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1566胜天半子

作者:作家LE5mLZ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4章 严嵩的仕途

书名:大明1566胜天半子 作者:作家LE5mLZ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9

等儿子走后,严嵩慢慢又躺回躺椅上,这几日除了浙江那边跟清流酝酿着大冲突,眼下没其他的大事,清流弹奏的奏疏也少了,想必朝廷上的清流们精力也都放在了浙江。

这种酝酿爆发前,还是有一段清闲日子,儿子在浙江做的事不错,能想到的安排,能用的人也都用了,自己这段时间明显感觉到担子松了一些。

至于这事能不能成,没到最后谁都说不好。

至于自己严家,本来只有自己能撑着,但是最近儿子的身段也放了下来,让严嵩看到了一丝严世蕃能接替自己的希望。

猜忌之主,喜用柔媚之臣。

嘉靖帝个疑心很重的皇帝,而徐阶和严嵩都是以身段软取得帝心。

这句话明显是对的,但是严嵩从来不这样认为。

严嵩初入朝廷的时候,自认自己也是一个心中有节气的士大夫。

严嵩也算是布衣起身,在明这一朝,虽然严嵩祖上在永乐年间当过布政使,但是之后家中就无人为官,严嵩往上数三代也找不到一顶乌纱帽。

故而祖上留下的朝廷资源到他这一代也都用不上了。

他爹更是布衣百姓,虽然务农但也读书习儒。

全家都把续上祖宗“簪缨余泽”,重耀门庭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尽管家境贫寒,还是节衣缩食为其延师授教。

但是父亲早早逝去,在严嵩十六岁的时候就死了,死之前,父亲握着严嵩的手,念念不忘嘱咐他:

“吾期汝一第,以成吾志,获成吾志,吾目瞑矣。”

祖父和母亲靠着几亩薄田,含辛茹苦的把他养大,一个苦哈哈的孩子,除了读书没有其他出路,加上父亲临终遗言都是期待自己考中第一名,严嵩此后便更加用心读书,丁忧三年结束后,严嵩参加乡试一举中式,名列第十六名,考中举人!

(虽叫乡试,但是是省级考试,这个中举难度非常大,有金举人,银进士之说。)

乡试以后严嵩又参加了会试,也就是春闱科考,中二甲进士,名列第三十八名。

弘治十八年,三月十五日,严嵩以进士身份参加了殿试,皇上亲试于奉天殿,十八日,张挂黄榜: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状元顾鼎臣,榜眼董配,探花谢丕;

二甲九十五名,赐进士出身,崔铣、严嵩、湛若水分别为一、二、三名”

二甲第二名,也就是全国第五。

严嵩以二甲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获得赐进士出身之后,接着又被考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深造,“储才馆阁”。

正德二年,庶吉士结业,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至此他终于跃过了龙门,步入了官宦行列,续上了祖宗遗泽,完成了父亲遗愿。

明代时期,翰林院不仅是通往权力核心内阁的重要桥梁,更是精英荟萃之地,据统计,超过九成的宰辅之职由翰林出身者担任,形成了“非进士莫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

那时严嵩便是这众多翰林才俊中的一员,才情出众,早年便崭露头角,深得内阁首辅李东阳的赏识,被寄予厚望,仿佛一幅直通仕途巅峰的蓝图已在其脚下铺展——从举人、进士、庶吉士,到翰林学士,乃至内阁大学士,最终问鼎内阁首辅之位。

然而,严嵩并未沿着这条预设的仕途坦途直行,反而在仕途初启之际选择了急流勇退,因祖父与母亲的相继离世,他遵循孝道,归乡守制,却意外地在乡间度过了长达八年的隐居生活,于钤山脚下建造“钤山堂”,过上了“面山而居,寄情山水,耽于书卷”的隐逸日子。

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了前景无限的翰林院而久居山乡?

一个是严嵩早年多病,身子骨弱,另一个原因是正德年间是明代宦官之患最酷烈的时期之一。

正德初年,宦官刘瑾浊乱朝政,“顾命诸臣,斥逐无遗”,“谏官台臣,诛锄略尽”,“北门之狱骤兴,缙绅之祸尤烈。”

正德元年冬,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户部尚书韩文罢官;给事中吕种、御史薄彦徽、主事王守仁等二三十人惨遭廷杖,削官降谪。

二年三月,召群臣跪于金水桥南,宣布大学士刘健以下五十余人为“奸党”,敕内有名者皆令去官致仕。

其实他们“皆海内号忠直者”。

三年夏,在皇宫御道上发现告发刘瑾的匿名书帖,刘瑾大怒,矫旨命百官跪于奉天门下,主事何钱等十余人中暑而死,当晚五品以下官员三百余人皆被逮捕下狱。

刘瑾还借故禁授浙江余姚人及江西人京官,裁减江西乡试名额。

正德五年,刘瑾被诛以后,宦官专权的局面并未改变。

“政权仍在内,魏彬、马永成等擅执朝政,两河南北,楚蜀盗遂起。”

除貂珰盈庭外,又有都督江彬、锦衣卫钱宁等佞俸肆虐,清流被祸。

“武宗日事般游,不恤国事,一时宵人并起,钱宁以锦衣幸,减贤以伶人幸,江彬、许泰以边将幸,马昂以女弟幸,祸流中外,宗社几墟。”

这就是摆在翰林新俊严嵩面前的局势。

刚刚步入朝堂的严嵩心中正气未泯。

“批鳞折槛,则横祸立降;依附投靠,则遗臭史册。”

当时的他,既缺乏直面奸佞势力、英勇抗争的勇气与胆识,又坚守着士大夫不愿与奸佞宦官及武夫同流合污的节操,故而选择暂时抽身政治斗争的漩涡,归隐于乡野之间,静候时局拨云见日,再行复出。

严嵩的回忆突然被进来奉茶的下人打断,严嵩端起茶杯,看着杯中老态龙钟的自己,又想起刚刚年轻时的回忆,都说老人才爱回忆从前,自己大抵是真的老了。

严嵩喝了一口茶,问了下人时辰,便起身去书房。

——————

关于本章关于严嵩的资料,以及所有带引号的内容,都是引用官方正规文献,大多从张显清先生的《严嵩传》引用,特此说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