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1566胜天半子

作者:作家LE5mLZ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5章 明改稻为桑与元治理黄河

书名:大明1566胜天半子 作者:作家LE5mLZ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9

高翰文到了浙江以后,终于见识了真正的官场:

这都是一帮吊人。

跟他们说不了一丝道理,只有左手拿着甜枣,右手拿着小阁老的鞭子,这帮人才能干事情。

而且还要防着这帮人搞小动作,偷吃东西让自己来抗雷。

即便小阁老说了按市价收田种桑苗,这帮人就会按市价来收吗?

这中间的利润摆在这里,哪个不想动脑筋吃两口到嘴里,最后逼反了百姓,扛雷的必然是自己。

还好高翰文在浙江有沈一石搭班子,暗里官员有什么把戏,他看不出来,但是沈一石能看出来;

沈一石不好说这帮官员,但高翰文敢,毕竟这些事是他扛着,他手里也有小阁老的鞭子,但是一味的强压这些官,也不是个事情,他敲打完,沈一石和郑泌昌还要出来安抚。

这样的流程走下来,改稻为桑都是磕磕绊绊,步履艰辛。

高翰文自负出身书香世家,饱读圣贤书,虽然缺乏对基层事物的实践,但绝不是个草包。

他入朝做官是为功名而来,却不止是为功名,他以为的挣功名的方式,是救百姓于水火,解国家于燃眉。

对于官场,他还是有一定心理预防的,但是真到了这官场,他才发现自己预防太单一了。

最近他就时常想,自己读了半辈子圣贤书,等真有了做官的日子,发现自己这大半辈子读的东西大多是没有用的。

是圣人的书真就只是没用的高头讲章,还是这世道不对。

百姓不听他讲的大道理,同僚官员们对他所说的理学一套表明客气,实则嗤之以鼻。

渐渐地他也明白了,没有什么出淤泥而不染,你要想改变这个朝局,就要先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这个朝局,再去想办法改变它。

可已经适应了,那又为什么要去改变它呢?

书香世家,进士及第,以探花的身份进翰林院,普通人若是能做个高翰文不止是祖坟冒青烟,简直是祖坟起火。

这样的人放到祁东楼那个时代,也就是全国高考的前三名,直接进入国家储备干部的人才。

可眼下把自己放在浙江,高翰文感觉自己就是个雏鸟。

他想的和见的完全不一样。

高翰文在未经历浙江的事情时候,对自己所面对的困难还持有一丝乐观和自信,等面对了这些事情,高翰文才发觉自己的天真。

官场之复杂,人性之复杂,不是他读的圣贤书中所能描述的。

唯一幸运的是小阁老器重自己,自己往京城的信,总会有小阁老批注的各种叮嘱。

这点高翰文做的就比较好,知道事情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就要汇报请示,

这不仅是官场思维,也是职场思维。

职场人也要记住,大事的主意不要自己拿,要领导拿。虽然如果最后办砸了,锅还是你背,但雷不是你抗。懂的领导不会追究你的责任,倘若你自己拿了主意,那么锅是你背,雷是你抗。

在领导的心理,你既目无上司,又办事不利

祁东楼自然不是黑心的领导,对于高翰文的请示自然耳提面命。

告诫他要如何把持为人和为官之间的度,以及如何研究人心和利用人心。

高翰文知道,若是没有小阁老的提点,换做自己一个人来尝试,恐怕在官场上真是应了那句狗屁不是。

“少说少做多看多琢磨,为官思危,思退,思变。”

官场的道理不是书本上能学到的,都要从人身上学到,不在别人身上学到,就要自己去蹚雷来学到,但蹚的雷可大可小,大的会丢了性命,小的则脱下官服。

对于高翰文关于自己读的圣贤书十分有用这样的疑惑,祁东楼则告诉他圣贤书上的东西,都是理论;

当你发现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其实不在于理论本身的错误,而是你没有掌握理论的适用条件。

很多战略的制定听上去头头是道,但由于没有考虑到执行层面的问题,导致了预想和实际的脱节。

祁东楼拿元朝的事情给高翰文举例子:

脱脱治理黄河,本是一件救灾治水本是利于民生的事情,但救灾本身成了底下官员捞银子的狂欢,治理黄河就成为了百姓的负担,这不是战略出了问题,不是理论的错误,是理论脱离了实际。

眼下改稻为桑也是这样,本身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但如果底下的官员趁机捞银子,贱买百姓田地,那么到时候这事情也就变成了坏事,改稻为桑也就成了从老百姓手里抢田。

到时谁又能保证浙江的地里不会挖出一块一只眼的石人。

那浙江的百姓一反,要的自然是为师和你的脑袋。

所以道理没有错,只是结合实际来运用。

高翰文看这封信的时候,冷汗都要下来了,小阁老举的例子实在贴切又生动,元朝最后百姓造反,不也是国库亏空,为了民生和国家,去修黄河,结果闹出一个“石人一只眼,挑动天下反”。

浙江的改稻为桑若也是如此,那到时候自己非但功名挣不到,反而成为了历史的千秋罪人。

这比杀了高翰文还让他感到害怕。

高翰文终于知道胡宗宪为什么非要逆着小阁老,跟朝廷提延缓改稻为桑了。

也知道小阁老为何儿子死了,还要亲自到浙江一趟来敲打这些官员。

小阁老的道理是没有错的,改稻为桑是正确的,但是具体落到实地,会起到怎样的效果,谁都没办法保证。

高翰文也开始理解小阁老在严府跟他深谈时候,说的那两京一十三省的担子有多重了,眼下浙江改稻为桑的担子他只是背了一背,就一身的汗。

也体会到了古人所说的劳其筋骨并没有那么简单。

高翰文虽然心中有一丝害怕,但是更多的也是对小阁老把如此重的担子交给自己,对自己这份认可的感动。

小阁老临走的时候把事里事外,面上面下的东西都跟他说了,也说了这改稻为桑的凶险,是他自己跪在小阁老面前说了,这件事办不成,他宁愿投江自尽。

等到了浙江,又有小阁老安排的沈一石帮扶自己,小阁老日理万机可自己写的信,每一封都不落下的回复,所有的疑问,自己想到的,没想到的,都一一解答和叮嘱。

虽然小阁老劝他害怕了可以回来再等机会,但是高翰文越是看了这样话,越是决心一条路走到底。

“小阁老大恩大德,学生无以为报,尊尊教导,常在耳旁,难以忘却,若事此时不能按照小阁老做嘱托下顾百姓,上体国难,学生高翰文有何脸面再见小阁老,学生亦是废人,甘愿引颈待戮,以平浙江百姓。”

高翰文心中的书生升气起来,反倒看轻了之前因推延改稻为桑而调走的胡部堂,下定决心自己绝不学那胡宗宪。

哪怕自己就是死,就是背了改稻为桑逼反民众的恶名,也绝不牵连小阁老。

祁东楼看到这封信,便知道,高翰文虽然书生眼界,但是可用了,这样的人也不能真让他给自己死在浙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