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1566胜天半子

作者:作家LE5mLZ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6章 张居正的忧虑

书名:大明1566胜天半子 作者:作家LE5mLZ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9

一个优秀的棋手不能只着眼于眼前,必须思考整盘棋的脉络。

现在张居正所管的兵部看似不如户部和吏部的实权大,但是真正要发展大明,必然离不开兵部。

若是这一局真的做完,那么出海打日本也必然离不开兵部,争取那么戚继光和张居正这两人的政治靠拢也十分重要。

对内祁东楼要用高翰文和王世贞一个安排在接替鄢懋卿大理寺卿的位置,刑部虽然是三法司分权独立,但是大理卿的位置更为重要。

另外一个要安排在礼部的位置。

这样算是刑部和礼部完成了祁东楼自己的收拢。

然后把沈一石从下边捞到户部的位置上来,对于一个商人出身的沈一石来说,还是切合的。

然后工部和吏部在自己手里,虽然兵部此时张居正是被架空的,实际掌握权还在严党这边,但是张居正本身在祁东楼的眼中要比兵部重要。

这样一来,祁东楼就算是把明朝六部暂时收拢到自己的碗里。

这跟之前在严党手里还是有区别的,之前的严,是严嵩的严。

这之后的严,是祁东楼的严。

六部的人安排好后,那就要继续争取内阁的席位,当然这一步并不是最重要的,无非是让嘉靖帝看见这个新严党跟老严党一样注意力在清流。

整个棋局最终的大龙还是嘉靖帝,这条大龙不除,祁东楼也赢不了。

海瑞那句严党要除,皇上要谏,到了祁东楼这边变成了皇上要除,太岳要劝。

祁东楼拿着茶杯又回到书案上,重新梳理起来,眼下一路要想办法把鄢懋卿的一些证据不动声色的透露给张居正,

一路要去浙江帮助沈一石完成血经,

一路要安排人参浙江的清流,

自己则要安排罗龙文准备跟清流在朝堂上打架,按嘉靖帝的心意把戏演好,还要考虑清流那边会不会有什么幺蛾子。

……

刚从徐阶那边回来的张居正这时收到了自己派去捞李进家人的人回复的消息,说李进的家人已经被人提走,看管了起来,目前不知所踪。

张居正心中一沉,抢在自己之前做这样事情的,要么是严党,要么是宫里的人,无论是哪一边,对他来说都不是好事情。

张居正轻轻捋了捋胡子,又派人去打探究竟是谁提走了李进的家人,眼下李进的事情他既然已经出手,便是避无可避了,要想的无非是如何善后。

这件事若是按照张居正之前的安排顺利发展,那就是一件上不了台面的小事,但是现在上了台面,那就是一件大事。

若是处理不好,不光李进必死,他张居正都恐怕难以完善,甚至徐阶都要受到牵连。

在骂严党这个事情上,清流死伤的忠义之士已经足够多了,除了沈炼,张居正印象最深的就是徐阶徐阁老的另一个弟子,杨继盛。

嘉靖三十二年正月,杨继盛披肝沥胆,痛陈严嵩“十罪五奸”,被祸惨烈。

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北直容城(今属河北)人,生于正德十一年。

自幼狼狈孤苦,日则牧牛荒野,夜则宿于场园,入学以后,仍不废牧。

家贫自励,发奋苦学,嘉靖十九年,二十五岁,中举人。

次年入京师国子监,当时张居正的老师,作为祭酒的徐阶异其才,为之指授经义甚悉,算起来杨继盛和张居正还算是师兄弟。

二十六年,杨继盛中进士,授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

三十年,升兵部车驾司员外郎。

杨继盛慷慨任事,有燕赵遗风。

(古代燕赵地区人们的豪爽气概,杨继盛做事大方爽快,有担当,所以称其有燕赵遗风)

当时俺答(蒙古部落首领)侵犯边境,边疆局势十分危急时,杨继盛要亲自参与军事行动,决心“消灭敌人,平定边疆”

岂料一入兵部,杨继盛却发现当时兵部上下级所做的都是敷衍了事、流于形式的常规工作,没有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上下所行,俱支吾常套,不得著实干事,甚为愤懑。

这种情况可以类比一个心怀壮志准备施展才华的年轻人,加入了一个全是老油条的公司部门。

当朝廷开始讨论与蒙古进行马匹交易的马市时,杨继盛因为坚持己见提出了“十不可、五谬”的反对意见而被抓进监狱。

虽“手指拶折,胫骨夹出”,仍持论侃侃不屈。

这让当时的张居正谭纶等清流钦佩有加。

出狱后,杨继盛被贬到陕西临洮府狄道县(现在属于甘肃)担任典史。

杨继盛并不是一个空喊口号的清流,他也确实是个有能力实干家。

在狄道县,杨继盛致力于发展教育,公平分配赋税劳役,开采煤矿,疏通河道,取得了显著的政绩。

为了建立书院和满足学生们的生计需求,杨继盛也拿出自己的薪俸,卖掉自己的马匹和妻子的首饰。

在狄道深受汉族和回族民众的喜爱,在任时道路上满是歌声,去任“则哭泣而送于百里之外者千余人”

嘉靖三十一年三月,朝廷关闭了大同的马市,俺答再次挑起战火。

八月,大将军仇鸾甚至挖坟戮尸。这时,嘉靖皇帝想起了一年前反对开放马市的杨继盛,觉得当时的话现在应验了,于是下诏提升他的官职。

当时严嵩在与仇鸾的争斗中,也想利用杨继盛助自己一臂之力,因此予以支持。

那年四月,杨继盛升任山东诸城知县,接着又陆续升为南京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兵部武选司员外郎。

一年四迁,荣耀异常。

杨继盛“荷国厚恩,思欲舍身图报”。

当时严嵩也曾拉拢过他,杨继盛并没有看出严家只是嘉靖的白手套,这险恶的朝廷环境实是因为嘉靖帝的默许。

杨继盛对严嵩的仇视甚于仇鸾,在徐阶等人的影响下,认为揭露其奸恶乃是“报国之本”。

杨继盛当时也知道,严氏父子密张罗网,有多少忠肝义胆、敢谏直言之士或被杀死,或被监禁、罢官、廷杖,自己若是招惹严党,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但杨继盛在委屈求全和抒发心中志向的时刻,还是选择了宁为玉碎。

“进则有败坏之凶,退则有避事之罪”,

杨继盛决定“直言时弊,死则为铁脊之鬼,生则为田野之人”,在北上途中写好了弹劾严嵩的稿本。

这一撞,便撞到了南墙上。

十二月,杨继盛抵京赴任。一入京师,目前世情人物,俱见可恶,若不可一朝居者,此时此际,真若自天堂而堕于地狱。

嘉靖三十二年正月十八日,杨继盛斋戒沐浴三日之后,呈上《请诛贼臣疏》。

这份奏章在揭露严嵩贪污受贿的同时,重点抨击了严嵩在朝廷上的奸险专权,误国殃民。

首先杨继盛为严嵩做了“正名”,讲明为什么称其为“贼臣”。

“凡有害于社稷、人民者,均谓之贼臣”。

严嵩盗权窃柄,误国殃民,其天下之第一大贼也。

“外患的贼敌,只有胡虏最紧急;内患的贼敌,只有严嵩最可怕”。

“贼有内外之分,攻打也应该有先后之分,没有除去内贼,却能够除掉外贼的道理”。

但是眼下皇上却甘愿被严嵩欺骗,不相信别人的话,人言既不见信,虽上天示警,亦不省悟。

为了帮助皇上认清严嵩的真实面目,杨继盛列举了严嵩“专政叛君十大罪”及欺蒙皇上的“五奸”。

这本奏疏一呈上去,嘉靖都气乐了,这哪里是参严嵩,这就是在骂自己。

这位自视英明无比的万寿帝君,哪能容忍有人如此的放肆?

但是不得不说,杨继盛参严嵩参的够狠,远比现在李进夹在贺表里说的几句不痛不痒的话要入骨。

从这件事情以后,张居正和其他清流便明白,骂严嵩并不能扳倒严嵩,尤其是把事情连带到嘉靖帝身上,那么只是给自己惹祸罢了。

张居正虽然不惜身,但是也想留着自己的一身本领做一些大事,他不会像杨继盛那样去直白的进攻严嵩,也明白,严嵩所作所为背后是嘉靖帝的默许。

清流也达成了共识,就是攻击严党,但是不能牵扯皇上。

年前周云逸的事情,清流借此机会在年初的财政大会上再次进攻严党,最终还是无果,

刚把注意力转移到浙江改稻为桑,可还没闹出动静,眼下自己的学生李进,又因为严党献祥瑞一事,按不住心气,直言辱骂严嵩父子。

这件事情上死了那么多人,张居正不忍心自己的学生还要重蹈覆辙,也不甘心自己多年的隐忍受到这件事而功亏一篑。

张居正开始思虑起来昨晚小阁老跟自己说的一番话,昨晚实在是匆忙,今日消息汇总,他才明白,昨夜小阁老去那小酒馆可能是个巧合。

这天下居然有这样巧的事,只是为何小阁老既然已经从信中得知李进的事情,不立即动手,反而叫自己过去聊聊。

至于小阁老和张居正聊的话题,张居正也并没有完全跟自己的老师徐阶如实交代。

没有这样的必要,而且反而会引起徐阶的疑虑。

今日严党还是抓了李进,而小阁老昨夜跟自己说的话究竟是何意图,张居正还是要再多看看。

平心而论,张居正并不相信严世蕃昨夜的一番话,以张居正对严世蕃的印象,严世蕃并不是一个能容纳他的人。

而且张居正也并不想被严世蕃这样的人主导,虽然严家现在权势确实大,但是张居正的目的是改革大明朝,这一改必然要砍像严党这样的群体。

即便得到了权势,施展不了自己想要的抱负又有何意义。

所以即便严世蕃拿李进这件事威胁自己,张居正也不会妥协。

现在张居正要做的并不是指望小阁老真有拉拢自己的意图,而是继续联络清流,保李进。

只要李进保下了,他自己也不会有多大的事情,若是保不下,最坏的结果无非自己再致仕养病一段时间。

要么就是换一个思虑,主动出击,想办法再次扳倒严党。

只是严党这根顶梁柱,虽然老但是真的沉,能顶二十年,又岂非一时之功能破解的?

张居正摸着胡须,默默思考起来,杨继盛和浙江的改稻为桑又在他的脑海里来回闪过。

——

杨继盛资料引自:

严嵩传(张显清)

杨继盛:《与少司寇吉阳何公书》,《杨忠愍公全集》卷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