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作者:任鸟飞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九十五章 赵俣:爱卿生了个好女儿

书名: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作者:任鸟飞 字数:0 更新时间:04-19 21:13

赵俣猜得没错,大女人确实跟一般的女人不同,那滋味,不可向外人道也,唯有亲身体会方知。

这么说吧,赵俣都有点乐不思蜀,不想回郑显肃处休息了。

好在,赵俣并没有忘记自己对郑显肃的承诺。

所以,尽管很留恋,但赵俣最后还是松开了郭婷,回到坤宁宫,搂着郑显肃沉沉地睡去,结束了自己的新婚之夜。

转天,赵俣带着郑显肃、王懿肃、郭婷去慈德宫拜见了向太后,将自己大婚的最后一步圆满走完。

从慈德宫回来,赵俣对郑显肃说:“后宫之事,朕尽数交给皇后了。”

郑显肃听言,轻轻地点了下头:“诺。”

虽然郑显肃只是简简单单地点了下头,只回了一个“诺”字,但已经足以让赵俣放心了。

赵俣坚信,当今世上,没有人比郑显肃更适合当自己的皇后。

好吧,反正赵俣是找不出来第二个了。

赵俣没休婚假。现在的形势不允许他休息……

……

平夏城之战时,面对西夏小梁太后亲自率领的四十万大军(一说三十万)的猛烈进攻,郭成作为平夏城守将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组织守城士兵顽强抵抗,打退了夏军一轮又一轮的进攻,使夏军连续攻城十三天仍未破城。

郭成并不只是单纯地被动防守,他还不时的在夜间派兵出城袭扰夏军,打乱夏军的部署和节奏,使夏军疲于应对,进一步消耗了夏军的有生力量和战斗意志。

在夏军因久攻不下、楼车被狂风吹毁、粮草不继等原因撤退时,郭成与折可适等将领率一万精锐骑兵长途奔袭,对夏军的指挥部进行奇袭,擒获西夏统帅阿埋、妹勒等,俘虏三千余兵民,缴获牛羊不下十万,给夏军以沉重的打击。

从平夏城这一战的表现上来看,郭成不仅擅守,还擅战,战机把握得相当精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郭成,不,应该说郭家人,都是比较均衡的将领。他们不仅具有一定的军事能力,搞内政也是把好手。

以郭家历史上最有名的郭浩为例:

南宋初期,当时金州因为宋、金、伪齐、军贼的反复争夺,残破疲敝,郭浩去了以后大搞内政,成效显著。以至于后来别的部队都向朝廷要钱,郭浩反而主动献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自然高兴,索性把洋、房两州也划归他指挥。

顺便一提,郭成有三子(即:郭溱、郭浩、郭沔),长子郭溱早亡,次子郭浩和季子郭沔一直随郭成从军,这次也随郭成来到了朝廷述职。

赵宋王朝目前在京畿、河北地区的军事情况是,不缺善战之将,而是缺能将这两团散沙凝聚起来的人,至少也得先把他们聚集起来,装出能打仗的样子。

从这一点上来看,郭成以及郭家将有可能比同一时期的王厚、刘法、种师道更适合来整顿京畿、河北地区的军事。

要知道,辽军只要敢长驱直入,那么多半就是孤军深入,只要有一员善守之将布置好防线,守住几座关键之城,然后坚壁戒严,收民清野,使辽军攻不得前,退无所掠,等到辽军师老而气沮,宋军不断派兵出城袭扰,消耗辽军的有生力量和战斗意志,那时候,辽军有可能就会大败而归。

这正是郭成所擅长的战法。

而且,西军现在急需稳住横山这条重要防线,挡住迫切想要收复横山地区的夏军,赵俣也不能抽调西军的大动脉。

再加上,郭成是赵俣的便宜老丈人,他当这个“国防部长”,有利赵俣稳住自己的皇位。

综合考虑过后,赵俣最后才选定了郭成担任太尉一职,并准备在真跟辽国开战时,让郭成统帅京畿地区和河北地区的军队与辽军一战。

对于赵俣的心思,郭家父子知道一些,但又不知道,赵俣和郭婷的婚姻在其中占有多大的比重。

换而言之,郭家父子不知道,赵俣如此重用郭成,是因为赵俣看重他们父子的能力,还是因为他们是亲戚?

要是前者,那没什么好说的,即便赵俣不喜欢郭婷,也肯定会善待郭婷,以笼络郭家父子为自己效命。

而要是后者,郭家父子这权力怎么来的,就会怎么失去,一旦赵俣没看上郭婷,甚至是觉得郭成欺君,那么郭家父子很快就会失去他们还没捂热和的权力,被打回原形。

也正是因为有这种不确定,今天一大早,有内侍来到郭家,通知郭成下午前去垂拱殿奏对,郭家父子的心一下子就提了起来。

年纪最小的郭沔,最沉不住气,他很是担心地问:“陛下该不会追究我父子的欺君之罪?”

郭成脸一板:“我父子对大宋忠心不二,何来欺君一说?”

郭沔心说,‘我姐那么高,甚至比我都高,被你们送去当皇妃,不是欺君是甚么?’

郭浩在一旁说:“陛下必欲询父亲京畿、河北军事。切不可自乱阵脚,需镇定以对。”

郭成觉得郭浩说得有道理,所以收拾妥当,进宫面圣。

郭成来到垂拱殿时,宰臣章惇、蔡卞、韩忠彦、曾布、苏辙、蔡京、张商英、李清臣、苏轼等人皆在。

最近被赵俣调到中央的改革派能臣吕惠卿和大名府都转运使梁子美也在。

宰执大臣奏完事,赵俣就让他们各忙各的去了。

接着,吕恵卿和梁子美又上前奏事。

这其中,吕恵卿花得时间最多,他将这些年在地方上的见闻,以及对改革的最新领悟事无巨细地跟赵俣说了一遍。

赵俣很干脆地将吕恵卿提为中书侍郎,让他成为了新的宰执。

轮到梁子美时,赵俣主要问的是河北地区的军械、粮食储备问题。

等这些人奏完事,天都快黑了。

这时,殿中只剩郭成一人。

郭成心中一紧,但还是主动上前拜道:“臣郭成参见陛下。”

赵俣微笑:“你我并非外人,不必客气。”

赵俣此言一出,郭成心下就是一松,‘看来陛下并无怪罪我之意?’

赵俣直截了当地说出找郭成过来的原因:“朕问你,京畿、河北两地军队如何,可堪用?”

郭成一听被郭浩猜中了,连忙将他们父子早就调查清楚了的京畿、河北两地的军事部署情况事无巨细地禀报给赵俣。

经过郭成的讲解,再结合赵俣从其他渠道知道的(主要是让人查阅相关报备和奏章以及让皇城司暗访),赵俣对京畿和河北地区的军事情况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赵宋王朝如今也面临一个跟其它封建王朝末期相同的难题,那就是军队角色的转换问题。

一个封建王朝一旦坐稳了江山之后,它的军队就势必要转换角色和功能,也就是要从一支野战部队变成国防军和地方治安部队。

赵宋王朝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宋、辽两国签署了《澶渊之盟》,京畿和河北两地几乎无大仗可打了之后,当初为赵匡胤横扫天下的京畿禁军和一直与辽军打个不相上下的河北禁军,慢慢的就被分割成了一支一支的地方军,实际上与厢军和乡军区别已经不大了。

平时,这些军队各管各的地盘,打打治安战,剿剿匪,这些勉强也能胜任。

可一旦要打国与国之间的大决战,这些军队就必须临时拼凑起来。

本来这些军队平时就严重缺乏合作和大规模的合成演练,它们的战斗力就不高。

关键,现在很多支宋军都是,在册一万人,能来集合的几千人,能听懂人话把队伍排整齐的就剩几百人了,而真正能拿起刀枪上前线打仗的就一百来人。

可笑吧?

但这就是现在的京畿禁军和河北禁军的真实现状,实际上,京畿禁军和河北禁军已经不比厢军和乡军强到哪去了,甚至真打起仗来,前者还不如后者。

这已经不是赵俣给他们发足军饷,就能解决的问题了。

还有就是,作为主力军的京畿禁军和河北禁军被分散了,霸州一万,雄州一万,广信军一万,信安军五千……

这就使得赵宋王朝看似哪哪都有兵马,却又哪哪都不堪重用。

郭成断言,以现在京畿和河北地区的军事情况,绝对挡不住辽军南下,一旦辽军南下,可能数天之内就会越过黄河,兵临城下。

郭成能跟赵俣说出这番话,赵俣就确定了,自己选郭成来当这个主将,并没有选错人,他至少知道问题出在哪,有什么严重的后果,以及给出来了合理的应对方案。

——郭成的意思是,若是宋辽真开战,要想防御辽军,现在就必须调集军队,赶紧筛选出来两三万能战的精兵,抓紧操练,不然,此仗绝对有败无胜,同时做好一旦守不住赵俣就果断撤去江南或者关中的预案。

赵俣不觉得郭成在危言耸听。

经过李彦这些天派出探子摸排,赵俣得知,河北地区,也就几座军事重镇能有三五千完整编制的河北禁军,其它城池,包括一些比较重要的军事城池,多则七八百人,少则两三百人,而京畿地区的情况更遭,短时间内甚至都拉不出来五支超过一千人马的军队。

有人可能不解,京畿禁军加上河北禁军,纸面的的兵力三十几万,算上厢军、乡军,将近七十万,这么多军队全都哪去了?

这主要是,赵宋王朝的徭役繁多,处处都用人。

就是,京畿、河北地区和平的太久了,这两个地区的军队,包括主力禁军,已经全都不练兵了,他们被化整为零干杂活去了。像:维持当地治安,种粮食、种菜,养家畜、家禽、捕鱼,看林子,看坟场,修桥补路,治理黄河,大兴土木,等等……

举个例子:

就今天早上,赵俣收到河间知府曹表的奏章,他劝赵俣千万不要跟辽国开战。

曹表在奏章里说,河间府城里现在只有三千二百人,刨除看仓库、监狱等处的,以及必要的留守兵马,朝廷要是调河间府的军队参战,他只能抽掉出来一千九百人参战。

至于少的那些人马哪去了?

曹表在奏章里列得一清二楚。

简单来说就是,除了服各项徭役,剩下的人全都维持治安去了。

——在这个时代,没有警察系统,因此,地方治安,全都是靠军队来维护,因此,得把军队打散了,分配到各个村镇、街道和城市去维持治安。

要知道,河间府账面上的总兵力可是有三万。

但真到了要用的时候,竟然只能抽调出来一千九百人参战,连十五分之一都不到。

当然,这也是因为守方不可能全员参战。

可即便如此,这能参战的人马也太少了。

关键,河间府不是个例。

这些天,赵俣收到了太多太多这样的奏章,各地方守臣都在劝赵俣不要冒然开战,甚至有人都说出来,战之大宋必亡这样不吉利的话。

这其实就是封建王朝的宿命,和平久了,军队就不能用了。

好在,赵宋王朝这些年一直在跟西夏开战,这使得西北禁军(也就是西军)还是比较能打的。

要不然,赵宋王朝真是一点希望都没有了。

而现在,除了西军,不论是京畿禁军,还是河北禁军,包括江南禁军,这些年打得都只是一些小股土匪,或者小股农民起义军什么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枢密院已经给赵俣算过了,宋辽要是真开战,短时间内,京畿和河北两个地区,最多也就能集结七万人马,即纸面上的人马的十分之一。

关键,凑出来的七万人马,立即就能拿起刀枪打仗的,可能也就七千,剩下的大多都只能当啦啦队。

根据现有的情况,郭成给赵俣的建议是,继续从各个地区向河北调集军队,同时传下命令,不论哪里来的军队,都必须摆疏阵,对外至少虚报十倍,也就是虚张声势。

赵俣采纳了郭成的建议。

在郭成告退前,赵俣升郭浩为閤门祗候,并夸郭婷贤良温婉,他对郭成说:“爱卿生了个好女儿。”

郭成在心底大赞赵俣是圣君,为了安抚他们父子,连这么违心的话都能说出口,而且看这意思,赵俣应该会宠爱郭婷。

郭成在心中发誓,就算不为了郭氏崛起,只是为了他的女儿在后宫过得好一点,他也要尽心竭力地为赵俣效力。

郭成走后,赵俣陷入了沉思:“这军方有大问题啊,要军饷的时候一个人不少,这要打仗了,却又没有军队,这要是没有人捣鬼,才真的有鬼,嗯……不然,慢慢将京畿、河北包括江南的禁军精锐抽调出来组成新的禁军,剩下的,直接搞个警察系统,把他们中堪用的变成警察,甩给地方,以此来解决冗军的问题?”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