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烹程万里

作者:空谷流韵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七章 使者宁秋

书名:烹程万里 作者:空谷流韵 字数:0 更新时间:04-19 20:59

穆宁秋在钱州城南二十里的凤凰山码头,下了客船。

前日,在北边的徐州,守候的属下告诉他,长史大人一行,已顺利抵达越国的都城钱州,入住鸿胪会馆,越国的接洽礼仪十分周到。

女帝的召见,则定在六月十六。

看起来,这次西羌与越国的和亲,不会出什么岔子。

“你去鸿胪会馆禀报长史,我改水路南下,至多四五日,也就到钱州了,不会误了越国皇帝的召见。如此,我可将越国最为富庶之地的情形,看得仔细些,有样学样地记下来,咱们回西羌,可以照着做。”

属下领命而去。

这些羌人同僚,自然不晓得穆宁秋心底的真实盘划。

他找了陆路改水路的借口,多费几日脚程,其实,是想找一个人。

说不清是故人、还是仇人的人。

此际,北地胡商打扮的穆宁秋,一踏上钱江水关外的平地,只见迎面奔来好几位大婶子和小媳妇。

她们操着温声软调的越国话,伸出戴着银镯的手,来拉穆宁秋的袍袖,推销自家的客栈。

她们身后,挤挤挨挨等着运人运行李的骡车,也很有一些,是坐姿金马大刀的女车夫。

穆宁秋心道,刘昭到底是行伍出身,坐了龙椅后,越女们不必尽数被囿于后宅。

瞧这些出来行走码头的妇人们,虽然语气是莺莺燕燕的柔悦,但面上的江湖练达之色,竟完全不输草原行国、民风彪悍的西羌女子。

穆宁秋于是向诸人还礼,选中一位岁数与自己母亲相仿的紫衣大婶。

余下的拉客者,也不多纠缠,自往陆续靠岸的船边,去寻新客。

紫衣大婶见穆宁秋虽姿容俊朗、服饰体面,却与寻常往来的商贾不同,似乎并不怎么稀罕年轻俏美的小媳妇,而是相中了自己这大岁数的人。

大婶未免喜意盈胸,引着穆宁秋坐上骡车后,便热情地介绍起钱州风物来。

穆宁秋安静地听完,才开口问道:“水关外的这个镇子,可有卖酱鸭酱肉的铺面?”

紫衣大婶不假思索道:“有哇,樊大娘的哙活鸭,是咱镇上顶好的酱货店。”

穆宁秋被这个“樊”字激得心头一跳,面上却仍是不动声色:“哦?怎么个好法?”

紫衣大婶越发眉飞色舞道:“先讲鸭子,她家选的是我们叫‘鸭中西施’的钱江麻鸭,而且必须是南岸那边送过来的。那边的鸭子,吃的水草螺蛳小鱼,和城西城北的不一样,肉质就大不同。再讲酱料,樊大娘是绍州人,这几十年,只用她老家乡亲运过来的酱油,应该是那边的水和豆子,比我们钱州本地的还好。至于酱料里的其他秘方,我们就不晓得咯。”

穆宁秋咂摸着紫衣大婶的话。

姓樊,已是四旬朝上的岁数,绍州人,在水关外的镇子上卖酱鸭……应是,那人的长姐吧?

只听大婶又道:“樊大娘的兄弟,是给圣上当差的军爷,又是县主府的姑爷。论来,樊家也算咸鱼翻身,是有几两官气贵气的门户咯,但樊大娘还是起早摸黑地做酱货营生。她兄弟有时回来看她,也从不耀武扬威的,待我们镇子上的老街坊,和三十年前刚来时,一样和气有礼。还有一回,樊爷家来,正赶上钱江发大水,他片刻没耽误,跳下去救起了好几个乡亲呐。小郎君,你若要去尝尝樊家的鸭子,等客栈的上房安置妥当了,老婆子我给你指路。”

穆宁秋应声“好”。

大婶后头这一串话语透露的信息,令穆宁秋最终确定,此樊家,就是彼樊家。

继而,穆宁秋的心绪,越发复杂。

听起来,樊勇从边关回还后,过得很不错,正应了母亲的那句话:这种杀人不眨眼的南蛮将军,就是朝廷最喜欢的,少不了军功和荣华富贵。

但同时,此地乡亲的评价,又似乎证明,叔父的话也没错:樊都尉,他不是个歹人。

半个时辰后,客栈门口,大婶见到洗漱更衣、缓步而出的穆宁秋,微微一愣:虽穿的仍是胡服,却不是气派的袍子了,而是商队伙计打扮的布衣布裤。

大婶笑道:“小郎君不必怕露富,这里仍是我们大越都城地界,那边的凤凰山里,还是圣上的避暑行宫,此一带莫说强盗,便是小偷小摸的,也见不了几回。”

穆宁秋佯作赧然道:“刚出来做行商,让婶子见笑了。劳烦婶子,指一指樊大娘的酱货铺子。”

……

住在姑母家的冯啸,把这一阵,看作神仙般的自由时光。

梅雨已是樯橹之末,满院子的酱鸭酱肉,总算安然度过了江南的初夏,没有一件长毛发霉。

樊哙结结实实地松了一口气,又见冯啸迎客上菜的,手脚和店里的两个小伙计一样麻利,这位面上泼辣、心底其实最疼侄女的姑妈,打烊之后,便兴致勃勃地给冯啸传授厨艺。

如何用鲜嫩的野菜末、山笋丁,与油润香浓的鸭肉,蒸出一锅酱鸭时蔬焖饭;如何用梅子与山楂做酱,作为酱鸭的蘸料……这些炊事的诀窍,能眼观耳听地学到,冯啸觉得比做三虾面的时候,还兴奋带劲。

这日午后,冯啸刚把实践成功的酱鸭焖饭,盛在碗碟里,配上一碗去腻清口的豌豆虾皮汤,给客人端上桌,就听外边传来姑母大嗓门的抱怨。

“你这小郎,怎么和呆头鹅似的,快些拿了竹屉走呀。你们掌班妈妈交待了的,这道山笋蒸酱鸭,送到赵娘子院里时,必须五分温热正正好。”

冯啸走到门口,只见铺展酱货的木板台子跟前,站着个身穿胡服袄裤的年轻男子,正捧着樊哙塞给他的一大屉食盒,面色懵懂愣怔。

樊哙是站在台子里的,部分视线受阻,但冯啸跨出店门后,却一眼看清,这胡服男子脚上,穿的不是麻鞋,而是浅口的皮质如意鞋,脚踝处露出的袜子,也不是寻常布袜,而是隐约泛着丝光的绸料袜子。

平康院再是钱州城郊数一数二的青楼,里头的杂役再是不缺衣穿,出来取外食的伙计,也不可能穿着小羊皮软鞋和蚕丝袜。

“这位郎君,你,不是本镇人吧?”冯啸上前问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02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