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作者:任鸟飞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一百零五章 李清照

书名: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作者:任鸟飞 字数:0 更新时间:04-19 21:13

最近,深受赵俣重用的蔡京,风头可谓无俩,甚至都盖过了他弟弟蔡卞,直逼宰相章惇。

有人猜测,赵俣大力提拔蔡京,很可能是在将蔡京培养成章惇的接班人。

这几乎已经成了朝野上下共同的猜测。

事实上,这段时间旧党之所以如此拼命地攻击新党、攻击蔡京,也是想阻止蔡京这个危险人物上位。

蔡京,政治作风强硬、雷厉风行,而且政治经验极其丰富。

很早以前,蔡京就劝过本来就已经很强硬的章惇,要下更狠的手。

蔡京对章惇说:“变法面临的阻力很大,要吸取王相公当年变法失败的经验教训……”

简而言之就是,蔡京觉得要想赢得变法成功,就必须从政治入手,大刀阔斧地彻底清除反对变法的元祐党人势力。

蔡京甚至向赵煦和章惇建议过,彻底清算元祐党籍的官员。

具体就是,凡是属于元祐党籍的官员,活着的,一律降职流放;死去的,一律削去官衔,而且不许元祐党人的子孙留在京师,也不许他们参加科举。并将元祐党籍的官员的姓名御书刊石,置于文德殿端礼门外东壁之上,播告天下,永为万世臣子之戒,碑上所列之人永不录用。而且,还要将元祐党人的姓名发至各州县,要求各地仿照京师立碑扬恶。

只是,赵煦和章惇觉得,蔡京此举的打击面有点太大,出手也过于狠毒了,才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如今,蔡京如此得赵俣重用。

不少旧党人士都担心不已,生怕等蔡京成为宰相之际,就是他们的劫难到来之时。

前不久,为了做好《海外贸易期权体系》,蔡京特意亲自去了一趟明州港、杭州港以及泉州港实地勘察一下这几个港口。要不是太忙了,抽不出那么多时间,他甚至都准备亲自去一趟广州港。

蔡京之所以亲自跑了这一趟,是因为赵俣跟蔡京说:“朕听闻海商富裕,身家百万贯者比比皆是,有人下南洋十几年间便赚下两亿贯,富可敌国,今后我大宋可大力发展海上贸易。”

这件事,是赵俣上一世听某酷上的一个姓宋的世界金融历史学者讲的。他讲的其实不是北宋的事,而是南宋的事。

但海商赚钱,确有其事。这不分北宋,还是南宋。

当时,赵俣也就是在谈到《海外贸易期权体系》时,随口这么一说。

不想,这却被蔡京给记在了心上。

蔡京回去后一调查,发现赵宋王朝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在海外有广阔市场,东南亚、中东等地的商人对这些商品需求旺盛,海商将这些商品运往海外能获取高额利润。

而且,目前赵宋王朝的海船规模大、性能好,能适应远洋航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上,也大大提高了航海安全性和准确性,降低了运输成本,增加了贸易机会。这为大力发展海上贸易提供了基础条件。

蔡京敏锐地捕捉到了,如果朝廷鼓励海上贸易,再通过设置市舶司等机构管理并为海商提供便利,对能招来外商的海商给予奖励,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这肯定会发展成为一条极为可观的财源。

于是,蔡京就在百忙之中抽出一些时间亲自去考察了一番。

结果,赵俣所说的那个赚到了两亿贯的超大海商,蔡京没找到,但他找到了一个叫杨二郎的海商,此人靠着做海上贸易在数年间便获利数千万贯,而且确实有很多海商靠海上贸易赚到了大钱。

这让蔡京的心思活了,准备冲这些富饶的海商群体下手。

等蔡京回来,曾布派儿子出城门十里路迎接,而韩忠彦则派其兄弟出城门二十里路远迎。

曾布和韩忠彦都是排在蔡京之上的宰执,可就连他们都对蔡京如此重视,甚至不惜放下身段拉拢。

不只这些在执政的大佬看好蔡京的未来,就连一些已经离开朝堂的政界大佬而且是旧党的政界大佬都看好蔡京。

比如年已七十的吕公著。

吕公著绝对是旧党的元老,当初,高滔滔执政时期,他与司马光同心辅政,是司马光的重要副手。

而在蔡京出京之前,吕公著特意极为热情地邀请蔡京来到自家府中。他对蔡京说:“我在朝中多年,阅人无数,没有一个人比你强!你将来一定能坐上宰相之位。”

吕公著还让自己的子孙们站成一排,肃立在旁边侍候,很诚恳地对蔡京说:“今日我把子孙全都托付给你,希望你不要推辞。”

由此可见,蔡京现在的风头有多盛。

对此,一些旧党人士是很看不惯的。

比如苏辙,就曾将蔡京贬得一无是处,他说:“京文学政事一无所长,人品至微,士论不与,若不因缘蔡卞与王安石亲戚,无缘兄弟并窃美官。”

还有不少人拿蔡京当初的政治投机、毫无政治节操出来说事。

关键,不少旧党人士担心,等蔡京登上相位,就是他们的劫难。

于是,他们就想推一个人出来打败蔡京,甚至助那个人夺取宰相之位,然后全面废止新法。

旧党人士也知道,赵俣喜欢能干事的人,他们要是推举一般人,根本就入不了赵俣的眼,就更别提打败蔡京了。

商量来商量去,旧党人士选定了吏部侍郎赵挺之。

严格来说,赵挺之不算旧党,而是新党。赵挺之早年坚决主张继承并发展王安石的新法,在当时新旧党争激烈的背景下,他力主绍述之说,不遗余力地排挤元祐诸臣。

赵挺之现在之所以变成旧党了,主要归功于近来赵挺之跟旧党的重要人物“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恪非走得很近。

早年,赵挺之在德州时,按朝廷的意思实行市易法。黄庭坚当时主管德安镇,认为镇小百姓贫困,无法承受诛求。

因黄庭坚曾用言语调侃过赵挺之,赵挺之便怀恨在心,后来他抓住机会向赵煦进谗言,致使黄庭坚被贬,最终死在宜州。

到赵挺之被召试时,苏轼便说:“赵挺之是个聚敛钱财的小人,学识品行不可取,怎么能适合这个职位呢?”挡了赵挺之一道。

后来,赵挺之当上了监察御史,他上奏弹劾苏轼草书中有句“民亦劳止”的话,认为这是诽谤先帝,苏轼后来遭到清算,这就是罪名之一。

因为这些事,赵挺之跟旧党的关系一直很僵。

谁知,赵俣登基以后,竟然将苏轼和苏辙给召回来当了宰执。

而且,看赵俣的意思,有重用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意思。

另一方面,之前赵挺之一直看不惯蔡京,多次揭发蔡京的奸恶行为。

如今,蔡京蒸蒸日上,赵挺之自然怕遭到蔡京的报复。

所以,赵挺之感觉,他应该跟旧党修复一下关系,甚至是直接投靠旧党,不然等蔡京收拾他时,可能连个帮他说话的人都没有。

基于此,赵挺之便主动结交李恪非。

李恪非很佩服赵挺之的能力,便将赵挺之引荐给了自己的老师苏轼。

被赵俣调回来又被赵俣提拔为宰执并被赵俣委以考核人才的重任了之后,之前一直郁郁不得志的苏轼,胸中的郁结之气一散,仿佛焕发了第二春,人看起来都年轻了不少。

此时,意气风发的苏轼,一心报答赵俣的知遇之恩,正需要赵挺之这样的人才来帮他。

关键,苏轼是个豁达大度的人,连将他赶出他所热爱的朝堂的章惇,他都能原谅,何况赵挺之?

就这样,赵挺之改换了门庭,摇身一变成了旧党人士。

不久之后,旧党这边想找人跟蔡京打擂台。

可旧党这边,不缺文学大家,搞个宣传什么的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按部就班治理一方的人才他们也多的是,但搞经济的人才,他们……没有。

这也正常,旧党一直主张遵守祖宗的旧法,他们的经济政策通常都是减少开支等节流的方式,而不是让杰出的经济人才去刺激经济、去赚钱,在他们看来,那太激进了,这怎么可能留得住搞经济的人才?

没办法,旧党便只能矬子里选将军,最后把刚加入旧党的赵挺之给选了出来。

赵挺之的从政经历也算丰富,而且他早年的政绩一直很突出,也曾出使过辽国,还是蔡京的政敌,关键他已经是吏部侍郎了,职位够高。

值得一提的是,赵挺之一直在反对蔡京在钱法方面的主张。

他认为,钱法不能随意变更,像蔡京提出来的铸造当五钱、当十钱,就不可以实施。虽然这有在短期内增加财政收入、规范货币市场、便于携带交易等优势,但这也能引发通货膨胀、扰乱市场秩序、百姓利益受损、加剧社会矛盾等诸多问题。

所以,当旧党得知赵俣准备改革钱法之后,就预谋好了推赵挺之取代蔡京,揽下这个重任,进入赵俣的视野。

此时,赵俣说:“朕欲改革钱法,谁可胜任?”

赵挺之便抢先一步出列毛遂自荐:“臣请一试。”

赵俣对赵挺之的印象不太好。

这主要是因为,历史上,赵挺之曾经将蔡京搞下去,自己当上了宰相,然后他就跟司马光一样想不管不顾地将蔡京推行的改革全都废掉,包括蔡京搞的建学校,兴礼乐,置居养院、安济院等造福百姓的措施,将当时的赵宋王朝搞得乌烟瘴气,结果,他只当了八个月的宰相,就被臣民给撵下台了。

而且,赵俣十分清楚,赵挺之骨子里跟蔡京一样也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投机者,政治立场灵活,人品不佳,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毫无政治节操。

甚至于,在赵俣看来,赵挺之的人品还不如蔡京。

不过话又说回来,赵挺之到底是能当宰相的人,还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笔,他的履历也很漂亮,单从做事不看做人上,也不是不能考虑。

还有就是,蔡京虽然非常懂钱法改革,但也就是因为他太懂了,让他来搞钱法改革,他肯定会给朝廷搞来不菲的收入,但同时,他也一定会造成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给民众造成更大的压力。

而赵俣之所以想要改革钱法,就是保持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并防止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

这么一看,让保守的赵挺之来搞钱法改革似乎也可以。

至于赵挺之的能力不如蔡京,也好办。

赵俣手上还有赵开和张悫这两个懂经济的人才,完全可以代替蔡京的作用。

再者说,当皇帝的,也不能把鸡蛋全都放在一个篮子中。

随后,旧党大臣纷纷出列保举赵挺之,认为他肯定能胜任钱法改革一事。

赵俣想了想,今天有点太站新党了,不妨给旧党个甜枣吃,省得他们在自己还没准备好之前就狗急跳墙,便对赵挺之说:“爱卿回头来垂拱殿见朕。”

赵挺之大喜,忙一拜在地:“臣领旨谢恩。”

让赵挺之回去之后,早朝继续……

直到这时,蔡京才不着痕迹地看了撬走他工作的赵挺之一眼。他和赵挺之的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赵俣已经彻底适应了皇帝这个身份。

目前阶段,赵俣承上启下,发扬了赵煦创造的所有优良传统,他还重用新人,开启改革,他刚毅而不保守,稳健但又敢于创新。

虽然赵俣将来到底能走多远,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但不论是新党,还是旧党,都能看得出来,在赵俣的带领下,赵宋王朝的路正在越走越宽……

……

散朝后。

李恪非返回家中,看见了他的宝贝女儿——十六岁的李清照。

此刻,李清照躺在庭院中的摇椅上,手持书卷,慵懒着读着一卷《世说新语》。微风吹过,发丝轻扬,她沉浸在书中的世界,时而双眉微蹙,为书中的悲欢离合而感慨;时而嘴角上扬,因精妙的词句而欣喜。

见父亲回来,李清照立即起身,像只快乐的小蝴蝶一样飞了过去。

李清照六岁时随父亲李恪非到东京汴梁城生活,学习文化,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所以才华过人,很快便从文坛崭露头角。

不久前,她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

此时的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就连李清照的师祖苏轼都夸赞李清照有灵性。

李恪非对这个女儿也是特别宠爱,引以为傲。

见李清照跑过来,李恪非板着脸教训道:“都是大姑娘了,还如此毛躁,将来如何嫁人?”

“嫁不出去,便一直陪在爹爹身边,孝顺爹爹。”李清照一点都不怕李恪非,她一脸好奇地问道:“见到陛下了?”

“见到了。”李恪非边往院中走、边说。

——李恪非刚被调回朝廷任礼部员外郎,今天是他第一次见赵俣。

“如何?”李清照问。

李恪非停下脚步,满脸敬畏地说:“厉害。”

“何讲?”李清照更好奇了。

李恪非看着李清照说:“陛下沉稳有度,进退有节,定夺有理,圣主之姿,我大宋有望中兴矣。”

李清照没想到自己的父亲会给这个小皇帝这么高的评价,这让她对赵俣更好奇了。

眼珠一转,李清照就计上心来,她道:“爹爹,女儿听闻,宫中将举办宫闱科举,此事必由礼部负责,爹爹可有法教女儿一观?”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