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1566胜天半子

作者:作家LE5mLZ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6章 海瑞的想法

书名:大明1566胜天半子 作者:作家LE5mLZ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9

这一晚难眠的除了张居正,还有徐阶和严嵩;

徐阶回家后把自己的两个人儿子又训斥了一顿,徐阶的两个儿子自然是摸不到头脑,但是老子训斥儿子,自然是不需要讲道理的,两人也只能默默受着。

严嵩这边是因为皇上赏的那壶酒,许久不再饮酒的严嵩今日破天荒的把那壶酒都喝了。

不是因为壶中的酒不好再次保存,也不是因为他严嵩没喝过皇上赐的酒,而是这么多年,他从来没喝过因为自己儿子,皇上赏自己的酒。

这杯酒里的意思太多了,严嵩很今晚很开心。

晚上睡觉的时候,严嵩也许是酒喝多了,莫名的又想起来一个人,他想到了夏言。

严嵩和夏言都是江西人,是同乡。

严嵩比夏言年长两岁,早中进士十二年,称先达;夏言为晚进。

但入仕以后,夏言发皇的却比严嵩早,官位遥遥领先,严嵩每蹑其后。

嘉靖十五年,夏言入阁拜相,在他的提携下,严嵩才得以升任礼部尚书。

掌管礼部之初,严嵩对夏言千恩万谢,但随着皇宠日隆,严嵩渐渐摸到了夏言得到嘉靖帝心意的窍门,转而以怨报德,觊觎相位;

夏言对严嵩这种忘恩负义、谗佞贪贿的行为自然是鄙夷憎恶,于是二人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

严嵩当时在朝中的形象就如同现在的徐阶,是个老好人;而夏言则是“意气扬扬,目中无人”,两人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极端。

夏言虽然也是因为献礼逢迎嘉靖帝,但权力如同双刃剑,既成就了他的地位,也悄然腐蚀改变了他的本心。

起初的时候,夏言尚能恪守臣道,勤勉政事,但随着地位的提升,夏言逐渐变得意气风发,甚至对嘉靖皇帝也失去了应有的敬畏。

在日常里展现出“放恣欺慢”、“面谀退谤”的态度。

当时在官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睹费宏,不知相大;不见夏言,不知相尊”。

嘉靖不上朝,夏言也常不赴阁办公,甚至嘉靖帝钦命之事或拖延,或抵制;

夏言自己所上章疏密札,经常还出现错别字,或忘加钦赐印章;还不时以有病为由请假。

但是嘉靖的锦衣卫汇报给嘉靖的消息是:“夏言然实不病,以无子,故多拥诸姬妾为欢。”

举个例子,现在公司里,有些员工业绩好,成为了公司的销冠,一个人能顶起公司一大半的业绩;

公司里的规矩对这种人自然也就失去了作用,只要他有业绩,能给公司带来效益,老板自然敬着他,供着他,迟到早退,开会缺席,这些都是老板可以接受的小毛病。

甚至缺勤,老板也会给他算作带薪休假。

毕竟这人手里有资源,能给公司带来收益,带来钱,那这种人在公司里横一点就横一点,不算大毛病,没什么不能接受的,老板不会跟赚钱过不去。

但是夏言对自己的位置可能就没弄清楚,他不是大明朝必不可少的销冠,在嘉靖这个老板面前,他的这些行为,恰恰让嘉靖十分不爽。

与夏言强直骄倨、倦怠相反,

严嵩处处表现得柔媚、谦卑、忠勤,二人形成鲜明的对照。

“猜忌之主,喜用柔媚之臣。”

嘉靖皇帝刚愎独裁,向以“英察”自诩,在夏言、严嵩事君态度的强烈反差面前,他宠信的天平也自然日益向严嵩倾斜,而对夏言不断地增加着愤懑和怨恨。

记嘉靖十七年四月,嘉靖驾诣天寿山,祭祀文皇帝于圣迹亭,辅臣夏言、礼部尚书严嵩等扈从。

严嵩忠谨供职,钦蒙于长陵殿门召对,“中官呼召黄袍坐,此是新承顾问时”。

而夏言对此却漫不经心,在沙河行宫,他的行帐起火,所携奏章全部焚毁,火势燃及翊国公郭勋、大学士李时行帐,嘉靖当时就怒斥了他。

该年六月,“称宗耐庙”之议起。

夏言“相顾以目,寂不发言”;

而严嵩“废寝忘食”,“奋往直前”,终使嘉靖的主张在朝堂上得以实现。

此后皇帝对夏言“心衔之”更加疏离,而对严嵩则“超加宫秩”。

严嵩这时候已经完全明白了快速获取权力的窍门,他已经开始全心全意的讨好嘉靖帝。

十八年春,南巡承天。拜谒显陵礼毕,严嵩主张再行一次表贺典礼,夏言反对。

严嵩揣知帝意,请之愈坚。

嘉靖对夏言越发不满,忿怒地说:“礼乐自天子出,可也!”下令表贺。

从这一刻开始,夏言已经离开了首辅的位置。

严嵩今夜想到夏言,是因为之前儿子也是像夏言一样,但现在他儿子似乎也摸到了当时自己掌握的那个窍门。

浙江,淳安

江风习习,沈一石立在船头,仔细打量起眼前的海瑞。

海瑞也在打量沈一石,其实一开始海瑞就在现场,只不过离得稍远。

海瑞叫沈一石过来,第一目标确实不是打算组织淳安百姓卖田,而是以淳安官府的名义和沈一石商量借粮。

与其说是商量,倒不如说逼着沈一石借粮。

因为此时海瑞已经从胡部堂那边以防止倭寇作乱为名借来了兵。

有了这些兵,海瑞在淳安才算是主场。

海瑞现在有三个计划,第一个是跟沈一石借粮,然后分发给百姓,让百姓回去赶插秧苗,等百姓的秧苗收了谷子,再还沈一石的粮食。

第一个计划这样做完,百姓也就没有时间去种桑苗,改稻为桑自然是做不下去,会无疾而终,海瑞也算上按照清流们的意思,阻止了这件事。

但是这种想法只可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海瑞第二个计划就是,跟跟沈一石借粮,然后让百姓种一部分桑苗一部分稻谷,然后稻谷自己留着吃,桑再拿去跟沈一石分期还债,每批桑还一部分债务,再折算些钱给老百姓。

这种想法虽然算是符合朝廷政策改稻为桑了,但是比第一种想法还要对沈一石蹬鼻子上脸。

你眼下这些粮我要借走,然后老百姓种的桑,一部分还你的粮,一部分你得按市价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