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宰执大宋

作者:会元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六章 地瓜土豆

书名:宰执大宋 作者:会元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3

旭日东升,在大地上洒落一片金黄的霞光。

钟浩被打更头陀的一串清脆悦耳、穿透力极强的铁牌敲击声叫醒。

“卯正已至,晨光已明,白日晴明,春风和煦。早晚天凉,需备夹衣……”打更头陀洪亮的宣唱声,回荡在新月街的四周。

呃,这人工报时还外带天气预报,这也太人性化了吧!

钟浩捏捏自己的眉心,让自己清醒一下,昨晚喝了不少酒,虽然此时的发酵酒远比后世的蒸馏酒度数低,但喝多了依旧会头痛。

钟浩穿好衣服,揉着惺忪的睡眼,从东厢房出来。本来冯氏想让钟浩睡北屋正房,她们母女睡东厢房的,不过被钟浩以长幼有序的理由说服,还是钟浩睡了东厢房。

钟浩见冯氏坐在院中的石桌旁,绣着那副“百鸟朝凤”的刺绣,婉儿则在旁百无聊赖的趴在石桌上、双手托着下巴出神。院中昨日用得醉仙楼的那些桌椅杯盏,都已经没了,显然是一早店里来人取走了。

听到钟浩的开门声,婉儿一下蹦起来,欣喜的奔向钟浩,拉住他的胳膊,欢呼雀跃:“浩哥哥起来了!”

钟浩笑着朝徐氏和婉儿道:“姨母早,婉儿早!”

“还早呢,浩哥哥是大懒虫,人家都起来半个时辰了!”

呃,其实卯初时的打更头陀的宣唱声,钟浩也听到了……只不过转眼又睡着了。

此时的一个时辰相当于后世的两个小时,分辰初、辰正,各四刻钟。卯初相当于后世的五点,卯正是六点。其实依照后世的节奏,六点起床一点都不算晚,但这个时代的人们晚上娱乐活动有限,都睡得很早。睡得早,自然也起得早。

冯氏也微笑着和钟浩打过招呼,放下手中正在绣着的那幅快要完工的“百鸟朝凤”针绣,去帮钟浩打水洗脸。待钟浩洗过脸后,便帮钟浩梳头束发。

虽然让冯氏帮自己梳头束发,钟浩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但是没办法,谁让他还没学会怎么梳头束发呢!

等到钟浩束好发,冯氏便带着钟浩和婉儿去街上吃早点。自家的灶台是昨天刚垒好的,泥巴还没干透,暂时还没法生火做饭。

走出院门不远,走到新月街和仓南巷交叉的十字街口,便许多小吃摊子,也有许多食铺,这些摊子和食铺都供应早餐。

钟浩三人来到十字街口时,看到这里的小吃摊子上已经坐满了许多各色吃客。

宋朝人极会享受,城市居民很少开火,尤其是早餐,基本上都是在附近的小吃摊子和食铺解决。这些小吃摊子和食铺里粥饭点心,荤素小吃,一应俱全,丰俭由人。虽然不如在自家吃实惠,但胜在省事儿。

食铺里吃饭,价钱自然稍微贵些,钟浩三人目前属于坐吃山空的状态,自然是能省则省。于是,三人找了一家看着还算干净的馄饨摊子坐下,一人要了一碗馄饨。

馄饨摊的主人是一个精干的妇人,她揭开锅盖,麻利的将一个个跟小元宝儿似的馄饨下了进去。不一会,一个个鼓着肚儿的馄饨就在水面上打起了滚儿。

那妇人拿出个三个大碗,连汤带水的舀了三大碗馄饨,又把剁碎的葱花、虾皮、紫菜、麻油调配进去,一时香气四溢。

三碗馄饨很快端了上来,老板娘的手艺着实不错。钟浩见那馄饨皮薄如蝉翼,目视能看见里边红红的肉馅,再加上白嫩嫩的葱花、黑紫色的紫菜、虾皮、麻油做浇头,让人不由的食指大动。

钟浩三人吃得酣畅漓淋,五文钱一碗虽然着实有些贵,但绝对算是物有所值。

吃完饭冯氏让钟浩带着徐婉回家,自己要去城内转转去找活计,这是刚才在馄饨摊上商量好的。

冯氏是长辈,她觉得自己理所应当的要能够养活两个小的。何况,冯氏还打算让钟浩去读书。这年头,读书可是很费钱的,因此找活计赚钱的事情,必须得尽快了。

其实,钟浩卖瑞士军刀的三十贯钱,这几天虽然花出去十多贯,但剩下的钱还是可以支撑些时日的。

但冯氏觉得坚决不能花这些钱了,她让钟浩好好攒着,以后她再帮钟浩凑点,一定要把钟浩自家祖传的宝贝的赎回来。她曾问起过钟浩哪来的这么多钱?因为她碰到钟浩时,钟浩衣衫褴褛的在大山中找吃食,明显不像有钱人,钟浩随口告诉过他把自家的一件宝贝卖了,因此冯氏便上心了。

钟浩带着婉儿回去时,已是艳阳高挂,街面上的行人已经很多,各色百姓也开始了一天的生计。

挑着货担的货郎开始走街串巷的吆喝叫卖,耍把式的汉子开始了表演,说书的先生开始抑扬顿挫的说起了话本,拿着旗幡的算命先生也找到了忽悠的对象。

大街两侧的店铺也都卸下了排门,挂上了幌子,亮出了自家的商品——纸店中的金纸银纸被朝晖抹上亮丽的光泽;幞头铺将摆满各色帽子的长桌搬到街上;绸布店把一匹匹新花布摆上柜台;陶瓷铺搬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陶罐瓷瓶;铁匠铺开始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成药铺里散发出各种中草药的气味。

强烈而生动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让钟浩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自己如今是真实的生活在大宋这个多姿多彩的时代!

+++++++++++++++++++++++++++++++++++++++++++++++++++++++++++++++++++++

回到自己小院钟浩开始忙活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种地瓜和土豆。这时代还没有这两种高产作物,钟浩觉得或许以后自己能够靠着这两样东西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两样东西可是宝贝啊!

如今已是三月中旬,种植地瓜稍微有些晚了,土豆好些,此时种倒没什么影响。

钟浩老家就是农村的,小时家里种过土豆和地瓜,对如何种这两样东西倒不陌生。

在北屋正房前,选定一小块采光充足的平地,去隔壁王三叔家借了一把锄头,用锄头这小块平地的土深翻、细细敲碎。婉儿在旁边看着钟浩忙活,不断的问这问那。

将每个土豆分割成几块,每块上边都带着芽口,一块块小心的埋在地上。土豆一般三四个月的生长周期,大约七月份便能收获。

地瓜则是整块埋在一个小小的地窨子里,呃,所谓的地窨子就是钟浩刚刚挖好的一个小土坑。地窨子上面用树枝搭一个小棚子,方便晚上盖上麻布保暖。三月里早晚还有些凉,在地窨子里育苗暖和些,地瓜发芽也快些。上边的小棚子也是一个道理,为了晚上保暖。

暖和些,地瓜秧苗才能长得快些,毕竟现在栽种地瓜已经比正常时节经晚了许多。

地瓜的有个好处,就是比较好成活。到时一块地瓜就会冒出很多地瓜秧,将这些秧苗拔出来,栽到旁边的平地里便能成活,地瓜秧生命力很强,拔出来的地瓜秧没有根,也基本能成活。如果地瓜秧不够多,等地瓜的枝蔓长了,掐一些枝蔓插上,也能成活,就是产量低些。地瓜秧苗可以一直采到芒种时,再晚栽种便产量甚少了。

正常来说,地瓜一般是农历二月育苗最好,四月之前种的是春地瓜,四月到芒种之前种的是夏地瓜。

春地瓜比夏地瓜产量大,也好吃。但夏地瓜有个最大好处是比春地瓜易储存,做地瓜种更合适。

土豆和地瓜种好后,钟浩又去提水浇地。

等到拿起那只用木板钉成、刷着桐油的木桶时,才发现昨天只买了木桶和一个大陶缸,没有买绳子。自家小院中水井的水面,离地面将近三米,没有绳子自然没法提上水来。

于是,钟浩只得再去隔壁王三叔家借绳子。

王三婶很是热情,很快便给钟浩找出自家提水用的一条拴着铁钩的粗草绳,又顺口问了一句:“你家有水瓢吗?”

啊……这个,好像还真没有。

王三婶又去屋里拿出一只水瓢,递给钟浩,热情的道:“拿去用吧,送你一只,我家还有好几只!”水瓢是那种葫芦晒干剖成两半做成的。

钟浩回到院中将木桶挂在绳子的铁钩上,将木桶抛入井里取水。

本以为提个水而已,很简单一件事,没想到确怎么也提不上水来。

原来木桶质地轻,飘在水面上,不管钟浩怎么摇晃,都不能把水盛到木桶里。稍微用力猛点,木桶还脱钩了。

好在木桶轻,飘在水面上,钟浩用绳子上的铁钩勾了好几次,终于重新将木桶挂在绳勾上。

又试了几次,还是无法将水灌入木桶中。

钟浩不禁无语,打个水还这么难啊,真怀念后世的自来水啊,拧开水龙头,水自己就来了。

不过钟浩还得面对现实,这里可没有自然水。

好在钟浩脑子活泛,他把木桶提上来,用绳子的另一头直接拴在木桶提手上,这样木桶就不会在铁钩上活动,应该会好打水一些。

用力晃动绳子,终于让木桶中盛上了半桶水,忙快速提起来。

钟浩不禁泪流满面,实在是不容易啊!

好在一回生二回熟,成功了第一次,事情就容易很多。

终于费了半个时辰的时间,钟浩把水缸装满了。

从水缸里提过一桶水来,用水瓢舀着仔细的把种在地里的土豆和地瓜浇了一遍,钟浩才松了一口气,一屁股坐在院中的石凳上休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64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