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穿越182年

作者:布鲁托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0章 子龙先生

书名:穿越182年 作者:布鲁托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2

如此,赵云心中满是感激,向先生深深一揖,言道:“先生高义,云感激不尽。还望先生广邀四海之内学富五车、德高望重的贤达之士,共聚常山,携手开办学堂,广开才路,践行有教无类之大道,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

吾等所求,非徒有其表之谈客,亦非倚仗家世、不学无术之纨绔子弟,但求那心怀真才实学,兼备德行与才能之士。皆能得以重用,未来之世,当以实干兴邦,以德才兼备为选才之基。”

郑玄闻言,神色肃穆,躬身作揖,语气中满含敬意与决心:“郑某定当铭记先生教诲,不遗余力,广邀天下名士,共襄此教育盛举。愿我辈之力,能点亮智慧之光,照亮学子前行之路,让务实之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共筑万世之基业。”

赵云轻启朱唇,语调中带着几分探寻的意味:“闻君座下,英才济济,尤以任嘏、郗虑、崔琰、国渊四子为翘楚,不知是否确有此幸,得见诸位高贤?”

郑玄闻言,眸中闪过一抹讶异,旋即笑容中多了几分不解与好奇:“哦?此四子虽皆勤勉向学,却未曾想其声名已远播至外,竟连子龙先生亦有所耳闻,实乃老夫之幸也。”

言罢,他心中暗自思量,赵云年纪轻轻,却似对天下英才了如指掌,其见识之广,令人不禁生出几分神秘莫测之感。

赵云淡然一笑,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先生过誉了,此四子之才,如皓月当空,不可掩也。云虽不才,亦能闻其名而心生向往,愿有朝一日能与诸君共论天下大事。”

郑玄望着赵云那从容不迫、气度非凡的模样,心中原有的疑惑渐渐化作了深深的敬意。他深知,能如此精准地洞悉时局与人才者,绝非池中之物。

一时间,对赵云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仿佛面对的不是一位年轻的访客,而是一位深藏不露的智者。

“此刻正是我等用人之际,我打算派遣任嘏、崔琰二人前往幽州,辅助师叔张愧共同治理幽州事务;国渊则总领幽州与常山的农事,主持兴修水利,大力推动农田发展;

郗虑前往徐州协助处理发展事宜;而公子郑益恩将在常山辅助田丰治理常山郡。郑玄先生,您认为这样的安排如何?”赵云如此说道。

“一切依子龙之见。”郑玄回应,随即吩咐人去召唤这五位人选。

不久,五人应召而至。郑玄介绍道:“这位是赵云,赵子龙先生,你们赶紧上前拜见。”

众人耳畔回荡着郑玄先生那略显意外的称谓,目光中不禁交织着疑惑与敬畏,望向那位面容青涩却气度不凡的少年——赵云。

然而,师命难违,他们心中虽有千般不解,却也只能强压心绪,躬身行礼,异口同声:“见过子龙先生,久仰大名。”

赵云见状,连忙上前,一一回以温煦的笑容,双手轻扶,谦逊道:“诸位言重了,云一介武夫,得蒙先生错爱,实不敢当‘先生’之称。请诸位快快起身,共叙雅谊。”

郑玄见状,嘴角勾勒出一抹深意,他深知这些弟子心中的疑惑,遂缓缓开口,如同春风化雨,将赵云的事迹娓娓道来。

从赵云如何实际掌控幽州和常山郡,再至其高瞻远瞩,布局徐州、兖州,每一步都透露着非凡的智慧与胆略。

更令人瞩目的是,他还是新学之光的引领者,学问之深,连自己也常自愧不如,每每提及,总是赞不绝口。

随着郑玄的话语,赵云的形象在他们心中逐渐变得立体而鲜明。那份年少却沉稳的气质,那份对家国天下的深邃思考,以及那份对新知的执着追求,无一不让他们心生敬意,疑虑尽消。

众人再次望向赵云,眼中已满是钦佩与敬仰。他们知道,这位被尊称为“子龙先生”的少年,绝非池中之物,必将在未来的岁月里,建立不世之功绩。

郑玄阐述了召集这五人前来的缘由,并提及自己即将动身前往常山兴办教育。闻此,众人皆表示愿追随赵云,跪地行礼,尊称赵云为“主公”。

赵云特别指示国渊,在幽州和常山兴修水利,开垦良田;已派遣专人寻找粮食种子,优先在温泉周边地区准备土地以待归来后保护并及时种植培育;

注意到幽州邻近的扶余、高句丽等地拥有丰富的黑土资源,待占领后将立即开展屯田开垦工作,并提前筹备相关事宜;

此外,广泛收集草木灰、研磨后的各种动物骨头、尿液以及通过燃烧焦煤获得的液体,并混合腐烂残渣和粪便等作为肥料以提升土壤肥力,预计可使粮食产量翻倍。

同时,大力发展鸡鸭鹅、猪、鹿、牛羊等畜禽养殖及药材种植。

至此,赵云的高密之行,犹如春风化雨,悄然间绽放出了绚烂的成功之花。他向郑玄缓缓道来,那份温煦之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先生,此行所得,不仅是我赵云个人的荣耀,更是我们共同愿景的曙光。

我已决定,凡前往常山之士,皆可携家带眷,共赴新程。住房与土地,我自会妥善安排,让每一位同行者都能在新家园中扎下根来,繁衍生息。”

郑玄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欣慰,随即又略显犹豫地开口:“子龙先生,关于新学之精髓,是否可借此良机,与司马徽、蔡邕等大师共享?共谋学术之昌盛,实乃天下幸事。”

赵云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淡然的微笑:“先生所言极是,新学之光,当普照四方,方能生生不息。我赵云在此承诺,新学之核心,无不可告人之秘,但求其传播如野火燎原,愈快愈广,以启迪民智,造福苍生。

先生请速书信函,诚邀司马、蔡二公及其高足家眷,共聚长山,携手开创教育之新纪元。”

郑玄听后,心中大石落地,一股暖流涌遍全身。他深知,赵云此举,不仅是对学问的尊重,更是对天下苍生的深情厚谊。

于是,他欣然应允,提笔欲书,心中已构思好那封将引发学界轰动的邀请信。

信中,他将以新学之核心为引,描绘出一幅幅教育兴盛、文化繁荣的美好图景,相信定能打动那些同样怀揣教育理想的同仁之心,共赴这场知识与智慧的盛宴。

赵云将此地教育事宜详书一封,信中还交代,准备在幽州举办一场比武大赛,前20名均有奖励,最少奖励100两银子,获得第一名可以奖励1万两银子,以幽州刺史府的名义举办;

等郑玄、司马徽和蔡邕来常山,就放出消息在常山郡举办文人盛会,赋诗歌赋,讲经论文比赛,获得前20名均有奖励,最少100两银子,最多1万两银子;

两场大赛相隔一个月,幽州的比武大赛先举行,半年后就可以举行,现在提前就可以放出消息。

另外一封信让甄逸在文武比赛场地附近置酒楼和香满楼那种,顺便拍卖郑玄、蔡邕注解的《德经》和《道经》,想很多赚钱的办法,还有捐赠办学,把捐赠人的名字和钱数刻石碑立于学堂门口,把赚来的钱全部投入办学上。

然后遣人将两封信急送往常山,一份送田丰,一份秘密送甄逸。

留下周仓带领大部分人协助郑玄将书院迁往常山,再派六人,其中三人去陈留襄邑县寻找卫兹,三人去徐州下邳淮浦寻找陈珪,自己则带上郗chi虑和几名随从快速赶往朐qu县。

数日之后,赵云一行风尘仆仆,终是踏入了朐县的繁华之地,迎面而来的是一股子勃勃生机与难以掩饰的富庶之气。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赵云见到了大舅哥——糜竺,一位商海中的弄潮儿,其风采较之往昔更添几分沉稳与豪迈。

糜竺的海盐工坊,宛如一方浩瀚的银色海洋,广袤无垠,盐田错落有致,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预示着丰收的喜悦。此处,海盐已不再仅仅是自然的馈赠,而是被精心雕琢,成批量地化为洁白如玉的晶体,远销四方。

而与之相邻的酒坊与糖坊,亦是热闹非凡,酒香与甘甜交织成一首动人的生活乐章,空气中弥漫着幸福与满足的气息。

糜竺的脸上洋溢着难以言喻的喜悦,那是一种对事业有成、家族兴旺的由衷自豪。

他拉着赵云的手,眼中闪烁着激动与欣慰的光芒,细细道来这些日子里的辉煌成就。

言谈间,糜竺更是透露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得知幽州之地已顺利纳入麾下,他二话不说,又紧急筹备了整整两千万两白银,快马加鞭送往了常山,以资军需,助力大业。

此番举动,不仅展现了糜竺作为商贾的敏锐眼光与深谋远虑,更彰显了他对赵云的一片赤诚之心。

赵云闻之,心中暖流涌动,深知这份厚重的支持,将是他们继续前行、开创更广阔天地的坚实后盾。于是,两人相视一笑,那份默契与信任,如同朐县的海盐一般,历经岁月洗礼,愈发醇厚而坚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737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