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真皇叔,三兴大汉

作者:不吃烟火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18章 刘宠:家贫,薄田三百亩

书名:三国:我,真皇叔,三兴大汉 作者:不吃烟火 字数:0 更新时间:04-19 21:14

阳翟大捷。

于大汉上下,都是值得大贺之事。

黄巾之祸,在各州愈演愈烈,随着党人解禁,天下风闻。

汉末乱世,彻底拉开帷幕,名留史书的枭雄一一登场,拜为骑都尉的曹操,讨虏校尉孙坚,袁绍受大将军何进征辟,无奈从命出仕。

远在幽州之地,面对赤地千里,人吃人的灾祸。

出身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得到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资助,在涿郡大聚义士,与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义,踏入煌煌乱世。

四月初,颍川各县叛乱均已平定。

阳翟。

太守府之中。

刘牧翻看着陈国传来的战报。

堂下,忝为军司马的荀攸,持着战报说道:“世子,沛县初平,连刺史王允都大破敌军,许定与沛相陈珪发兵鲁国,陈王询问我们发往何地?”

“你以为呢?”

刘牧胸怀韬略,颇为好奇的问道。

荀攸若有所思,淡笑道:“若求谋功,发兵汝南,再下南阳;若求无错,自然领军守在颍川,拱卫洛阳不失!”

“啪嗒。”

刘牧将战报甩在案几上,目光锐利道:“大乱要平,春耕已经进入末期,陈国,沛县,颍川等等相继开始耕田播种,荆扬就算气候不同,也不能太晚!”

“诺。”

荀攸明悟道。

“公达。”

刘牧提笔在空白的帛书上书写,说道:“彭脱是黄巾汝南渠帅,故此汝南非主战之地,南阳太守褚贡被杀,张曼成领军占据宛城,扬州庐江郡渠帅戴风于安凤县起兵,这才是当前大事。”

“臣下愚鲁。”

荀攸作揖一拜。

彭脱,波才,是豫州最为强大的黄巾军势力。

阳翟一战便溃,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平定荆扬之乱,而非是一个汝南。

“切记。”

“事有轻重缓急。”

刘牧卷起帛书,沉声道:“你遣人将帛书发往陈国,明日大军先发往南阳郡,只要宛城被攻破,荆州各郡不必我们发兵,州府,郡府自己就能平定。”

“诺。”

荀攸带着帛书离开大堂。

直至出了太守府,方才松了口气。

阳翟之战结束后,他被征为军司马,戏志才被征为粮草官,负责与远在陈国的顾雍对接,钟繇,荀彧则是继续留在郡府。

仅十余日的相处,他便对刘牧下了定论。

一个身负骁勇,且精通军略,并野心勃勃的宗王嗣子。

从支援阳翟来看,军中并无大将,只有王越,典韦,许褚三个草莽之人,却又能轻易击溃黄巾主力,靠的是对双方精锐的判断,以及夜袭之妙。

这般人,借机广征卒伍,并且大辟臣属,真的只是为了承继宗王之位?

“公达。”

府门前,荀彧走来唤了一声。

荀攸回神笑道:“叔父,来府中有要事?”

“是啊。”

荀彧无奈一叹,说道:“城中储粮不足,州府无能为力,总不能将有主的田亩分发给降军吧,因此只能来找世子询问安民之政。”

“难。”

荀攸摇了摇头。

各县平定,降军超过十万之众,皆为豫州各郡流民。

这些人,本就是活不下去的百姓,以及操戈而起的佃民,发回原籍几乎不可能。

可颍川的田亩,多为士族之田,少部分在百姓手中,谁也不可能将自己的田产送给别人,既无田产,又无粮食,如何能安抚降军。

“有时间再叙!”

荀彧摆了摆手,朝着府门走去。

进入大堂。

荀彧没有迁延,道出安民之事。

春耕不足,又无良田。

颍川一郡,可养不起这么多降军。

又不能杀降,所以安民之政,成了当前大事。

“总计多少人?”

刘牧敲打着案几,目光灼灼的问道。

荀彧不假思索道:“这些天从各县缉捕的黄巾军,加上阳翟降军,超过十二万之众,还有一些朝着兖州流窜而去。”

“郡府何意?”

刘牧眉头一扬。

十二万人,并非都是青壮,还有不少老弱妇孺啊。

“世子。”

荀彧解释道:“颍川有荒田,但粗略统计只能安民两万,太守与各族协商充为佃户,但各族碍于人祸,不敢接纳降军。”

“明白了。”

刘牧合上眼眸,开始思量。

战场杀敌无可厚非,但不能杀降。

黄巾叛军也是大汉的子民,一次杀降,会引起各州黄巾军的强力抵抗,给战争带来无尽的威胁。

所以,只能就地安民,并且施下善政,才能更好的讨伐黄巾余孽。

“世子?”

荀彧轻声唤道。

刘牧睁开眸子,沉声道:“男女老幼分开统计,年十八之上且孑然一身的男女合婚,十四岁以下孤子并入夫妻之家,以户来统计,查一下颍川有多少荒田,可以安多少百姓,剩下的百姓我与父王商议。”

“诺。”

荀彧恭敬道。

翌日,大军主力发往南阳。

刘牧领着三百王卒尉直奔陈国,仅两日便回到陈王府。

“何事这么急?”

刘宠看着风尘仆仆的亲子问道。

刘牧放下盛水的漆碗,急忙道:“本来写了帛书,但安民之政,还需要来陈国走一趟,不然就算强行落户安民,恐怕也会造成内乱。”

“颍川降军多少人?”

刘宠无奈道:“这两个月,陈国广纳各郡流民,仅落户就超过一万之数,人口增加了十几万,实在没有多少荒田了。”

刘牧蹙眉道:“府中有多少耕田?”

“逆子。”

“你这是崽卖爷田心不疼啊。”

刘宠拂袖惊怒道:“府中田亩,多为宗正府赏赐,并非是食邑之户,况且田亩自有佃户,你若是分了,佃户怎么生活?”

“咳。”

“父王,你又急。”

刘牧脸色涨红的干咳一声。

刘宠眼睛大瞪,冷哼道:“府中有三百亩田,再多就没了。”

“这么少?”

刘牧有些难以置信。

汉末三国,就算两袖清风的诸葛亮都有桑株八百,薄田十五顷,算下来有一千五百亩田产,这还叫薄田,那陈王府叫什么……家贫?

“不少了。”

刘宠沉着脸说道:“陈国只有九县,却有一百多万百姓,府中三百亩都可以养活数百人,算是相当富裕。”

“孩儿知错。”

刘牧若有所思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