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1995之未来不是梦

作者:方格化石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一百五十五章 刘家屯的实验小学

书名:1995之未来不是梦 作者:方格化石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1:31

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那则精准预言了全球几个自然灾害的消息,就被推上了舆论巅峰,甚至已经开始有了被神化的趋向。

根本不需要谁再去推波助澜,因为人们对于未知,永远都是满怀敬畏的。

所以,忽然出现了一个最接近神明的存在,没有人可以选择无视。

更多的人,也开始对这则消息的背后,充满了好奇与神往。

同时,也隐隐有些期待,既然第一个消息推出来了,那么会不会就肯定有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是第无数个

没有人知道,除了陈哲

他没有理会外界沸反盈天的讨论与猜测,而是拉着杨若,直接跑去了中平市西北,青岩县下面一个偏远的小镇十里堡。

十里堡是远近闻名的贫困乡镇,地理位置就在大山脚下,但两面环山,交通十分不便,再加上实在偏远异常,所以相当的落后。

而这里,就是实验学校的一个试点。

半个月前,工业学院就已经组织了十几个社会实践小组,跑到各个试点乡镇,去做全面的调查与信息采集了。

每一个小组,可能要负责三到四个的试点,所以,年前差不多就要完成两个。

而所涉及的信息采集,则涵盖了风土人情、资源环境等方方面面的事宜,既繁杂又琐碎,却绝对能锻炼人。

相对与那些四肢不勤,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城里孩子,能深入民间,近距离接触一下农村的生活面貌,在陈哲看来,还是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的。

有时候,你没有见到过劳苦大众的清贫与辛勤耕耘,是体会不到“粒粒皆辛苦”的真实含义的。

就像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就永远不会感同身受到战争所带来的残酷一样。

所以,没有亲身经历过,就最好不要摆出夸夸其谈的架势,那会显得很肤浅

而陈哲之所以今天出现在这里,还是因为宋元。

宋元在出国前,就曾和陈哲提到过自己的一个战友,这个战友叫刘富贵,就是这个十里堡的刘家屯人。

刘家屯是个不大不小的村子,三百来户,千余口人,世世代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日子过的一直不上不下的,算是在温饱线上徘徊。

刘富贵比宋元大3岁,退伍回到村里后,一路从生产队长干到了村长,又接了老书记的班,一心想改变一下落后的面貌。

只是,他虽然也是初中毕业,有过部队大熔炉的历练,相比于村里的人,算是见过了外面的世界,长过了见识。

但是,就算再有想法,也不得不面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9月份宋元去好莱坞之前,就曾来过刘家屯,刘富贵也敞开心扉,和这个弟弟战友,聊起过自己面临的窘迫与困顿。

不是纯粹为了诉苦而发泄,而是指望从宋元这儿得到一些建议。

毕竟,宋元是大城市的人,在首都上过大学,还有机会可以出国进修,那肯定要比自己见多识广的多。

那么,或许就会有更好的建议,可以给自己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什么的。

宋元对于带领农村老百姓发家致富什么的不太懂,但还是觉得这方面陈哲和杨若应该可以,所以,直接就把陈哲的联系方式留给了刘富贵。

也当场和陈哲通过电话,大体上介绍了一下战友这边的情况。

陈哲也满口答应了下来,毕竟他那会儿已经有了捐资教育的初步想法。

如果有刘富贵加入进来,那么定点扶贫就可以同步展开,把改变落后地区现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想法,给进一步加快。

所以,随着工业学院进入寒假,社会实践考察小组的展开,他也从刘家屯开始参与插手了。

刘富贵长得精瘦而干练,眼睛很有神,虽然整个人带着些天性憨厚的木讷,但并不缺少对未来的执着与渴望。

这种骨子里的坚韧,和宋元有点儿类似,但更多的却是低调和朴实。

属于那种勤勉而踏实的类型。

陈哲和他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刘家屯那个作为试点的实验小学建筑工地上。

这边的实验小学,已经建设的有模有样了,清一色的二层建筑,算不上气派,但绝对是窗明几净。

尤其是那个漂亮的操场,虽然场内还没有草皮,但外围的塑胶,看上去就给人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感觉。

陈哲之所以直接来这里,也是因为其中一个社会实践小组,就暂时借住在这里。

这所实验小学,就位于刘家屯的村东首,完全可以容纳刘家屯,以及附近的西关、贾庙、马营、陆屋等几个村子的适龄孩子。

而刘富贵之所以今天在这里,也是因为赶巧学校的书桌和座椅正好送到,于是,就带着一大帮闲得没事儿做的老少爷们儿,挽着袖子就冲过来帮忙了。

真的是老少爷们儿,上到六七十的老头老太太,下到五六岁往上的小屁孩,真的不稀罕那把子力气。

自从这所实验小学确定下来开始,别说刘家屯了,连带着附近几个村子的人,可是都被惊动了。

因为,领导们说的很明确,这个实验学校是完全免费的,没有学费学杂费,而且适龄的可以上,超龄的也可以上。

一切的花销包括书本费、维修费、水电费等开支,都会由青苗基金支付。

归根结底一句话,只要你想上学,肯用功读书,那五年小学读下来,都不需要家里再掏一分钱。

这对于附近几个村子来说,和天上掉馅饼其实没什么区别。

所以,自从这所实验小学进入施工阶段开始,这里,就俨然成了附近村民的希望之地。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看向这里的时候,那眼神都是带着光的。

甚至不少人还是抽几天的时间,主动跑过来帮忙,把农民身上那朴实的一面,很直白的展现了出来。

等图纸慢慢变成了现实,给这些人带来的震撼就更大了。

因为这会儿的农村,可见不到混泥土浇灌的地基和楼体框架,红砖虽然不少见,但土坯垒起来的才是主流。

而这所实验小学一建起来,那简直就是十里个了。

十里堡镇上,能比得上的建筑都不多见呢。

今天到的是书桌和凳子,而且都是单人的,听说是分配到学生个人的,毕业了也可直接带回家,但如果不自己爱惜,那么相应的,也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

这可是想都未曾想过的福利待遇啊。

所以,那些跑过来帮忙的半大孩子,真的是楼上楼下跑的屁颠屁颠的,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儿

因为这里,以后就是自己上学读书的地方了

这会儿刘家屯的实验小学里,校长已经到位了,但公办的教师却只有三个,这些人也在忙着指挥。

有的负责这边的卸货,有的则负责怎么安置摆放,闹哄哄的很是热闹。

因为春节后,这所小学就要投入使用了。

随着将来附近几个村子里小学的学生汇聚到这里,那些老师也会随之过来这边上班,到时候,就不会再缺教职员工了。

虽然,那些老师大部分都是民办的。

但能有就不错了,像他们这样的偏远落后地区,师资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

作为第一任校长的周南,虽然觉的压力不小,但更多的,还是因为看到了希望。

因为他知道,这一次的实验学校试点,是一个不错的机会,或许开始的时候,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

但不管是从管理制度上,还是从福利待遇上,这边无疑会灵活的多。

而且,据小道消息说,以后,还会慢慢的接收一大批专业师范学院毕业的大学生过来。

甚至会成立规范性的支教点,每年都会有大城市的高校学生,会过来支教。

能不能真的扑下身子来教学,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可以带来见识与外面天地之大的变化。

反正不管怎么说,周南觉的,这个曙光基金还是有实力也有远见的,自己或许也能跟着做出一番别样的成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4736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