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红楼襄王

作者:飞花逐叶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820章 编修宋子瑜

书名:红楼襄王 作者:飞花逐叶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6

何顾谨先一步回了家,而跟皇帝一起喝粥的王培安,在结束后则是先回了衙门,他要安排合适的人去江北巡查。

而最合适的人,在得知江北民变后,已在王培安值房内等着。

进到房间见到李自恒,王培安是一点儿都不意外,他也知道这位来的目的。

“大人,江北发生民变,多为地方官员勾结豪绅,盘剥过甚所致……卑职愿请缨前往江北,惩治不法解民之倒悬!”

李自恒说得热切,但王培安却面无表情,而是只顾自走向了书案,他也还有不少事要处理。

“去江北的事,你暂时不必过问,我会另派人去!”

“派谁去?”

这样直接质问上司,确实是非常没有礼貌,但王培安对此并不在意。

“派的是刘彦!”王培安答道。

此时能被王培安派出去的人,那自然也是严格意义上的清官,只不过做不到李自恒这般舍去一切,但在官员中也属于很难得了。

“我去更合适些,还请大人郑重考虑!”

“此事我已拿定主意,对你我另有安排。”

“何事?”

“年底了,各部院要结算开支,这些账目你去看吧,此事涉及上下衙门,也属于头等大事!”

“可是……”

提起笔来,王培安打断道:“出去吧,不要打扰我做事,耽搁我就是耽搁国事!”

李自恒仍未被说服,但此刻王培安摆出不想交流的态度,他也只能先行退下,然后再找机会来进言。

转眼间,又是两天时间过去,北镇抚司和江北按察司传回了最新情况。

其中相同内容是,泗州城已被暴民占据,知州及以下官员仓皇时被抓,其一共六人全被当众处死。

奏报中不同点在于,按察司说是白莲教匪煽动,而江北千户所说是百姓流离失所,活不下去最终导致了民变。

又过了一天,江北都司的奏报也来了,其奏报说泗州叛乱扩大,大量流民已在往凤阳府推进。

凤阳是江北省治所在,也是朝廷所定的中都,更是朱家老祖宗陵寝所在之地。

这些人往中都杀去,其指向性已十分明显,就冲朱家祖坟去的。

所以这时候,朱景洪是真的坐不住了。

毕竟连他老爹那样的人,执政期间虽说时不时有叛乱,但也没说有人冲着祖坟去,最多也就倭寇隔着孝陵几十里逛过。

像他这边执政不到五年,老朱家祖宗旧地就有叛乱,也可以说是开了先河了。

随后朱景洪立刻下旨,令河南、山东、金陵全力出兵平叛,同时派出都督佥事石崇赶赴江北,总督平叛诸多事宜。

腊月初十,大朝会照常举行,一切按照计划进行,朝臣们没看出皇帝的异样。

其实在两天前,朱景洪就已经下过旨,只不过现在都还在路上,此番又下旨意催促各都司调兵,其实暂时起不到作用。

大概腊月十二,他的第一道旨才会传到陆续传到各都司,然后这些的还得重新向各卫所传达,即便调动起码也得三五天。

而等外地兵开赴江北,至少又得四五天时间,换言之无论朱景洪如何催促,受限于当前的通讯条件,至少也得十天后各都司的兵才能到位。

十天时间,期间可能发生很多事,毕竟前面才过了两天而已,乱军就把泗州拿下并往凤阳去了。

事实上,朱景洪的担心有道理,而下面人比他更担心,尤其是江北的文武官员们,为了平叛可无所不用其极。

乱军骤然起事,泗州城没多少驻军,被拿下一点儿都不奇怪,但前后也花了有七天。

七天的时间,足够江北都司做出反应,一方面他们调集兵马守备凤阳,同时要以南北两路兵马,压制乱军不令其西进。

腊月初三泗州民变,初四泗州城下,初五知州及相关官员被杀,初八乱军往西向凤阳开进。

而在初十这天,官军与乱军在五河县城东南爆发大战,凤阳前卫、中卫共六千人马,大败乱军四万余众。

乱军看起来人多,但遇到真正的军队,尤其是训练有素装备齐整的军队,就跟纸糊的一样脆弱。

四万人还没开打,就已经先跑了过半人数,交战开始又跑了一半,留下的万把号死硬份子,在大炮和火铳的重击之下,留下一地尸体也作鸟兽散。

然而,这场战斗虽然击溃乱贼,但其杀伤效果也才三千余人,其余乱贼四散而逃仍是极大隐患。

所以江北都司又连下令,各地卫所暂缓进兵坚守地方,只调凤阳前卫、中卫做生力军,分做三部往各个方向绞杀乱贼。

同时江北按察司也下令,让各府县衙门组织青壮自保,最大程度的减少乱贼肆虐危害。

乾盛思念腊月十五,朱景洪收到了江北的捷报,这一刻他的心里才松了口气。

老祖宗被惊扰倒在其次,他主要是面子上挂不住,毕竟这确实是太丢人了。

而相关情报陆续传回,事情真相也开始浮出水面。

简单来说,就是这几年在江北尤其泗州之地,土地兼并实在是太过于严重,导致很多百姓失去土地沦为佃户。

沦为佃户也就罢了,即使日子过得差了许多,但苦熬着也能撑着过下去,可近两年朝廷连番加征,导致又有许多百姓破产失地。

即使这样,也无非是佃户规模更大,更多的人过苦日子罢了,然而今年大量被买进的日本奴隶,彻底断送了佃户们的生计。

那些个奴隶,只需要给吃饭就行,地主老爷们根本不用收租,喂饱这些人剩下的全是自己的财富。

到这里,越来越多的百姓过不下去,早在一年前这里就沦为了火药桶。

官员们只关心税收上来没,对底层的矛盾根本没关注,最终在白莲教煽动之下,一场叛乱就这样发生了。

这里面江北布政司责任最重,毕竟他们担负着治民之事,于是朱景洪下旨将布政使白鸿轩革职下狱。

江北按察司、巡按都御史这些人衙门,全都处于戴罪状态办公。

………………

“乾盛四年腊月十八,帝御弘德殿,召五军都督府诸将议平乱事……”

“腊月十九日晨,帝御昭仁殿,召户部官询江北民政事,令该部制策以抚泗州百姓。议事毕,帝询户部尚书何顾谨江北官员事,谨对奏详尽,自陈用人不当,请罪御前,帝笑慰之!”

“腊月廿日昏,帝御崇政门听政,五军都督府进陈江北平叛事;都御史王培安奏请佥都御史李自恒往江北彻查不法事,帝曰从长计议!”

“腊月廿一日晨,礼部尚书贾化奏长公主册封事,帝曰可!”

誊抄完最后一个字,翰林编修宋子瑜放下了笔,抬头望向窗外已是夕阳西下。

今天没下雪,天气晴朗,所以能见夕阳。

夕阳虽美,然而宋子瑜却无暇欣赏,他的心已如古井一般安定。

他是乾盛元年的榜眼,如今已是乾盛四年,同期进入翰林院的同学们,大多在一年前便散馆授职。

这些人大多去了科道,少部分去了六部,只有少数人留在翰林院苦熬。

宋子瑜便是留院的人之一,他是听从了老师贾雨村的建议,留院储才养望意图后进。

可是,这样的日子太清苦了,尤其跟当老对手比起来,便更让宋子瑜万般失落。

他的老对手,当然是乾盛元年状元冯渊,这位早在两年前就已出仕,先是负责筹备皇家天工院,一年前已外放至金陵做巡按。

金陵本就富庶,如今又广开海贸,那自然是繁华无比之地,在这里做巡按是难得的肥差。

冯渊学问确实一般,但其做官却很有手腕,把分内之事打理得井井有条,宋子瑜还听说这位又要升阶了。

今天是腊月二十二,刚才他抄写的是前两天的起居注,明天他又要抄今天的记录,这样的工作他已做了四年。

此刻的宋子瑜,突然对官场失去了留恋,便想着辞官回家闲云野鹤去了。

可他才回到家,便有下人来报说,贾老爷请他过府叙话。

得知是老师相召,宋子瑜也没太激动,这几年他的苦熬没白费,已经变得沉稳了许多。

大概半个时辰后,宋子瑜来到了贾府,他的老师就在书房里等他。

“先生召学生前来,有何赐教?”

“我有意举荐你出任江北巡按都御史,你意下如何?”

江北巡按都御史,权力大然而品级不高,宋子瑜升任并无问题,只不过这种位置非常抢手,一般不会直接从翰林里录用。

“那地方乱的很,我不是让你去享福,你要考虑清楚!”

那地方现在确实很乱,但宋子瑜更关心的是,这位老师想让自己去做什么。

宋子瑜面不改色,答道:“恩师如有吩咐,还请明示!”

“那边闹出了民变,牵涉到藩臬二司以及各府县衙门,波及甚广利害牵扯甚大,为保江北局势稳定……你去了,既要查明情况又要注意分寸!”

至于如何注意分寸,其实就是只查何顾谨一系,其他人都不要乱动。

东南各省附属,士大夫群体根基深厚,牵连的人多了难免会出大事,到时候反倒会得罪许多人,对贾雨村来说毫无必要。

宋子瑜听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但他仍有顾虑:“恩师,只怕陛下……不会让学生前去江北。”

“学生久在翰林院,对一应庶务并不熟悉,如此大事岂会委任于我!”

贾雨村摇了摇头,提点道:“这你就过虑了,朝廷此前派了刘彦去江北,然则时过半月其毫无建树,陛下其实已有换人打算!”

“再换人,若又在督察院选人,只要不是王李二人,其他人去了一样于事无补!”

贾雨村说完,喝了口茶正打算继续说,谁知宋子瑜却道:“陛下未必不会派王李二人前去,且学生去了也未必有建树!”

看着这位思维敏捷的学生,贾雨村心里便更是满意了,毕竟能提出问题的人,才具备有解决问题的可能。

“其一,如今江北乱局未定,藩司臬司乃至于巡按皆为戴罪,已经闹的是人心惶惶了,陛下不会再让局面失控!”

“其二,那刘彦去了是想查明情况,自然遭受地方官员抵制,你去了可就不同……是给他们消灾去的!”

听到自己去查案,反倒是给地方官消灾,宋子瑜一时还真没反应过来。

“你不是去查真相,而是查白鸿轩一干人,下面多的是人愿意配合,把脏水全倒在他们头上,好把自己给摘出去!”

听到这般解释,宋子瑜总算明白了过来,瞬间觉得自己和老师水平还差得远。

“学生受教了!”宋子瑜答道。

“你可愿去江北?若是愿意,明日廷议,我向陛下举荐你!”

如果寻常时候,基本不会举行廷议,近期平叛廷议次数增多,所以明天又有一点儿都不奇怪。

“学生愿往!”

“好,你且去江北做两年巡按,过两年再换个地方任职,按察司布政司走一圈,回来就可进六部为佐了!”

这一句话里,从正五品的巡按到正三品侍郎,中间差着有近四级八阶,是大部分官员一辈子都跨不过的历程。

没有人提携,即便是翰林院出身,也只是跨越的概率大些,不能保证一路升上来,毕竟历年来翰林院“积压”的人才,可比六部堂官的位置多得多。

“多谢恩师提携!”宋子瑜郑重行礼。

时间来到次日,廷议开始之前,何顾谨找上了郑显林,跟这位老搭档一起进宫去。

“郑兄,江北那边传来消息,白鸿轩引咎自尽了……天下总算太平了!”

听到这话,郑显林几乎第一时间想到,定是何顾谨使了手段让人去死。

这甚至都不必怀疑,毕竟此前何顾谨干刑名时,刑讯逼供栽赃陷害的事没少干,弄死个把人更是无比简单。

对此郑显林没有深究,而是叹道:“他死了,不等于朝廷不追查!”

“即便追查,以咱们如今的位置,联手起来什么压不下去?”

一位吏部尚书,一位户部尚书,两个人联起手来,确实很少有压不下的事。

“我们?老何啊……你说的这个我们,可不该有我吧!”郑显林冷冷道。

何顾谨笑容消失,遂问道:“老郑……你这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你的事还是自己料理为好,我却是不好掺和其中,你也知道如今形势不同了,你我皆为朝廷重臣,还是不要走太近为好!”

言罢,郑显林没有再多说,他虽然不想看何顾谨倒霉,但更不想被他给牵连到。

看着郑显林走远,何顾谨脸色变得阴沉,郑显林不上道让他很不爽。

但对这位老搭档,他也一点儿没办法,毕竟人家已是吏部尚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38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