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守捉大唐

作者:卓牧闲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六十九章 开民智

书名:守捉大唐 作者:卓牧闲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5

韩平安头大了,紧盯着他问:“你们那边每月要多少粮饷。”

徐浩然再次看了看韩士枚,见韩士枚像没听见似的依然品尝美酒,只能硬着头皮道:“饷暂且不论,光粮每月就需六千斗。此外,尚有五百六十二匹战马和五百一十三匹驮马,没有马料是万万不成的。”

“这么说就算各大小首领能把粮交上来,再算上边远村庄的那两万斗余粮,也只够支应你们半年”

“禀长史,按例这粮饷不应该让大都督府支度,可我守捉城刚复建,大将军那边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下官下官实在是没办法呀。”

“现在吃的是哪里的粮”

“现在吃的是接防时镇军留下的余粮,因为这五千余斗粮,下官差点与镇军动手。”

让他率兵来接管白沙城是找对了人,要是换作个胆小的,恐怕连那五千斗粮都不会剩。

老爹不说话,但态度不言自明。

那就是韩家既没能力也没理由帮朝廷养兵,不如让那五百兵从哪儿来回哪儿去。

至于白沙城依然是守捉城,只是没几个守捉郎罢了。

李成邺同样是这么想的,坐在角落里欲言又止。

守夜队旅帅陈彪底气很足,心想少谁的粮饷也不可能少守夜人的粮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跟韩士枚一样坐在边上喝酒。

余望里不想让那五百兵走,忍不住说:“长史,那些首领只交四分之一的收成太少。”

“那让他们交多少合适”

“怎么也得交一半。”

徐浩然抬头道:“不可”

余望里问道:“有何不可。”

徐浩然急切地说:“上百年来,人家都是这么交的。况且长史来接管人家没说什么,不但愿意跟以前那样纳粮,还先后送来了贺礼。我们要是征粮加赋,他们一定会反的。”

“他们可以反,我们一样可以平乱”

“可安西不只是一个叶勒部,征粮加赋本就理亏,要是再把他们逼反,不但会波及叶勒,甚至会波及整个安西。”

韩士枚微微点点头,很认同徐浩然的分析。

余望里意识到自己太激进,有些尴尬地低下头。

叶勒部距吐蕃那么近,现在最缺的就是兵,韩平安权衡了一番,毅然道:“徐少府,你们守捉城的粮饷可暂由我大都督府支度。”

“可粮饷从何而来”

“跟粟特商人借,跟白云寺借。白沙城外好像也有个寺庙,那些僧人手里应该有不少钱粮,肥水不流外人田,只要利息合适,可以先跟他们借。”

“人家会借给我们吗”

“我们有那么多土地没开垦,有那么多草场没人放牧,完全可以用来抵押。”

“到时候要是还不上呢”

“那就把田地牧场给他们,当务之急是怎么过眼前这一关。”

现在的人很朴实,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去借贷,欠人家点钱夜里都睡不着。

韩平安不怕欠钱,想想又说道:“曹都满为何有底气叛乱,说到底就是因为无意中发现一处铜矿,其实是个不知道多少年前废弃的矿井。

九哥,明天去问问那些商人感不感兴趣,他们要是想接手,只要出的起价钱,我可以把矿井卖给他们。”

安弥善苦着脸问:“长史,铜就是钱,就这么发卖合适吗”

“要把铜矿石从井里挖出来炼成铜才是钱,太麻烦了,不如卖给人家换点钱粮。”

“不麻烦,我们有那么多奴婢,可以自己挖自己炼”

“但我们现在亟需钱粮,再说我只是把矿井卖给他们,并不意味着不收税。不管炼出多少铜,大都督府十抽二,坐在家里收钱多好。”

“我们有那么多奴婢,要是自己挖自己炼,炼出来的铜全是我们的。”

“那些奴婢很快就不是奴婢了,我们现在最缺的是粮和人,所以他们中年纪大的要种地,年纪小的要进州学,不可能去挖矿炼铜。”

韩平安笑了笑,接着道:“徐少府,我们有的是土地,明天问问那些守捉郎,他们愿不愿意在我叶勒部安家落户。

要是愿意,每人授永业田三突,头五年内免田赋,后五年只需交收成的十分之一,十年后交收成的两成。

在龟疏有家人的,我可以借路费给他们把家人接过来开垦。在龟疏没家人的,我可以借钱给他们买个婆娘,不会耕种我可以派人教。”

他的领地是白来的,所以他不心疼

徐浩然哭笑不得地问:“要是有士卒不愿意在此落地生根呢。”

“那就让他们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只要在我叶勒部的必须是我叶勒人”

“下官估摸着他们应该愿意,只是只是林使君走前说过,这五百儿郎在白沙城顶多驻守两年。”

“林使君已经不再是使君了,安西现在是我岳父说了算。”

“下官明白。”

“九哥,陈旅帅,你们亲卫队、守夜队和游奕队也一样,本长史只要心在叶勒部的人,要是心不在这儿不如从哪儿来回哪儿去。”

不等安弥善和陈旅帅开口,李成邺就忍不住问:“三郎,我们这边呢。”

韩平安不假思索地说:“同样如此,不过钱崇厚等人犯的事还没完呢。四十岁以上的不予追究,四十岁以下的先安家落户娶妻生子,等他们都有了后我另有安排。”

这个结果比想象中好一百倍。

李成邺不是个不识好歹的人,连忙道:“那六叔先代他们谢过了。”

对于叶勒部接下来的发展大计,韩平安早有一揽子计划,不想发扬民主。

让余望里明天一早去找粟特商人发卖铜矿,顺便去找粟特商人和寺庙借贷钱粮。

让安弥善明天一早把城内外八岁至十八岁的男童女童全召集来入学,不管是不是奴婢。

让陈旅帅率领守夜人清缴领地内的马贼。

让游奕队在前廷找几间公房设立游奕署,再安排游奕人去城外的那些村庄设立游奕所,人手不够从李老丈人的那一百多个叛卒中挑选四十岁以上的。

之前大军来平乱,结果越平越乱,必须先把治安搞好。

至于那五百守捉郎属于长安的“驻叶勒部队”,大都督府不方便插手,干脆让老爹和徐浩然回去做工作。

一切安排妥当,陈旅帅等人躬身告退。

韩士枚和李成邺并没急着走,假道长一觉也睡醒了。

“三郎,钱粮本就吃紧,甚至要去借贷,这个时候办学,还给饭食,合适吗”

“爹,我有许多事要做,可现在却无人可用,不赶紧办学培养几个人才,接下来什么事都干不成。”

“培养人才,哪有你说的这么容易。”

“我有办法速成,从明天开始,请你和六叔帮我主持大局,我好一心一意办学。”

韩平安知道自己的步子迈的有点大,担心老爹和老丈人不理解,又解释道:“刚才你也听余望里说了,咱们治下不但有汉人、叶勒人、粟特人、突厥人、羌人、鲜卑人和铁勒人,甚至有从吐蕃、天竺过来的人。

守捉郎中也有不少龟疏人、回纥人和葛罗禄人,光语言就七语言文字,接下来怎么施政。”

光胡话就七八种,想想是挺头疼的。

韩士枚正想说想统一语言文字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韩平安接着道:“我先从娃娃抓起,先教个两三个月,应该能初见成效。

到时候也入冬了,都没事干,可以开办些扫盲班,正好让这些娃去守捉府、守夜队、游奕队和各村庄做老师。”

“什么扫盲班”

“就是教人识字算数,顺便讲讲我大都督府的好。”

“所有人都要学”

“从咱们现在能管着的地方开始,所有人都要能识字会算数。”

关内学风昌盛,也不是个个都能念书的,事实上读书人依然是极少数。

韩士枚被震撼到了。

李成邺惊得目瞪口呆。

韩平安知道在他们看来这很夸张,忧心忡忡地说:“爹,六叔,关内真要是乱了,天子肯定会抽调边军回去平乱,边军一走,我们就得靠我们自个儿。

到时候,我们就是四面楚歌,现在不对辖下百姓好点,到时候谁会帮我们

可百姓又没几个,全是麻木得像行尸走肉的奴隶。对他们好、跟他们苦口婆心说,不一定管用,只有从他们的孩子着手。”

这西域以前是怎么守的,说白了就是叫上一帮羁縻部落打群架,谁敢不老实就教训谁,自个儿都不用派多少兵。

可现在大唐国势大不如以前,

安西四镇虽只有两万四千余兵,但现在却是一百多年来驻军最多的时候。

兵虽比以前多,由于国势的关系说话反而没之前好使,甚至连葱岭西边的疆域都给丢了。

那些羁縻部落不是反叛就是阳奉阴违,像叶勒部这样的虽不敢反叛,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同化,已经不能称之为部落,他们的武士也大多打不了仗。

反倒是越穷越野蛮的越能打,比如吐蕃,几十年前连铁都不会炼,现在什么都会了,用的兵器和甲胄甚至比大唐边军精良,据说他们的武士全穿锁子甲。

如果长安再把边军精锐调回去平乱,叶勒部的形势会比现在更危急。

再想到边军精锐真要是被抽调回关内平乱,本就没几个能吏的安西四镇会更无人可用,而现在培养的学童再过两三年定能派上大用场。

韩士枚猛然意识到儿子想要的可能不只是一个叶勒部,而是整个安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306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