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要做太孙

作者:我要做皇帝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510章 太监,不可靠啊……

书名:我要做太孙 作者:我要做皇帝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31

朝臣们面面相觑,谁都知道在这硬币上的是朱元璋头像。

而之所以铸成朱元璋的半身像,是因为洪武皇帝是大明的开国君主,

在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当中有非常高的威望,把他的头像弄上去名副其实。

而自己只是继位的新君,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什么拿出手的功绩,也没有什么可以名垂青史被后人诉说的地方,

要是印上自己的头像

再说了,自己的那些藩王叔叔都还活着,真要把朱元璋撇在一边,给自己脸上贴金,他们真能服气

朱允熥还真没那么大的脸

享受那么大的殊荣没脸啊。

而朱元璋正好合适,谁也挑不出毛病

“诸位爱卿看看,此银币成色如何。”

“陛下是要松弛金银之禁”齐泰不由得问道。

朱允熥见诸位朝臣都看着自己,也是面露疑惑,便解释说道:“算不上,不过之前就听诸位爱卿讨论大明财政货币一事,深有感触,

这些东西应该为大明效力,便于百姓使用才好,若是束之高阁,那非百姓和朝廷之福,也非皇祖父的本意”

“况且朕知道在民间,白银依旧在流通,只不过行在暗处,没有大肆公开罢了,

既然百姓要用,朝廷就应该顺应民意,所以朕就命人铸了这几枚银币,给诸位看看成色如何。”

朱元璋曾经在定钞法的时候,规定禁止使用金银交易,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白银的流通就转到了地下。

既然禁不了,那就何须再禁

禁的结果就是百姓使用货币困顿,商贸难以发展,而大量的白银存留在民间,不能收归官府使用。

朱允熥要用白银,但也不能担上一个推翻朱元璋之策的罪名。

弛用银之禁是必须的,可是不能明说,

得用另外一个说法

朱允熥望着众人说道:“而且朕命人所著的银币,并非之前历代的称量货币,而是铸币”

众人点点头,都明白称量货币是什么意思。

称量货币亦称重量货币,开始以金属为货币时,犹未依一定形式铸造,亦无一定成份及重量,流通时,必须通过成色鉴定和称衡重量,以定价额的货币。

由于每次交易均按货币金属的实际重量和成色所具有的价值量进行结算,因此,秤量货币也是一种典型的“足值货币”。

充当秤量货币的金属主要是白银、银锭,故白银、银锭有秤量货币之称。由于每次交易都要称量验色,颇为不便。

简单的说就是用足够的重量铜或白银进行交易,称出来多少就是多少,

而且由于金属当中的含量并不相同,所以还需要有专业人士进行成色判定,这中间既有误差,也会带来不便。

朱允熥看了一眼铁铉,铁铉立即说道:“陛下圣明,把白银铸成钱币,每一枚钱币的重量和成色都是一样,

这就避免了之前每次交易的时候,需要来回称量重量,还要反复的查看成色,实在非常便利,可谓一大创举臣为陛下贺”

不等众人说话就赶紧问道:“陛下,微臣手上的这枚银币铸造精美,图文清晰,实在不可多得,真是难得的好币,只是不知这银币成色”

王忠回答道:“诸位大人,陛下所铸造的大明银币重七钱二分,含纯银八成九,即六钱四分分”

白金其实就是锡。

朱允熥命人所造的银币是仿造后世的袁大头,之所以加入是为了固型防氧化,也是为了保持印花不被磨损。

因为白银你的空气接触之后就会变成黑褐色,因为难看,

而银币代表了大明的脸面,谁愿意自己的脸是黑的

要是用上一段时间之后,由白变黑,那就闹笑话了

“此币,平厘七钱二分,价为一两”

这意思是这枚钱币的总重量是七钱二分,但是可以当成一两白银来用。

这也是铸币和称量货币的不同之处。

齐泰表达赞同道:“陛下,此币如此精美,加入了白金防磨,必然能够长久使用而保持一新,实在难得”

景清也道:“陛下用白银铸币,真是继往开来,此币若是投入使用,必然会让百姓欣喜若狂,从此之后免除称重查成色之苦,货物也能够自由交易,实为一大善政”

众人或多或少也都表达了赞同的意思,也是在表达对大明使用银币的认同。

因为朱元璋把白银搁置一旁,禁止使用实在是一步臭棋带来了很多的不便

迫于朱元璋的威严,朝臣们也不敢在这件事上过多进谏,可谁都知道白银禁不了。

其实白银货币化,在洪武年间就已经开始了。

洪武到建文时期,宝钞已经显示了迅速衰落态势,白银货币化趋势已经出现,不过这一阶段主要是在民间进行。

属于民不举官不究。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从永乐到宣德时期,宝钞经历了一個再发展又转向衰落的过程,白银的使用更加扩大。

到了正统至成化时期,宝钞逐渐绝迹于民间土地大宗交易,发展至成化年间,白银成为清一色土地大宗交易的货币。

不顺应时代的,终究会被淘汰。

“王忠,这银币是你负责铸造的,你给诸位朝臣说了说,如何辨别真假。”

“是奴婢遵命”

王忠觉得自己今天的腰杆特别硬,能够在朝臣面前说话,而且还说的理直气壮,这机会可不多得啊

所以他转向朝臣们,从怀里面掏出一枚银币,对众人说道:“诸位大人,我手里拿的这一枚银币是假的,大小和诸位大人手中的真银币大小相同,

只不过因为加入的铜和锡比较多,白银的分量就相对少了一些,所以比真银币中了四分”

茹瑺接过来,拿在自己的手里面掂了掂,在拿着真币抖了抖手,眉头微皱道:“分量是有不同,不过中间只不过差了四分而已,连一厘都不到,普通百姓恐怕很难分辨出来”

几分之差,这样的差距确实不够明显。

“茹部堂您别急啊”

王忠心有成竹地笑道:“因为要做的和真币一模一样,起码在外观上是这样,所以即便是掺入过多的铜和白金,最多也只能省下来四分白银,

也就是说,要是有人想要铸造假币,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他们只能够得到四分白银的利益,这中间还要除去损耗和浪费的人力、物力,得到的就更少了。

这样低的收益,还要担上抄家灭族的风险,实在得不偿失,所以对于防止有人私铸,也是有益处的”

毕竟私铸银币所谓的就是求财而已,如果如果除去损耗,除去人工成本,赚的钱还没有走挣到多,谁还愿意铤而走险

王忠继续说道:“其实比较辨别银币的真伪,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说着拿起那枚假币,凑到嘴唇旁边猛吹了一下,却是没有发出任何声响。

众人对于他的做法,不由得眉头微皱。

辨别钱的方法难道是吹吗

就算真钱和假钱有不同,可那声音也差不太多吧

关键是百姓能分辨得出来吗

这不是哗众取宠是什么

太监

不可靠啊

对于众人异样的眼光王忠并没有理会,而是再拿出一枚真币道:“各位大人,这没乃是真币”

又凑到嘴边猛然一吹,银币顿时发出宫中作响的声音

“诸位大人,这就是辨别严重真伪的办法能否发出清晰响声的就是真币各位大人可以试试”

听他这么一说,众人顿时来了兴致。

纷纷拿着真币和假币来回对吹,在他们手中真银币确实嗡嗡作响,而那些假币却默不作声。

铁铉惊喜的说道,“陛下,有此良币,大明从此必然再无私铸之币,所有钱币尽归朝廷所有,实在是一件前所未有之事,臣恭贺陛下”

“臣等恭贺陛下”

朝臣们怎么可能不知道历朝历代都有私铸之风,既然难以打击,也难以禁绝。

其原因就是因为铸造出来的钱,有时候看起来真的差不多

而且防伪手段也实在太低了,所以才导致私铸泛滥,屡禁不止。

如果真比一吹就响,那谁还能仿造

看着众人,朱允熥颇为满意的说道:“诸位爱卿,王忠在负责铸币的时候,就曾经发现,一旦银币里面的含银量缺少,尽管外表看起来一模一样,

可是不但重量上会增加,而且也不会发出嗡嗡作响的声音,大明银币,当以此为定例,永不改变”

货币防伪,是历朝历代都头疼的问题。

良币会驱逐劣币,有时候劣币也会驱逐良币啊,这是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事

要想不让这样的事情重现,就必须保证大明银币的所含白银的数量

“秦部堂,王忠会带着宫里的银作局的工匠到工部,若是准备妥当,就开始铸造第一批大明银币

这批银币朕是准备拿出一部分,当做俸禄发给文武百官的,你们用些心,所铸银币务必精美”

不等秦逵答话,众人就齐声行礼道:“多谢陛下”

这可是大明的第一批银币呀

流入市场,必然会引起疯抢,甚至会会被别人加价购买

朝臣们谁不喜欢

毕竟可以名正言顺的使用银子,而且还是第一批,这里面就是收藏也有意义

至于会不会生出“黄牛党”,那就不是朱允熥所关心的了

朱允熥的面色颇为严厉的说道:“依照大明律法,私铸诸金银铜币者,罪死,籍家,流放三千里”

“是,陛下圣明,臣等遵命”

一步步推行白银货币是势在必行的,如此才能够逐渐建立大明的货币金融体系,这可是一项可以影响后世的国策

容不得马虎。

如果大明不把白银作为货币,那么白银的地位永远就不够重要,

现在也就是朱元璋采取“禁海”政策,没有与诸国进行贸易,所以民间的那些白银还能落在豪门大户里垒猪圈,

如果一旦开放海禁,到时候必然伴随着白银外流

毕竟白银在大明不能公开、大宗的使用,可到了别国,就没有这个顾虑了

这也是在隆庆开关之前,白银的地位在大明有了极大的提升,几乎已经顶替了宝钞的地位,成为主要货币,这也才有了后来张居正一条鞭法的事情。

否则白银流失必然成为定局。

任亨泰有些疑惑的说道,“陛下,如果推行大明银币,不知道大明所有的白银,是否够用”

户部郎中暴昭回答说道:“任部堂,下官觉得部堂大人不必担心,朝廷国库里面现在有不少的白银,而且在民间也有大量银子,

只不过百姓遵循国法,将银子收藏了起来,没有使用罢了,如果要满足流通需求,必然没有问题”

朱元璋之所以禁止使用银子,缺少白银并不是主要原因。

其实大明银子不少,只不过没有流动起来罢了。

最直观的证据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奠定与实施的宝钞和禁用金银这一货币制度,其“历史寿命”很短,少则半个世纪,多则七十余年左右。

明史记载:明英宗的正统初年,“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标志明朝确立白银货币制度。

一四三零年的周忱代表的“赋役折银”改革,确实开启了明朝财政白银化。

到了张居正创立“一条鞭法”,主要内容是赋役合并、田赋一律征银、算赋役数额以县为单位和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进一步确立了白银作为主要货币的地位。

那么现在就有一个问题,:明正统年间“弛用银之禁”和“朝野率皆用银”的“银”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要知道当时大明本土银矿的开发十分有限,有些银矿出产仅仅几千、上万两左右,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如果说是来自海外贸易,那么在这一段时期之内,也可以说在隆庆开关之前,大明一直在实行海禁政策,想要借着民间的力量获取白银,根本就不现实。

仅仅靠着朝贡贸易,从海外得到的银子也十分有限。

所以按照历史的逻辑,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明朝正统年间普及开来的银子,主要来自民间,以及朝廷的存银

也正是这些银子,支撑了大明到明英宗正统年间,以及在隆庆开关之前的使用。

暴昭行礼道:“陛下,正是因为大明如今有许多的银子存留在民间,这些银子难以进行大宗使用,

所以微臣恳请陛下开恩,准许百姓以手中无用之白银,换取大明银币”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