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宰执大宋

作者:会元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四五章 驿站偶遇

书名:宰执大宋 作者:会元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3

钟浩他们在弥河便吃完中午饭,顺便在此欣赏一阵弥河的美丽风光,直到下午天气渐渐凉快下来,才继续赶路。壹看书 ·1ka看nshu看·cc

如今是三伏天天气,这大中午的赶路实在是太煎熬,只能等天气凉快下来再赶路了。

好在从弥河到他们晚上要落脚的昌乐县城,倒也不远,天气凉快下来之后再赶路,也能赶到。

虽然走得时候已经有些晚了,但是天还没开始变黑,钟浩一行便已经到了昌乐驿站。

虽然官员在这驿站吃住用都是免费的,但是那些驿卒也是看人下菜碟的,你要是高官显爵,他们自然跟三孙子似的在后面伺候者。但你要是普通小官,他们自然是也冷颜相对。

钟浩虽然官职不算低,但是却到不了让驿站的驿卒无比恭敬的地步。若是不使点银子,这什么级别官员饭菜什么标准都是有规定的,那驿卒们自然是给你按标准来。想要吃得好些,自然要打点一下那些驿卒们。你一普通外地官员,也没法把本地一个驿卒怎么样。在这驿站,这些驿卒们也是天天见到当官的,这以势压人,并不怎么好用,远不如给点银钱来得好使。

钟浩如今不差钱,为了省心自然懒得跟那驿卒们较劲,到了驿站,几两银子丢过去,很快便有一桌很不错的席面,在这驿站的前厅里摆了上来。

钟浩坐下后,让李光旭和张十三、柳风他们一起入座,他们自知(身shēn)份差距太大,连称不敢同席。

钟浩笑道:“大家一起出来办差,便宜行事便是,不用这么在乎尊卑之别!”

李光旭和张十三、柳风他们又推让了几次,见钟浩确实是真心让他们一起坐,这次很是有些受宠若惊的坐下,陪钟浩一起进餐。

吃完饭,钟浩本想进城转转的,但是看天色不早了,怕是城门关了出不来了,于是只得作罢。

夏(日rì)天长,暑意难消,一时也没法入睡。钟浩见这驿站的后院中的一棵桂花树下有张石桌,便在那坐下,又给了一个驿卒一块碎银子,让他给自己弄壶好茶,坐在石凳上乘凉。

在这里凉快倒是凉快点了,不过钟浩觉得很是无聊,他不(禁jìn)有些怀念后世的手机、电脑。若是有了那些电子产品,倒是完全可以打发这无聊的时间!

正当钟浩百无聊赖之时,突然听到一个人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知兄台月下独酌,是否有孤廖寂寞之感?!”

钟浩扭头看去,见是(身shēn)穿一袭白色儒衫的公子哥,正站在自己旁边,笑吟吟的看着自己。

钟浩笑道:“月下独酌是有的,孤廖寂寞之感也是有的,可是没有花间和一壶酒!”

那个颇为儒雅的公子哥见钟浩答话,不由的很是自来熟的在钟浩旁边闲着的石凳旁做了下来,笑着道:“暑意难消,反复难眠,出来乘下凉!哈哈,见兄台月下独酌,本想凑个伴,沾你个光,喝上一杯呢!可惜兄台喝得是茶!”

钟浩笑道:“暑意难消,喝盏茶更去暑意!孤廖寂寞,这酒一喝,岂不是更加愁绪万千!”说着钟浩又拿过一只茶盏,给那个颇为儒雅的公子倒上一盏茶。要看 书 ·1书kanshu·

那公子哥笑道:“兄台说得也是。唉,不过这天确实(挺tǐng)(热rè)的,实在(热rè)得让人睡不着!”

钟浩笑道:“可不是嘛,这天实在太(热rè)了!”

那公子哥端起面前的茶盏喝了一口,不由的很是奇怪的看了一眼钟浩。面前这钟浩能够入住驿站,怕是不是官员,就是官员家属子弟,怎么喜欢喝这种普通百姓人家喝的茶水啊?!

钟浩明白他的意思,这年代的文人雅士大部分是喝煮茶和点茶的,自己这特意让驿卒冲泡的茶水,他怕是喝不惯,是以才奇怪的看着自己。

钟浩笑道:“在下喜欢和这冲茶的清清淡淡的茶叶本真之味,入口清爽,余味回甘,从于本真,只是阁下怕是喝不惯!”说着钟浩喊过一个驿卒,要那驿卒再上一壶点茶。

那公子哥忙制止了钟浩,笑道:“小弟不请自来,已是冒昧了,岂可让兄台再麻烦。再说,这冲茶听兄台一说,小弟细细一品,确实是更能得茶叶本味,小弟也很是喜欢呢!”

钟浩笑道:“只是一壶茶的事儿,有什么麻烦的!”

钟浩执意要再让驿卒上一壶点茶,那公子哥只是不许,最后钟浩只得作罢。

那公子哥又品了几口杯中的茶水,不由的越品越觉得钟浩说得有道理,忍不住笑道:“兄台说得当真是不错,这冲茶倒是更能得茶水本味,小弟觉得也是很不错。”顿了一顿,那公子哥又道:“在下冒昧,不请自来,坐下便享用兄台的香茗,倒是着实唐突了!”

钟浩笑道:“在下正是孤寥寂寞,百无聊赖呢,有个人聊聊天,正是求之不得呢!”

那公子哥朝钟浩拱手行礼道:“小弟寿州吕希哲,表字原明,敢问兄台高姓大名?”

钟浩也回礼道:“原来是原明兄,失敬,失敬。在下青州钟浩,表字文轩。”

那个叫吕希哲的公子哥笑道:“敢问文轩兄贵庚?应该年纪比我长吧?直呼小弟表字便行,切莫称呼在下原明兄了!”

钟浩当下和吕希哲一叙年齿,长他两岁,是以也就从善如流的直呼他表字,谁让自己年纪大呢。再说自己如今也是正六品下的官职了,一般同龄人还真没几个及得上自己官职高的,也没有必要太客(套tào)了,称呼他们为兄,毕竟官员的(身shēn)份还是要讲究的。

两人都是一副儒雅翩翩的文人模样,彼此之间印象都不错!三伏天的暑意一时难消,钟浩和吕希哲两人都无睡意意,当下便闲聊起来。

吕希哲问钟浩道:“文轩兄此行这是要往何处啊?”

钟浩笑道:“为兄去登州有些公干!”

吕希哲听了钟浩的话,不(禁jìn)一讶。听钟浩这话,怕是他还是官(身shēn)啊。

在大宋这能住驿站的,一般有两种人,一种是官员,还有一种官员的家属子弟。像那种小勘合,是只能让官员本人入住驿站和使用驿站车马的。但是像那种大勘合,则是可以连官员的家属子弟也可以使用的。当然,这些官员的家属子弟使用,也是有许多限制的,倒不是虽然都能用的。在大宋一般那种有官无差的散官,都是只有小勘合的。只有那种既有官职,又有差遣的官员才有大勘合。钟浩有官也有差,所持的自然便是大勘合,其亲眷和随从能够也享受道免费使用驿站的待遇。

吕希哲忍不住问道:“文轩兄还是官(身shēn)?”

钟浩谦虚的笑道:“惭愧,惭愧,为兄忝为将作监少监,有了朝奉郎的散官!”

吕希哲一听,不(禁jìn)张大了嘴巴。吕希哲本来以为钟浩年纪轻轻,大概是那个官员家的子弟呢,没想到不但其本事是个官员,而且级别还着实不低。这朝奉郎可是正六品的,自己父亲中了进士也有十年了,如今才做到从六品的起居郎,这位文轩兄才年方十九,怎么就有如此就做到如此高官了?!吕希哲得其父祖两辈的恩荫,(身shēn)上有了承务郎的从八品散官,觉得已经算是不错了,没想到和眼前这位文轩兄一比,实在什么都不算啊!

不过吕希哲虽然惊叹钟浩的官职高,倒也没有什么太过恭维之举,依旧是一副云淡风轻,和钟浩依旧是很自然的闲聊,依旧是那一副自然熟的样子。

钟浩自打中了进士授官后,一般自己说出自己的官职和散官后,很多人都是一脸敬仰的样子,感叹自己年纪轻轻,就得授如此高官。可是这个吕希哲,在自己说出官职后,只是脸上短暂的惊讶过后,便恢复了云淡风轻,钟浩不由的对这吕希哲很是有些好奇。

当下钟浩忍不住探吕希哲的底道:“不知原明贤弟,如今(身shēn)居何职啊,此行是要去往何处?”虽然钟浩觉着这吕希哲年纪轻轻,未必有什么官职,但是还是很是客气的问了出来。毕竟能住驿站的,就算不是官员,也是官员家的子弟。

吕希哲笑道:“小弟惭愧,并无什么官职差遣,只是得祖父恩荫,有个承务郎的散官!小弟这次是去莱州,代表父亲参与家族祭祖的。”说着,吕希哲怕钟浩不明白他的意思,特意补充道:“小弟虽是淮南寿州人,但是祖籍确实莱州人!”

钟浩一听这吕希哲是个承务郎,倒是也稍微有些惊讶,这也是个从八品下的散官了。这承务郎他倒是很了解,因为以前他被富弼、范仲淹和欧阳修举荐为官时,得授的就是承务郎!钟浩同科的很多同年,在考中进士后,得授的散官,还不如他级别高呢!这吕希哲年纪轻轻,能够得授从八品下的承务郎,也算不低了。

听这吕希哲说他是靠祖父恩荫,那怕是他的祖父官职不低啊,因为能够恩荫子弟的官员,最少也得五品以上。而且这吕希哲若是没有别的功劳和资历,全靠恩荫的话,怕是也是恩荫了好几次了!因为恩荫一般也是从九品开始的,升到他的从八品,也需要升好几次呢!其祖父怕是官位做得着实不低。

当下钟浩问道:“不知原明贤弟祖父是朝中哪位相公?”钟浩不知道吕希哲的哪位,到底是什么官职,不过尊称相公,总是不是礼的。

吕希哲一听钟浩问起起祖父,不由的神(情qíng)一肃。他自从和钟浩相见,便是一副云淡风轻,什么都不太在意的样子,可是提到听钟浩问到他的祖父,这神(情qíng)却不在是那么什么都不满不在乎的样子,而是变得很是肃穆。当下吕希哲很是有一些哀伤的道:“家祖文靖公已经过世了!”

钟浩一听吕希哲的话,不由的尴尬道:“为兄冒昧了!”

吕希哲摆摆手,道:“不碍事,不碍事!”

若是以前,钟浩听到吕希哲说他祖父是什么文靖公,钟浩自然是不知道他说得到底是谁。但是中了进士后,自然要步入文官行列,对这些以往大臣的谥号也是需要了解的。不然和文官打交道时,人家尊称某位以往重臣的谥号,你不知道说得是谁,岂不是异常尴尬,而且很有可能会被人认为是对那些重臣的不尊敬。

在东京时,钟浩倒是着实向徐峰讨教了一番。对这些已故的大宋重臣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对一些名臣的谥号也都记得差不多了。

谥号是从周代开始的,最初只有周王有,之后诸侯才渐渐的也有了;到了汉代,除了皇帝和王侯外,官员大臣能得谥号的只有三公,再有便皇帝特批的有大功的官员;到了唐朝时,除了皇室和王侯外,官员能够给谥的需要是职事官三品,散官二品以上;到了大宋,官员给谥的标准则又稍稍放宽,不论职事官还是散官,只要三品以上给谥号。总体来说说,谥号的给谥标准是逐渐放低的。

当然,尽管放低标准,但是在大宋,想要做到三品以上,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最最起码也要做到六部尚书、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御史中丞这样的官职。也就是说,一个官员大臣想要得到谥号,起码要做得能够被称为相公级别的官职。是以,大宋立朝近百年,其实能够得到谥号的人,被没有多少,倒如今也不过几百人。而这里面抛出掉那些宗室王公、以及那些开国的功臣等,其实文臣做到相公得到谥号的不过百人。这些文臣的事迹,在大部分文官们眼里,大都是耳熟能详的,是以大部分文官都是能很清楚的弄清哪位已故大臣的谥号是什么。

钟浩虽然没有到说是对这些已故名臣们的谥号耳熟能详的地步,但听吕希哲说其祖父谥号文靖公,又是姓吕,他自然能够想到是当今官家即位之初的宰相、主持朝政近二十年的吕夷简,其死后正是得谥“文靖”。

……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268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