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窃清

作者:顾方友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十六章忌讳

书名:窃清 作者:顾方友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4

“可即便是燧发枪,也挡不住铁骑乌压压奔腾而来,就像明朝有不少的火器,可最终还是不敌八旗,戴大哥这话有些偏颇了。”

李平继续反驳,也间接性地更改称呼。

“小平头,你这是庸人之见。”

戴何连连摇头,此刻在他眼里李平和朝廷上空口说大白话的官员一样梼昧。

“你和本朝许多人一样拿明末辽东战事来贬低火器威力,可是你们都没有仔细想过,假如明军和我大清军队一样,那铁骑再强,在火器面前也只是泛泛之辈,若明军有一半敢战,那这天下……”

“现在的鸟枪,破绽百出,还有兵丁们时刻准备火绳,可燧发枪就不同了,他们改进了,去掉繁杂的火绳,以燧石发火。”

“那速度,十息一发,就算是铁骑冲阵,也挡不住,加之还有火炮,呵!现如今的军制体系,更需要装备这等强大装备。”

戴何心中那道闸门已经开了,舌头已经有管不住的迹象。

“总之,明军之所以败,并非归咎火器不给力,满朝八旗把火器视为烧木棍,简直可笑,持枪者,即便妇孺,也能放上一枪,在我看来,刀枪箭弩好似一头狼,而火器就是一头猛虎,谁输谁赢一看便知。”

说到这里,李平隐约可看见,戴何内心之中隐藏的一丝激荡之火。

“戴大哥说这话我也是倍感感慨,这些可都是你经验之谈?想来当初在澎湖海战,也是一枪放倒敌方首脑才当上把总?”

之前戴何提起他在澎湖海战中激战立了功,这才晋升为把总,眼下李平把这话提出来,是有打算的。

“一枪?不不。”

戴何举起酒杯一饮,滔滔不绝讲起。

“你小子耍枪有一手,不是运气那就是天生的本事,可别以为这枪的效果,就在这准不准上,鸟枪也是聚集众人而成阵列,要用这枪阵,除了精通鸟枪之外,还需要懂的东西太多,我也是混久了,才领悟出一些东西。”

“澎湖海战我之所以能立功,全靠这点领悟出来的东西,当时篮理大人让李大人率领亲兵共计两千余人登岛进攻。”

“登岛一处密林时,遭遇明郑匪徒,全军被切割成三部分,乱得一塌糊涂。”

“事态紧急,兵丁各自为战,我便逾越千总,招呼周围剩余的八十位鸟枪兵,以军阵聚集轮番开枪,把冲阵的匪徒剿灭。”

“两排接连轮射,这才让李大人有空余时间,杀死与前军混战的匪徒。”

李平避开戴何那飞舞的唾沫星子,敢情对面这家伙还是澎湖海战的首功之人。

“可惜呀……戴大哥,以你的本事若早生个几十年,像三藩之乱这样的事情,定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加上之前澎湖海战,怎么说也是个总兵了,可如今天下太平,没这机会了。”

李平故作惋惜感叹一句。

“太定?屁话!东北边上的罗刹虎视眈眈,西北的准噶尔,西南夷人土司,另外还有南洋的洋夷们,这些都是隐患,尤其是这洋夷,船坚炮利,迟早是我大清的最大的敌人。”

戴何接连摇头,叹息连天。

罗刹(沙俄)西南夷(彝)人族土司。

“可如今皇上……”他朝北边拱手,继续道:“这些隐患他都看在眼里,可我就纳闷了,为何这大清还痴迷与骑射。”

“而不是将重点放在装备、发展火器上,骑射迟早要淘汰,光靠战士们披着重甲的红衣大袍可打不赢。”

“就说这枪,如今洋夷们都装备这等武器燧发枪射程和射速,那是鸟枪的三倍,这些皇上也都见过不少,可为什么不让八旗全部换上燧发枪,这小小的改动,却能让战斗力提升一倍不止。”

“令人心寒的是,满朝文武百官,就没人说上一句,哎……”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戴何情绪到了高点,也在似诉他这鸟枪本事一再被打压,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么多年埋藏的失意全在此刻倾泄出口。

“恕我直言,戴大哥,这八旗和绿营,不一样,是有差别的。”

为什么这鞑子朝廷不改进枪?李平当然清楚,于是他便开口挑拨,话里弦外之音再明显不过,朝廷对绿营那是,即用即提防。

“小平头,你这心胸太狭隘了,亏大哥我对你另眼相看。”

戴何自然能听出李平的弦音之外,脸上顿时涌现一抹不屑。

“你呀,年纪尚小,看不到山后面的事物,这很正常,不要被一些捕风捉影的事给蒙住了眼睛,满汉之家,那不是胡言的。”

“一些事物,比如满汉通婚,还有禁书什么的,那只是碍于祖上制度,不好改制,归根结底还是不分彼此,就说这燧发枪,绿营没有,这八旗不也没有?”

李平目的达到满意地笑了笑,这戴何为了诡辩心中那份猜忌,不得不扯上什么祖上制度,已经是逾界。

纵使他内心没有覆清的念头,可这些话放到台面上,不掉帽子,那也得吃板子。

李平所要做的就是挑拨这位忠于大清臣子的内心那所建筑的根基。

大清对火器历来都很重视,至清太宗皇太极继位,他致力于自制火器,令佟养性挑选汉人组建汉军,并收罗汉人工匠仿制明军的红夷大炮,终于在天聪五年(1632年)成功仿制出清朝第一门红夷大炮“天佑助威大将军吴卫”,并成功运用在对明朝的大凌河之战中。

此后通过明将孔有德的大礼包,大清更是获得了大量的火炮经验,其中也包括了至关重要的红夷火炮的制造技术以及经过严格训练的炮手。

不过鞑子朝的确是骑射起家,但是靠火器发家致富,在鞑子窃占华夏之后,对绿营的提防很是谨慎。

最精良的火炮由八旗掌管,京城的八旗不仅装备有康熙时南怀仁所铸最为精良的六千斤武成永固大将军炮,还装备有缴获自郑氏台湾由荷兰人铸造的六千斤台湾炮。

各地汉军绿营只可以使用次一等的火器,如鸟枪、抬枪等小口径火器。

红夷大炮这种重型火器,甭想!

源自明代弗朗机的轻型后装滑膛炮“子母炮”也不允许各省绿营使用。

这就是鞑子朝的潜规则,

清代皇帝们,不是把火枪视为烧火棍,恰恰相反,他们很重视,一直都把火枪视为重器看待。

当年康熙在西北征讨噶尔丹,就是吃尽了燧发枪的苦头,甚至自己舅舅佟国维都被打死,就因为知道火枪的恐怖,才要遏制它们的发展,火绳枪这种东西,破绽百出,用来镇压草民足够了。

可这燧发枪那可不一样了,如果不遏制发展,放纵下去,这天下哪里轮得到他们?

一枪在手,妇孺皆可为兵。

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现实。

这满人不过百万,可汉人那是数亿计,纯正的满洲八旗不过五六万,汉人一口唾沫都能淹死。

要是汉人手中具备这样的危险的武器,这武器越先进,他们满人就越危险。

几个鞑子皇帝都很明白这一点,所以在这方面都下足了功夫,为了从根源杜绝这种后患,甚至八旗火器营都没有装备上燧发枪。

当然,还要宣传一下。

“啊!这火枪不堪大用!拿把柴刀都好过,骑射才是大道。”

这也就是为什么戴何似诉平生不得志的原因,也是他觉得皇帝和朝廷不重视燧发枪的错觉。

李平当然不会这样坦白告诉他,眼下是拉近二人关系的好机会,他的经历,他的命运,他的不甘,压抑的志向,都是最好逆反的温床,只需要把种子撒上,李平相信会有那么一天萌芽最后开花结果。

李平出了汛地屋,之前那两个胖矮汛兵迎了上来。

“平哥!慢走!”

李平能和戴何平辈相交,底下的手下也对李平自然客气起来,连称呼都换了。

胖汛兵叫吴卫,矮的叫陈寻,都是二十出头,之前李平开枪打死郑一休的场面太震撼。

李平笑呵呵道:“你们头儿喝醉了,听到什么,那都是酒后胡言,你们明白吧?”

“那是自然!”

吴卫恭敬回应。

龙门县城,衙门后堂,一个身子发福,眉目粗豪的中年男子,正端详着桌上摆着那套牡丹花纹大盘,连连称赞。

“这戚佳国手底的宝贝不少哈!这明宣德蓝地白花牡丹花果纹大盘,当真绝美。”

这位中年正是广州总兵李同泽,平日都在广州府城呆着,这龙门县破烂的总兵衙门一直都是下属方广明打理。

“戚佳国此番心意不浅,想来是为他妻弟伸张,也不知道他会不会狗急跳墙,坏了大人的事。”

方广明恭敬地说道。

“这什么话?戚佳国送你什么东西了?”

李同泽转头瞪着方广明。

“一套景德镇瓷器,价值一二百两吧。”

方广明很是坦诚,平日李同泽没在龙门县,所以都是他负责戚佳国一事。

现在拐着弯帮戚佳国说话,不止是为了那套瓷盘,他受戚佳国的好处可不少,只是这好处的要求是,要把李同泽的差事派给他去做。

“满脑子就知道银子,眼下这事,就算再多的银子也难以兑现,如果这牡丹花果纹能换来大炮,我宁可不要。”

“不过戚佳国这人好在有度,够乖巧,只要他能解决眼下这差事,他那点破事,我自会帮上忙。”

李同泽摇晃着酒杯,咬牙道。

“这事能解决,我也没有后顾之忧了,到时候就等着看魏忠的好戏了,赵弘灿整日骂我愚钝,动不动就要参我一本,他是两广总督。我惹不起,可魏忠,一个小小的知县,趁这事,把我当衙役使唤,真是可恶。”

“要不是我这生意还需要他支应,老子早想让人弄盆黑狗血,泼在他县衙上,妈了个巴子。”

总兵骂总督,这事可新鲜,不过这话也只能闷在嘴里。

方广明立马转移话题:“军门五月份就要到广州检阅,两個月时间,戚佳国那矿场也造不出那么多炮,只怕大人还需另想法子。”

“我瞧戚佳国那笃定的样,他必然有法子,既然当狗,就要拼全力,否则甭想吃肉,只要能成,银子,料子我都可以补。”

“总之,就这两月……”

“我要看到十二支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