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窃清

作者:顾方友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十八章御门听政

书名:窃清 作者:顾方友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4

皇宫,乾清门。

今天是御门听政,各部院起奏的提本呈上来后,御门听政时参加的官员,有大学士、六部九卿——六部尚书加左都御使、理藩院尚书、通政使,内阁学士,翰林院侍读、侍讲,日讲起居注官、各部相关官员等,一般十多人。

在乾清门的门道设“黼扆”就是围帐,帐前设御座,座前设御案,案上放置奏疏或奏折,供大臣跪奏时用。

“天下安定繁荣许久,百姓数量到底增长到了什么程度,朕心里没数,各地官员上报的人丁,大多都是虚假,在里头做了手脚,朕心知肚明,大清沿用前朝的税收制度,虽父皇(顺治皇帝)曾努力改革,但还是没能完全解决问题,而问题的关键便是在人丁数量的不准确。”

“朕,掌管天下已有五十一年,先是遭遇了鳌拜乱政、三藩之乱,镇平湾湾,接着讨伐了噶尔丹。虽然朕一直想彻底整顿税制,但由于各种战事接连发生,很多事情纠缠在一起,导致税收制度只是修修补。”

宝座上的康熙,眉宇间带着疲惫。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如今已有五十九,彼时整个大清都在紧锣密鼓,凑备皇上的六十大寿,而康熙也在准备为自己的六十寿辰,准备一份载入史册的贺礼。

“朕每次巡视地方时,常常询问百姓的生活状况,有一户家庭有五六个成年男子,但只有一个人缴纳税款,更夸张的是,有些家庭有九十个人丁,却只有两三个人在交税,朕问他们,其他人都在干什么?百姓都说他们没有服劳役,日子过得悠闲。”

“朕经常未雨绸缪,心里总是保持一分警惕,我们沿用的旧制度还没有彻底清理,现在人口越来越多,但田地还是那么些,如果遇上贪官或残暴的官吏,专门在人口数字上加重赋税,那不是违背了朕宽仁治国的初衷吗?”

康熙顿了一下,目光扫视着殿内的大学士和九卿们,接着道:

“如今国库充盈,天下太平,这税收制度也该好好调整一番,人口数量必须符合实际,朕打算让督抚把钱粮账上的人数给固定下来,人数不增不减,将其固定,往后出生的人口,就不需要征收钱粮,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乾清门在清代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特别是康熙朝的“御门听政”主要在这里。许多重要决策是在乾清门“御门听政”时做出的。

五十九岁的皇帝,声音依然洪亮,在每一位大臣耳边回荡着,可没人回应这句话。

都说圣意难揣,当今的康熙,每说一句话,没个高端芯片高性能的处理器,都要在心里揣测三番五次。

操作更是让人不解,康熙四十七年亲自废太子,然后又反悔,要大臣立新储君。

结果几个处理器低端的大臣没想明白康熙的意思,胡乱举荐,结果被落得一个“八爷党”的罪名。

自此开始,大臣们揣测康熙圣意,都只能小心翼翼地琢磨,根本不敢第一时间站出来做出反应。

现如今大伙都学聪明了,只要康熙御门听政,无论扯出什么话题,话头,他们都观望好是阴天还是晴天,之后再决定是否开口。

“圣上仁心!”

半晌,文华殿大学士温达先喊了一句,接着其他大学士纷纷附和,全部跪扶着,直呼万岁。

康熙脸上抹过失望,他要的不是磕头直呼万岁,而是对这件事的建议,看法。他觉得自己的想法还是有些错漏,粗糙了些,所以这件事具体如何,还得靠这些大臣来打磨。

小太监眼尖瞅着康熙的袖袍一动,赶忙拉着嗓子喊了句:“平身!”

可专业人士,户部尚书又不在,这会儿大家都希望有个人站出来提点一二,好比待会皇上发怒。

大臣们爬起,大伙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放在都察院左都御史赵审乔身上,现在他风头正盛,这会儿该站出来说点什么吧?

左都御史赵审乔,莫不在乎,就板着脸,跟一尊石像似的,一动不动的站着,心中暗道,都看我干嘛?这税收制度改革那也是和户部扯上关系,跟我都察院有甚关系?

大伙又把目光看向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他和赵审乔一样闭口不谈。

接着看向左都御史纳兰揆叙,你大哥纳兰性德整得一手好词,你也该上去说两句吧?

他暗暗耸肩,之前拥立八阿哥,皇帝虽然没有治他的罪,这已经是给面了,这会儿站出来说话,这不是惹皇上不痛快?

几位朝上的发言人都不想开口,大伙的目光再次聚焦在,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嵩祝身上。

可他就学那个王掞,紧闭嘴巴,眼珠子就等着鞋子看。

气氛愈加寂静,文华殿大学士萧永藻,上前一步,开口道:“皇上,钱粮固定数额,历朝历代从未有此仁政,只是这钱粮税收制度,涉及朝政根本,臣以为,应该召集部院,集万册奏书,从长计议为好。”

康熙微阖眼眸沉闷地发了声“嗯!”,心中对这个萧永藻冷冷一笑,终究还是个木讷的大臣。

“皇上!”

又一个声音响起,康熙身躯一震,睁眼望去,正是李光地。

康熙四十九年张玉书告病辞官,七十岁随康熙至热河,病死塞外,张英,索额图等人相继去逝。

如今这大殿,就只有三位大学士,虽然王掞以及嵩祝已经入了大学内阁,可二人一个只知兵,一个酸儒,完全不能跟李光地这样的重臣相比。

四十九年时,李光地就曾多次上奏请求休致,而康熙又因阿哥们立储一事搞得心烦意乱,对李光地十分眷恋,多次慰留。

不然李光地一走,这大殿内,还有谁能替自己想想,原本以为他要当尊雕像,就没指望他开口发言。

“皇上执政五十余年,仁德宽厚,以仁为本,臣等唯有勤学,善思,笃行。臣梼昧,斗所问,这钱粮固定数额,永不加赋?”

大臣刚松下的心,下意识再次提到嗓子眼上,都觉得这李光地老糊涂了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