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霓裳铁衣曲

作者:克里斯韦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六十一章 新刺史的政策

书名:霓裳铁衣曲 作者:克里斯韦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58

须陀闻言一愣,他见元宝面上似笑非笑,也不知道对方口中的「该罚」是真是假,便笑道:「你这么说,我自然认罚!」

「那便好!」元宝笑道:「来人,给我兄弟倒酒!」

说话间,一旁的侍从已经替须陀斟满了酒,元宝也举起酒杯:「此番须陀你南来,本是为了打通从沧州到交州的航道,却不想连交州乱事也替我平定了,当兄弟的敬你一杯!」

「这本是家事,倒也没有想那么多!」须陀与元宝碰了一下杯,一饮而尽。

「家事,说得好!」元宝笑了笑:「那平乱之后,若是须陀你当这个交州刺史,又有何打算?」

「我当交州刺史?」须陀笑道:「自然是内安百姓,外抚蛮夷啦!我已经修书给父亲了,请他多派几个兄弟来,交州这边大有可为!」

「哦?」元宝脸色未变,将酒杯放在了几案上:「父亲的确有分封诸位兄弟往交州方向的意思,不过我才刚刚到交州,立足未稳,民心未附,就这么把兄弟们招来,是不是有些操切了?」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须陀道:「眼下林邑国中无主,诸夷胆落,皆遣使臣服。且南海诸蛮近百年来相互攻杀,弱肉强食,百姓离乱,正是扶弱锄强,扶危济困,取威定霸的好时机。若是仰大唐之声威,出一旅之兵,申大义于南海,齐桓晋文之功非兄莫属!」

听了须陀这番话,席上人皆脸色大变,现出兴奋之色来。众所周知,国际关系是一个非常基于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学科,西方人谈论国际关系离不开伯罗奔尼撒战争和布匿战争,嘴上讲的是中美关系,美苏关系、中东局势,心里想的却是斯巴达和雅典,古希腊和波斯,罗马和迦太基。英美有点学问的政治家在国会发表演讲时,说不了几句话就跳出几句布鲁图斯、加图、伯利克里、格拉古兄弟等人(古希腊罗马政治家)的格言来,只恨不得换上一身托加,背后站着两个扛着「法西斯」的侍从,穿越回两千年前,站在元老院的讲台上。

当然,中国人也无法免俗,提起形势危急,便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缕」,「微管子,吾其披发左衽矣」,提起天子暗弱,四夷侵攻,就说「齐桓晋文之功」,就说「取威定霸」。原因无他,春秋作为华夏民族的孩童时期,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已经深入了脑海的深处,一遇到相似的情况,就不自觉的说出来了,同一文化圈的也能立刻心领神会,绝不会产生误解。

比如须陀方才说的,便是指出当时的东南亚地区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权威,众多大小不一的王国相互攻打,弱肉强食,没有秩序,没有和平,这其实是古代世界的常态。但在古代的中国人看来,这种无秩序的局面却是一种非常态。所以须陀提出应当将这片地区纳入以大唐为中心的秩序体系之中,而元宝则担任「齐桓晋文」的角色,作为天子的代理人,成为整个南海地区的仲裁者和庇护者。

「愿闻其详!」元宝道。

「林邑国原本是地方一霸,又插手交州之乱,我起义兵讨之;今其国中大乱,吾当从国中择选一良善之辈为王,令其国中安定,他国侵攻之地则令其退还!」

「若是如此,那在哪里安置兄弟们呢?」元宝问道。

「在其国中择要冲之地安置之,以为庇护之责!」

听到这里,众人面上露出了了然之色,须陀的意思很明白:既然林邑国现在的乱局是唐军的惩罚性战争造成的,那么唐军就应该想办法恢复当地的秩序,作为大唐在南海的样板。南来的兄弟们可以当成一枚枚钉子安置在林邑国的要冲之地,既可以保护新林邑王的安全,也可以确保唐军对当地的控制。

「如此甚好!」元宝笑道:「既然是这样,就先等范阳那边的回音吧!」

接风宴之后,元宝便住进了刺史府,接手了当地的治权。作为亲民官,他的行政经验其实比须陀要丰富的多,毕竟他治下的沧州可能是王文佐版图内最为繁荣的工商业城市。他很清楚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在大战之后的农忙季节,官员还是少说少做,骚扰农业生产的好,有什么事等秧苗都下地之后再说。

而冯盛则忙的不可开交,全家上下几十口人的安置,把他忙的四脚朝天。当然,宅院田地这些都是现成的,对这个跟着自己从广州来到交州,鞍前马后出了不少力的冯记室,须陀没有忘记他的功劳。平定了交州之乱后,他立刻拿出几处被牵扯进乱事的当地富户的宅邸和田庄赏给了冯盛。但即便如此,冯盛依旧是两眼一睁,忙到天黑。

卧室。

「郎君!你明日要是没事,便和我一同去城外看看田庄吧!」冯夫人一边对着镜子取下首饰一边说:「明日去看田庄?」冯盛躺在床上,正在闭目养神:「这个不急吧?田地在那儿又不会长腿,过些日子再去吧!」

「那可不成!」冯夫人扭过头来:「我们是外地人,对交州当地的情况又不熟,谁知道那些庄户会不会玩什么手段?乘着还在插秧的季节,去巡视一番,心里有个底。不然再过些时日,他们挪动田界我们都不知道!」

「算了吧!你也看了田契了,须陀公子赏赐我们了三个庄子,加起来少说也有一两万亩地,少又能少多少?」冯盛叹道:「我眼下还有更要紧的事,你要想去就自己一个人去吧!」

「更要紧的事?」冯夫人身体微微一颤,她走到丈夫身旁坐下:「难道是公子们的事情?」

「嗯!」

「难道是二虎相争?」

「那倒不是!」冯盛摇了摇头:「须陀公子根本就没想争,河间郡王早就划分清楚了,交州这边就是元宝刺史的。若是我猜的没错的话,须陀公子应该过段时间就会离开!」

「那你还担心什么?船上时候元宝刺史对你应该还是挺看重的呀!」冯夫人松了口气。

「河间郡王子嗣颇为繁盛!」冯盛道:「接下来还会有不少公子来交州!」

「什么意思?」

「就是说二位公子的弟弟会有不少来交州!他们接下来就会留在交州,或者南海诸地!」冯盛低声道:「上次酒宴时候听二位公子的意思,无论是须陀公子南下打通海路,还是元宝公子出任交州刺史,都是为了诸公子南下就藩做准备!」

「诸公子就藩?」冯夫人吓了一跳:「竟然有这等事?你怎么以前都没有提过!」

「我也是最近两天才想明白,怎么提?」冯盛苦笑道。

「竟然有这等事?」冯夫人急道:「那我们是不是来错了?现在回广州还来得及吗?」

「来错倒是不至于!」冯盛摆了摆手:「河间郡王搞出这么大的阵仗来,其实对我们来说也不是坏事。说白了,他要是真的能把诸公子分封南海成功了,我们冯家跟着也能吃到不少好处!总比留在广州当个绿袍官强多了!」

「这倒是!」冯夫人点了点头:「广州那边怎么样也弄不到这么多田庄来,那你刚刚担心什么?」

「人越多,麻烦事就越多!」冯盛道:「这次来的可都是河间郡王的儿子,这么多公子怎么安置,其间的关系怎么处理,一不小心就会搞出***烦来,我们做下属的,吃了挂落岂不是很惨!」

「那就先静观其变吧!」冯夫人点了点头,她有些心疼的抚摸了一下丈夫的脸颊:「既然是这样,家里的事情你就都别管了,都交给我吧!你多去衙门里呆着,至少消息也灵通些!」

「也好!」冯盛点了点头:「我记得你家还有两个堂兄弟吧!若是在广州没什么安排,就写封

信去问问他们愿不愿意来交州,这么大的家业,多个人帮你把手也好!」

冯夫人听丈夫这么说,心知是为了替自家安置亲戚,心中感动,点了点头:「那好,我明日便写信去!」

次日一大早,冯盛便来到衙门,刚进门便碰到王勃,赶忙躬身行礼道:「王书记,早!」

「冯记室,早!」王勃躬身还礼:「怎么这么快就来了?我记得你这次把家室宗族都带来了,这么快就都安置好了?」

「已经差不多了,剩下的事情拙荆也能料理了!」

「哦?」王勃眼睛一亮:「嫂夫人倒是干练的很!冯记室是个有福之人呀!」

「见笑了!」冯盛打了个哈哈,正准备往里面走,却听到王勃说:「冯记室若是没事的话,便随我一同去刺史那儿吧!」

「怎么了?」

「从沧州来的诸位公子前两日已经到了交州,算来今日便要到交趾城了,二位公子都要去城外迎接自家兄弟!」

「这么快!」冯盛吃了一惊,赶忙道:「好,那就一同去!」

两人来到堂前,整理了一下衣衫,上得堂来。须陀和元宝都已经在堂上,正说着闲话。须陀看到冯盛上来,笑道:「冯记室倒是消息灵通,也知道有客人来了!」

「在下并不知道!」冯盛道:「只是家中事处置的差不多了,便来衙门看看,正好碰到王书记,从他口中才得知诸公子抵达的事情!」

「如此甚好!」元宝笑道:「家事安排好了,就可以专心公事了,等我那些弟弟们到了,就有得你忙得了!」

「属下遵命!」冯盛应了一声:「不知有那些事务,还请刺史先示下,我也好有个准备!」

「兵营房屋什么都是现成的,倒也不用太费心!」元宝笑道:「最要紧的是勘探河道,兴建码头、造船厂什么的!」

「啊!」冯盛本以为元宝是要大兴土木修建府邸宫室,毕竟来的都是河间郡王的儿子,理论上讲和须陀元宝两人都是平级的,冯盛都打算把交趾城中的富户赶一些出去,腾出房屋来临时安置这些公子们。却没想到元宝要做这件事情。

「按说交趾城是临河的,应该不虞行船!」元宝道:「但是海船吃水深,若要逆流而上直航交趾城,容易撞上礁石沙洲,那便麻烦了,所以要先勘察一条航道。这件事情就交给你了,冯记室!」

「属下记住了!」冯盛赶忙应道,心中暗想这二位公子虽然都是中原人,但是对海船却看重的很,难怪能从海上直捣林邑国都城。

「再就是学校!」元宝道:「在城中寻一处敞亮房子,作为学校之用!」

「公子是打算要兴文教,淳风俗吗?」冯盛笑道:「这个倒是简单,城中文庙后有大片屋舍,都是现成的,只需翻新打扫一番便成了!」

「你搞错了!」须陀笑道:「元宝他建学校是为了培养航海、术数、各种工匠的,不过文庙后有这么多屋舍空着倒是方便!」

「培养航海、术数、各种工匠?」冯盛吃了一惊,他惊讶的看了元宝一眼,自古以来学这些还要官府专门修学校教?

「这方面的老师我已经从沧州带来了!」元宝道:「就选在你说的地方,先清理干净一批房屋当做他们的住所,要干净敞亮。人员名单待会我会派人给你,住宿标准上面也有,你就依照上面的来!」

「等到房舍都清理干净了,你就发一封文书,张贴在刺史府外!」元宝道:「交趾城中之父母,除非是家中自有产业的,都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若是不会的,便送到官学来,否则便罚钱一贯,布一匹!」

「啊?」冯盛愣住了:「敢问刺史,您说的手艺指的是?」

「就是能谋生养活自己的手段,比如木匠、石匠、铁匠、磨豆腐、酿酒,裁衣,什么都可以,只要是能养活自己的技能,都可以!」

「这,这不是百姓的家事吗?」冯盛问道。

免费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564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