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红楼襄王

作者:飞花逐叶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824章 应天薛家,苏州林家!

书名:红楼襄王 作者:飞花逐叶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6

除了黛玉,现场还有一个人知道这首诗,便是当时同为侍读的湘云。

湘云看向了黛玉,然后又看了眼宝钗,最终也是一句话没多说。

而此刻的朱景洪,听到这诗脸上笑容僵住,然后便觉心中五味杂陈。

盛世无饥馁……

可江北那边饿死了几十万人,偏偏金陵那边又有了亏空,湖南那边又在上报了瘟疫……

朱慕梴身旁是朱慕桢,后者观察着老爹神色变化,心里则在嘲讽这位自作聪明的兄弟。

明明最近不太平,你却说什么盛世无饥馁,这不是纯纯恶心老爹嘛!

看着眼前儿子,朱景洪问道:“这诗是你所做?”

在短暂犹豫后,朱慕梴答道:“是儿子所做,只为给父皇贺寿,为此还打磨了许久!”

朱景洪神色严肃,平静道:“你才进学,不知世事,岂知何为盛世?且学习以明理修德为要,万不可醉心于诗词小道!”

皇帝说的话就是道理,但朱慕梴听了却很委屈,毕竟他是为了讨老爹欢心,一片孝心却换来了教训。

在他纠结时,一旁的朱慕桢提醒道:“四弟,还不回父皇的话?”

朱慕梴瞪了兄长一眼,随后方告罪道:“父皇教诲,儿子谨记!”

目光扫向眼前的几人,朱景洪又追问道:“你们都记住了?”

在他面前不只有朱慕梴,还有老大朱慕桢、老二朱慕梧、老三朱慕桐,他们都是年长一些的皇子。

“儿子谨记!”

众人答话之后,朱景洪便挥退了他们,然后这场家宴照常进行。

所有人都拼了命讨他欢心,可他就是提不起兴致。

大约一个时辰后,这场家宴才算正式结束,原本朱景洪该去坤宁宫歇息,但他却回了乾清宫去。

皇帝离场,其他人也都散了,多数人都很高兴,毕竟宫里难得这么热闹。

而在坤宁宫内,宝钗却不大高兴得起来。

偏殿书房内,宝钗已屏退众人,此刻仅朱慕梴在她面前。

“你老实告诉我,那诗真是你写的?”

听到母亲的质问,朱慕梴心里有些慌,可他却点头道:“是儿子所写!”

“真是你写的?”宝钗又问,她又给了这小子一次机会。

刚才的诗句,明显不符合朱慕梴的认知,朱景洪对诗文探究不深,所以未曾注意到其中差别。

可朱慕梴这一首,却瞒不过宝钗。

而且宝钗也相信,在场其他聪明人,也能猜到非朱慕梴所作,只是大家都没说出来罢了。

看着母亲不善的表情,朱慕梴咬了咬牙,最终答道:“母后,就是儿子……所作!”

看着自己一手养大的孩子,如今也不跟自己说实话了,宝钗心中难免有些悲哀。

“方才你爹教了你道理,那娘再给你说一条道理,若你以为全天下自己最聪明,以为可以瞒住所有人……那你便是最大的蠢货!”

“今天你不跟我说实话,伤了为娘的心……此为不孝,今罚你抄写《孝经》三遍!”

说道最后,宝钗语气已格外严厉。

她是母仪天下的皇后,此刻这般威仪朱慕梴岂能不怕,知道自己小聪明被洞悉,于是立马跪地痛哭请罪。

“儿子再也不敢了,万望母后莫要生气,儿子知错了!”

一边哭泣,朱慕梴一边爬到宝钗面前,抱着母亲裙摆求饶,可怜巴巴的样子让人心疼。

“此事我能知道,其他人也会知道,别以为就你聪明!”

宝钗继续教训着,如果她知道此诗窃自黛玉,此刻绝不会如此容易息怒,毕竟这实在是太丢人了。

随后,宝钗又问了朱慕梴诗文出处,才知是从坤宁宫东殿阁楼寻得,那里有一箱子废弃的文稿。

没办法,黛玉、湘云和朱云笙,乃至宝钗和杨静婷做侍读时,都曾写过大量的稿子,这些东西虽无用却也不能扔,所以就只能这样存放起来。

宝钗进驻坤宁宫时,就有人禀告过这件事,可她的事情太多给忽略了,东西就在阁楼上角落放了几年。

于是宝钗让朱慕梴找来文稿,一看字迹她便知是黛玉所做,虽然上面并没有署名。

看着眼前这自作聪明的小子,宝钗气得想给他两巴掌,此生她头一次觉得如此丢人。

“你亲自将这稿子,去交给你林娘娘,然后跟她致歉!”

“啊?”

“立刻去!”宝钗怒斥。

“是!”

朱慕梴惊恐逃离,宝钗静坐了一会儿后,便起身往乾清宫去了。

她得亲自把这事跟皇帝说清楚,不然此事终究是个隐患,说不定哪天就被有心人引出来。

…………

大明皇后为一首诗着急时,大明忠臣李自恒则在为百姓饱腹而奔走。

金陵要不到粮食,他又只能返回江北,打算让地方官府想办法,从大户手中挤出一些粮来。

实在不行,动用官府库银买都可以,到时候他会承担一切责任。

然而等他回到泗州,才发现所有问题都已解决,粮食缺口全被堵上了。

办成此事的是宋子瑜,这位新任的巡按都御史,他号召各府县筹措到了粮食。

从泗州回到凤阳,李自恒找上了宋子瑜。

虽然都是为朝廷效力,可宋子瑜在关键时刻帮忙,还是让李自恒非常感激。

巡按衙门内,听了这位上司的致谢,宋子瑜答道:“李大人,你不必谢我,我是江北的官员,自当为百姓做些实事!”

“如今虽有奸邪作祟,却非所有人都立身不正,我只是其中一个罢了!”

宋子瑜这番话,让李自恒有些意外,也让他受了一些启发。

一直以来,李自恒认为官场里没几个好人,宋子瑜是贾雨村的门人,早被他划进奸臣预备队。

而宋子瑜到江北后,查民变之事只顾党争,对其他人重拿轻放,便又佐证了他的判断。

可眼下宋子瑜的言行,又动摇了他的观点。

于是李自恒只能感慨,人性确实非常复杂,至少他不敢说洞悉。

其实从功利的角度来说,宋子瑜的这一行为很好理解,而且他本人已道出缘由。

他是江北的巡按,算得上是地方官,安定地方本就是职责。

他是贾雨村的学生不假,可他得先是他自己,派系利益只能排到第二。

如果江北真的又发生变乱,李自恒当然难辞其咎,可最后还是得他来收拾局面。

二人接下来又闲聊了几句,只是相同语言实太少了些,所以几分钟后李自恒就告辞了,接下来他还有很多事要忙。

看着李自恒离去,宋子瑜心情也很复杂,他很佩服这位真正的君子,却知道往后与此人注定会是对手。

转眼又是几天过去,按李自恒重点突破的办法,树大招风的陈家成了主要查访目标。

虽然这些天李自恒不在凤阳,锦衣卫和东厂的人可没闲着,把陈家里里外外情况摸了个清楚。

但是对于审案,厂卫们都表现得很谨慎,他们只给李自恒提供线索,审案的事还得后者亲自来。

所以李自恒回到临时衙门,先是看了看了大量的情报,整理好思路再开始审案。

乾盛五年三月十六,整饬江北兼并第一案拉开序幕,李自恒陆续传了刘家、张家、和陈家二房三房问话。

这些都是陈家大宗外围势力,也是陈家兼并土地的白手套,只有先从他们入手才能关联到陈家。

李自恒准备充分,在审案中人证物证都有,只用五天就牵连到陈家大宗。

三月二十一,李自恒正式传讯陈裕盈,但这位以身体不适为由,令其子代为出面庭审。

李自恒当然不同意,安排了郎中去看陈裕盈,逼得后者躲去了乡下养病,于是李自恒又让郎中去了乡下。

最终,陈裕盈被逼无奈痊愈返回凤阳,于三月二十七正式登堂受审。

这次是会审,佥都御史李自恒位主审,按察使盛景瑞和巡按都御史宋子瑜为陪审,东厂掌班太监宋福生和北镇抚司副千户倪进忠(倪二)为旁听。

当然,凤阳及临近个各府县的大户们,被允许可以遣人来旁听。

对李自恒来说,这样的案子就是要对外公开,才能起到最大程度的震慑。

“刘家为何要给你家钱粮?”

“张家为何也要按时进供?跟刘家上交的比例一样?”

“还有你家的二房,三年前为何购入大批土地?为何能低于行家?”

“河西下村的村民,为何全都欠你家四房银钱?人家被你们收了土地还得耕种替你们还债?”

“还有柳家庄的三十八户,为何他们……”

大堂上,听着李自恒的诘问,陈裕盈心中虽有怒,但脸上却淡定无比。

“答我的话!”李自恒语气严肃。

“李大人,我比你多做几年官,如今虽已致仕,但还记得朝廷律法!”

环顾堂上诸官,以及大堂内外旁听的仕绅们,陈裕盈接着说道:“今天你叫我来问话我来了,现在我倒想问问你……你刚才说的这些,有哪一条触犯了律法?”

从表面上看,这些事跟陈家大宗没瓜葛,陈裕盈当然不可能全部认下。

虽然李自恒是钦差,但他却只有一个人,旁听者无论官民都不会支持他。

环顾众人,陈裕盈捋着白须,答道:“若你非我要回话,我只能告诉你……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买卖公平,你情我愿!”

李自恒当然不会被唬住,接着问道:“欠债还钱,如何起的债?如何还的钱?又是如何买卖?”

“这些你可否细细说说!”

这些当然不能细细的说,所以陈裕盈直接不理会,随口答道:“我记得钦差大人是来赈灾,并查土地兼并之事,难道民间借贷也要管?”

“民间正常借贷,我当然不必管,可涉及到土地买卖,关系到社稷安危,我可就不得不管了!”

“依你的意思,我大明朝准许买卖土地,反倒成了祸乱天下的源头?”

面对这般质问,普通人第一时间是反对,李自恒却反应很快,只听他道:“强买强卖,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难道不会是祸乱之源?”

李自恒咬死“非正常交易”这一点,其他的话头根本不碰,此刻已经让陈裕盈非常难受。

“李大人,若是要辩论治国理政之道,你就不该叫我到这里来!”

李自恒笑了笑,遂问道:“那好……请你告诉我,为何张家、刘家这些,会按时给你交割钱粮,为何他们的土地,地契却都放在你们家里!”

这话就问得比较露骨了,陈裕盈没有着急回话,而是静静的看着李自恒。

好一会儿后,陈裕盈方道:“李御史,我比你多做几年官,有些心得想跟你分享一些!”

李自恒则道:“今天是审案,做官的心得,可以下了堂再说,现在你只管回我的话!”

“刚才我已回过你的话,是你苦苦相逼不依不饶,你以为你是谁?难道……”

“我是都察院佥都御史,圣上委派钦差,你又以为你是谁?”

只这两句话,便让现场气氛迅速升温,在场旁观众人纷纷屏气凝神,但也很期待接下来的碰撞。

若非顾忌李自恒钦差身份,及现场东厂和锦衣卫的人,此刻只会有人给陈裕盈叫好。

“千年田八百主,这天下谁人不买田?谁人又不卖田?”

“只要你情我愿,民不举则官不究,又何须你来多管闲事?”

“俗世浊流,你以为只凭你一人,就能澄清玉宇?就能与天下人为敌?”

李自恒依旧淡然,只听他道:“澄清玉宇愧不敢当,然食君之禄忠君之事,遇有不法自当整饬,今天我只问你的案子,何谈与天下人为敌?”

到了这地步,也没必要顾忌什么颜面了,陈裕盈也是老江湖,此刻同样不会弱了气势。

“若老夫所记不差,钦差大人最重要的差遣是赈济灾民,然后才是查案!”

“可你到江北赈灾却饿死了人,如今弄得民怨四起,我想也问钦差大人,是百姓生死重要,还是你以查案博直名更重要?”

反过来,陈裕盈又给扣了一顶帽子,指责李自恒漠视百姓生死,只顾着的挑事审案博取直名,简单来说就是沽名钓誉,假仁假义。

话说到这里,双方已算得上是图穷匕现,这精彩程度看呆了现场所有人。

在场众人不得不惊叹,这陈裕盈陈前辈不愧老江湖,对上李自恒这样的硬骨头,居然也能打得有来有回。

但在场官员只需代入陈裕盈,就明白眼下确实到了拼命的时候。

陈家被当成整饬兼并的典型,罪名坐实了一定会严办,以陈家这些年涉及的脏事,抄家流放都算是从轻发落了。

此刻,所有人都等待着李自恒的回应,因为饿死了人乃至又起骚乱,是客观上已发生了的事实。

“我若有罪,陛下自会惩戒,罢官、抄家、流放、杀头,我都坦然受之!”

“今日堂上,我是奉旨查案,我只问你陈家的事!”

李自恒根本不接陈裕盈的招,他确实已经豁出去了,所以不在乎外人评价,只会全力去做正确的事。

陈裕盈当堂对问让众人惊叹,而李自恒无视名节一往无前的气概,则更是让在场众人钦佩。

大家都是读圣贤书长大,圣人的教诲他们也都知道,他们也曾想过要做君子,可如今都成了官僚地主。

“只问我陈家的事?我陈家先祖,是辅佐世祖重定神州的功臣,如今落拓……便虎落平阳被犬欺,你也只敢对我们出手罢了!”

虎落平阳被犬欺,这不是该在堂上说的话,显然陈裕盈已被逼到绝路,连士大夫的体统也顾不上了。

听着陈裕盈的挖苦,李自恒内心岿然不动,徐徐说道:“案子要一个一个查,你若清白无辜,又何须如此忧惧?”

“一个一个查?怕不是因为我们好欺负,所以才挑我们家动手,那些真正的权贵你敢查吗?”

这就叫东拉西扯,反正就是各种带偏问话,不会按照李自恒的剧本走。

“只要犯了国法,我就敢查!”李自恒也来了火气。

他最痛恨陈裕盈这样的人,明明是兼并土地的元凶,却做出一副受尽委屈的模样。

陈裕盈当堂咆哮道:“朝中那些尚书阁老你敢查吗?各地宗藩兼并的土地你敢查吗?”

“律法森严,违者必究,我有何不敢?”李自恒坦然答道。

陈裕盈当即怒道:“应天薛家,苏州林家,你敢查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96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