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皇子的我还不能享受享受?

作者:南瓜变成菜鸟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12章 报纸的出现

书名:大明:皇子的我还不能享受享受? 作者:南瓜变成菜鸟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6

时光荏苒,转眼已至十二月,正值洪武五年年末之际。此前,众多勋贵府邸中的不少人遭锦衣卫拘捕,其中尤以永嘉侯朱亮祖下场最为凄惨,惨遭灭门之祸。

面对如此局面,太子朱标展现出雷厉风行的处事风格,迅速而果断地采取行动。他的处理方式令朱元璋深感欣慰和满意。

一时间,民间舆论哗然,人们纷纷对太子赞不绝口,称其为"古往今来第一太子爷"。

那些曾经遭受冤屈的百姓们,当他们流着感激的泪水接过赔偿时,方才知晓这一切都归功于太子的努力与智慧。

他们心怀对朱标的感恩之情,纷纷跪地向着太阳叩头致谢,并在家中立起了朱标的生祠,日夜供奉。

古代舆论是很可怕的,已经开始运作的报社对太子处理淮西勋贵一事大肆宣扬。

一份报纸,两张大纸只要两文钱,虽说纸不是太好,但好歹可以用不是。

曾经应天城中的乞儿,如今穿着印有“大明五日报”的马甲,抱着一摞报纸穿街走巷的叫卖,报纸一经出现就会被抢购一空。

那些识字但生活拮据的书生被报社雇佣,站在街口给百姓讲念诵纸上面的内容,不光有朝廷政事解读,还有一些奇闻异事。

每次读报都有许多百姓驻足听听这周大明发生了什么,朝堂又有那个官员贪污被抓等事情,所有人都听得津津有味。

由于这份报纸乃是由户部出资筹备,并直接归属于太子管辖,其内容均采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来书写,即便是寻常百姓也能够轻松理解其中含义。然而,这样的做法却引起了众多儒学大家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他们认为,百姓只需要按照圣贤书去做就行,没有必要让他们了解太多东西。

作为圣人之后的孔家家主——孔希学更是亲自执笔,写下了一篇长达数千字的文章对报纸进行严厉抨击。

他在文中说,这报纸竟然未曾刊登半句圣人言论,通篇皆为白话文,简直就是对老祖宗智慧结晶的亵渎与背离,报纸简直就是离经叛道!呼吁读书人抵制报纸的出现。

孔希学的文章很快就被传遍士林之中,那些自诩饱读圣贤书的文人墨客将此文捧在手中多篇诵读,对其中的引经据典还有用词之恰到好处称赞不已。

随着孔希学在读书人中名声大噪,有些捧孔家臭脚的文人说孔希学乃当代儒学第一大家。

此话传到曲阜的孔希学耳中,他竟然相信了,认定自己就是当今第一大家,各地的读书人纷纷响应孔希学抵制报纸,报纸的销量一下大跌。

孔希学听着下人的汇报,笑着点点头心道:“优势在我啊。”而他也萌生自己创办报纸的想法,一篇文章让他体会到这舆论的强大,他有些迷恋这种感觉了。

报纸销量的下跌很快就报到朱标那里,他发现各地报纸销量断崖式的下跌,明显有人在背后搞鬼,叫来毛骧让锦衣卫去查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一天的时间毛骧就前来复命,躬身双手递给朱标将一篇文章说道:“启禀太子殿下,事情起因是衍圣公孔希学一篇文章.......”

毛骧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讲述清楚,听完他的话,朱标一拍桌子冷冷说道:“本宫没还没收拾他,他到先跳出来了!他要干什么?跟本宫打擂台吗!”

“殿下息怒。”毛骧抱拳说道。

“不关你的事,你先退下吧。”朱标一摆手对毛骧说。

经历过这么多事的朱标,很快就冷静下来了,沉思片刻自言自语说道:“既然你想要名声,那么本宫就在推你一把。”

有了对策之后,朱标叫来报社负责人高启。

三十六岁的高启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才子,洪武元年朱元璋听闻此人的才智应召入朝编修《元史》,洪武三年朱元璋要提拔他做户部右侍郎,高启厌倦朝政,对功名利禄也没有多大的追求,果断的拒绝了,给他金银也被他退还。

这让朱元璋这个小心眼自然觉得高启是看不起他,将他下了死牢,准备找罪名杀他时,却被朱标拦了下来。(历史上被朱元璋亲自监斩)

朱标知道高启是一个儒,释,道皆精的人才,苦劝朱元璋许久这才同意。

朱标来到死牢见到高启闭着双眼安静的盘腿坐着,丝毫不被门外面的大骂声,嘶吼声影响,朱标觉得自己捡到宝了。

打开门后,朱标一个人走了进去。

至于里面都说了些什么,没有第三个人知道。

很快朱标将高启带了出来,高启的官职没有恢复,他也不稀罕,在朱标安排的小院中住了下来,每日与妻子煮茶焚香,一副飘然世外的感觉。

就在高启享受了一年的闲云野鹤的日子后,朱标从江南回来突然登门。

两人坐在书房内。

朱标将来意告诉高启,想让他出任大明报社的主编,并说这报纸是朝廷与百姓沟通的桥梁。

当说到报纸要用白话文书写,高启眼前一亮,他虽然学过儒学,但对那佶屈聱牙的措辞很是不满,明明是一个简单的答案,他非得拐弯抹角的让你猜,美其名曰诵读百遍,答案自现。

他这一年中写了不少的诗,《牧牛词》《伐木词》《田家行》等诗词,他不想别的诗人将田园生活理想化,而是隐晦的反映底层百姓的不易与疾苦。

如《湖州歌送陈太守》写:草茫茫,水汩汩。上田芜,下田没,中田有麦牛尾稀,种成未足输官物。侯来桑下摇玉珂,听侬试唱湖州歌。湖州歌,悄终阕,几家愁苦荒村月。

朱标将关于报纸的重要性说完,高启毫不迟疑的就答应了,既能发挥自己的才学,又能为底层百姓做些什么,何乐不为?

高启正式复出,朱标给他了一个东宫的官职作为保护,并且高启这精通儒释道,这般才学朱标将他纳为自己的智囊团之一。

当然,这智囊团是朱樉与他无意间聊天时说的一个概念,将各种各样聪明人纳入麾下,为自己做出的计划弥补漏洞,在一些问题上给予建议等等。

而朱樉就是朱标智囊团中的首席智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88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