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叔宋太宗

作者:吴老狼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十章 好心办坏事

书名:我叔宋太宗 作者:吴老狼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50

在开封城里到处都是眼线,赵德昭深夜进宫拜见赵匡胤这样的大事,当然不可能瞒得过赵光义的耳目,而且还仅仅只是到了第二天的清晨,赵光义准备去参加早朝的时候,这个消息就已经禀报到了赵光义的面前,同时让赵光义得知的是,那就是赵德昭在时隔数年之后,终于又在皇宫里住了一夜。

赵德昭得以在皇宫过夜赵光义并不羡慕,让赵光义恼怒的是赵德昭深夜进宫的用意和目的,才刚听完陈从信转奏来的消息,赵光义就大怒道:“这个小混帐没完了是不是?为了拍兄长的马屁,居然能在深夜之中冒雨进宫,目的还仅仅就是为了忏悔请罪,这是铁了心要把本王比下去啊!”

“更麻烦的是,官家还偏偏就吃这套。”陈从信脸色阴沉的说道:“宫里的消息,官家昨天晚上还和大王一起吃了夜宵,交谈到深夜才各自休息,父慈子孝,感情亲密。”

赵光义重重一拳砸在了桌子上,脸色更加阴沉的说道:“这个小混帐对本王的威胁越来越大了,不赶紧想办法解决这個问题,他迟早会成为本王的头号心腹大患。”

陈从信默默点头,认同赵光义的这个办法,再接着,陈从信突然灵机一动,忙问道:“王爷,以你之见,昨天晚上大王虚情假意的跑到官家面前忏悔,主动请缨参与北伐,官家会不会真的答应让他去?”

赵光义犹豫了一下,然后摇了摇头,说道:“说不准,按理来说这个小混帐年龄太轻,还不到进军队历练的时候,又刚刚开始尝试替皇兄发行纸币,暂时也脱不开身,但是皇兄如果铁了心要大力培养他,说不定就会真的让他去参与北伐。”

“王爷,既然如此,那你何不来一个顺水推舟,设法让官家真的同意大王去参与北伐?”陈从信突发奇想的建议道。

“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什么作用?”赵光义不解的反问道。

“当然是让大王原形毕露,颜面扫地。”陈从信奸笑说道:“请王爷想一想,大王今年才多少岁,能在军务上有什么建树?而且他还从来没有学过什么兵法武艺,到了战场上除了丢脸出丑以外,还能有什么下场?两军相交刀箭无眼,运气如果不好一点,直接丢掉这条性命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啊?”

如果换成在以前,赵光义肯定是马上就赞同这个意见,然而已经多次吃亏,心里都快有阴影的赵光义这次却不敢大意,说道:“不要小看了这个小混帐,昨天他在文德殿上提出的围城打援和逐步削弱北汉契丹的主张,就连皇兄都拍手叫好。”

陈从信一听笑了,说道:“王爷,难道你忘了大名鼎鼎的赵括赵将军,纸上谈兵,就连他的名将父马服君赵奢都不是他的对手,可是真正到了战场上呢?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表现和下场?”

陈从信这话提醒了赵光义,让赵光义忍不住心道:“对啊,我怎么把赵括给忘了?纸上谈兵,他爹也不是他的对手,本王这个混帐侄子虽然也能口若悬河,让皇兄都拍案叫绝,真正到了战场上,会不会象赵括一样的蠢笨无能?”

察言观色,发现赵光义已经听进了自己的话,陈从信又赶紧补充道:“王爷,这也是我们目前打压大王势头的最好机会,如果不乘着这个机会让大王去丢脸出丑,让他继续留在开封城里,我们不仅拿他毫无办法,还随时都得防着他的暗算啊。”

想想自己这几个月来连续吃的各种大亏,还有自己缺德侄子的精明狡诈,滴水不漏并且擅长挖坑,赵光义终于点了点头,说道:“也罢,那本王就试一试吧。”

还是在拿定了这个主意后,赵光义才匆匆赶到宫城参加早朝,结果在这一天的朝会上,赵匡胤也正式宣布了乘丧出兵攻打北汉的决定,准备让自己的结义兄弟昭化军节度使李继勋担任主帅,出兵攻打国中突然出现巨变的北汉,还准备安排一名大将率军从开封北上,去增援手中兵力不足的李继勋。

宋朝也的确是文人的天堂,尽管赵匡胤已经亲自决定了这个出兵计划,然而还是有几名言官谏臣站了出来唱反调,觉得宋廷这么做太不地道,乘丧伐吊过于缺德,容易招人非议,力劝赵匡胤收回成命,取消这次军事行动。

知道兄长的决心已定,赵光义当然马上站出来帮赵匡胤说话,呵斥道:“腐儒之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大宋官家决定何时出兵,还用得着拘束于这些繁文缛节?”

金銮殿上大部分都是比猴还精的主,揣摩圣意发现赵匡胤决心已定,其他的臣子当然也纷纷站了出来指责那几个书呆子,那几个唱反调的言官势单力薄,也只好是乖乖的闭上了嘴巴,不敢再继续自讨没趣。

不过在这一天的朝会上,赵匡胤却并没有宣布由谁率领援军北上增援李继勋,熟悉赵匡胤脾气的赵光义也马上猜到是兄长还没有拿定主意,所以在散朝之后,赵光义就再一次故意逗足,赵匡胤也心领神会,伸手向赵光义招了一招,早已和兄长形成默契的赵光义便赶紧跟上,随着赵匡胤进到了后宫。

雨过天晴,空气新鲜,赵匡胤便没有急着返回自己办公的文德殿,在皇宫里随便找了一个地方坐下,然后直接问道:“什么事?”

“皇兄,你今天怎么没决定由谁率军北上增援李使相?”赵光义明知故问道:“难道说,皇兄你还没有拿定主意派谁去?”

赵匡胤坦然点头,还轻叹了一声,说道:“虽然这汴梁城里能征善战的大将数量不少,但是真正能让朕放心,朕一时之间还真的找不出来?”

“你还不是怕别人学伱,拿到兵权就乘机谋反?不然的话,石守信那帮人那个不能大用?”

赵光义心中腹诽,嘴上则叹息道:“臣弟真的是深恨自己无能,对军务几乎是一窍不通,不能在这方面为皇兄分忧,臣弟真的是惭愧之至啊。”

“不必如此内疚,这种事要看天赋。”赵匡胤安慰道:“你在军务之上确实没有太好的天分,但你擅长政务,在施政安民方面帮了朕的大忙,朕已经很满意了。”

“谢皇兄谬赞。”赵光义道谢,又乘机说道:“皇兄,臣弟愚见,觉得你应该在我们赵家人里面挑一个人出来大力培养了,尤其是培养他的军务经验,也只有这样,关键时刻,皇兄你才可以有信得过的人托付兵权啊。”

赵匡胤盘算着不吭声,赵光义则接着说道:“眼下就是一个大好机会,北汉国小民少,实力孱弱,正好给我们赵家人拿来练手,所以臣弟认为,兄长你这次不妨考虑一下让三弟光美或者德昭贤侄随军北上,积累军务经验,以便将来能够大用。”

考虑到赵光义的这个建议其实有道理,赵匡胤终于还是点了点头,赵光义见了暗笑,心道:“兄长,就这段时间的表现来看,估计你脑袋进水才会考虑三弟吧?赶紧把你的宝贝儿子派去吧,他对我的威胁依靠越来越大了。”

被赵光义料中,又经过了一天时间的深思熟虑,到了第二天早朝上,赵匡胤除了决定让西川巡检使丁德裕统兵北上增援李继勋之外,又决定让自己长子赵德昭担任监军,跟随丁德裕北上给李继勋帮忙。

让赵匡胤和赵光义都多少有些意外,赵匡胤决定让年仅十七岁的赵德昭担任监军之后,竟然没有一个言官谏臣站出来反对,赵光义在错愕之余,也心下益发警惕,暗道:“想不到竟然没有人觉得那个小混帐太年轻了,过早担起监军重任有些拔苗助长,看来朝廷里的文武百官也全部对他刮目相看了。”

…………

没资格参加早朝,赵德昭还是到了当天的下午,才知道赵匡胤真的决定让自己去军队历练历练,心情也不由得有些忐忑,生怕自己因为缺乏经验到了军队里出丑。

还好,梁周翰马上就给赵德昭喂了一颗定心丸,除了贺喜赵德昭又得重用之外,梁周翰又神情兴奋的说道:“大王放心,这次官家任命的全军主帅李继勋不仅也是义社兄弟,还和下官的父亲情同手足,下官这就回家请父亲给李继勋写一道书信,请李叔父对你多加照拂,担保你们一定能合作愉快。”

“不行,我得亲自去拜见元褒兄你的父亲,请他帮我在李使相多多美言。”

赵德昭一听自然大喜,还要亲自去梁周翰家里拜会梁彦温,当面向他了解关于李继勋的各种情况,然而就在梁周翰答应的时候,一名下人突然快步来到了赵德昭的面前,禀报道:“禀大王,门外来了一位老者,自称名叫徐铉,是南唐派来汴梁的国使,请求与你见面。”

“徐铉?他怎么来了?”

赵德昭大感意外,然而徐铉既是名满天下的当世大儒,又曾经在七夕宴会上立场坚定的支持过自己,所以赵德昭也不敢怠慢,暂时放弃立即去见梁周翰父亲的念头,改为领着梁周翰到自家门前去迎接徐铉。

徐铉是以一身儒生打扮再次出现在赵德昭面前的,见面后,徐铉还赶紧向赵德昭下拜行礼,赵德昭忙拦住他,说道:“鼎臣公不必如此多礼,你是前辈,用不着这么客气。哦,对了,你怎么还在汴梁?你的公务还没办完?”

“回禀大王,正是如此。”徐铉点头,解释道:“中秋将近,老夫要代表我南唐国主道贺了中秋佳节,然后再返回江南。”

“原来是这样,鼎臣公,快里面请,到里面坐下来说话。”

很有礼貌的把徐铉请进了自家客厅落座,寒暄客气了一通之后,徐铉主动说起了自己的来意,说道:“大王,老朽今天冒昧登门拜访,是来打听一件事,听说大宋朝廷决定出兵晋阳,大王你还将随军北上担任监军,敢问是否真有此事?”

“鼎臣公的消息好灵通,是有这件事。”

赵德昭微笑着给出了肯定答案,徐铉则是面露犹豫,但还是坚持开口说道:“大王,外臣斗胆,能否请大王在大宋官家面前进一下言,劝官家重新考虑一下这件事?”

“为什么?”赵德昭不解的问道。

“原因有二。”徐铉也犯起了书呆子脾气,说道:“首先第一,乘丧伐吊,是为不义,北汉皇帝刚刚过世,贵国就马上出兵趁火打劫,有违春秋大义。”

赵德昭一听笑了,又问道:“鼎臣公,那你说的第二个原因是什么?”

“战火一起,生灵涂炭,还请大王悲天悯人,多为那些被战火波及的无辜百姓着想。”徐铉满面愁容,又接着说道:“老朽也不敢欺瞒大王,其实我们南唐和北汉、契丹早就缔结了盟约,一旦遭到贵国进攻,都有义务出兵援助,所以老朽担心,贵国如果执意讨伐北汉,只怕我们南唐与贵国之间也将燃起战火啊。”

赵德昭又笑了笑,然后才说道:“鼎臣公,你关心百姓的一片好意,晚辈佩服,但是晚辈想问鼎臣公一句,不知道你听过这句话没有——宁做太平犬,莫做乱世人?”

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元代,徐铉当然没有听说过,所以听了赵德昭这句话后,徐铉便忍不住复述了一遍,疑惑念道:“宁做太平犬,莫做乱世人?”

“正是如此。”赵德昭坦然点头,理直气壮的说道:“请鼎臣公仔细想想,自唐朝灭亡之后,五代纷争,有多少无辜百姓惨遭战乱荼毒,又有多少生灵被战火涂炭,在这天下大乱的年代,又有多少平民百姓希望能够早日天下一统,世间太平,让他们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顿了一顿后,赵德昭又说道:“鼎臣公,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值此乱世,就算我们大宋朝廷不出兵攻打他国,其他的国家也迟早会对我们大宋下手,既然如此,我父皇出兵北汉,拨乱反正,救晋地百姓于水深火热,还三晋子民以太平盛世,又如何能算不义?”

“一统天下,结束战乱,还天下苍生一个太平盛世,这才是真正的大义!”总结了这句话后,赵德昭又颇为诚恳的说道:“鼎臣公,晚辈的话,希望你能明白,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早一点结束这个战火纷飞的乱世,才是天下苍生共同的心愿啊。”

还别说,赵德昭的强词夺理还真的说服了徐铉,闭目沉思许久之后,徐铉终于还是郑重的点了点头,叹息道:“大王所言极是,老朽受教了。的确,与其让这乱世继续下去,还不如暂忍一时痛苦,早些结束战乱,这样才能真正的造福天下苍生。”

“鼎臣公悲天悯人,菩萨心肠,晚辈佩服。”

赵德昭又恭维了一句,徐铉则是重重的长叹了一句,自言自语的说道:“大王的话虽然是人间至理,但是老朽还是为那些晋地的百姓心疼啊,可怜他们今年先是遭遇洪水,然后又出现瘟疫,现在还得面临战乱,真不知道又有多少人流离失所,露骨荒野了。”

“瘟疫?!”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听徐铉无意中提到了这个名词,穿越前是在医院上班的赵德昭马上就来了兴趣,赶紧问道:“鼎臣公,你刚才说的瘟疫是什么意思?北汉那边闹瘟疫了?”

徐铉点头,声音无力的说道:“前几天听到的消息,北汉的石州那边,出现了不小的疫情。”

“鼎臣公,那你可知道是什么瘟疫?”赵德昭赶紧追问道。

“天花。”

头顶长疮脚底流脓,听到了天花这个可怕的名词,赵德昭不但没有恐惧,反而眼睛顿时一亮,肚子里也立即晃荡起了一些世界级的名水——比方说什么有益身心的福岛电厂水,集齐元素周期表的三哥家恒河水,还有伟哥含量超标的棒子国汉江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26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