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霓裳铁衣曲

作者:克里斯韦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七十八章 吐蕃的新消息

书名:霓裳铁衣曲 作者:克里斯韦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58

“是呀!”阿克敦一边替王勃引路,一边冷笑道:“这世上趋炎附势之人实在是太多了,太子没登基的时候,谁也不来;太子登基之后,什么阿猫阿狗都靠过来了。若是照我的意思,一个个都用棍棒赶走,都是什么人呀!”

王勃脸色微变,下意识的瞥了阿克敦一眼,却发现对方脸上虽然在冷笑,但眼睛却是看着门外排队的人流,显然并不是对自己说的,心中不由得松了口气,笑道:“是呀!世间趋炎附势者众,雪中送炭者寡,本就如此!”

“雪中送炭?这是什么意思?”阿克敦不解的问道。

“哦!”王勃知道此人本是个靺鞨人,凭借善射才跟着王文佐亲卫,便随口解释了成语的含义,阿克敦钦佩的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郎君果然是有学问,主上见你来了肯定很高兴,只可惜卢先生已经不在长安,否则你们两个正好碰到!”

“卢先生?你是说升之兄吗?伱知道他的行踪?”王勃装作不知道卢照邻行踪的样子问道。

“我不知道什么升之兄,就是那次和你一起那位卢先生!他几个月前也来长安了,但是遇到一桩大麻烦,被关进了监狱里。若非主上出力,只怕他会死在狱里。后来脱身之后,主上便安排他离开长安了!对了,郎君你不是卢先生的好朋友吗?为何没和他一起来长安?”

“哦,我当时生病了,只能留在成都养病,升之兄怕耽搁了,便先一个人出发了。”王勃已经打定了主意,隐瞒自己先前首鼠两端的事情,笑道:“我养了好长一段时间的病,等病好了来长安时正好遇到这天翻地覆的大事,想要拜见王大将军,却连坊门都进不去!”

“原来是这样!”阿克敦倒是一点也不怀疑:“那郎君你来的的确不凑巧,若是早来些时日,一定也能为太子登基的事情出一份大力!”

“是呀!”王勃长叹了一声:“错过了这等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也是可惜的很呢!对了,那天晚上你也立下大功了吧?”

“大功?哪里有什么大功!”阿克敦笑道:“那天晚上我就听到几声闷响,然后就是地动山摇,大明宫的宫墙便塌了,露出一个七八丈宽的大口子,大伙儿把事先带来的木板铺了上去。然后就跟着主上和太子殿下一同往里头冲,一口气冲到清晖阁下。一路上也没人阻拦,那些宫女和内侍离得远远的就吓得尖叫逃走,本来我还以为天亮以后要和北衙的左右羽林军厮杀一番,正憋住了劲,可天还没亮,上头就写了封诏书往玄武门那边一送,然后北衙禁军就放下兵器高呼万岁了!我连一箭都没射出去,刀刃一滴血都没沾,哪来的功劳?”

王勃听了作为亲历者的阿克敦的这番话,大吃了一惊:“你是说那天夜里没死人?”

“死人是有的!”阿克敦叹道:“有几个宫女内侍吓得跳入太液池里自尽了,但都不是我们杀掉。出发前主上已经下令过了;此番是为了清君侧,扶太子登基,除非是有人抵抗的,不可妄杀一人,否则军法从事!”

“竟然有这等事?”王勃心中不由得暗自吃惊,他这种世家子弟自幼便熟读经史,当然知道历朝历代这种宫变之事,不管史书上写的多么冠冕堂皇,真实中的杀戮都是少不了的,而且多半会殃及无辜。比如东汉末年何进被杀后八校尉诛杀十常侍、邓艾灭蜀之后钟会企图反叛在成都的变乱,西晋末年八王之乱那几次变乱,都是杀戮极为惨烈,即便是玄武门之变这种,也至少死了上千人。究其原因,绝大部分古代军队士兵都没什么自觉性,维持组织都只能依靠残酷的军律,而宫廷政变本身就是对原有政治秩序的破坏,为了确保手下士兵的忠诚,政变一方通常都会有意识的放松军律,用屠杀和劫掠来贿赂己方士兵,增强士气以取得胜利,加上古代宫廷通常都集聚了大量的财富和妇女,这对平日过着清苦生活又被严苛军律束缚的古代士兵来说,其诱惑力可想而知,两个方面因素加起来,古代宫廷政变的杀戮之重可想而知。

而这次宫变竟然天子易位而没死几个人,王文佐对麾下兵士的控制力之强可见一斑。

“那陛下有没有赏赐你们呢?”王勃问道。

“有,而且还不少!”阿克敦得意的笑道:“像我便得了绢百匹,钱五十贯,散官也升了三阶,说心里话,倒是有点受之有愧呀!”

“话不能这么说!”王勃笑道:“听你这么说,那天夜里是拥立新君又不是征讨敌国,功绩是不能用斩首数来算的!”

“这倒也是,王郎君着实是有学问!”阿克敦眼睛一亮,此时两人已经进了王府的前院,他指着前面的花厅道:“你先在这里用点茶点等候,我去替你通传,至于何时主上能有空见你,那就不一定了!”

“这个自然!王大将军身兼将相,能够拔冗一见便是在下的福气了!”王勃当然知道王文佐的身份已经今时不同往日,自己能在屋里喝茶等候而不是坊外排队就已经是运气了,早就将平日的骄气压入腹中。

王勃进了花厅,只见厅内已经做了四五人,看服饰应该都不是寻常人家,王勃选了一处靠窗的椅子坐下,耐心等待。可这一等就是三个多时辰,早已是明月升起,华灯高照,也没有半点消息,幸好府中还每人送了碗汤饼来,用不着饿肚子。

眼见得时候越来越晚,王勃正想着要不要起身告辞,明日再来拜访,门外却进来一个奴仆,高声道:“王勃王公子在否?”

“在,在,我就是王勃!”王勃此时也顾不得呵斥仆役直呼其名的无礼,赶忙站起身来应道。

“你便是王公子吧?那好,你随我来!”那奴仆拱了拱手,便走在前面,王勃赶忙跟了上去,笑道:“想不到这么晚了,王大将军还没有休息!”

“圣人有诏,主人已经入宫了!”奴仆头也不回的答道。

“那在下现在要去见的是——?”王勃停下了脚步。

“是伊先生!”奴仆回过头来,面上露出不屑的表情:“伊先生可是主人的左右手,多少人想见一面都难呢!”

“是,是!”王勃心中有些失望,不过他知道眼下形势不同,强笑道:“见不到王大将军,伊先生也好!”

奴仆冷哼了一声,沿着长廊又走了一段,穿过一个月门,来到一间偏院,道:“王公子你稍候一会,待我进去通传!”

“有劳了!”王勃站在月门口等了片刻,便看到那奴仆又出来了,向其招了招手:“进来吧!”

王勃进了月门,登堂入室,只见上首坐着一个绯袍青年,头戴玉冠,满脸倦容,腰间金带上挂着鱼袋佩刀,赶忙躬身道:“晚生王勃拜见伊先生!”

“王公子不必多礼,坐下说话!”伊吉连博德打了个哈欠,指了指右边下首的座位:“阿克敦说你是大将军的旧识,本来不应该让你久等的,只是眼下要拜见大将军的人太多了,而圣上刚刚登基,又一刻也离不开大将军,所以很多事情就只好由我代劳了,每日从早到晚,一刻也不得闲——”

“伊先生说的哪里话!”王勃赶忙道:“晚生和卢兄当初在成都有幸结识王大将军,本欲来与他一起来长安拜见,却不想生了重病,在成都将养了几个月才好,却是来的迟了。”

“卢兄?卢照邻?”伊吉连博德闻言一愣:“你是卢照邻的朋友?”

“不错!在下与卢兄相交莫逆,是多年的好友!”王勃赶忙道。

“嗯,是大将军的旧识,又是卢照邻的多年好友,那事情就简单多了!”伊吉连博德笑了起来:“说吧,你这次来是为了什么?求官还是别的什么?”

王勃没想到对方得知自己与卢照邻认识之后竟然说话如此直接,不禁有点错愕。伊吉连博德见状笑道:“王公子你也不必不好意思,外间那些求见大将军的也都是有所求而来,我当你是自家人也就不绕弯子了,说吧!你想要什么?”

“求官!”王勃答道。

“那好!”伊吉连博德笑道:“那你想求什么官,自己又有何所长?”

“在下曾在沛王府中为侍读,诗词文章皆有所长!”

“沛王府侍读?”伊吉连博德脸色微变,作为一个倭人,他对于唐朝的文艺界始终是隔着一层,王勃又实在是太年轻,所以未曾将眼前的年轻人和那个显赫的名字联系起来,但沛王是太上皇的嫡次子,曾经是帝国的第二顺位继承人,能够做他的侍读,肯定是大唐文坛上数得着的后起之秀。

“原来如此!”伊吉连博德点了点头:“既然王公子在文事上所有长,那眼下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去弘文馆(李弘登基之后,为了避讳,弘文馆已经改为昭文馆,但是当时人说的顺口,就没有改),就先从校书郎做起吧?还有一个就在大将军幕府记室,你选哪个?”

“弘文馆校书郎和幕府记室?”王勃闻言立刻陷入了选择困难之中,后者且不必说,就是从王文佐的心腹自己人,而前者虽然只是从九品下阶到正九品上阶,品阶虽低,任职要求却高,除授校书郎官职的一般都是及第进士中的佼佼者或制举登科的“非常之才”。校书郎属于清官序列,职务清闲,待遇优厚,升迁快速,前途光明,被唐人视为“文士起家之良选”,社会地位和认可度都很高,“非贡举高第,或书判超绝,或志行清洁的不轻授”,对王勃有极大的吸引力。

“如何?”伊吉连博德也看出了王勃的犹豫,不过他也没有催促,在他看来强扭的瓜不甜,自己已经把路都摆明了,愿意走哪条路,就看王勃自己了。

王勃思忖良久之后答道:“弘文馆聚集天下图书文集,在下家中世代雅好学术!在下选校书郎!”

“好,王勃选弘文馆校书郎!”伊吉连博德提笔记了下来:“你先回去等候消息吧,过几日必有回应!”

见对方已经同意了,王勃松了口气,起身行礼道:“多谢伊先生!”

——————————————————————————————————

太极宫、甘露殿。

“三郎!裴侍中,坐下说话!”李弘伸出右手指了指下首,刚刚登基的他便立刻升迁王文佐为左武侯大将军、特进、中书门下三品;自己的未来岳父裴居道为侍中,在他的心里,这两人便是他的左右手。

“陇右刘使君有急信至!”李弘从几案上拿起一封信笺,递给王文佐:“是关于吐蕃人的,你们两位都先看一看!”

王文佐接过书信,拆开看了一遍,然后将其转交给对面的裴居道,待到两人都看完了,李弘问道:“二位卿家,你们以为这件事情对大唐来说是好是坏?”

“吐蕃钦陵弑杀其君芒松芒赞赞普,纲纪混乱,实乃天夺其魄,自然是好事!”裴居道躬身道:“臣向陛下道贺!”

“那三郎以为呢?”

“臣以为现在说这些还早!”王文佐指了指那封书信:“毕竟这只是一面之辞,最好还是再等一等!”

“等一等?”李弘皱起了眉头:“三郎是什么意思?难道三郎以为刘使君所报不实?”

“那倒不是!”王文佐笑道:“刘使君是臣的老上司了,其为人持重臣也是知道的。但毕竟这件事情发生在吐蕃都城,距离陇右有几千里,估计也就几个吐蕃逃亡者口中传出来的消息,很难见得事情的全貌!照微臣看,还是先等一两个月,多得到些消息,再作决定!”

“嗯,王大将军所言甚是!”裴居道点了点头:“路途遥远,消息变异也不奇怪,还是持重为上!”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04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