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1566胜天半子

作者:作家LE5mLZ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6章 海瑞

书名:大明1566胜天半子 作者:作家LE5mLZ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9

裕王虽然是嘉靖帝的唯一法定继承人,但是在朝堂和政治智慧上远远不如嘉靖帝。

按道理,作为皇帝唯一继承人他应该就是太子,但是裕王却又没有太子的名分,作为实际上的一个储君,他一直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尤其做储君时间越长,他便越保守,因为储君当得越久,便越危险。

以至于在朝廷的事情上,裕王是如履薄冰,时刻担心自己不能走到对岸。

裕王身边的清流主要三人,一个是次辅徐阶,其手段和朝廷政治智慧,足以和严嵩对峙。

严格来说,眼下大明官僚阶级顶点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严嵩另一个就是徐阶。

严嵩善于伪装,徐阶在伪装这方面甚至比严嵩做的更好,内心的算计还非常多,所以徐阶这个爱装孙子的老狐狸,实是又阴又滑。

至于高拱这人,就比徐阶刚多了,个性也十分鲜明。可以把他看做清流的激进派。

在清流与严党每次发生冲突的时候,每当需要人站出来时,高拱都会站出来扮演急先锋的角色,永远冲在前面开炮。

至于这个时期的张居正还处于韬光养晦的阶段,性格要比高拱内敛,对大局观的把握和谋略要比高拱高出一些。

张居正表面上平和谦逊,心中藏了更多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有些腹黑,旁人也根本看不透。

这时徐阶张口回答了裕王:“王爷有所不知,他第二天就偷着带儿子尸体以回老家安葬的名义出了京城,虽然他请奏此事的奏折没明批,但是宫里算是默许了,如今他到杭州是推改稻为桑,为的是填补国库,自然是没话说。”

张居正沉声言道:“严氏党羽盘踞朝堂二十余载,其内部实则早已腐朽不堪,如土崩鱼烂之态,仅凭一味谄媚圣心而苟延残喘。

“宫中奢靡无度,需求无休止,而严党中人则层层盘剥,致使国库空虚,亏空日甚。”“王爷心知肚明,他们此番于浙江推行改稻为桑之策,实乃为填补窟窿而急病乱投医之举。然此等浩大工程,即便是胡宗宪这等严嵩门徒也看出来,非一年之功所能成就。”

“但他们心急如焚,手下之人又误将此视为敛财良机,竟丧心病狂至决堤淹田,行此伤天害理之事。此举无异于从百姓身上割肉,实则亦是在剜我大明之血肉,以滋养他们自身的疮痍!如此昭然若揭之事理,竟在朝堂之上被众人视而不见,实乃痛心疾首!”

张居正缓缓而坚定地看着裕王:“王爷,长痛不如短痛,此番,我们不妨让浙江之乱成为一剂猛药,权当我大明朝身上的一块腐臭了,就让其溃烂。

“腐肉脱落,才能显露出严党那深藏已久的脓疮,到时候,严党这脓疮也就是该挤的时候了。”

裕王的双眸骤然睁大。

张居正这番话犹如惊雷般在他耳畔炸响,让他看到了倒严的机会,也震惊于这番计策的坚决,竟使得他的脸庞渐渐染上了潮红之色。

他怔怔地立在那里,半晌才回过神来,目光转向在场的两位阁老,声音略带颤抖地问道:“二位阁老,你们也是这般看法吗?”

徐阶摇了摇头:“之前浙江的官是有这心思,但现在不好说了,正如高肃卿所言,浙江的严党已经拧成绳了,且严世蕃到杭州的第一天就找了江南首富沈一石,不知道许下了什么,还是威逼利诱,沈一石倾尽家财,无数名贵字画拿去抵押换现银,从江苏,江西,福建,甚至两广的粮都买,所有改种桑苗的田都是按市价40-50石一亩收,扬言有多少地收多少地,要收遍浙江九县的地改种桑苗。”

张居正这时开口:“没有受灾的老百姓可不愿意卖地,而且他们买地只能用粮,我们可以拦着他们从各省买粮。”

髙拱回应:“江苏的粮我们之前能拦一拦,但严世藩离开浙江又返江苏,他亲自去带沈一石买粮给浙江改稻为桑用,听说当地的官但有推辞,严世蕃就把他儿子的尸体取出来,吊到赵贞吉巡抚衙门的门口鞭挞,说他儿子不知检点,暴毙早死,视为不孝,不应有全尸”

“他连自己儿子的全尸都不留了,哪有官敢不应?就算他们恨严党,但是这个时候没人敢一个人跳出来跟严世蕃对质,赵贞吉没办法,江苏的布政使更是害怕,也就允许江苏粮商卖了浙江一部分粮。”

“更别提江西了,那里是他的老家,听说小阁老丧子发了疯,浙江买粮的人还没到,当地官员粮船都连夜装好了。”

张居正眉头皱紧:“这事不对,严党改稻为桑是为了从百姓处下手补国库填亏空,他们这么做,能捞到什么好处?”

徐阶看了在座皱纹深思的裕王,高拱和自己的徒弟张居正:“确实不对,所以今天叫大家来议一议。”

在几位清流大臣眼中,严党是从来不干人事的,所以这也是他们跟严党对着干的一个理由。

最初他们想要扳倒严党并非不是怀着整肃朝廷的心思,但是这十几年里,逐渐变成了盯着严党干。

这是人常所陷入的思维误区,当我们厌恶一个人的时候,最初可能是厌恶这个人的某些行为,但是之后会变成找到一切理由去强化厌恶这个人,反之亦然,当我们欣赏一个人的时候,最初可能是因为他的学识,行为,谈吐而欣赏,之后也会因为欣赏他去美化这个人。

当行为放弃了原本的目地,追求也变得抽象起来,清流们变得为了干掉严党而抵制严党,而偏离了为了朝廷和大明未来的初衷。

那若严党干起了正事,那阻拦改稻为桑的清流不就成了反派?

其实眼下不仅是个人的情绪,更多的是权力的交锋,只有输了的人才是反派,是正是邪,只能留给时间来品论。

张居正打破沉默:“要么严世蕃是疯了,要么改稻为桑这事后边还有大篓子,干系严家性命,要不然不至于他小阁老如此,只要我们能查出后边是什么事,逼得严世藩一定要办成改稻为桑,我们就能直捣黄龙,推倒严党。”

看两位阁老和裕王点头,又补充一句:“还有浙江的改稻为桑,严党越是花了大力气要今年做成,我们越是要拦,要派人。”

裕王闻言,眉头紧锁,立刻将询问的目光转向张居正,急切地问道:“新任杭州知府的人选已经确定了吗?”

张居正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是的,人选他们早已内定,是严世蕃的门生,翰林院编修高翰文。”

裕王闻言,眉头皱得更深了,他沉吟片刻,似乎对这个名字有所耳闻:“是不是上一科的探花,那个自诩为理学后进的高翰文?”

张居正确认道:“正是此人。选用他,也足见严党之人此番布局之深费了心思。高翰文在朝野间因几篇理学文章而小有名气,且未曾有贪财之劣迹,这为他们推荐此人增添了几分说辞。此人提出的‘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口号,在内阁议事时,被严党之人极力推崇,几乎将他捧上了天。”

裕王听后,脸色再次凝重起来,喃喃自语道:“郑泌昌任巡抚,再加上高翰文这个严党门生做知府,浙江这一回,怕是想不乱都难……”

“那淳安和建德的知县呢?可有定夺?”

张居正摇了摇头,回答道:“这两个职位尚未议定,依我看,他们不过是想让郑泌昌和高翰文随意指派罢了。”

这时,李妃从屏风后走出:“这两个县,我们能不能派两个好官去呢?”

裕王叹了口气,显得有些无奈:“巡抚和知府都是他们的人,我们争两个知县又能有多大用处呢?”

谭纶却接过话头,语气坚定地说:“王爷,王妃言之有理。知县是直接管理百姓的官员,至关重要。尤其是淳安县,全县被淹,建德也半县受灾,此时更需要有胆识、有担当的知县。这个人,不仅要是个好官,更要有准备为百姓舍命的决心!”

张居正闻言,也叹了口气:“这样的官员,在当今之世,确实难找啊……”

众人再次陷入了沉默,气氛凝重而压抑。

过了许久,谭纶突然开口打破了沉默:“其实,我这里倒是有一个合适的人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