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意呆利

作者:黄油烤馒头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454章 各方云涌

书名:我的意呆利 作者:黄油烤馒头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35

社会保障对于意大利非常的重要以及有深远的意义,不过目前来说对意大利更加重要的还是目前的国际形势。

首先在南非,大英帝国终于可以骄傲的宣告,征服了布尔人。

在1900年1月10日,作为南非远征军总司令的罗伯茨以及作为参谋长的基钦纳,抵达开普敦。

而他们带来了本土的第七军、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的增援部队,以及驻印度和锡兰的三支骑兵部队。

到1900年1月底,南非战场上的英军增至19万,到3月再增至25万人,居于绝对优势。此外,还有几千匹军马从英国和澳大利亚运抵南非,增加了英军的机动性。

没错,在前一段时间的惨败,让大英帝国发狠了。

而上任的罗伯茨勋爵也在一番战场调查之后改变了战略,将主攻方向从纳塔尔西移到中路兵力较弱的奥兰治地区,同时改变刻板的正面强攻战术,采取迂回夹击的策略。

西线方向,英军击败布军最凶猛的“黑将军”皮埃特克龙耶指挥的民团,2月27日解放被围困数月的金伯利。东线英军2月28日发动攻势,3月5日在多得雷赫特打败了布尔人,终于得以解莱迪斯史密斯之围。

消灭了最强悍的克龙耶对左翼的威胁后,罗伯茨将主攻兵力转回奥兰治,稳步向北挺进。

由于吸取了第一阶段失败的教训,英军改变了战术。在遭到布军伏击时步兵部队不再保持队形,而是就近挖掘战壕,掩护骑兵对布军阵地发动迂回攻击。

在这种战术下,布军在白杨树林、亚伯拉罕牛栏等地的阻击接连失败。3月20日,英军第六师和第七师在亚伯拉罕牛栏,击败了布军装备最精良的约翰内斯堡警察部队。

3月22日,奥兰治自由邦总统马蒂乌斯斯泰因,带领政府和国会官员逃出首都布隆方丹,逃往北方的克龙斯塔德。

3月23日下午,英军开入布隆方丹。

3月下旬,英军部队伤寒流行,罗伯茨不得不下令就地休整,英军的攻势被迫中断。4月2日,布军总司令茹贝尔在柳树农庄战斗中再次坠马重伤,4月3日去世。根据他的遗愿,擅长游击战的路易斯博塔继任布尔野战部队总司令。

在英军各条战线都传来捷报的时候,,又有一大批英国援军开到南非。没错狮子搏兔亦用全力,大英帝国打定主意要展现自己的陆军的风采虽然之前的战斗让其军队原形毕露。

既然有增援,那就没有不用的道理,而经过兵力调整后,大英帝国军队又发生的变化。

在主攻方向上,罗伯茨有八个步兵师第3、6、7、师、殖民地师和第12骑兵师。罗伯茨带着主力部队,在5月中旬重新发动进攻。5月29日,罗伯茨的大军攻克奥兰治自由邦的新首都克龙斯塔德。

由于接连遭到失败,布尔人的士气一落千丈。在罗伯茨的宽大许诺下,许多在英军后方活动的民团团员向英国人投降,交出武器,然后返回自己的农场。到6月中旬,仍在战斗的布尔人只剩下了两万多人。

1900年6月24日,米尔纳勋爵在布隆方丹宣布英国兼并奥兰治自由邦。

吞并奥兰治后,英军加紧向德兰士瓦进攻。

6月29日,弗兰奇将军指挥澳大利亚骑兵部队,在约翰内斯堡南郊的克利普河击败了最后一支防御部队。6月30日,克鲁格总统乘坐火车离开首都比勒陀利亚。6月31日,罗伯茨进入约翰内斯堡,7月5日清晨开进比勒陀利亚。

1900年9月1日罗伯茨宣布英国兼并德兰士瓦,并宣称战争结束。

9月11日,克鲁格总统得到流亡的德兰士瓦政府授权,抵达葡属莫桑比克首府洛伦索马贵斯。10月19日,克鲁格乘坐荷兰女王威廉明娜派来的巡洋舰格尔德兰号,前往欧洲求援。

在罗伯茨宣布战争结束时,大英帝国为此阵亡了一万三千多人。而在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军队遭受的损失,当然军队除了死亡的军人之外,受伤、失踪等达到了一万九千多人。

三万多人的伤亡,对于英军来说绝对是伤亡不小。当然布尔人也不好受,其最高动员的八万八千人兵力,等到罗伯茨勋爵宣布战争结束时,布尔人兵力只有三万一千多人。

而这些布尔人并没有在罗伯茨宣布战争结束后放下武器,反而开始针对云集在布尔人家乡的英军开始了袭扰。

其中补给线更是成为被袭击的重中之重。

而英军对于布尔人四处袭扰的情况,同样也没有客气,残酷的重压政策被执行,集中营和三光政策在此发扬光大。所有能找到的布尔人全都被集中居住,其牛羊粮食等物资也是能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销毁。试图截断布尔人与其军队的联系。

除此之外,利于方便联系的野战电话、适合治安战的装甲车、以及照明灯等物品,都在这一时期被发明出来。

虽然两方的争斗还在继续,但是谁都知道布尔人坚持不了多久了。毕竟其人数太少,根本不是大英帝国的对手。当然大英帝国在这场战争中低劣的表现,让其颜面尽失。

而在布尔战争如火如荼的时候,远东那场滑稽战争同样也结束了。在各国军队占据京城之后,那位皇太后终于清醒过来,派出李中堂试图求和。

面对皇太后的乞和,各国反应不一。作为出兵最多的沙俄,为诱迫清廷承认它侵占东三省合法化,首先表示承认李中堂的代表资格赞同与清廷议和,同时还将在京俄国公使和军队撤往天津。

至于其他国家,希望索取更多利益,反对与素有亲俄倾向的那位皇太后议和,同时也拒不承认李中堂的代表资格。至于德国,因其公使克林德被击毙而更加忌恨清廷,甚至与英国商定准备拘捕李中堂,阻挠清廷与俄国的交涉。

而李中堂也是心知肚明有人通风报信,所以其从广州抵沪后迟迟不敢北上,但也开始为谈判做内外准备,包括要求清廷镇压义和团以及与列强周旋等等。

同时在俄国极力为清廷斡旋,力劝英、德放弃了拘捕李中堂的打算。

堂在俄军保护下抵达塘沽,并很快赴京,在各国公使间奔走。

不过此时德国提出以惩办慈禧太后、端王载漪等战争祸首作为议和的先决条件,这让和谈无法进行。

各国围绕是否与清廷和谈、以及李鸿章代表资格等问题进行的争论,实际是各国在华矛盾的显现。

俄国支持素有亲俄倾向的皇太后和李中堂,至于英、意、德等国则支持那位变法皇帝。如此争执不下,让拥有第二多兵力的德国感到不满。

作为迟迟赶到的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元帅,更是带领联军逼进山西。而德国包藏祸心的举动,吓了英国一跳,同时也让意大利有所不满。

最终在两国的强烈呼吁下,德国不得不就此止步,为清廷乞和打开了方便之门。

至于那位皇太后,为取得各国宽恕,其发布了惩处肇祸诸臣的上谕。几位总督大人也是极力为皇太后开脱,将宣战责任归咎载漪父子身上。

清廷及封疆重臣的这些表现,使列强感到那位皇太后已经头脑清醒了,继续支持这个驯服政府对他们大为有利。另外,欧洲各国也担心抛弃这位皇太后,将可能导致清朝廷垮台,丧失敲诈远东的机会和可能。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欧洲列强态度渐趋一致,最终决定“保全”皇太后的体面,开始与清廷议和。

1900年10月,法国率先提出惩治祸首、赔款、拆除大沽炮台等六项要求,作为与清政府谈判的基础。经各国公使多次会议加以补充、修改,12月24日,11国八国之外加上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共同向清廷提出议和大纲12条,清政府完全接受。

于是各国的分赃大会即将召开,各国大使都摩拳擦掌试图为本国夺取最多的利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069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