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书友龙傲天

作者:转校生 | 分类:游戏 | 字数:0

第三十章 临之城的传奇,大名鼎鼎的吴畏!

书名:我的书友龙傲天 作者:转校生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5:48

临县的县衙的格局,是和别处相同的。

正大门牌匾高悬,左右两侧立着两个大鼓,右边那个叫“堂鼓”,是衙门自用的广播系统。

早晨晚上捶它,那是通知县政府工作人员该上下班打卡了。

有公审案子的时候捶它,那是告诉闲出屁来的刁民过来看热闹了。

这叫做升堂鼓。

审案结束时捶它,那就是诸位从小到大面对喜欢的异性而练得非常擅长的乐器——打退堂鼓。

有时候老百姓要报官告状,可县令可能在后堂跟各位领导讨论工作,又可能在跟县长夫人汇报工作,这个时候,民众便可以自行击鼓。

但此中的含义,并不是“青天大老爷我冤枉啊”,而是“狗官快来出上这个逼班”。

至于说,有没有电视剧中那种用来鸣冤的登闻鼓……这世界是有的!

就在堂鼓的另一侧!

号称“一响鼓时,合县震动”、“二响鼓时,州郡闻之”、“三响鼓时,上达天听”,是为登闻。

但凡鼓声响起,本县必将记档上报,州郡也会派专门官员下来核实,而且所有审理和处置情况都要汇总上报中枢,由朝廷亲自审核查阅,在此过程中,凡有阻拦、敷衍、弄虚、作假和威吓者,一律重罪论处。

围绕着登闻鼓所设立的法律机制极为完善,执行起来也效果不错,从客观上确保了社会正义的伸张和上级对下级司法机关的督查……

但其中有一个小小的细节问题。

——登闻鼓的鼓槌重四百八十斤。

这就诞生了本朝的一个著名冷笑话……朝廷下令各州府郡县削减登闻鼓槌的重量,会被武林士人们视为德政。

出身百花谷的李某就是这个笑话的实际发明者。

但正如科目三的发明者当初也想不到这玩意儿能火到国外,他也想不到这冷笑话能传播开来,甚至外销到国外,被北宁蛮子拿来嘲讽南朝体制。

不过他对此倒是毫不担心。

——因为他递出去的刀子实在是太多辣!

此刻,百花谷李某从衙前广场处走来,目光在登闻鼓上一扫而过,落在西侧院墙旁的亭上,亭上挂着“旌善申明”的匾额,亭中有铁石铸造的碑板,一分为二,刷着红黑两色漆,分别贴着一些文字。

红色部分的最新文字是“百花谷李白龙公子惠赐纹银四十两,五月官戏添增四本三折”。

下一行是“隆盛和武馆十二位高徒四月廿五日救耕牛于北桑乡壕壑,活一户生计,善莫大焉”。

再后面是“铁线门响应县尊号召,协助南桑乡农户采桑收茧”。

这便是旌善了。

后面还有个长的,是三月的大热搜。

乃是“朱家庄朱五郎之母野外遇蛇,朱五郎负母狂奔二十余里至县,手足酸软,兀自爬行,乞求路人相救。灵御派怜其孝,解毒相救,县尊感其孝,赐银赐药,遣车送还。县令曰,圣天子以孝治天下,黎民以孝事师亲”。

这就不是旌善了,是县令要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政绩。

黑色部分也贴着文字,对应“申明”,基本就是蓝底微博,乃是对违法犯罪行为的通报。

内容基本都是“叼毛因作奸犯科,被铁拳狠狠地惩罚,你们也要老实老实滴,不然也死啦死啦滴”诸如此类的玩意儿。

东边院墙旁也有个亭子,亭子上写着“敬圣演武”四字。

这亭中的内容乃是武者专享版块,贴着武林大事、武者优待政策调整、各府军卫监征兵通知、县衙外包任务招募和本县武者晋升公告等消息。

有三个身穿贴身短打的少年站在亭前,勾肩搭背,抻着脖子,正吃力辨认着告示上的文字,想象和向往着那个他们从未涉足过的江湖。

李白龙收回目光,走入县衙大门。

临县县衙五进,占地广阔方正,四平八稳,走入大门就是第一进,大路两侧有四处院落建筑,分别是招待所、机关食堂、监狱和三班衙役值班室。

沿着大路直走,便是仪门,仪门平时不开,来往人员通常走旁边的角门,仪门之后的二进,就是县政府的办公区域,道路两侧分布着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尽头则是衙门的断案正堂。

即电视剧里发生“民妇天生神力啊”、“大人你还说你不会武功”的地方。

到了二进之后,人便多了起来,户房、礼房和工房前都有人排队办事,有布衣也有富户,时不时有皂隶出来叫号,现场其实非常热闹。

刚一进门,便遇到一名身穿半旧绸衫、发须皆白的武者昂首走来,一个少年跟在他身后,挑着两个锁住的大箱,沉稳地小跑。

李白龙见到他,拱手道:“吴世伯,晚辈有礼。”

那老人见了李白龙,脸上浮现和煦笑容,抢上两步回礼:“见过武魁。”

这位老者已是七十二岁,乃是临之城的传奇,大名鼎鼎的吴畏。

——顺便一提,这名字的赛博度不比孙〇克高2077倍。

他的人生可谓是“大齐梦”的典型代表。

父母农家出身,他幼时被当地武师发掘收徒,二十一岁过府试、成为秀才,他的蒙师收了一大笔转会费,把他交易到了州郡上的某个一甲门派。

二十四岁时便通过解试,做了武举人。

次年进京赶考,不第。

之后的六年,被门派重点栽培、倾斜资源——即送他去边军参加武训,作为锐士上阵迎敌、于生死间积累临战经验。

又花费重金,请三甲宗门的名师对他进行一对一辅导。

又让他游历江湖、阅览世情、结识同道。

见他从小打的基础稍有欠缺,还从教培门派买了两次易经伐髓套餐,给他优化武骨、补全根基。

之后,吴畏又进京考了两次,皆不第。

三十岁出头时,便被门派优化、清退出武举序列。

后转入宗门中层管理岗,参与门派产业事务——主要任务是挟枪带刀,与“友派朋宗”们进行商战。

借此机会与三教九流打了很多交道,遍观世情。

三十五岁时立下大功,给友宗带去了重大损失,所以被掌门重赏。

掌门的意思是由门派出钱出面运作,以吴畏武举人的身份,去谋一任州中的巡检,虽是卑职,毕竟官身,已足够后半生安身立命。

他想了一夜,拒绝了,恳求离宗,拿一笔遣散费,带着家小回临县,买了一块地,盖了一间小小的武馆,建立了一个微小型门派。

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只知道他筚路蓝缕,起于微末,从抢衙门的外包任务,到培养武童拿朝廷的门派补贴,乃至收购产业田铺,参与本地事务,渐渐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门派做了起来。

并在五十三岁的时候,用这些年经营积攒的积蓄,从老门派那边买来一门心法和一门身法的传功版权,与他自创的拳法和棍法一起,凑齐了“独立武道传承产权”这一最关键的硬性条件,使他的门派从三丙成功晋升一乙。

门派评级从丙到乙,便如武者炼精化气、修出内劲一样,是鱼跃龙门、登堂入室的标志,意味着功名利禄,源源而来。

他只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光。

在寻常县城里,乙级已是地方支柱门派,深度参与地方事务,乃是当地武林的参天之木,吴畏从一介农夫之子打拼到一县武林名宿,自然是当之无愧的临之城传奇……而且是活的那种。

可惜造化弄人,吴畏在临县大名鼎鼎没几年,一个叫杨瑛的小女侠就跑到临县北边开始画圈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987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