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剑阁闻铃

作者:时镜 | 分类:军事 | 字数:0

98 五钱碎银

书名:剑阁闻铃 作者:时镜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9

离开病梅馆,孔无禄迟迟没能从那种恍惚中缓过神来,眼前这已成了一片废墟的泥盘街令他觉得陌生。尤使人心惊的,是废墟间那些被人清理出来排在一起,等待着回头送往义庄的尸首。

可就在今晨,他们都还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这一刻,孔无禄感到煎熬,艰难开口:“长老,若让公子知道……”

孔无禄看见的,韦玄自然也看见了。

他停下脚步,身体似乎也有骤然的颤抖,但紧接着便攥紧了藤杖,将一切的恻隐压下,慢慢道:“开弓再无回头箭。即便哪日他知道了真相,可若能使得圣主神女的血脉留在世间,令公子回到王氏、重掌神都,纵杀韦玄此身,又有何惜?”

孔无禄从这话中听出了一股悲怆决然之意。

可此时,他脑海中浮现的,竟不是己身的命运与荣辱,而是许久前的那个春日。

孔无禄还记得,仲春天气,刚下过一场细雨,润开了满城杜鹃。

他正烦恼剑骨之事毫无眉目,从若愚堂里走出来时,便看见个眉目清澈的小姑娘站在门边的告示牌前,正盯着上面的字微微咬唇,似乎有些犹豫。

孔无禄随口问:“想测根骨吗?直接进去就好。”

那小姑娘转眸看向他,是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竟轻声问:“真的能得五百文吗?我想给娘亲买一盏灯。”

那时修界为将天下英才揽入自己麾下,无论世家还是宗门,都使尽了浑身解数,除了在各州书院学宫费心拉拢,各地城镇都有他们所设下的为人测试根骨的据点。尤其是三大世家,若遇人来测试,不仅不收钱,还倒给。

其中蜀中王氏若愚堂,是给得最多的。

有足足五百文。

孔无禄自是知道个中根由,此刻便笑一声,回头指着若愚堂的牌匾:“当然能,小姑娘,看清楚,这可是若愚堂,王氏若愚堂。修界最厉害的就是陆王宋三大世家,但在三大世家里,最厉害的是王氏。你若测得根骨不错,甚至能被我们招揽至麾下栽培,到时别说凑五百文买一盏灯,就是想买天上的星星,也未必不行。”

那小姑娘于是看向那块牌匾,但紧接着,却将目光投向了街边一个角落。

那里有名货郎,面前摆着货架,货架上随意地放着几盏灵灯。

在孔无禄看来,那货郎是泥盘街来的街串子,鞋面上的泥都还没掸干净,而那盏刻着明光阵的灵灯,看起来更是不能再拙劣。

然而在那小姑娘眼底,那仿佛是世间最明亮的东西。

以至于,她看了一会儿,神情竟被衬得黯淡。

小姑娘抿紧唇,低头展开自己的手掌,数了数里面因为攥得太紧而已经沾上些汗水的铜钱。

显然,她的钱还远远不够。

数完后,她在原地站了许久,才终于下定了决心,抬步朝若愚堂里走去。

不过又一个来测根骨的普通人罢了,孔无禄这样想着。

对于剑骨,他几乎已经不抱希望。

这时他本应该离开若愚堂,出城办点事,测根骨自有下面的负责。

可或许,是那小姑娘立在门口长久的犹豫,实在有些少见、有些特殊……

总之,他莫名地调转脚步,又回到了堂中。

然后,看见了令自己毕生难忘的场面——

当那个小姑娘带着几分忐忑不安,将她纤细的手掌放在测灵骨玉上的那一刻,整座若愚堂,仿佛活了过来。一股震慑人心的力量以骨玉为中心,瞬间朝着周遭涤荡!

所有陈列于堂内的兵刃,竟全震动起来,发出嗡鸣。

就连悬挂在他腰侧已经认主的灵剑,都好似感觉到某种畏惧,不住地震颤!

剑为百兵之主,唯天生剑骨者,能令百兵齐鸣、万剑归心!

孔无禄已经忘了当时的心情,究竟是震撼更多,狂喜更多,还是苦苦寻觅近二十年的大事终于有了着落后的恍惚更多……

唯一还记得的,是那小姑娘离开的时候。

他着人取来一袋灵石交给她:“你天赋很高,可以考虑加入王氏。我们可以栽培你,像这样的灵石,我们要多少,有多少。”

可没料,那小姑娘竟然摇头:“不,娘亲说,不该自己的东西拿了会有祸事。我只要那五百文。”

孔无禄一愣,盯着她看了片刻,目光闪烁。

最终,他没说什么,先将那袋灵石收回,命人换成了五钱碎银——

真的很少,还没指甲盖大的一块,在孔无禄这样的修士手里,轻得像片羽毛似的,根本没有任何重量。

他亲自将其放到了那小姑娘的手心里。

她甚至还道了一声谢。

直至今日,那一幕都还历历在目:那小姑娘拿到那五钱碎银,攥在手里,转身出了若愚堂,向那卖灯的货郎走去时,脸上便露出了笑容。仲春雨后的阳光照在她雪白红润的脸颊上,亮得耀眼……

那时,他站在若愚堂中看着,心里只有志得意满,剑骨既有踪迹,公子便有救了,却从未想过,今时今日,当他再回想起这一幕,竟然感觉到一丝荒唐,甚至内疚。

孔无禄低下头来,只道:“她现在是公子的朋友……”

韦玄冷冷道:“公子不知道。”

孔无禄眼眶微红:“可即便不知道,他就会答应吗?”

韦玄于是沉默,过了良久,却是举目看向了云来街方向,慢慢道:“既已动摇,剩下的不过是一念之间的事。何况,宋化极那孽种血脉的伎俩,还没全使出来呢……”

病梅馆内,服过药的伤患们,基本都已在地铺上睡下。

但王恕房内的灯,却还亮着。

那一枚深紫的玉符就静静躺在他面前的桌案上,上面“天地人”三才的徽记分列于玉符三端,象征着王氏最大的权柄。只要将其捏碎,韦玄等人便会立刻收到讯息赶来。

他就这么一动不动地坐着,已经看了它许久。

门没有关。

一命先生最后给病人们把过脉,掌灯回房,正好从外面廊下走过。

王恕眨了一下眼,忽然问:“他们进来,师父却没阻拦,是终于和他们想得一样了吗?”

一命先生停步,却没回头。

他站了一会儿,不曾回答,只道:“天色已晚,早点睡吧。”

说完,便搭下眼帘,走远了。

王恕依旧坐着没动,也没关门,只看着外面那片天幕,从黑沉沉的一片,变作寂静的深蓝,最后亮起一抹鱼肚白……

这一夜,周满也没有合眼。

在意识到自己漏掉了极其重要的某一环后,她久违地感觉到了那种命运不由己的飘荡,于是想起了这一切的最初……

从若愚堂里走出来的那一刻,她的心里充满了天真的喜悦,甚至没有跟那名货郎讲价,便将新得的那五钱碎银和自己辛苦攒了两年的一百文凑在一起,买下了那盏已看中许久的灵灯。

她抱着它,推开柴扉,回到家中,欣喜地拿给娘亲看:“有了这盏灵灯,以后晚上都亮堂堂的,娘亲再也不用担心灯油不够做针线活儿坏眼睛了!”

可没想到,娘亲接过一看,竟倏然变了脸色。

她用力掐住她瘦削的肩膀,厉声问:“这灯是哪里来的?你去小剑故城了!”

周满下意识说:“是,我,我在城中买的……”

娘亲的声音便变得更厉:“买?钱呢?你哪里来的钱?”

从小到大,她从未见过如此疾言厉色的娘亲,哪怕是父亲走的那一天深夜,她也只是捂住她的眼睛,温柔地哄她说:“别怕,阿满,别怕,有娘亲在。爹爹并不是真的想杀你,他只是病了。现在睡着了,病好了,以后都不会有事了……”

所以现在,周满吓坏了。

她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以为是娘亲怕自己学坏,去偷东西,于是挂着泪,摇着头解释说:“是我自己攒的,还有去城中测根骨得的……”

那一刻,那名荆钗布裙的妇人,如遭重击,往后退了一步。

灵灯落下,砸在地上,碎了一角。

前世的周满,即便登上了玉皇顶,执掌了齐州,坐在那亮晃晃的嵌满了金箔的明堂里,也仍旧会时不时地回想起那一幕,回想起那砸在地上的灵灯、娘亲恍惚的神情,回想起走出若愚堂时照在她脸上的阳光,还有被若愚堂那名执事放到她掌心里的那五钱碎银……

灵灯灭了。

半指斩了。

娘亲死了。

剑骨没了。

年少时的周满,怎么会知道?那轻飘飘又沉甸甸的五钱碎银,竟已是自己一生险峻命运所值的全部价格。

此时此刻,又有阴谋在暗中编织……

缺了最重要的那一环,周满无法拼凑出事情的全貌,但仅从春雨丹泄密这件事便可看出,倘有幕后黑手,对方所针对的目标,无疑是金不换,是她,甚至是泥菩萨,而利用的,自然是陈家,或者其背后的宋氏、陆氏……

危险在悄然临近。

周满想,她从前世学到的唯一教训,其实只有那位神都公子名中所带的那个“杀”字。若不杀人,便被人杀。所以不能怜悯,不能仁慈,不能退让,更不能坐以待毙……

这一世,无论台前的,还是幕后的,她都会一一杀个干净。

天亮了,外面传来人交谈的声音。

元策与张来李去站在檐下,正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

高个子的张来一直在琢磨:“都已经第二天了,百宝楼那位掌柜,就算是爬也该爬到望帝陛下面前了吧?可现在都还没什么动静。该不会……”

矮个子的李去接话道:“我看悬了。这位望帝陛下虽然修为极高,早在武皇在时便已迈入大乘期,如今都快三百年过去,即便没到天人境,也该相差不远了才是。可这些年来,无论是三大世家平齐,还是白帝城诛邪,没有一件大事有他出面。听闻即便是武皇在时,他在‘四禅四绝’中也是最没声息的,从不与人起什么争端。武皇陨落后,甚至再没出过蜀州一步……何况张仪将至,自然是不要冒险,忍得一时,秋后算账更为妥当。”

元策拿着葫芦喝酒,也在皱眉思索。

可没想到,就在这时,厅中竟传来一道平静的声音:“可倘若,没有秋后呢?”

元策顿时一怔,回头看去。

周满一袭玄衣,从厅内走了出来,抬首向着东面天空望去,日出时那一缕紫气便被她纳入眼底,凝作一缕慧光,却并未使得眼神更为圆融,反而有一种平静到极致的……

凛冽。

宛若深冬里的寂雪。

元策视线与这双眼对上时,心头竟莫名颤了一下。但还不等他细究,外面便传来一阵脚步声。

是三别先生带着常济等杜草堂的弟子到了。

那日这位老先生用一支极阴寻木削成的如椽大笔,顷刻间取人性命,给众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众人不敢有半分慢待,包括周满在内,都躬身见礼。

三别先生却只是摆摆手,问:“金不换呢?”

周满静了片刻,道:“还在义庄,陪着余善。”

三别先生于是也沉默下来,过了会儿才道:“那还是不去打扰他了。”

周满问:“先生是有什么事找他吗?”

三别先生道:“倒也没有什么紧要的事,只是他常在泥盘街,也不怎么回杜草堂,这回却遇上这样大的事,我难免有几句话想要交代于他。”

周满隐约觉出了几分怪异。

三别先生好似看出她想法一般,笑问道:“你也是在想,似他那样离经叛道的浪荡性子,怎么会是我杜草堂的弟子吧?”

周满一怔,可竟摇了头,慢慢道:“刚与他认识时,是有几分不解,可后来便想,他这样的人,也只能是杜草堂的弟子。晚辈只是有些讶异,先生对他似乎还颇为重视。”

无论是先前亲自赶到救人,还是眼下前来探望……

无不在说明眼前这位老人家对金不换的特殊。

三别先生听后,便是一叹:“可有什么用呢?纵是想将这一身衣钵传他,可杜草堂向来信奉清苦,不求名利,更不图享受,他志不在此,只想当什么天下第一的有钱人……”

周满顿时愣住,就连后面的元策等人,都错愕不已:非为金不换那狗屁志向,而是为三别先生话中那一句“想传衣钵”!

再看其身后以常济为首的杜草堂一众弟子,听得此言之后,面色竟都如常,便知三别先生之意,至少在杜草堂绝不是什么秘密,且众人都没有什么意见。

三别先生说完,却是道:“各人自有命数,悟得到便是悟得到,悟不到便是悟不到,也强求不来。便跟他说一声,我来过,也就是了。”

他转过身便要走。

可这时,天际忽然遥遥传来一声啼鸣,三别先生骤然止住了脚步,抬首望去。

一只金翅子规鸟衔来一朵杜鹃,自半空投落。

三别先生伸手接过时,那朵杜鹃便燃烧起来,化为一页折起来的信笺。

周满看见,这位老者展信读后,立在原地,神情间竟有几分复杂,于是目光一闪,问:“是望帝陛下召见吗?”

三别先生这才回神,重将信笺折起,道:“是,蜀中四门都去,有事需要商议。”

周满考虑了片刻,忽道:“晚辈有一封信,想呈给望帝陛下,不知可否请先生代为转交?”

三别先生错愕:“你有信?”

周满点了点头,却道:“还请先生稍待。”

她在元策等人诧异的目光中,走回厅中,起了笔,在一页最常见不过的信笺上写下几行字,便折了来,放入信封,又返回院中,双手递给三别先生,意甚礼敬:“有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62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