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锦屏记

作者:弱颜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二百六十四章 地动(二)

书名:锦屏记 作者:弱颜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12

第二百六十四章 地动(二)

屋内众人本就睡的极轻,这时都惊醒过来。为了预防万一,大家入睡时都是穿着衣裳的。两个奶妈便抱起瑄儿和福生,麦芽、桔梗两个上前扶了荀卿染,大家往外来。

荀卿染觉得脚下的地面剧烈地摇晃了两下,窗棱、门轴卡卡作响。此时正是许嬷嬷当班,发现异动,马上敲起了铜锣。总督府各院,立刻都亮起了灯火。

荀卿染只听得远远近近的声音,难以形容,却让人毛骨悚然。众人刚出了门口,地动便停止了。

“四爷说的不错,这屋子果然是最安全的。”许嬷嬷扶着荀卿染道。

荀卿染打量了一下,主院的房屋,都完好无损,这边暖阁的窗户门框,更是毫无变形。方才的地动,她清晰地感觉到,绝不是一般的微震。这里虽好,但是别的房子,却未必如此。荀卿染忙打发人到各院巡查。

“回奶奶,只有下人院里,因年久失修,倒了一堵墙,还有一栋屋子,有两个婆子受了伤,其余都好。”管事媳妇回来禀报道。

荀卿染松了一口气。

但是唐佑年送来的消息,却让她轻松不起来。

“东城房屋坚固,只有少数房屋倒塌,并不碍事,南城的店铺损失也不大,但是北城民居、西城窄巷,却多是房倒屋塌、百姓流落街头。”

荀卿染忙派人到各府去打探情况,另又派了婆子去齐婉蓉家看看。

得到回报说大概还好,但是,“董大人受了重伤。”

“咱们去看看董大人。”荀卿染吩咐人准备马车,唐佑年骑马,带了侍从护卫就往董府中来。

原来董大人因为审核公文,昨夜就睡在书房。地动正好将书房震塌了,董大人因此受了重伤。看到唐佑年陪同荀卿染来看望,董大人挣扎着坐起来,荀卿染这才看清,董大人是腿受了伤。

董夫人抹着眼泪,请荀卿染坐下。荀卿染询问了董大人的伤情,就让人将带来的药材补品都交给董夫人。

“这紧要关头,偏我竟不中用了,实在有负皇恩,有负齐大人的嘱托。”董大人捶打着大腿道。

董夫人心疼地忙过去抱住了董大人的胳膊。

“大人还是好生将养身体。城内军营有唐大人,其他的事情,大人在家里坐镇,大人在平西镇多年,熟悉地方事务,推荐几个善于应变,能够任事的官吏,协助唐大人一起应对,才是正理。”

这也是荀卿染来的主要目的。果然董大人推荐了几个能干的官吏,又征求和唐幼年的意见,最后决定,以唐幼年为首,熟悉地方的官吏为辅,一起应对这场变故。

董大人和唐佑年商量具体的事情,荀卿染就和董夫人谈起另外一件事。

“本打算进了腊月再施粥,现在我想要提前了。”荀卿染道。

董夫人点头赞同,她本就于这些事情上十分积极,只是现在董大人受伤,她便腾不出手来。荀卿染让董夫人只管一心照顾董大人,施粥的事,她会另找别的夫人帮忙。

这边从董府出来,荀卿染又一路拜访了几家。郭夫人家中人口简单,她年纪轻,性子也爽利,孙夫人也是热心肠,娘家经商,比一般女眷对外面的事情都熟悉,荀卿染叫了这两个一起商量好了施粥的章程,就从第二天早上开始施粥。

天还没亮,荀卿染叫了前院的李管事和陈德带着小厮,另安排了厨房两个健壮的婆子,用兵营中用的大铁锅,一气熬了四锅稠粥,又请吕太医开了药方,另外熬了驱寒健身的姜汤,由唐佑年安排了兵士帮助维持,就在挨近东城民居的一处空地上,搭了粥棚,开始施粥。

来到平西镇一年多,荀卿染从没机会好好看过东城和北城,谁知道,第一次真正接近这两块地方,竟然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眼望去,只有少数房屋孤零零地立着,大多数都被夷为平地。

看着百姓扶老携幼,端着豁口的碗来领粥,大多数人还算衣衫完整,也有人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衫,还有的是裹着开了花的棉被。荀卿染心里很不是滋味,等听唐佑年说,因为多数房屋是低矮的土厦木屋,因此伤亡很少,她才觉得好受了些。

日上三杆,几锅粥连同姜汤都被吃的干干净净,依旧有些百姓还饿着肚子,就有士兵领着几个士绅打扮的人过来,原来都是城中的富商大户,也愿意施粥的。荀卿染自然高兴,大家分散施粥,不如合在一处,也方便管理。

麦芽和孙夫人两个一人一个算盘,按照来领粥的人数,估计着每人每天需多少米,噼里啪啦一番计算,就算出了个章程出来,众人都没有异议。

等最后一个人也领了粥,已经是过了晌午了。

荀卿染回到总督府,草草地吃了些饭菜,就有人报说雪团回来了。

荀卿染心中一喜,雪团从外面飞进来,冲着荀卿染抬了抬脚,那脚上帮着一个小竹筒。荀卿染取下竹筒,从中取出一封信来。信是齐攸亲笔写的,大致说了北大营那边的情形,说是正率领军士维持秩序、救助百姓,又问城里这边情况如何。

荀卿染放下信,暗自思索,齐攸虽轻描淡写,但她却看得出那边情况很不乐观,如今城里又是这样。荀卿染请了唐佑年过来,商量了一番,还是决定将实情告诉齐攸。荀卿染写完信,又将信封入竹筒内,便招呼雪团。

瑄儿和福生都醒着,两个小家伙一个趴着,一个坐着,四只小手胡噜雪团。雪团很有风度,半眯着眼睛趴在那,任由两个留着口水的小家伙吃着豆腐。

荀卿染看得不由笑了,就将竹筒依旧绑在雪团的脚上,又喂了雪团喝了水,吃了两块肉,才将雪团放飞,让它再去找齐攸。

接连又有两次轻微的地动。因为有饭食吃,还有唐佑年带着兵丁帮助救人,又在避风的宽敞处搭建临时的棚子,让百姓可以暂时存身,因此虽是经历大灾,城内倒也十分平静。

第二天,荀卿染依旧带着人施粥施药。雪团却并没有回来。

第三天,依旧如此。

大地似乎平静下来,原本舍弃了房屋的人,开始纷纷回归。

唐佑年在城内巡查完毕,赶到粥棚,见荀卿染和那些仆妇一样围着围裙,正拿着大勺子给老人和孩子舀粥。这是施粥第二天,新定的规矩,怕的是老弱妇幼体力不济,因此让她们与青壮年分开排队,施粥的也是各府里的丫头婆子们。

唐佑年干咳两声,上前施礼,“夫人,您还是回去吧,这里我再另派人手来,家里还得您照看。”

荀卿染抬手,麦芽就从旁边递了帕子过来,荀卿染笑了笑,接了帕子抹了抹额角的汗。她这两天夜里几乎都不曾睡,白天又忙着施粥这些事,现在还真是累了,况且,她也有些想瑄儿和福生了。这么想着,荀卿染便向陈德和陈德家的交代了几句,坐上马车回总督府。

刚走到府衙前街,马车突然剧烈地摇晃起来,隐隐听得远处有山崩地裂之声。

待马车略略停稳,荀卿染从车内探出头来。

“唐大人,出了什么事?”

是又一次地动?听那声音是来自北方,荀卿染心揪了起来,齐攸就在那个方向。

唐佑年刚刚控制出有些炸毛的马,他也有些担心。

远处有军校飞马而来,到了近前,从马上跳下来,向唐佑年禀报。

“……北城外珞珈山倒塌,阻断了道路,附近村寨也受了牵连,山那边情形如何尚不清楚。”

与北大营的道路被阻断了,不清楚那边的情形,而且这还牵连另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唐大人,这个消息,还是暂时不要外泄的好。”荀卿染出言提醒。

通往北大营的那条路,也是唯一一条通往平西镇的镇北粮仓的路。去调用粮食的队伍还没有回来,如今道路阻断,城内靠施粥,暂时可以维持,但是若这消息泄露出去,难免人心浮动。而当前局势下,最忌讳的就是人心不稳。

唐佑年一点就透,马上明白了其中的厉害,自是下令,将消息封锁了起来。

回到总督府,荀卿染便先到前院书房坐了。

“夫人放宽心,属下立即派人疏通道路,大人吉人天相。肯定不会出事。”

“唐大人说的不错。”荀卿染道,这个时候,就算心里再慌乱,面上也决不能表现出来,她如果慌了,那下面的人会更乱。

“夫人暂且就不要出府,我再加派人手,护卫府内安全。”唐佑年道。

荀卿染又和唐幼年商量了一番,才回到内宅。

瑄儿和福生刚刚睡饱了,又吃了奶,两个小家伙不知人间疾苦,见荀卿染回来,一个挥舞着小手,另一个摇摆着扑了过来。

荀卿染将福生接在怀里,在炕上坐了下来。福生举着八音盒让荀卿染看,又用一只小胖手上发条,小家伙还真有几分力气,就听得八音盒发出悦耳的乐音,盒子上的西洋美女翩翩起舞。瑄儿吐了两个泡泡,福生就将八音盒塞到瑄儿手边。

荀卿染将瑄儿抱进怀里,又揽住福生,让他靠着自己坐着,两个柔柔软软的小身体,同样乌黑的毫无杂质的大眼睛,荀卿染觉得一颗心软软的,又有些酸。离雪团去找齐攸,已经两天了,雪团却再也没有飞回来,齐攸还好吗?

方才的震动,那震动的中心明明就是北大营的方向,荀卿染在担心之外,心中又升起一股她自己都有些不明了的情绪。这股情绪是什么,她扪心自问,答案显而易见,但却出乎意料。若非如此,又怎么会如此患得患失?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 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 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灯半昏时,”荀卿染将一阕词写完,停下笔,默念这一句,那灯光果然就亮了些。

“奶奶,该吃饭了。奶奶这半天,可是水米未进。”桔梗挑亮灯芯,对荀卿染道。

荀卿染回过神来,才发觉,已经是掌灯时分。却是只有灯,没有月。

荀卿染吩咐摆饭,这时在外施粥的李管事、陈德、陈德家的也都回来了,荀卿染心中牵挂外面的情况,叫了几个人进来问话。

“街上好些人说珞珈山塌了,又说城外粮仓毁了。”李管事道,“唐大人抓了几个人,才消停下来。”

原来还是走漏了消息。也是,那么大的动静,终究是瞒不过去的。

城北道路断绝的事情,城内地动不断,人心惶惶,就有些不太平起来。

唐佑年风尘仆仆地过来回话,说是打算带领兵丁,又雇佣了城内青壮,打算连夜疏通北面的道路。

“属下给夫人留下一队士兵,守卫府内。府衙内有冯大人另带一队兵丁,夫人有事,也可以召唤。”

吃过晚饭,荀卿染倚在靠枕上,微微闭上眼睛,连续操持了几天几夜,她是在疲惫的很,却偏偏没有睡意。脑子里一件件地想着,还有什么事情没有考虑周全。

唐佑年只领着一营的人马,再加上城内的衙役,要疏通道路,负责城内治安,安顿百姓,有些捉襟见肘。北面道路断绝、珞珈山附近村落伤亡惨重,城内街面上有些不太平,齐攸、齐攸那边情况不明。

连续轻微的震动,似乎预示着还有更大的地动在后面。

荀卿染睁开眼。

“将厢房都收拾出来,去请吕太医。”荀卿染吩咐道。总督府内,主院的房子最为坚固,大家在一起,也方便照顾。

“把辛姑娘也请过来安置。”荀卿染扭头特意吩咐桔梗道。

一会功夫,吕太医就带着小孙子过来了。

辛妇好却是耽搁了一会才到。

“辛姑娘不愿意来,说是无妨的。”桔梗悄声向荀卿染禀报,“却由不得她,婢子将她“请”来了。”

果然,辛妇好脸色有些不好看。

“夫人这是什么意思?”辛妇好扫了扫将她夹在中间的两个婆子。

“这院子房屋最为结实,请妇好姑娘过来,方便照顾。妇好姑娘是客人,照顾你是我的责任。若有什么不便,还请妇好姑娘多包涵。”荀卿染客气地说道,就让金铃,并两个健壮的婆子照顾辛妇好。

“银铃机灵,去帮着许嬷嬷做些事。”荀卿染道。

许嬷嬷笑着抓了银铃的手,带了出去。

辛妇好脸色一变,不由得抬头又看了荀卿染一眼。荀卿染面露疲惫,态度依旧大方客气,但语气中隐隐透露的威严,让人不敢违逆。

“带妇好姑娘下去休息。”荀卿染吩咐道,便抱起瑄儿,并不看辛妇好。

两个婆子“扶”着辛妇好退了下去。

瑄儿平时这个时候,也应该睡了,今天不知怎地,就是不肯睡,还哭了一阵,似乎她的情绪还影响了福生,福生也扯着嗓子跟着哭。

荀卿染拿帕子轻轻擦拭瑄儿稚嫩的小脸,轻轻派抚着,瑄儿这才慢慢安静下来。

看着并排躺在炕上,终于睡着了的两个孩子,荀卿染想到另外一件事。

“有一件重要的事,要你去办。”荀卿染叫了陈德和陈德家的进来。

“奶奶尽管吩咐。”

“你们带上几个人,到地藏庵去,看看静宜师太如何了,还有,”荀卿染顿了顿,“将宋嬷嬷带回来。”

荀卿染待下历来宽厚,但是宋嬷嬷,这个资历最老的人,先是挨了板子,被夺了差事,然后在荀卿染怀孕后,就被打发去了庙里,瑄儿出生后也没有叫回来,陈德家的自然知道,这个宋嬷嬷一定是犯了大忌讳,做了了不得的事情。

这个时候,带宋嬷嬷回来,又是为的什么。

“外面不太平,你带几个兵丁过去。或许有什么变故,宋嬷嬷,一定要带回来,活要见人,……”荀卿染看了陈德家的一眼,下面半句话没有说出来。

两人却是明白了,忙答应了一声,就退了下去。

将能照顾的都收入羽翼之下,将不安定的因素,也统统收拢过来。荀卿染微微闭上眼睛,如果有什么万一,那么,她也就顾不得许多了。

这****,却是分外的宁静。

当启明星出现在东面的地平线上,平西镇迎来又一次剧烈的震动,荀卿染只觉得轰隆一声的巨响,近在咫尺。

“奶奶,西边的围墙塌了。”一个婆子跑来禀报道。

“赶紧去前面,叫赵管事带人过去守卫修补。”荀卿染吩咐道。

这婆子退出去不一会功夫,又有个小丫头慌慌张张跑进来。

“奶奶,奶奶,不好了。”小丫头喘着气,扶住门框,“有,有乱民从、从西边缺口,冲 、冲进来了。”

小丫头说完,一头栽倒在地上。

荀卿染站起来,蓦地瞧见,小丫头后心处那一抹刺目的红。

两章并作一章,求粉红、推荐、各类票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033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