿忿不平。

虽然坚守的策略是他献的,但压力却要由老刘这个拍案定夺的主公承受。

这也是谋士与主公的最大区别。

“太史子义身为东莱人,年少时经常往来辽东与江东,不知出海过多少次了。”

“这徐州自青州的航线,他已是轻车熟路,定然不会迷失。”

“况子义乃使命必达之人,今领重任,岂会辜负?”

刘备颔首,选择相信李翊,相信太史慈一定不会辜负他们君臣的信任。

又过十日。

四十艘战船组成舰队,正沿着海岸线顺风北航。

大旗在舰船上迎着海风飘扬,“太史”二字直欲破旗而出。

太史慈按立船头,与徐盛并肩,目光斜望着陆地方向。

“这条路我熟悉,再往前便是乐安国。”

“只要从这条道上去,便能直接绕袭袁军后路。”

太史慈用手指了指前方,脸上浮现坚毅之色。

“亏得有子义,否则我等不知还要走几日的路程。”

徐盛发出一声慨叹,在太史慈的指引下,舰队完全没有迷失方向。

一路顺利北上,成功绕到了乐安国。

“到了!”

太史慈顺着日落方向,向着海岸线再三确认,眼神渐渐明亮起来。

“乐安到了,可以着陆了!”

……

今晚还有一更,兄弟们千万别错过!另外再次感谢“灵犀却难长久”和“英白拉多贝利亚”两位大哥的大额打赏,感谢你们!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