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红楼襄王

作者:飞花逐叶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763章 将至金陵

书名:红楼襄王 作者:飞花逐叶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6

时间进入三月,有关太子要东巡,往应天祭祖的事被正式公布。

以祭祖的名义开展东巡,也算得上是一种障眼法,可把朱景洪从是非中剥离出去。

太子出京乃是大事,朝廷内外都周密准备着,尤其是东宫的一众属官们。

朱景洪如今做了太子,当然也有了自己一套班子,詹事府和左右春坊官加起来,一共是十二人的配置。

这已是精简后的结果,而且其中还有人是兼职,比如官阶最高的东宫詹事,便是由副都御使王培安兼任,但他去年又奉旨巡抚云南去了。

三月初八,王培安回到了京城,去到宫里向皇帝述职后,便来到了朱景洪的府邸内。

此前一直兼着襄王府长史官,于王培安便已是万幸之事,他是真没想到朱景洪被册立太子后,还是由他来担任东宫詹事。

他虽清正廉明,可只凭这一点可以说毫无分量,这些年他能做成那么多事,关键便在于与朱景洪这层关系。

所以,王培安感激朱景洪,也庆幸自己遇到了明主,往后也必将是一代明君。

所以几年前他面见朱景洪时,就不再当自己为这位爷的老师,而是把自己摆在了臣下的位置。

他这人有傲骨,想让他心甘情愿臣服,不得不说需要很强的人格魅力。

“臣王培安,叩见太子殿下!”

“先生请起!”朱景洪面带笑容。

“赐座!”

臣下之中,有资格被朱景洪赐座的人,王培安可以说是独一份儿。

只因人都有私心,而王培安大公无私,在至少目前来说是独一份儿,所以值得朱景洪礼敬。

待王培安落座之后,朱景洪方问起了云南的事情,现如今那边也不是很太平,相邻几个藩国都很动荡。

王培安条理清晰答着话,并向朱景洪列举了当下西南的一系列问题,而这将影响到朝廷在西南的大政。

待这些正事说完,已经是半个时辰之后,朱景洪顺着王培安的话题,继续往下说道:“做官都想做大官,这本身是没有错,关键在于要做清官能臣!”

“先生以为然否?”

“殿下所言极是!”

朱景洪接着说道:“这些年,先生步步高升,如今已是副都御使,能办的事越多越大,百姓和朝廷受益就更多了!”

“这都是陛下和殿下抬爱,臣方才有此造化,可以为朝廷和百姓做点儿事!”

别人说这样的话是拍马屁,但王培安这话是真心实意。

“这次陛下令我东巡,名义上是去祭拜太祖,实则查看东南数省清丈事宜,遇有奸邪可严厉惩处!”

对于东巡的实情,朱景洪对王培安没有保留,因为接下来他要说的事与其有关。

皇帝给他推荐了两个人,要么让贾雨村去要么是王培安,前者办事极有可能权衡利弊,唯有后者能做到就事论事。

所以客观来说,王培安更适合随行。

但做这样的事,对王培安个人来说不是好事,得罪人越多危险性也越大,甚至会大到家破人亡的地步。

所以从个人情感来说,朱景洪其实不想他去,毕竟这位对大明贡献已经够多了。

“臣愿随殿下东巡,处置一切不法事宜!”王培安当即起身请命。

“先生可知,土地是很多人的命根子,动他们的命根子……这些人是会拼命的!”

听了这句话,王培安便明白了朱景洪的意思,是担心自己的安危所以不想自己去。

可当他正要解释,朱景洪便已先开了口:“先生需得保全自己,日后更进一步,位列宰辅……还能做更多的事!”

如果王培安现在收手,接下来稍微低调一些,再从督察院调到礼部这种清贵衙门,熬上几年后朱景洪做了皇帝,入阁拜相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入阁拜相治国平天下,乃天下读书人的最高追求,王培安当然也不例外。

但此时他没有丝毫犹豫,便听他说道:“殿下的意思是说,臣这次跟随东巡,必死无疑?”

“倒也不是这个意思!”

“既然臣死不了,往后还能为朝廷效力,臣又有何可惧?”

面带笑容,王培安接着说道:“何况于臣而言,是否位列宰辅,乃是无关紧要之事!”

“宰辅治国施政,臣自觉才疏学浅,只能治一省之地,治国平天下力不能及,做个御史匡扶官员过失,其实更能物尽其用!”

王培安是妥妥的帝师,朱景洪做皇帝他入内阁不难,甚至冲一把首辅也未必不能。

首辅,文官至高追求,文武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这个集权力、荣耀、声望甚至财富于一身的位置,王培安非常坦然的放弃了。

横向对比的话,就是朱景洪觉得自己更适合做个将军,把皇位让给了其他的兄弟们。

这确实是个纯粹的人……朱景洪暗叹,对王培安更为敬重。

见王培安平静而坚定的表情,朱景洪便知其心意已定,但他还是问道:“先生可想好了!”

“臣请殿下成全!”

点了点头,朱景洪道:“好……你可上表陛下,请奏随我东巡!”

这样绕圈子,其实朱景洪是为撇清关系,对外彰显是王培安主动要去,而不是他朱景洪提了一把刀来。

“是!”

接下来,二人又就东南的情况,详细进行了一番分析,敲定了接下来巡视的重点。

又是半个时辰后,王培安告辞离开了,接下来他要去见阔别一年多的家人。

王培安谁都对得起,唯独对不住的便是家人,尤其是帮他操持家务的妻子。

再说银安殿内,看着王培安离开后,朱景洪心里叹了口气。

用王培安而不用贾雨村,对他来说是物尽其用,这是上位者该有的理性抉择。

就在这时,宝钗从屏风后走了出来,轻声说道:“他确实是位君子!”

世人都标榜自己是君子,可真正称得上君子的有几个?王培安这样的人确实稀少。

沉默几息后,待宝钗走到书案前,朱景洪方叹道:“我却是个伪君子,连真小人都不如啊!”

“殿下何故这样说?”宝钗反问,虽然她知道这样说没错。

“若我真不想他去,就不该跟他提这件事,刚才劝人家谋身……不过是假仁假义!”

这话当然也是事实,他们夫妻二人走到现在这个位置,手上的脏事一个比一个多,都已经称不上是什么好人,与君子更是边儿都沾不上。

回想起这些年发生的事,宝钗亦是叹了口气,答道:“一将功成万骨枯,何况是这煌煌帝业!”

又是沉默一阵后,宝钗方开口道:“往后……无论王御史受多少攻讦,你只要护住他的周全,便可问心无愧!”

“嗯!”…………

转眼间十天过去,日子来到了三月十八,朱景洪启程踏上了东巡路,随行女眷除了宝钗,还有张小月和诺敏。

按照皇帝的意思,这一路朱景洪走得很慢,尤其每到一地之省城,他都要盘桓十几二十天。

在逗留的时间里,他主要只做两件事情,一是检查地方都司武备,二是接见当地文武官员。

尤其是接见官员时,朱景洪讲解了朝廷大政,并从利益角度引导官员们顺应时势,眼睛要往前看而不是走向绝路。

在他接见官员的同时,宝钗也没少接见命妇夫人,说话的角度与朱景洪大不相同,但意思都是劝导官员们要清醒些。

他夫妻二人身份贵重,这般软硬兼施之下,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引发了这些官员们的权衡。

墙头草们有了动摇,正在犯错的人在考虑收手,这些都算得上是收获。

从洛阳一路往东走走停停,耗费了将近六个月的时间,终于来到了庐州府,再往东便进了金陵地界。

而这一路走来,王培安确实非常给力,竟查办了三十多起案子,罢官夺职者有七十多人。

查到这七十多人其实不算啥,他扯掉了某些人粉饰太平的遮羞布,把各省见不得光的事暴露出来,对朝廷大政来说更有推动意义。

远在庙堂的首辅赵玉山,这次跟王培安配合得很默契,派出了好几路御史来查各省之事,并往其他未涉及省份也加派了御史。

这些御史前两年的进士,于官场之中根基还不太深,所以相对来说可靠一些。

可以预见,又将有一大批官员会倒下,空出的位置又能安排入仕不久的官员。

对于朝局和地方局面,朱景洪当然都在掌握,他本人对此并未加以干涉,一切都在可以控制的范围。

再说金陵这边,官员们老早知道朱景洪要来,所以早就准备好了迎接事宜。

应天府的行宫,又被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金陵驻军以及各地水师,也都提前开始准备集结。

太子要到金陵的事,早在一个月前就传开了,这种事其实没办法保密,所以朱景洪干脆没有保密。

应天府城,薛家。

夏月桂走进府中后园,来到了一处池塘边上,便见薛蟠带着两岁多的儿子,正拿着鱼竿在钓鱼。

“你们都下去!”夏月桂吩咐左右侍女。

她在府里威权极高,至少不在薛蟠之下,所以众人听了都退走了。

薛文见是母亲来了,于是撇开老爹跑向了夏月桂,嘴里还唤了几声“娘亲”。

抱起儿子之后,夏月桂来到了薛蟠身侧,开口说道:“你还待在这里,太子殿下都到庐州了!”

“嗯!”

“这个时候你还有闲心钓鱼?”夏月桂面带不满。

回过头来,薛蟠讶然道:“莫非你要我现在就去迎接?那可是在三百里外!”

“我得到消息,林家那位……三天前就动身去迎了!”

看薛蟠惊讶的样子,夏月桂接着说道:“她家出了位侧妃,都知道提前去迎接,你的嫡亲妹妹是太子妃,你本该更早些去才对!”

“那怎么办?”

“现在去也不迟,反正你别待家里了,这些天都去太子殿下身边伺候!”

虽然过去了这么几年,薛蟠对朱景洪仍是恐惧无比,见他比老鼠见猫还要害怕。

让他去朱景洪身边伺候,那简直跟要他命差不多。

“车马我都让人准备好了,你是现在走还是吃了午饭走!”

虽然有两个选项,但薛蟠知道只能选前者,否则不过是多被数落一番。

“我马上就走!”

“还有件事,得请你的示下!”

“何事?”

“此番太子妃也来了,若她要回娘家来看看,咱们得早做准备才是!”

“早做准备?不是早就准备过了,她住的地方跟原先一模一样,家里园子什么的也都收拾了!”

确实薛家早就准备过了,但夏月桂总觉得还不够好,所以她打算趁最后这十来天,再把府里都给加装一遍。

这里面牵涉到要用钱,夏月桂自然要征求薛蟠的意思。

待其说过想法后,虽然薛蟠觉得太奢靡了些,但也没怎么犹豫就同意了。

而他这一点头,薛家接下来又要耗费几万两银子。

与薛家上下欣欣向荣不同,贾家这边却是惶恐不安,只因他们属于先太子一系,此前跟朱景洪是处于对立面。

贾家上下不安,却有一人心如止水,便是回家近一年的贾宝玉。

调养了这么久之后,他的身体已恢复过来,衣着简朴不问世事,成日里就是读书写字。

当年他身边丫头成群,如今只留下了晴雯一人,后者如今也是满二十的“老姑娘”了。

之所以说“也”字,是因为府中还有一人如此,正是还未出嫁的“探春”。

之所以不出嫁,原因和此前在京时一样,贾家看得上的人家看不上,别人看得上的贾家丢不起那人。

所以探春的婚事,拖到现在都称得上绝望了,府中不知有多人少在议论。

最终的结果是,探春以为家族祈福为由选择出家,如今就在应天府城外南静庵修行。

“二爷,老爷派人来传话说,让你随他一道前往庐州,迎候太子殿下东巡!”

听到晴雯的禀告,贾宝玉抬头问道:“府上哪些人要去?”

晴雯禀道:“大老爷、老爷、琏二爷、环三爷、兰小爷!”

“你去转告老爷,说我还是不大好,这次就不去了!”

晴雯很是为难道:“二爷,您若是不去,老爷不会同意!”

这一点贾宝玉知道,所以此刻他叹了口气,而后答道:“告诉老爷,我马上准备!”

贾家的人要去迎接,也是受薛蟠动身的启发,他们打算追上薛蟠之后,跟薛家一起面见朱景洪。

没办法,不借助薛家的渠道,他们别说是面见太子,连靠近行辕都做不到。

而贾家众人的目的很简单,主要是跟朱景洪表忠心,并与过去那些事做切割。

往后,贾家只想安生过日子,再没有其他任何非分之想。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7882s