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红楼襄王

作者:飞花逐叶 | 分类:军事 | 字数:0

宝钗-媳妇熬成婆

书名:红楼襄王 作者:飞花逐叶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6

我叫薛宝钗,出自金陵薛家。

金陵薛家,这个名号确实很大,天下没几个人敢如此自称,我们家最开始也不敢。

老实说,我家到我出生时便已没落了,别说金陵连在应天也排不上号,只能攀附同样已经没落的贾家。

在我记忆中,我的父亲很有学问,而且是个很慈祥的人,是圣人推崇的谦谦君子。

父亲十七岁时中生员,两年之后得中了举人,长辈们都说他是文曲星下凡,往后定能得中进士重振门楣。

可惜这世上万般,大多不是自己所能决定,在父亲中举的承平十五年腊月,内廷一封急递打乱了他的谋划。

当时我才两岁多,难以明白皇帝陛下赐予户部主事的官,为何会使父亲愁眉不展乃至一蹶不振。

在得了这个官后,父亲就变得忙了许多,但还是会尽力抽时间陪我和哥哥,教导我们读书写字明理。

父亲的教诲我都听了进去,只不过兄长却一心想着玩儿,在父亲不在的时间从不看书,所以每次父亲考教他都会挨打。

正统三年,父亲得了重病,母亲说这是积劳成疾。

母亲多次抹泪跟我说家里富贵,用不着你爹如此拼命。

但我却知道,父亲之所以如此勤勉,其实是为了立下些功勋,日后好向皇帝陛下讨个恩典,准他参与会试走科甲正途。

只不过,父亲终究没等到那一天,在正统三年的秋天过世了,那时我才八岁。

父亲为陛下尽忠而死,期间受了那么多委屈和辛劳,可他甚至连陛下的面都未能得见,我心中暗暗为他深感不忿。

而父亲的离世,让我们这一支没了顶梁柱,兄长成日胡作非为也立不起来,全靠母亲一个妇道人家支撑。

好在母亲出自王家,娘家人的势力让其他族人不敢太过造次,但我们这一房仍免不了被蚕食利益。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我比以往懂得更多事情,也开始协助母亲管理家务事。

时间来到正统十年,这是很特殊的一年,也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一年。

这年春天倭寇肆虐,还在应天城外张狂过境,还叫嚣说要炸太祖的陵寝,听说其最近时距孝陵不过两里。

虽然倭寇被迅速赶走,可皇帝陛下还是深为震怒,听哥哥说金陵都司几十名将官被砍了脑袋。

之后,皇帝派了太子来金陵督军,而我也等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那是一个下午,内廷急递让族内惊惶,而此时兄长又在外面惹了事,家里可谓是鸡犬不宁。

偏在此时下人来报,说外面官兵已把家宅围住,这让我和母亲惊恐万分,要命的是兄长此刻还是不在,后来我才知是十三爷来了。

族中长辈要去叩拜,却连人家的面都未能见到,被侍卫们挡在了自家院墙外。

我那不靠谱的兄长赶了回来,可他却不敢出去见客,最终这位爷闯进了内院。

没办法兄长出去了,然后就被侍卫们抓住痛打了一顿,这个时候朱十三才开始问话。

到此我才明白怎么回事,值此家族危急关头,我壮着胆子便与他分辩,很容易就占了上风,但这个世界不是总讲规则。

在这一天,权力是超越一切礼法制度规则的事实,如此近距离且直白的展示在了我眼前。

我虽能言善辩,可面对这位十三爷的道理,我只能语塞而束手无策。

恰在此时一阵风来,将挡在我跟他之间的帘子卷起,于是我们相隔五步四目相对。

见到他的第一眼,他给我的印象便是英武和阳刚,这一点反倒盖住了他的贵气,属于皇家嫡嗣的贵气。

他也在看我,而且看得很认真,但这目光却让我不舒服,只因其有不加掩饰的打量,总让我感觉自己没穿衣服似的。

所以我断定,这所谓的皇家嫡嗣,也不过是个好色的轻薄之徒。

好在风吹过后竹帘落下,挡住了他那刀子般的目光,否则再被他刮几下我就要落荒而逃了。

之后他没再强逼,反倒给兄长安排了任务,但这一举动又把我家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了太子和地方官府角力的矛头。

好在最终事情得以平息,我家度过了这最危险的难关。

然后有趣的事情发生了,那位与我本不该有交集的皇子,竟遣人送了东西给我,其中还附带了一首李白的诗。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虽是轻薄之举,却也让我猜测,这位兴是有意于我,但之后我也没放在心上。

时间逐渐过去,之后我随母亲去乡下别院居住,顺道去南静庵还愿,感谢菩萨庇佑家族平安。

这本是平平无奇的举动,哪知我却又遇到了他。

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偷跑出来闲逛,所以只带了几十名侍卫,然后就被白莲教的人伏击了。

他和手下人退到了我家别院,为保家族存亡我们也参与进防守中,我还让兄长以重赏招佃户来协助。

后来大战爆发,我当时害怕极了,以为就要死在这里。

为保清白,我与母亲拿着剪刀,躲在房间里相互依偎着。

可怕什么就来什么,贼人杀进了我藏身的房间,靠外的婢女被当场杀害,飞溅的鲜血落到了我的脚边。

贼人发现了我和母亲,就在我以为今日必死时,他提着刀冲了进来,非常轻松的将贼人斩杀。

直到多年以后,我都能记得他那关切的眼神,以及他传递给我的强烈安全感,但我当时却不知自己已对他动了心。

后来危机解除,我家因救援有功再次被封赏,我还得了他保举成为公主侍读。

之后我家随他一道进京,而到了京城我才体会到,所谓四大家族不过平平,京城里最不缺的就是权贵。

好在我在京城,遇到了此生最好的姐妹和知己,那时我便想即便选不上,有此挚友也算不虚此行了。

黛玉是个有趣的人,她虽小但学识却不弱于我,所以在贾家的那些日子,我跟她可谓无话不谈。

之后选拔侍读开始,虽然有他的保举,但对选上侍读一事,我还是没有太大把握。

可最终,我还是进到了复选,并见到了皇后娘娘,也就是我日后的婆婆。

皇后威仪深重使我不敢直视,让我意外的是娘娘很和善,后来谈话才知是因为我救了她儿子。

然后,我就迎来了她的第一次考教,我的回答应该让是她很满意,于是娘娘下了懿旨给我厚赏。

之后我成为了公主的侍读,这是一个很抢手的职位。

后来我才明白其之所以抢手,原因不在于侍读职位本身,而是跟那位十三爷息息相关。

原因在于,次年这位就要成婚,各家拼了命的把女儿往坤宁宫送,其实是为给皇后娘娘推举王妃。

入选之四人,只有我是个意外,而意外又源自于他。

我也不知从何时起,对这位十三爷起了爱慕之意,虽然每天在坤宁宫东殿陪公主,我却总期盼着他能过来。

之后他找我学下棋、学诗文、学抚琴,我知道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但我心里没有只有欢喜。

跟他相处时间长了,他确实对我是极好极客气,而且言语之间多有爱意,这让我猜测他或许心里真的有我,当初送的那首诗并非轻薄。

意识到这一点我欣喜若狂,但面子上我却依旧矜持,我必须抑制自己的情感,因为这是良家女子该有的品性。

后来贾珍作死戏弄秦家,让我再度见识到了皇权之至尊,什么国公府的长房传承,触怒了他差点儿被直接打死。

再之后北静王因一匹马被削爵,同样也证明了这一道理,让我知道这大明朝任你王侯将相,都不过是朱家的奴才罢了。

这次我并不为贾家忧心,因为贾珍确实咎由自取,我在贾家时就听过宁府不少烂事。

他救下了秦家姑娘,可当我见到他与那位秦姑娘亲密相处时,我的心如针扎一样的刺痛,仿佛失去了此生最宝贵的东西。

我没有表现出来,反而打趣了他俩几句,但这件事我耿耿于怀了好几天。

之后日子趋于平静,我继续在宫里侍读,并在闲暇时候与他相处,我们的感情在不断加深,我们自己深陷其中却不知。

当然也是在宫里这段时间,我得知了不少隐秘之事,也见识了我未来婆婆的手段,这是我成长最快的一段时间。

时间来到正统十一年,他被正式册封为襄王搬出了皇宫,同时他选妃的时间也到了。

我年少失怙,本不该去参选,但睿王妃向皇后娘娘举荐了我,虽然她也是不怀好意,但在这件事上我确实很感激她。

所以后来,无论有多少人对她攻讦,我都保了她一生平安,但那已是很久以后的事。

当皇后娘娘问我心意时,我当时真的是紧张极了。

朱家虽不重门第,但我年少失怙确实不配参选,所以我害怕说错了话,引得皇后震怒祸及家族。

可我最终还是不忍放弃,壮着胆子说出了自己的心意,哪知皇后娘娘直接应允了我去参选。

所以,我也很感激我的婆婆,是她给我的参选的机会,才成就了日后我的尊荣。

之后便是漫长的选妃时间,我一路通过了初选、复选来到了终选,而终选那一天的经历同样让我终身难忘。

参与终选的只有两人,另一位是皇后的亲侄女,她几乎是公认的王妃。

其实到这一步,我已是深感幸运,能从此常伴于他身边,别说侧妃更低的位分我也甘之如饴。

选妃当日帝后皆临,宫内外三品以上命妇到场,那确实是很盛大的气象。

我与杨静婷站在坤宁门内,看着他在远处拿起那柄如意,迈着自信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他的目光一直在看着我,我以为他是在与我致歉,毕竟我和他此刻都已知道,我们心里都已经装满了对方,可惜有情人却不能成为眷属。

哪知当他靠近时,竟直接走到了我的身前,并将那柄如意递给了我,一时间众人议论纷纷。

我劝他不要冲动乱来,可他比我想象中更坚决,最终我没顶住他的“逼迫”,接过了代表王妃身份的如意。

一时间风云变色,我看到了未来公公铁青的脸,这让我心惊胆战惶恐万分,但事已至此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皇帝拂袖而去,好在皇后娘娘留下了,让这选妃仪式得以继续进行,但我的心始终忐忑不安。

选妃结束后,按照规制我返回了金陵,等待着皇家进行之后仪式。

我选中王妃的事在京城和金陵掀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对此议论纷纷,讥讽襄王是胡作非为。

为此我深感愧疚,觉得是自己害了他,但后来我知道这就是他想要的结果,为的就是给自己泼点儿脏水。

但不管怎么说,我最终嫁入了皇家,被他从金陵迎娶了回去,但到了最后一步又出现了问题。

我虽已是他的妻子,但皇帝陛下并未下旨册封,所以我还不是正经王妃。

之后麻烦事就来了,我和他被送进了上林苑,皇帝让我们夫妻在里面种地,期间一应饮食起居都得靠自己。

这样的日子非常艰苦,很多人都说这是皇帝对我的考验,想要让我知难而退,但我却明白这是对他的考验。

堂堂一位亲王,变成种地的农夫,每天扛着锄头去种地,这其中的落差比我可大多了。

但他没有怨言,甚至脸上笑容都没少过,这让我安心了许多,我还是有些担心他弃我而去,对待爱人我确实比较自私。

其实我也问过他,为何独对我如此看重,冒天下之大不韪选我为王妃,可他的回答让我更困惑了。

之后我们相互扶持,他去种地我在家做饭,就好像真的是普通农户一样,我们两个人都过得很心安。

也正是这段日子的劳作,让我明白百姓生存之不易,也造就了我日后成为贤后。

这样的时间过了四个月,我们通过了皇帝的考验,最后我被册封为襄王妃,一跃成为大明最尊贵的女人之一,彼时我才十五岁。

成为王妃后我事情很多,府里的事务反倒是小头,与宫里娘娘们和各勋府的交际,才是真的让人操心劳形的事。

府里的钱不太够用,为此我没少到东宫和睿王府打秋风,我保证那时我真想过要还钱,后面不还完全是他的意思。

可到了后来,他在外征战功劳越来越大,我在京城的日子就更难过了,与元春和陈芷暗中斗得不亦乐乎。

也不知从何时起,人命在我眼中已如草芥,因此我跟婆婆一样也开始喜欢拜佛念经。

关于杀人开始我还主动指令,命府中奴才去除掉那些谋害王府的人,到后来我只需暗示自会有人把事办妥。

而被除掉的人,从最开始的东宫睿王府门人,到后来连朝廷命官都敢杀,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太子老师高书言。

锦衣卫和东厂耳目众多,可只要涉及到东宫、睿王府和我们家,就全部都变成了瞎子,但我行事依然格外谨慎。

到此时,我成了真正合格的王妃,而不只是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人。

再往后他的军功越来越大,京城内外对他的攻讦越来越多,我的日子也变得越来越难熬。

许多时候,我都独自在京城苦熬,并期盼着他早日回京,来撑起王府的一片天,我实在感觉要撑不住了。

正统十七年,皇后娘娘病倒了,这次已是药石难救。

我每天进宫伺候,所以知道她有多虚弱,每天用药吊着有多难熬,可她还是坚持要等着小儿子回京。

我猜测,或许这时候皇后已知道,日后会是小儿子继承大统,所以必须要见到他交代一些事。

最终他及时赶回了京,皇后总算是见到了儿子,把该说的话全都交代了。

之后又过了两个月,皇后娘娘薨逝了,她是一位贤德的皇后,她的崩逝让许多人都很伤心。

而这其中,最伤心的莫过于陛下,但三个月后发生的惨剧,才是对他真正的重击。

这一年的中秋节,我们三家提议好好庆贺一番,皇帝同意了我们的请求,决定在西苑举行家宴。

皇帝陛下不会知道,我们三家都动了杀心,欲在宴会上除对方而后快。

最终,我们家赢了,太子和睿王失势。

之后的事就简单了,我们终于过上了安生日子。

正统十八年,他成为了太子,而我成了太子妃,这一年我二十三岁。

之后他要东巡,我也跟着一道去了,在时隔八年后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地方。

儿时记忆历历在目,而我已居于九天之上,成为了内外命妇第一人。

我在与他第一次相见的门外驻足,询问为何当初的竹帘不见,所有人都战战兢兢,但我最终却一笑了之。

转眼又是两年过去,连受打击的皇帝身体变得很差,最终在正统二十年秋过世。

当天夜里,他先一步进了宫去,我则安排完府里的事后才进宫。

从东安门到乾清宫,这条路我走过无数次,但今晚我感受到了不同。

透过轿帘缝隙我可以看见,我经过的地方勋贵、士兵、侍卫、禁卫,全都跪拜向我行大礼,我眼前看不到一个站着的人。

也是在这一夜,我头一次坐轿进了东华门,这是帝后才有的待遇,其余人无恩旨不得僭越。

按理说我还不是皇后,可下面人为了邀宠已在行动。

又过了几个月,我被正式册封为皇后,开始跟我婆婆一样母仪天下。

和我初做王妃相似,皇后的事情更是多得多,处理的事务牵扯也越来越大。

内廷的开支用度,内外命妇赏罚升黜,全都得我用心把关,可最开始还是会出纰漏。

这时我明白,自己比起婆婆还多有不足,管理好内宫和内外命妇们,确实是很耗精力的事。

然而真正的麻烦还在后面!

我的麻烦来自于儿子们,到乾盛元年我已有三个儿子,小的时候他们还算相亲相爱,可大了一些后情况就不同了。

这兄弟三人,为了些小事就要争执,每天弄得鸡飞狗跳,任我聪明睿智却也管不过来。

他们是我儿子不假,却也是这大明的嫡皇子,打他们主意的人太多了,我又怎么可能管得过来。

其实我很想生个女儿,如此也有个贴心的人,乾盛七年七月我又怀上。

然而乾盛八年五月,我却再度诞下一个儿子,这让我多少有些失望,可看着小家伙的笑容,我还是觉得非常爱他。

因其行序第九,他说九乃数之极,于是就给老九起名朱慕极。

我虽觉得这名很不妥,可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因为这确实是个很好的名字。

之后,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协调儿子关系上,桢儿、梴儿、栋儿三兄弟,最终还是走向了反目,各自有一股势力在角逐。

我知道这是他放任的结果,他也存着和先帝一样的想法,把争斗约束在嫡子之内。

我跟他时有争执,但还是什么都改变不了。

这时我才发现,多年苦斗最终的结果,似乎活成了我婆婆一样的人生。

好在,我有始终深爱的丈夫,且他也一直对我情深义重。

好在,我的小儿子很听话,虽然他确实顽劣了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977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