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窃清

作者:顾方友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十五章谈心

书名:窃清 作者:顾方友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4

广东绿营提督节制五镇:阳江、碣石、琼州、北海、南澳,“分中、左、右、前、后五营”。其统辖全省三十六营。

其标下有参将2人,游击3人,都司9人,副将4人,中军守备13人,千总33人,把总59人,外委94人,额外外委65人,兵共有近万人。

绿营营制为:标、协、营、汛而标中营和右营就驻扎在龙门县里。

炎炎夏日,缩在甘渡汛地房内,李平夹起一片野山猪肉塞到嘴巴里嚼的津津有味,可算吃着荤食,对面戴何筷子却总落在李平带来的山菌上。

“李总兵,李同泽,就是我的老上司。”

戴何也谈起了这位总兵。

昨夜听华郎中讲到冯家两兄弟,李平对戚佳国的警惕不由提上几分,盘算着,他除了能在矿场和田地上动手脚之外,明面上就没啥手段可以整治他们了,就怕他在背地搞小动作。

现在永清镇那群村民还指望不上,郑一休死了,矿场那些护卫兵倒是可以收拢一下。

守在甘渡汛地的戴何这里也有三十来个汛兵,从这到永清镇也就个把小时,是个强援,而戴何本人,得继续拉着他上这艘贼船。

李平拿着山菌来甘渡汛地,就像很熟悉一样拜访老朋友,落落大方找上戴何喝几杯。

这戴何有些历练、城府不浅,见到李平提着山菌,也不多说,卖了几斤野猪肉,让汛地伙计烧了,再来点小菜,打上一壶酒,两人就在汛地房里就这样吃着。

李平未过十八,戴何却已是三十岁,两人差着半个辈分,可亲自击毙了郑一休的场面给戴何留下太深印象了,场面话一过,戴何全然把李平的年纪抛之脑后了,二人论起平辈之间的谈话。

不等戴何追问,李平就主动送了一个虚虚实实的“把柄”坦白自己的枪法是从书上学的,至于什么书,李平说是之前小时读过,之后那本书跟着父亲下葬时一并烧了。

吴三桂叛乱被平后,方孝标降清,所著《滇黔纪闻》一书中提到“南明”政权未可称“伪政权”,这就触犯了清朝的禁忌,又因《南山集》中揭露了康熙杀明太子的真象。

《南山集偶钞》、《孑遗录》并无直接诋毁,藐视清王朝的文字,它的所谓罪状就是承认已被清廷剿灭了的南明诸政权的历史地位,戴名世希图在清建立中央政权后为这些曾经存在的短命王朝争一席之地。但这已触及清朝皇帝的敏感神经,康熙帝龙颜大怒,命刑部遂穷究猛治。

民间提起书就噤若寒蝉,戴何认为他的枪法是从不便说的忌讳学来,当下也不过多追问,只是哦了一声。

就这样一个虚虚实实的底细送到眼前,顿时就将两人之间的关系给拉近一截。

几杯酒下肚,戴何的话也开始更深究一些,说起了自己的经历。他是湖南长沙府湘阴县人,小时身体瘦弱,拉不开弓,刀舞不好,父亲就让他去学鸟枪铳。

可他弓拉不开,刀舞不圆,可这鸟枪却熟得很,很准,后来在军中名气显赫,被李同泽看中,调到了亲兵队当枪手。

“在澎湖海战中建功,所以被授予把总,可到四十三年,李总兵调遣到广西,我又因家中琐事,没能跟跟随,处理完家事回到营中,才发现把总被人顶替了,降成了外委。”

“同年十月,没了李总兵的庇护,连外委也丢了。没了差事,跟着一群混兄弟天天住青楼听曲,吃大菜,逛游园,后来合伙开一间酒楼,生意火爆,欲望聚沙成塔,价值慢慢分岔,兄弟情分没了,大闹一场,我就回了岳州老家,浑浑噩噩过了好几年。”

“李大人到广东后,根基未稳,急需手下人做事,于是想到了我,一封书信,就把我拉到龙门县,当上了额外外委,帮着他守着这甘渡汛地。”

说话期间,戴何连番灌酒,估摸着这李同泽之所以看中他,恐怕觉得这个穷途末路的下属更容易掌握。

“李大人在龙门县有不少生意,让我守着这甘渡汛,必要的时候……你懂的。”

戴何很有自知之明,打着酒嗝,笑了笑,李平听出这句话的意思,必要的时候干什么?

当背锅侠呗。

“倒真是怪了……平常我喝到这时候,都没那么多昏话。”

戴何醒悟过来,但已经晚了,李平嘿嘿一笑,这种套话的路数他最熟悉不过,作为一个有心机的提问者,面对戒备心重的人,每一句看似平淡却要设计一个路牵引着他们走下去。

正因为戒备心重,反而更容易露出更多的破绽,接着这些破绽,他能够清晰掌握对方内心最私密不愿坦露的一面。

一番谈话下来,李平隐约可以摸到戴何的真实经历,早年间他跟李同泽关系应该很紧,清代绿营军制,兵丁都是本地人,军官不能久任一个地方,这一点从某种程度上看,很像大宋时期的祖宗军制。

在这样的制度下,兵丁不能跟随军官外调,除非家人亲随。

戴何在澎湖海战建功当上把总,没办法继续跟着李同泽,之后丢了把总职务,除了他只会精通鸟铳之外,多半跟他曾经有着那份桀骜不驯的性子有关。

到了后来所谓在龙门县的生意,大概率跟走私什么的有些关联。

“你呢?你小子从小就住在永清镇,就没怎么出去过,杀死了郑一休脸不红心不跳,跟个戎马一生的沙场老兵丁似的,你之前是不是杀过人?”

戴何把话题牵引到李平身上,这个问题李平还真不好如何回答。

无论穿越前后,他都没杀过人,这郑一休是第一个,可他却很平静,就像踩死一只蚂蚁一样。

李平认为原因出在这,他虽没有杀过人,但前世职业因素,见过的死人不比戴何少,炸死,解刨,碎尸,车祸,坠亡等等各种千奇百怪的死法现象。

所以在面对郑一休的死法潜意识里已经没有太大的刺激,反而很平静,波澜不惊。

“大概和鸟铳有关,如果是我拿刀捅死他,那我肯定会害怕,可拿着枪,那就不同了。”

李平夹起野猪肉片大口嚼起来,用这样的话来塘塞戴何,远远用枪打死,跟面对面捅死,心里承受的刺激面自然不同。

“没错!这就是枪的好处。”

戴何拍着桌子,仰头饮尽杯中酒。

李平点点头,开始把话题往这方面去靠,毕竟他是来巴结戴何的,当即便说道:

“这枪自然是利器,可惜拿着枪的人不管用,到了战场上也只能沦为鱼肉,还不如刀枪来得干脆,更不如弓箭凌厉,就像明朝与后金那场辽东战争……”

明军总数约八万六千人,还有将近三万的盟军,主要指挥官有杨镐、杜松、刘铤。

而后金约为六万,指挥官为努尔哈赤。最后明军因为决策失误,分散了主要兵力,被努尔哈赤用“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式,逐个击破,大败而归。

明军之后更是失去了辽东等地,只好退守辽西。情况十分危急。最终,明朝被清所灭。

拉近关系那得把话摊明了说,最好扯上什么忌讳之事,那么套话就要有所技巧了,这鞑子战绩累累,骄傲自满,谈论战争,敏感不敏感,全看谈什么,谈哪些方面。

“这话庸人之见!妄你枪打得那么好,这明军火器劣质,运用不当,这是人为因素,并非是是火器本身不敌刀枪。”

戴何连番摇头,声音高了一截,显然是挠到痒处了,开口解释说明。

李平当然知道这火器本身的威力,之所以故意贬低火器,就是要让戴何说得更多更深。

戴何道:“火器不像刀枪那样死物,早些年的三眼铳,后来的鸟枪,到如今洋人使用的燧发枪,再过百年,刀枪箭弩还是老样子,可火器会发展成什么样,你能想象出来?”

听这话李平眉头一挑,没想到这家伙确实还有些见识,能有这样的眼光和想法,已经超越这个时代绝大数人的水准。

可惜戴何这句“你能想象出来?”他问错人了,火器发展历程李平一清二楚。

最终的答案也会让戴何失望,因为一百年过去后,跟现在差不了多少,整个十八世纪都还是火枪发展阶段。

戴何接着又道:“鸟铳兵丁们只需稍加训练,最多一年半载,就是一支强悍军队,若是兵丁精锐手法娴熟,就算是……”

说到这,戴何察觉了什么忌讳的东西,举杯一笑掩饰下去,后面那句多半是“就算是八旗强军,也难以对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