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1566胜天半子

作者:作家LE5mLZ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5章 大明神剑——海瑞

书名:大明1566胜天半子 作者:作家LE5mLZ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9

棋盘分黑白,人间有善恶。天地混阴阳,浊世出真贤。

正德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一星落于海南,海家生一子,名海瑞;

巧的是严世蕃也是正德八年生的,严世蕃是正德八年三月二十三日,两人虽是同年生,却在历史上留下截然相反的名气。

——吏部公文与谭纶书札同日急抵福建南平,径入海瑞之手。

自此后,海母愁容不展,寡言少语,洗地更加频繁。

海瑞筹谋行期,若要按时间去浙江赴任,明日晨间便要启程了,看着一言不发的母亲,他心绪难宁。

从他收到公文和谭纶书信的那天开始,母亲便一直绷着面容没有好脸色。

夜幕低垂,弦月微露,墙头藤蔓缠绕,草间虫鸣四起。

室内,青布包裹衣物书籍,静候一旁。

夜色渐深,豆大的烛火噼啪的燃烧。

海瑞妻子默坐失神。

这时候海瑞抱着女儿从屋外进来,海瑞妻子忙伸手接过女儿。

海瑞没跟她说话,默然至柜前,取薄被向着门口走去。

“明天还走不走?”海瑞的妻子抱着女儿终于打破室内的沉闷。

海瑞在门口停了一下,没有回答,径直走出。

说来也是奇,海瑞虽然结婚,但是一个月里有二十几天是陪着母亲睡的。

海瑞的妻子长期独守空房,能为海瑞添个女儿,已是不易。

海瑞抱着薄被来到了母亲住的房间,脱履门外,赤足而入。

火绒轻触,油灯渐亮。

海瑞将薄被铺于室内单人榻上,转身看向母亲睡的大床,海瑞母亲背对着海瑞,侧卧在粗麻蚊帐之内,没有盖被子,穿着衣服躺着。

海瑞缓缓走到母亲床边,拿起床上的薄被子,轻轻盖在母亲身上,只留了母亲的脚在外边。

海母没有说话,但是能看出来还没有入睡。海瑞便静坐在床边。

微风穿院,虫鸣时断时续,灯火引来了蚊虫飞舞。

海瑞便伸手拿起床边的蒲扇,给母亲的卧榻上扇蚊虫。

这时候海母终于说话了:

“勿放。”

但是还没转过身来看海瑞。

“是”

海瑞停下动作,复挂帐,又拿起蒲扇轻轻摇晃,继续给母亲扇蚊虫。

海母今日心情不好,是因为知道儿子要离开他身边,虽然明知儿子去是为了一地百姓,是大义,自己不该拦着,但是海母也知道,自己儿子若是去了,恐怕就要栽在那里。

可自己从小教育儿子的就是忠义和孝顺,眼下忠孝难两全,若论大义,应是移孝做忠。

这一日她教育海瑞的理论冲撞了自己做母亲的私心,难免跟自己置气,这气又自然落在了一家里儿子和儿媳身上。

终于她深深叹了一口气:“去把阿囡抱来,我带阿囡睡。”

“老天爷有眼,也该为我海家留个后了。”

海瑞默默地坐在床边,微风再次穿堂而过。

又过了一段时辰,天欲亮而未亮,满天的星辰格外耀眼。

海家院子里站着三个人,海瑞左手紧握着布包与一把坚实的雨伞,右手则沉甸甸地提着装满荷叶米粑的竹编屉笼,他望着老母亲,眼神中满是不舍。

一旁,妻子静静地陪伴在海母身旁,目光低垂,仿佛所有的思绪都沉浸在了脚下的土地中。

“母亲,孩儿即将启程。”海瑞的话语虽轻,却带着难以言喻的沉重,他身形未动,似是在等待一个告别的仪式。

海母以慈爱的目光回应着儿子,却不言语,而妻子此刻才缓缓抬头,目光中满是对丈夫的深情。

海瑞终于将目光转向妻子,温柔地嘱咐:“你要好好孝顺母亲。”

妻子轻轻点头。

沉默片刻后,海瑞缓缓放下手中的行囊,双膝跪地,向母亲行了三叩之礼。妻子见状,也紧随着在婆婆身旁跪下。

三拜之后,海瑞抬头,只见母亲的背影已渐渐消失在正屋门后,只留下一个渐行渐远的轮廓。

他愣在原地,眼眶微红,泪光闪烁。

妻子同样跪在那里,泪水盈眶,声音哽咽地问道:“还想再看看阿囡吗?”

海瑞轻轻摇头,双手重新提起行囊,转身向院侧的小门迈步。

就在这时,夜色中传来女儿稚嫩而略带胆怯的呼唤:“阿爹……”这声呼唤如同磁石,瞬间拉住了即将跨过小门的海瑞。

他猛地转身,只见女儿小小的身影从正屋门口探出,正向他跑来。

海瑞连忙放下行李,蹲下身,张开双臂迎接女儿的拥抱。

女儿扑进他怀里,抽泣着说:“阿爹来接阿囡了……”海瑞温柔地安慰:“会的,阿爹一定会来接你。”

说着,他从屉笼中取出一个荷叶米粑,递给女儿,希望能以此慰藉她的不舍。

女儿边哭边接过米粑,依依不舍地说:“阿爹要出远门,阿囡不要……”妻子上前,温柔地接过女儿,给予她更多的安慰。

海瑞再次提起行囊,深深地望了女儿和妻子一眼,最终毅然决然地转身,踏出了那道小门,踏上了去往淳安的路。

上有老,下有小,家中无后人,海瑞是海家中唯一的顶梁柱,

这一步踏出,这一家便是踏在了悬崖上。

这一步踏出,海瑞便拿命扛起了淳安一县的灾民。

这一步踏出,便有了海公千古。

……

从北京赴任杭州的新任杭州知府高翰文此时也出发了。

高翰文这边与海瑞那边比起来则是另一番光景。

马车前面是前后八骑护驾的兵,两侧还有两骑跟着的随从,异常煊赫

按礼法规制,杭州知府用不上这样的排场,这明显是僭越。

但这可是小阁老祁东楼特意安排的,在外人看来,这高翰文去就任的不是杭州知府,更似是专任改稻为桑的钦差,有这样的排场,也就没人说什么。

虽然是走陆路去浙江,但是不比水路慢多少,一路上遇到官驿直接换好马,奔越不停。

高翰文这人虽然还没到浙江,但是气势已经在这一路显露出来,谁也别想挡朝廷改稻为桑这步棋!

这一路高翰文心绪如同疾风中的烛火,摇曳而炽烈。

从会试中进士点翰林到如今不到四年,便连升三品官,又领了朝廷如此重任,怎能不算意气风发。

他心中那份对孟子“王者师”理想的执着追求,也正是这般驷马风尘的快意人生。

小阁老的重用让他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但严府毕竟不被理学清流所看好,自己此行在清誉上便有了诟病。

可小阁老又对自己恩重如山,最后在京城的日子里,他总是一边想到翰林院那种清苦毕竟难捱,一边又想到恩师叫自己到府上叮嘱的那番话,他本读书就极有天赋,严府那番谈话,说铭记在心,却实也几乎一个字不落的全都记了下来,誊抄在纸上,贴身而放。

在翰林院储才养望本就为了能有一次机会施展抱负和才华,又逢国家有改稻为桑这样的大事用自己,正是施展拳脚的好机会,哪怕此时困难,自己也要刀山火海里走一趟,也算是不枉此生。

每每思索这些,高翰文心中情绪翻涌难以抑制,因此上一路更不停留,也不嫌弃赶路的辛苦,日夜兼程。

此时正值五月盛夏,骄阳似火,高翰文却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赶路方式。

他命令随从卸下车轿的顶棚与帘幕,将自己完全暴露在烈日之下,仿佛要与天地融为一体。他站在飞驰的马车之上,任凭风吹日晒,车风扑面,衣袂飘飘,自己沉浸在一番悲壮踌躇,寻求前人的千古之感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