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宰执大宋

作者:会元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章 复建静羌寨

书名:宰执大宋 作者:会元 字数:4.3千字 更新时间:01-06 21:23

平西军的军士虽然打仗不行,不过在种庄稼方面,倒大都是一副好庄稼把式,毕竟成为流民之前,他们大部分也是种地的农民。

粮种一到,没有几天的工夫,窟野河东岸新翻耕的土地就都播种上了。

粮种是富弼派人从并州运来了,一道运来的还有很多粮草。

虽然对于静羌寨复筑,在人力和建寨物资上需要钟浩就地解决,富弼难以给予太大支援。但是对于平西军的粮草供应,富弼还算调拨得很是充足的。

毕竟平西军今年刚屯田,颗粒无收呢,总得让他们填饱肚子才行。不填饱肚子,这些饿汉也没心思作别的事情。

钟浩的地瓜和土豆也从并州运来了。去年这些土豆和地瓜,钟浩委托青州的郑氏车马行运到并州的。其实,钟浩和崔峰他们也是坐着郑氏车马行的马车,来得并州。

青州郑氏车马行是青州最大的车马行,也是大宋北方最大的车马行之一。郑氏车马行的大车结实稳重,便于远行,有专门载货的和载人的两种,其分号遍布大宋京东、京西、河北、河东等北方各路。郑氏车马行的大车可在分号修理、维护或换乘,甚是便利。

崔峰他们本来是想骑马来并州的,但是钟浩的马术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有所长进,但只是骑一下太平马,优哉游哉还可,若是长途跋涉,怕是扛不住。从青州到并州有一千二百多里,钟浩很是望而生畏。

再说,一路上马的喂养也很麻烦,费用也太高。钟浩虽有官身,可以吃住驿站,马也可以得到喂养。但是钟浩的驿站勘合牌子,只是“小勘合”,也就是只能他自己本人可以免费吃住。崔峰他们三个白丁,自然没有资格享受驿站的服务。

所以为了方便,钟浩和崔峰他们干脆一起坐郑氏车马行的马车前往并州。这种车马行的马车,一路上每天会在哪休息,一天赶多少路,都有安排,只管带钱上车便行,一路上都不用自己操心杂事。

其实,在大宋,人们长途出行,绝大多数都是乘坐车马行的马车。

富贵人家虽然很多自家有马车,但是其车驾一般都是只在城中使用,或者去附近地方,很少有跑远途的。因为跑长途对车驾的损坏太大了,而且也不实用。因此就算有车驾的富贵人家,若长途远行,也大都是乘坐车马行的车驾。

因为即便那大富人家不怕损坏,舍得用自家车驾跑远途,可是万一半路上出了故障,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也是一个难题。再说那些富贵人家的车驾大都是用于城中代步,讲求的是舒适宽敞,并不适合长途远行,其车驾的结实耐用程度,也远不大车行的大车。

至于自己出行,不管是骑马还是乘车,还有一个麻烦便是:长途远行时,不但路途不熟,寻路麻烦,还要防盗防匪,远不如乘坐车马行的马车省心。

钟浩得地瓜和土豆运到并州后,富弼特地安排建造了一个大地窖存放。

前几天,钟浩特地安排侯全和王三去把土豆和地瓜运来播种。

钟浩去年收获的土豆和地瓜有六七百斤,栽种的稀疏点的话,估计能够十几亩地的种子。钟浩准备让他尽快繁殖育种,争取几年之后,发挥它们的大作用。

不过富弼留下了一小部分地瓜和土豆种子,准备在并州育种推广。当然,还有以防万一的意思,平西军现在暂时没有什么战斗力,万一夏军来骚扰掳掠,把窟野河畔的地瓜和土豆都毁了,并州留下的那些地瓜和土豆还能留下希望。

钟浩让人把运来的地瓜和土豆,选了一块靠近营房的上好的田地种上,方便看管。

侯全还带来了富若竹的一封信。

去年冬天,钟浩在并州随着富弼了解河东军政事宜的那几个月,二人时常能见面。开春后,来窟野河畔这一个多月未见,钟浩倒也真得很是想念她了。

回到自己营房,钟浩抽出信封中的那张红花小笺,见富若竹的信中字里行间都透着绵绵的情谊和深深的思念,心中不由的暖洋洋的。

++++++++++++++++++++++++++++++++++++++++++++++++++++++++++++++++++++++++

春种结束后,钟浩着手进行复筑静羌寨的准备事宜。

钟浩和崔峰选定的建造静羌寨的天台山北不远的这个土坡,方圆有六百步。背靠天台山,西控窟野河,东边离得黄河也很近。既然地形有六百步这么大,钟浩自然要最大程度的充分利用。

这个地方的背山靠水,是个建寨的好地方,而且很利于防备夏军。

夏军要是从西边长驱而来的话,有窟野河阻挡,他们大都是骑兵,想要过河需要费一番折腾。而从北边来的话,有麟州城挡在前面,也能给自己这寨子争取一些缓冲反应的时间。

而且钟浩在此建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这里东边挨这合河津渡口非常近。这合河津渡口是交通河外的麟州和黄河东边的岚州的唯一渡口。一旦麟州有战事,后方补给就全靠从这里运输而来,给予后勤支持。

钟浩心里想得是:在这里建寨,离得合河津渡口近,万一情况不妙,他能够在第一时间撤到黄河以东。

青州的卸石棚寨便是崔峰指挥建造的,在建造堡寨方面还是颇有经验的。钟浩参照崔峰的指点,设计出了静羌寨的草图,寨墙周六百步,高一丈二,厚一丈。同时,钟浩觉得这里靠近天台山,采石方便,因此寨墙可以用青石垒里层,外层夯土包裹。这样比单纯的夯土建造的寨墙结实很多。

平西军属于役作军,对于修筑堡寨倒是驾轻就熟。估计西北的厢军,没有几支没参与修筑堡寨过的。钟浩把设计好的草图拿给平西军都虞候郑文涛看,想先听听他的意见,毕竟他久在厢军,建寨经验应该比自己丰富许多。

郑文涛看了钟浩的设计之后,脸色有些发苦,说道:“钟机宜设计的战寨绝对是坚固无比的,也是非常合理的,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这战寨这样修,耗费非常巨大,凭咱们平西军这点人手,怕是要最少修上三、四年,才能修完。”

“三、四年?”钟浩对这年代的建筑水平还真不怎么了解。后世几十个人,两三个月,就能把一栋二十多层的大楼建造起来。而此时建造这么一个六百步、一丈来高的战寨,竟然一千多人要干几年,钟浩不禁有些惊讶。

郑文涛朝钟浩拱拱手道:“下官不敢妄言。就这三、四年,还是要在建造材料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做到。”

钟浩后世对建筑的认知,其实都是处处机械的前提下。后世建筑挖地槽有挖掘机,混凝土的浇灌有罐车、泵车,吊装东西有塔吊,自然能节省无数人力。

经过郑文涛好一番分析讲解以后,钟浩才大体的解了此时的建造劳力水平。

钟浩无奈,只得缩减寨墙的高度和厚度,初步定下高一丈,厚四尺,用夯土建造。

不过据崔峰说,像这种四尺厚、一丈高的城墙,遇到大型抛石机的话,估计扛不了几下。主要是比例不太协调,这年代的城墙一般厚度比高度还大。但这也没办法,再矮的话,夏军来攻打时,两个人搭人梯就能爬上来了。厚度也没法加了,这四尺厚,据郑文涛估计,以平西军的人手,就得将近一年才能完成。

高度一定要差不多,不然夏军能轻易的爬上寨墙,那就不行了。至于厚度不够的问题,只能等日后人手和物资富裕了,再慢慢加厚加厚。

毕竟夏军大都是骑兵,一般就是来劫掠一番,很少刻意去攻打坚固堡寨。再说,一般夏军出来劫掠,也不会携带大型抛石机——

方案定下来,钟浩便让郑文涛指挥平西军开始开工,赶早不赶晚。

左营负责建造石灰窑,烧石灰。右营负责淘洗河沙,制造石夯、石碾等,其余三营负责开挖地槽。

石灰石和河沙都是三合土必须,钟浩虽然要夯土为墙,但也不能马虎将就,必须全部用三合土好好夯实建墙。

建造静羌寨的这个地方,挨着山,又靠着河,这石灰和河沙倒是容易获得。

不过平西军如今实际只有一千二百多人,加上妇孺也不错二千人。据郑文涛估计,要修好这六百步的战寨,怎么也得一年工夫。一停不停的干,也要明年这个时候才能修好。

这一年的时间,还只是建造寨墙,战寨内还需要建造营房、库房和知寨衙门等建筑,这又需要很多的人手和时间。

还有,冬天是没法建造寨墙和营房的,总得在冬天来临之前建好吧,夏军冬天没事了,可是有来边地骚扰掳掠的习惯。

想要冬天之前修建好,必须得增加人手。

钟浩打算去银城县去看看,能否招募些人手。麟州处于边境,难得安稳,百姓大多穷困,估计能吃饱饭就不错了。自家粮草还算充裕,管饭还是能管得起的。

++++++++++++++++++++++++++++++++++++++++++++++++++++++++++++++++++++++++

银城县离得天台山不太远,沿着窟野河上溯大约五六十里便到了。

银城县和西北的堡寨关城一样,都是带有军事意义的战略据点。银城县就建在窟野河畔的一座小山峁上。

银城县虽然是县城,其实并不大,也是由堡寨升级来的。银城县以前叫做银城寨,后来因为地势重要,人口增多,便升为县城。西北的堡寨关城都是随着战略位置的升降、屯兵增减、人口多少,其规格和地位也是经常升降的。

钟浩带着崔峰和王三、侯全三个跟班进城后,在城内转了一圈,便对从银城县招募人手,不太抱希望了。

整个银城县内很是残破,像样点的宅院都没有几座,而且人烟萧条,路上除了军兵,也见不到几个百姓行走。

不过既然来了,本地父母官还是要拜访下的。

钟浩和崔峰三人打马来到银城县衙门前,侯全上前投上钟浩拜帖。

很快,便有一个衙役请钟浩进去。

刚进银城县衙二堂,银城知县程子材便迎了出来。

“钟机宜远道而来,本县有失远迎,恕罪恕罪!”文官爱讲规矩礼仪。银城县是下县,下县知县品级只是从八品,和钟浩的承务郎级别是一样的,所以他觉得出去迎接有失身份,但钟浩又兼着安抚使大人的亲近幕职官,程子材觉得不迎接不合适,因此便在二堂大门口迎接。

钟浩倒是不在乎这些规矩,也压根不懂。程知县自以为得体的一番做作,实际上钟浩压根就啥都不知道,枉费了他一番心机。钟浩只是客套的道:“程大令客气了,小弟冒昧来访,还望海涵!”

程知县引着钟浩去他的签押房坐下,有长随奉上茶水。西北苦寒,在此为官倒也没那么细致讲究,程知县的长随上来的是开水冲泡的散茶。

不过这茶倒是正和钟浩的口味,钟浩正好不喜欢文人常喝的那种煎茶、点茶。钟浩一早骑马来银城县,奔驰了五十多里的路,还真是有些口干舌燥的。钟浩现在骑术比在青州时好了许多,但比起崔峰他们那些老骑士还是很有差距的。骑马奔驰五十多里,崔峰他们没什么感觉,钟浩却是累得够呛。当下钟浩也不客气,端起茶盏便喝起茶来。

本来程子材以为钟浩年少得志,又是刚从繁华内地过来的,怕是来河西镀金的,说不定会嫌弃茶水粗劣。此时见钟浩毫不迟疑的喝茶,不由的对他观感好了许多,觉得钟浩起码不是一个贪图享受,应该是能扎实干一番事的人。

程子材不知道钟浩的来意,于是和钟浩打了一阵官腔、扯了几句闲篇儿之后,便开口问道钟浩来意:“不知钟机宜今日来敝县,有何贵干?”

钟浩笑道:“小弟如今在带领平西军在天台山附近的窟野河畔屯田,算程大令辖下的子民了,今日是特来拜访本地父母的!”

程子材微笑道:“钟机宜太客气了。帅司的行文,本县已经收到了,钟机宜如今权领窟野河屯田事宜,这差遣是直接对帅司负责的,呵呵,本县可算不得平西军的父母官啊,钟机宜实在是太抬举本县了!”(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8297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